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学术论文中形式结构的缺失及其应对

2023-10-28 16:47刘莉莉
传媒论坛 2023年17期
关键词:学术论文框架形式

刘莉莉

论文必须遵守学术规范,以保证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学术性和可传播性。当学术论文接受期刊检验时,往往会发现一些写作问题,尤其是形式结构的缺失。本文对缺失的表征及原因进行理论分析和案例解析,并提出应对策略。

一、学术论文的内涵及结构要素

在认识和解决学术论文问题之前,需要对学术论文的定义作出明确的界定、明晰论文的结构要素,才能清楚地了解学术论文的本质属性。

(一)学术论文的定义

学术论文,是学术性论著的简称,是对某一学科领域中的问题进行探讨、研究,表述科学研究成果的文章[1]。从定义中可看出,问题,是论文写作的起点,既规定了文章的内容,又指明了文章的写作路线,发挥着行动指南的作用。学术论文作为科学研究成果的形式表达,会受到科学研究的制约。从逻辑学的角度看,科学研究的过程就是建立一套论证逻辑的过程[2]。所谓论证,是用某些理由去支持或反驳某个观点的过程或语言形式,通常由论题(论点)、论点和论证方式构成[3]。论证可谓是学术论文的基本要素、写作过程和目的,承载着论文的科学性和学术性。

(二)学术论文的结构要素

论文的基本结构包括题目、摘要、关键词、引言或绪论、正文、结论或结语、参考文献、注释等。正文是论文的主体部分,有“新三段论”之说,是指绪论、本论和结论(结语)三个部分。绪论的内容主要包括研究背景、问题的提出、研究价值与意义等,结论(结语)部分再次强调研究的目的、研究的不足或者未来的研究空间等,两部分的内容带有“概括”的性质。本论部分具体呈现科学研究的过程、方法、内容、结果等,用于支持或反映本论内容的轮廓或样貌,需要清晰地分析结构框架,以层次分明、逻辑严密的形式结构,组织和呈现研究内容。

(三)形式结构的内涵

正文的形式结构指论文的组织架构,是连接论题与论据的桥梁,根据研究问题构建分析结构框架[4]。在论文写作中,形式结构的具体表现样态就是分析结构框架,该框架还作为连接论题与论据的桥梁。而论题和论据则是论文论证的结构组成要素。其中,论题(论点)即论证者所主张并且要在论证过程中加以证明的观点;论据是论证者用来支持或反驳某个论点的理由和证据[5]。论题和论据的形式关系和逻辑关系,需要通过特定的分析结构框架来呈现,因此形式结构在论文中的存在具有必要性。

二、学术论文中形式结构缺失的表征及成因

笔者在编审实践中,发现有些论文的分析结构框架较为随意、或者框架不严密,这更多源于依赖用“经验”思维的方式罗列写作框架,用“发现”逻辑组织写作内容,立足“特殊”视野呈现三种习惯去研究文章主要内容。

(一)论文中形式结构缺失的表征

1.分析结构框架较为随意

分析结构框架作为正文本论部分的“骨架”,连接论题(论点)与论据的桥梁,其功能与作用毋庸置疑。一篇文章如果分析结构框架混乱,研究思路以及具体内容也会无序和没有边界,而显得散乱无序,论题(论点)和论据更会失去链接的桥梁,很大程度上削弱了研究的价值和意义,即使其研究内容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也难以通过审核。如文章《把环境交给“主人”——课程理念下的幼儿园环境创设实践与探索》,原稿的分析结构框架是:一、背景分析;二、环境创设实践的“五步法”策略;三、筑梦前行,收获芬芳。从这三部分来看,文章框架的组建并没有遵循一定的思路或章法,更多地是以个人的意愿设计框架,与论文的逻辑性和学术性的规范要求相去甚远。根据学术论文的规范要求,可将原文的分析结构框架调整为:一、幼儿发展核心素养的解读;二、儿童视角下幼儿园环境创设的价值意蕴;三、儿童视角下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实践策略,用大框架式结构框架进行分析论证,完成研究问题的解释与探究。

