中药汤剂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的密切接触者预防效果的观察研究

2023-10-18 03:09李克徐学功刘永新朱振兴
中国合理用药探索 2023年9期
关键词:汤剂核酸阳性率

李克,徐学功,刘永新,朱振兴

河南省郑州市中医院,郑州 450007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于2019 年底爆发,迅速波及至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该病毒传播途径多,包括飞沫传播、接触传播、气溶胶传播等,且无症状感染者亦具有传染能力,主要表现为发热、乏力、干咳等,少数患者可出现急性肺损伤,并出现多系统并发症等[1]。随着COVID-19 在全球范围内的大流行,已出现了多种变异毒株。为防止COVID-19 大规模传播,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正确有效的防控措施,使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在疫情防控过程中,中医药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医药辨治疫病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且在治疗过程中积累了大量成功的经验。中医经典《黄帝内经》载“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并强调“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金匮要略》指出“上工治未病”;《温热论》提出“先安未受邪之地”[2-5]。可见,对于疫情的控制,治疗已发病例固然重要,但预防未发人群更加重要。中医学认为,在使用常规预防方法的同时,早期进行中医药干预,可避免疫疠之邪的侵入和传变,从而达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作用。因此,建议大力开展中医药预防COVID-19,尤其是对于密切接触者和体弱且有基础疾病者,其暴露风险较高,应予以积极干预。

某市自2021 年7 月30 日发现首例新型冠状病毒Delta 变异株肺炎患者以来,要求“本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按照“圈死封住”的防控策略,在第一时间使用中医药介入防治。本研究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观察并探讨了中药汤剂对于COVID-19 密切接触者和次密切触者的预防效果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以期为中医药预防此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有益的参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本研究为一项前瞻性单臂研究,选取自2021年7 月30 日至2021 年8 月24 日在某市被认定为COVID-19 患者及无症状感染者的密切接触者及次密切接触者作为研究对象,其年龄、性别和基础疾病等均不受限制。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伦理批号V20210731),所有受试者均知情同意,自愿服用中药。

1.2 密切接触者与次密切接触者

(1)密切接触者:由流行病学调查专业人员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结合相关部门提供的大数据信息,并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八版)[6]标准综合判定,均集中隔离在指定酒店。根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八版)[7]中的相关规定将其定义为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出现症状前2 天开始,与其有近距离接触但未采取有效防护的人员。

(2)次密切接触者:指密切接触者与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的首次接触至该密切接触者被隔离管理前,与密切接触者有共同居住生活、同一密闭环境工作、聚餐和娱乐等近距离接触但未采取有效防护的人员[7]。

1.3 中药汤剂干预方案

疫情发生后,为落实中医药及早介入的原则,发挥中医药对密切接触者、次密切接触者等集中隔离人员的预防作用,某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办公室依据《河南省新冠肺炎集中隔离点中医药预防工作方案》[8],为集中隔离人员配送中药预防汤剂,按照工作方案中推荐的清肺排毒汤或神术散加减服用(具体方剂组成、用法用量见工作方案)。此外,在每个集中隔离点配备中医医师,根据集中隔离人员具体情况使用推荐方或者自拟方,确保适宜服用中药人员全部使用中药汤剂进行预防。驻点中医师对有基础病的人群,统计合并用药情况,并做好用药指导,确保用药安全。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领导小组指定中药配送机构,负责隔离点中药煎煮、配送等工作。

1.4 观察指标

(1)有效性指标:隔离观察期间检测接触者是否出现呼吸道症状并采集鼻咽拭子进行COVID-19核酸检测。鼻咽拭子采集队伍由市疫情防控指挥部抽调全市经培训的医护人员组成,入户采集。接触者采取“14 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管理措施,在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的第 1、4、7 天和14 天各进行1次核酸检测,同时采集2 份鼻咽拭子样本,分别使用不同的核酸检测试剂进行检测,2 次检测原则上由不同的检测机构开展。医学观察期满时,如无异常情况,由市疫情防控指挥部根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八版)[7]和本市的疫情防控政策,解除医学观察。隔离观察期结束,计算隔离点密切接触及次密切接触人群的核酸检测阳性率和发病率。

(2)安全性指标:由统一培训的驻点中医师收集集中隔离人员使用中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以分析中药汤剂的使用安全性。

1.5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由双人复核后录入,并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s 表示,计数资料以n(%)表示。

