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真实情境的地理原创试题命制

2023-10-19 02:48李月
地理教学 2023年17期
关键词:滨江命制积水

李月 朱 滔

(武汉市第十四中学,湖北 武汉 430061)

一、问题缘起

2019年,《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围绕“如何改革高考命题”的问题作出强调:试题命制既要注重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还要注重考查思维过程、创新意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探究性、开放性、综合性试题比例,积极探索跨学科命题;增强情境创设的真实性、典型性和适切性,提高试题情境设计水平。[1]

2020年,教育部考试中心正式发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一核四层四翼”作为高考评价的核心内容,集中回答了“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的关键问题。高考评价体系要求高考全面落实情境式命题,同时要加强情境的新颖性、灵活性、探究性和开放性,考查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等高阶思维。[2]

本文结合高考命题改革意见和高考评价体系的要求,以学生身边的真实情境为载体,探索地理原创试题的命制思路,以期帮助学生深入认识身边的地理事象,培养学生在生产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的意识、从地理视角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形成人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基于真实情境的试题命制过程

地理原创试题是命题人用新颖的情境材料、巧妙的设问方式和别致的呈现形式,命制出的具有原创性的地理试题。[3]本次命题围绕学生熟悉的真实情境,分别以武昌北滨江平原和武汉市第十四中学两个不同尺度命制试题。结合专家指导、文献梳理和命题实践,本文总结了“明确立意—创设情境—设计问题—编制答案”的试题命制一般路径。

1.基于真实情境的原创试题

例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武昌北滨江平原是江心洲并岸的产物。由于长江流向与基岩地层走向近乎直交,长江在武汉城区形成如下江段:沌口矶—梅家山、龟山—蛇山、谌家矶—青山矶3对对峙矶头(矶头在地质学上称为露头,指从江边向江心突出的小石山)—河道卡口。在卡口之间,江心洲发育。在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下,江心洲并岸,沿江平原形成,渐成城区。武昌北滨江平原演化过程如图1所示。

图1 武昌北滨江平原演化过程示意图

(1)分析明代中期长江河道中形成众多江心洲的原因。(6分)

(2)描述武昌北滨江平原的形成过程。(6分)

(3)长江作为重要的河流湿地,请从整体性视角说明其对武汉城市生态的作用。(8分)

[参考答案]

(1)对峙矶头处江面狭窄,水流流入展宽河段时,表层水流以侧蚀为主,河床展宽利于江心洲发育;卡口之间河面宽阔,水流速度减缓,搬运能力降低,泥沙沉积,形成沙洲;下游卡口对水流具有顶托作用,水流流速减缓,泥沙沉积。

(2)受汉江三角洲和禹功矶的阻挡及汉江自左岸汇入的影响,长江主流偏向右岸,右岸泥沙堆积,沙洲发育;多个沙洲聚合形成巨大的江心洲;由于泥沙堆积和人类活动,右汊河道堵塞,沙洲与右岸(南岸)陆地相连,形成武昌北滨江平原。

(3)增加空气湿度,调节城市小气候,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净化水体,减轻水污染;调蓄地表径流,缓解城市内涝;保护生物多样性,提高城市环境质量。

例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7分)

武汉市第十四中学海梦环保社的社员们发现,暴雨过后,校园道路常会出现积水的现象。社员们结合课堂所学知识,在老师的指导下,分析校园积水的原因,经讨论研究后提出了构建十四中海绵校园的规划与设想,共谋十四中的绿色发展。十四中校园道路积水实景图及十四中海绵校园规划设计原理图如图2、图3所示。(注:下凹式绿地主要由校园内的草坪改建而成,地势中低周高,截面一般为倒三角形、半圆形等。)

图2 十四中校园道路积水实景图

图3 十四中海绵校园规划设计原理图

(1)从下垫面的角度分析暴雨过后十四中校园道路积水的原因。(6分)

(2)推测十四中今后建设海绵校园时所选取的路面材料应具备的特点。(6分)

(3)十四中学生设计的海绵校园规划能否彻底解决校园积水问题?请表明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5分)

[参考答案]

(1)路面硬化,制约雨水下渗;局部路面不平,低洼处排水不畅;部分道路趋于平坦,中央水流不畅;道路两侧排水口较少,影响雨水排放。

(2)易渗水;多孔隙;抗压、耐磨、不易被侵蚀等。

(3)能。原有的道路和停车场路面被改造为透水路面,有利于增加下渗、减少地表径流,改善了下雨时校园路面积水严重的现象;下凹式绿地等装置能有效吸纳雨水并储存。(或答“不能”。校园部分路段和建筑屋顶趋于平坦,雨后汇水量大,而雨水回收装置容量有限,仍可能存在积水问题;武汉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遇上极端强降水天气可能出现校园积水问题。)