2.分析结构框架的逻辑不严密

有些文章按照了一定思路搭建的分析结构框架,但仔细审视文章结构框架的逻辑时,仍存在逻辑不严密等问题,影响了文章的完整性。如《小学批判性探究研究与实践》一文,分析结构框架是:一、应对时代挑战小学需要发展探究教育;二、对批判性探究的认识;三、批判性探究在小学高段的实践案例;四、反思与讨论。从直观感觉来判断文章的这四个部分,第一时间难以察觉文章的瑕疵或缺失,但遵照逻辑的思维规律,会发现分析框架的各部分之间缺乏一定的逻辑关系,第一部分探讨因时代需要发展探究教育,与第二部分批判性探究之间有何种联系,可把问题转化为探究教育与批判性探究有何种关系,文中并没有对这个问题进行说明。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的关联性比较强,遵循理论的阐释到实践的检验的逻辑规律。至此,原文中由这三个部分构成的分析结构框架,因前两部分的逻辑关系不明晰,就从整体上削弱了文章的结构框架的逻辑性。另外,文章还存在文题不符的问题,标题中研究问题的具体表述是对批判性探究的“研究与实践”,而内文中各节标题显示的研究问题是探究教育、批判性探究的认识及批判性探究的实践案例,这与标题中的研究问题表述并不一致。如果对文章的分析结构框架进行修改和调整,那么依据原文的内容,调整后的框架如下:第一部分是对“批判性探究”进行概念界定,接着阐述批判性探究在小学教学中的价值意蕴,最后再用具体的教学案例检验批判性探究。该分析框架遵循的逻辑: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逻辑规律,据此就可形成一个逻辑严谨的分析结构框架。

(二)论文中形式结构缺失的原因分析

1.习惯“经验”思维

经验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和具身性,易于描述和理解。当部分文章呈现经验的提炼和总结时,结构框架多以平行的分析方式,如主题式的组织结构,以全面的视角、总结的思维方式呈现事物或现象的发展过程。比如,《引领青年教师成长的“112”模式——成都X学校的实践探索》一文,其分析结构框架:一、核心理念—以教师专业成长问题及需求为导向;二、一个培养机制—指向个体成长的教师“二分法”发展机制;三、两个培养策略—“多元联动”与“保障激励”。该分析框架选取核心理念、培养机制、培养策略、多元联动和保障激励五个主题,力求全面地呈现引领青年教师成长的实践经验。这种经验的思维模式,违背了学术论文的问题属性——以问题的思维方式提出个人鲜明的见解或主张,并用明确、合理并且有针对性的理由提供支撑,做到有理有据。依据学术论文的问题属性以及规范要求,原文的标题可修改或调整为《“112”模式:小学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实践探索——以成都X学校为例》,内文的分析框架建构可采用大框架背景的方式,调整为:一、新时代青年教师的角色定位;二、小学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建构理路;三、小学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实践路径,新建的分析结构框架,较之原分析框架,层次分明、条理清晰与逻辑性强。

2.常用“发现”逻辑

“发现”逻辑在文章中具体表现为做了些什么、怎么做,有什么样的效果,有些什么体会。如《名师工作室建设:以四个共同体促进成员发展》一文,具体的分析结构框架:一、重视读书,构建阅读共同体;二、聚焦课堂,构建研究共同体;三、倡导写作,构建写作共同体;四、打破壁垒,构建跨区域共同体,此框架诠释了发现逻辑的基本理路,具体呈现了在名师工作室建设中,做了些什么、怎么做的,有什么样的效果和体会。学术论文的逻辑是“证明”,具体表征是论证,而论证必须有前提和结论,其核心是推理的过程。按照学术论文的论证要求,将原文的分析结构框架修改为:一、名师工作室建设的价值指向;二、名师工作室成员的基本特征;三、推动名师工作室成员发展的实践策略。与原文的分析结构框架相比,修改后的文章结构框架,围绕名师工作室成员发展,按照层层递进、轻重有别的思路进行搭建,以体现出文章的论证逻辑。