2 结果

2.1 集中隔离人员基线资料

2021 年7 月30 日~2021 年8 月24 日,共观察21 912名集中隔离人员,其中男性11 334人(51.73%),女性10 578 人(48.27%);年龄2~81 岁,平均年龄(35.46±9.79)岁。密切接触者5535 人,次密切接触者16 377 人。集中隔离人员基线资料详见表1。

表1 集中隔离人员基线资料 n(%)

2.2 集中隔离人员核酸检测情况

统计服用中药汤剂的集中隔离人员共21 912人,集中隔离解除后,与市疾控中心核实后,上报COVID-19 核酸检测阳性共18 例,核酸检测阳性率为0.08%;确诊人数共3 例,确诊率为0.01%。此外,密切接触者核酸检测阳性率是次密切接触者的24.08 倍(表2)。

2.3 不良反应发生率

经驻点中医师判定,共14 例因服用中药汤剂发生不良反应:腹泻9 例、呕吐1 例、腹胀1 例、反酸1 例、心悸1 例、过敏1 例,不良反应发生率达0.06%。症状均轻微,停止服用中药后症状缓解。

3 讨论

COVID-19 已演变为全球性流行病,严重影响了世界公共卫生安全和经济发展。2021 年,南京、西安等城市发生疫情反弹,凸显了做好常态下疫情防控措施的重要性。上海、深圳等[9-10]疫情防控经验均表明,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开展确诊者和密切接触者的流调,将调查人员确定为密切接触者及次密切接触者的方式并进行集中隔离是有效且切合实际的。某市本轮疫情由Delta 新冠病毒变异株引起,其传播速度快、传染性强。为积极发挥中医药作用,本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在全市所有集中隔离点推广试用中医药预防用药,集中隔离点适宜服用中药人群中药预防使用率为100%。

本研究显示,某市密切接触者核酸检测阳性率为0.29%,次密切接触者核酸检测阳性率为0.01%,密切接触人员检测阳性率为次密切接触者的24.08倍。2020 年武汉[11]地区的密切接触人群核酸检测阳性率为6.33%,广东地区[12]密切接触人群核酸检测阳性率为4.45%,福建[13]和四川[14]等地密切接触人群核酸检测阳性率分别为2.07%和0.93%。本研究采用单臂研究,通过与其他研究结果比较显示,该市的密切接触人群核酸检测阳性率低于这些地区,提示在常规疫情防控措施下,使用中药汤剂预防可进一步降低密切接触人群的核酸检测阳性率。

同期国外(爱尔兰[15])相关研究显示,密切接触人群核酸检测阳性率分别为7%和4.45%。该市密切接触人群的核酸检测阳性率也低于以上研究,考虑到引起COVID-19 的毒株不同以及疫苗接种率情况的差异,不能准确直接地显示中药汤剂对COVID-19 密切接触人员的预防效果。在对密切接触人员采取隔离等措施外,使用中药汤剂预防,可进一步降低密切接触人员的核酸检测阳性率。相关研究表明[16-17],国产疫苗对预防密切接触者感染的效果约为69%,预防发展为COVID-19 的效果约为73%。本研究结果显示,中药汤剂在接种疫苗的基础上,可进一步发挥保护作用。此外,本研究还发现,在服用中药汤剂的密切接触及次密切接触人群中,集中隔离点共上报14 例因发生不良反应而停药,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06%,且症状均轻微,停止服用后症状缓解,提示中药汤剂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目前,关于中医药防治COVID-19 的研究较多,但多数基于在既往中医药防治疫病的经验,缺乏循证依据,尤其是高质量随机对照试验研究较少。本研究采取单臂前瞻性研究,为中医药预防COVID-19 提供数据支撑,但缺乏对照组比较。因此,建议构建中药预防大数据共享平台,对已开展中药预防的省市做好回顾性分析并积极开展真实世界研究,在即将开展中药预防的省市做对照研究设计,不断筛选优化中药预防方案。

猜你喜欢
汤剂核酸阳性率
传统中药制剂丸、散、汤剂的研究现状
测核酸
全员核酸
口服中药汤剂常见不良反应及药学干预
第一次做核酸检测
《伤寒论》对于现代中药汤剂制作的启示
核酸检测
不同类型标本不同时间微生物检验结果阳性率分析
密切接触者PPD强阳性率在学校结核病暴发风险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肌电图在肘管综合征中的诊断阳性率与鉴别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