2.试题命制思路

(1)明确试题立意

例1选取与生态文明建设息息相关的“河流地貌演变与城市的关系”作为试题情境,引导学生从人地关系的视角关注身边地理事象的发展与演化,从而形成关注家乡、国家乃至全球地理问题的意识。在必备知识和学科素养方面,试题以武昌北滨江平原为区域载体,围绕河道特征考查江心洲的成因;从区域动态发展的角度,聚焦河道的时空演变,考查武昌北滨江平原的形成过程;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从自然地理要素先分解再综合的角度,基于整体性视角考查湿地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联系。在关键能力方面,试题涉及学习掌握、实践操作和思维认知三类关键能力。试题不仅考查了学生对图文信息的获取与解读能力,调动和运用河流地貌、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河流的生态功能等地理知识的能力,也考查了学生描述和阐释滨江平原形成过程的能力以及探讨河流与生态环境之间关系的能力。

例2选取“武汉市第十四中学海梦环保社的学生探究校园道路的积水问题”为情境,引导学生关注校园内的地理现象,提高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在必备知识和学科素养方面,试题重点考查了地理成因、地理预测和地理联系。试题以十四中校园为区域载体,从下垫面的角度考查学生道路积水的原因;以海绵校园建设为背景,让学生推测路面材料应具备的特点;最后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海绵校园建设与解决路面积水问题是否存在必然联系。在关键能力方面,试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调动和运用下垫面、水循环、气候等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创设试题情境

例1的情境来源于《湖泊科学》中“滨江平原的形成模式是江—湖、洲—陆转化——以长江武汉段武昌北部为例”一文。[4]试题选择学生身边既熟悉又陌生的武昌北滨江平原为情境。该区域古今地貌存在较大差异,学生对其历史演变了解甚少。试题的文字材料摘自学术论文的部分内容,图1对论文中已有图文信息进行了略微增减。

例2情境来源于武汉市第十四中学海梦环保社的一节学生活动课程“探究校园道路积水问题”。试题的文字材料是对活动课的简要介绍,图2呈现了十四中校园道路积水现象,图3是学生通过分析最终绘制出解决校园积水问题的规划原理图。

(3)科学设置问题

问题设计是原创命题的关键环节,应围绕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基础进行,同时要体现科学性、地理性、探究性、层次性和开放性,引导学生不断探究、层层递进,激活学生重组和整合地理知识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解决问题所需的分析、综合和应用等思维能力。[5]

两组原创试题的设问均由“行为动词+行为结果”构成。行为动词明确了“怎么考”的问题,行为结果指向“考什么”的问题。试题中的行为动词包含布鲁姆认知性目标的多个层级,设计的问题层层递进,具有思维梯度。行为结果包含地理现象、地理特征、地理成因、地理过程、地理预测和地理联系等内容,覆盖的核心知识面广、考查的关键能力多样。具体如表1所示。

(4)合理编制答案

编制答案和评分标准是试题命制的最后一环。其制定首先需要遵循地理性、科学性和规范性原则。其次,答案不仅源于学生的所学知识,更是对试题情境的解读、分析和归纳。例如,例2第(3)问是一个半开放的问题,学生结合情境和所学,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最后,答案要简洁、精炼、突出关键词、体现逻辑性和思维过程。答案要点的编排可采用并列式或递进式的排列方式。

三、试题命制的总结与反思

试题命制的过程是教师加深教材理解、进行教学反思的过程,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过程。命制地理试题不仅能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也能够诊断学生的学习效果,是一项“利教促学”的系统工作。纵观本文两组试题的命制过程,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试题的关联性,设问间的关联,也包括设问和具体情境的关联有待进一步加强。同时,情境和设问的针对性有待提高,区域特点需进一步凸显。

猜你喜欢
滨江命制积水
福州滨江私宅
复溜穴在输卵管积水中的应用初识
原来是输卵管积水惹的祸
例谈不等式题的命制方法
芜湖滨江天际线
小熊当当玩积水
原来是输卵管积水惹的祸
高中历史试题命制中需把握的相关要素
由命制唐朝使职选择题引发的思考
滨江:全省首推工位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