3.立足“特殊”视野

所谓特殊视野,是指向用于支持或反驳论点的证据,来源于自身而非他者的信息。此时看待问题的视角、结论的得出等都会带有狭隘的局限性。学术论文的价值和意义,是为了形成普遍性的认识和理解。如《把环境交给“主人”——课程理念下的幼儿园环境创设实践与探索》一文,其结构框架是:一、环境分析;二、环境创设实践的“五步法”策略;三、逐梦前行,收获芬芳,三个部分的设计和思考聚焦于从学校、在学校和为学校,立足学校这一研究视野,展开叙述。把原文的特殊视野转化为普遍视野,原标题修改为《儿童视角下幼儿园环境创设的价值意蕴与实践策略》,分析结构框架调整为:一、幼儿发展核心素养的新阐释;二、儿童视角下幼儿园环境创设的价值意蕴;三、儿童视角下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实践策略,通过增加前提、理由和理论的论述维度,强化文章的普遍视野。

三、学术论文中强化形式结构的应对策略

笔者在多年编辑实践和研究中,总结出论文写作常用的四种形式结构框架:并列式、递进式、总分式和混合式,用于解决论文中形式结构缺失的问题。

1.并列式。形式结构呈现并列关系,是指构成论证结构的三个部分属于同一层次,且三个层次之间没有上下、高低之分,前一部分不必是后一部分的存在前提或者基础,各自相互独立。例如《教材建设质量保障体系:结构框架、运行成效与未来展望》一文,正文主体的论证结构框架为:一、教材建设质量保障体系的结构框架;二、教材建设质量保障体系的运行成效;三、教材建设质量保障体系完善的未来展望[6],“结构框架”“运行成效”“未来展望”作为教材建设质量保障体系的三个属性,也是具体的研究问题或研究维度,它们之间彼此独立,构成原文的形式结构框架。

2.递进式。递进式的形式结构框架,要求各部分之间紧密相连,前一部分作为后一部分的前提而存在。例如《中小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认识向度及应然进路》一文,主体论证结构框架:“一、认识基础:中小学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生发机制;二、现状检视:中小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困境分析;三、实践突破:中小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应然进路”的结构框架[7],结合原文各部分的内容,认识基础部分为现状检视提供认识论上的分析依据,在这两部分的支持下,建构实践突破的内容。该结构框架遵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循序渐进的逻辑方法。

3.总分式。形式结构框架的总分式,具体呈现形式为总→分→分的三段式,例如《教育学中国话语体系的大教育学建构》一文,论证结构框架是:“一、问题的提出;二、教育学中国话语体系大教学建构亟待突破的问题;三、教学与中国话语体系的大教学建构路径”[8],原文是一种大结构框架的形式,先以背景的方式提出问题,然后再细分成突破的问题与建构路径两个部分,搭建文章的分析结构框架。总分式的结构框架是运用综合和分析两种思维方法来形成文章的写作思路。

4.混合式。部分文章的分析结构框架会同时运用以上不同的形式,例如《民国时期大学校长教育交往研究:理论范式与价值指向》一文,其论证结构框架是:一、文献综述;二、民国时期大学校长教育交往研究的理论参照与范式择取;三、民国时期大学校长教育交往研究的价值取向;四、民国时期大学校长教育交往研究的内涵与维度;五、大学校长教育交往研究的拓展与深化[9],原文的写作思路先是对研究问题进行文献综述(总),然后“理论参照与范式择取”“价值取向”“内涵与维度”“拓展与深化”四个维度以并列的形式组建分析结构框架。至此前四个部分出现了总分式、并列式的形式结构框架。原文的最后一部分“拓展与深化”,则是在前四个部分的基础上,展开的具体论述,属于了递进式的分析框架。

四、结语

以上内容详析了关于学术论文的内涵、结构,以及形式结构的定义等,提出了强化论文形式结构的实践策略。值得注意的是,形式结构的规范只是学术论文的充分条件,为高质量的论文提供形式或者技术支持。学术论文的质量最终取决于内容,优质的内容才是论文的旨归。

猜你喜欢
学术论文框架形式
学术论文征集启示
学术论文征集启事
框架
《发表学术论文“五不准”》通知
广义框架的不相交性
小议过去进行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
WTO框架下
发现“形式” 践行“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