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课堂实践研究

2023-10-30 15:15江良英
考试周刊 2023年41期
关键词:武夷学科作业

江良英

一、 引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对语文的总目标首次提出:“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感受语言文字及作品的独特价值,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智慧,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立文化自信。关心社会文化生活,积极参与组织校园、社区等文化活动,发展交流、合作、探究等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意识。感受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精华。”可见,武夷本土文化融入课堂是语文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不仅如此,文化入课堂也是提升学生学科综合素养目标的具体路径,因此如何将武夷本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课堂成为当前语文学科教学的根本任务之一。立足当前本土文化融入语文课堂问题,结合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从本土文化特征、学科特征入手,从课堂内外多渠道、多路径探索符合学生学习与发展需求的多样化平台,有效促进学生语文学科综合素养的提升与发展,同时达到传承本土文化的目标。

二、 明确问题,找准融合方向

传统文化入课堂是语文学科教学发展的新方向,但是在以往语文课堂教学与实施过程中,很多教师往往思路比较局限,过于追求所谓的“高大上”的文化形式,忽略了本土文化,对本土文化的重视程度欠缺,舍近求远,教育效果也没有达到理想的状态。武夷本土文化是非常有特色的乡土文化形式,蕴含丰富的文化内容,然而当前武夷本土文化与语文学科的融合却不尽如人意:首先,当前武夷本土文化并没有真正与课堂教学融合,模式化、形式化是主要问题,大部分都是通过环境创设的方式,比如在校园内张贴武夷风光图片、挂文化名人的头像简介、布置一个极少利用的茶室等,这些模式化的现象并没有真正发挥到育人作用。其次,大部分老师、学生、家长对武夷本土文化的发展并没有深刻的了解,在日常语文学科教学活动安排中,活动往往流于形式,没有深入挖掘本土文化与语文课堂知识的契合点,因此并没有达到丰富语文课堂内容、拓展语文课堂思路的教学目标。最后,语文学科与武夷本土文化相融合的活动开展较少,参与人数也相对较少,跨学科实践活动、研学活动等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因此对武夷本土文化的了解、传承、发展以及学生综合素养的影响也没有起到积极的作用。

基于上述几方面问题,语文课堂与武夷本土文化的融合,要从本土文化的特色以及语文课程的特征入手,从课堂教学、课外实践等诸多方面入手,将武夷本土文化的特色融入学科实践过程中,从而有效渗透传统文化内涵,促进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与发展。

三、 明确要点,清晰融合价值

本土文化与小学语文课程的融合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结合学科的特征、内涵等,从多维度入手,搭建符合学生学习的文化融合活动平台,为语文学科改革以及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提供更加有利的平台。

首先,武夷本土文化与语文学科的结合,要坚持与学校同步,武夷本土文化形式多样,且学校也展开了乡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相关研究,因此在文化融合中,要立足学校校本课程要求,结合班级学生学情,设计符合学生兴趣爱好的文化融合课程模式,达到加深了解、传承文化的目标,同时也能够彰显学校教育特色。

其次,武夷本土文化与小学语文课堂的融合,要坚持趣味性、多样性、持续性原则,小学阶段学生对一切新鲜事物都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因此结合本土文化的多样性特征,在融合课堂实施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兴趣、爱好入手,营造良好的文化融合氛围,丰富教学资源,优化教学形式,从而增加学生了解家乡的途径,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

由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从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课后作业以及实践活动等诸多方面入手,搭建多样化教学平台与实践活动模式,拓展语文学科教学思路,最终实现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活动质量的目标。

最后,武夷本土文化与小学语文课堂融合,要坚持教师为先导的原则,以往语文学科教学活动中,之所以本土文化的融入内容相对较少:一方面,由于客观因素的影响,教学时间、课时安排等方面对学生都会产生诸多维度的影响,而且部分学校并没有给予方向以及素材等方面的支持;另一方面,教师自身因素也是非常重要的,部分教师往往只关注教材本身的内容,对其引申内容以及其隐藏部分的内容并没有足够的关注,甚至部分教师直接忽略了文章背景内容的延伸与拓展,只针对教材中的生字词、段落大意等进行大致讲解,教学质量大打折扣。因此,本土文化融入语文课程的过程中,要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学校要从时间、空间、素材等诸多维度给予语文教学足够的支持,从不同环节入手,比如在每周语文正常课时安排的基础上,可以借助学校公众号、班级公众号等进行武夷本土文化的展示,比如将“跟着课本去旅行”中的内容有针对性地发布到班级活动平台上,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视频内容的选择。另一方面,教师要借助多种渠道丰富自身对武夷文化的认知深度,比如参与学校组织的武夷文化教师研学活动,对武夷地区的各种文化进行实地考察与学习,像建盏技艺、大红袍制作技艺、红茶制作技艺等,通过实际考察了解本土一些特色的传统技术与文化形式,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便利性优势,对武夷本土文化进行多方面的整理,比如相关的传说、神话故事、圣贤故事等,并事先将搜集整理的内容与教材内容进行综合整理与分析,为后续的教学活动做好准备。

四、 多维思路,多元渗透文化

(一)以本土文化为引导,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基础,从小学生本身的兴趣爱好入手,将多样化的武夷文化以学生感兴趣的形式呈现出来,从而激发学生探究兴趣,提升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1. 多媒体引领课堂——图画中的美好

在课堂导入阶段,可以充分借助多媒体教学的便利性优势,将诸多武夷美景展现在学生面前,以动态化的形式呈现出来,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激发探究课文内容的兴趣。比如在《黄山奇石》一文学习过程中,结合低年级学生学情特征,在课堂导入阶段,教师可以从黄山和武夷山同为双世遗产地这一共同点入手,将黄山、武夷山的美景制作成多媒体课件;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通过AR、VR等教学体验活动,让学生沉浸在黄山和武夷山的美景之中,营造“人在画中游”的氛围,身在其中,充分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以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工具的优势,从视觉上满足学生对大自然探索的兴趣,同时通过现代化教学工具的融入,也能够为语文学科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提供更加便利的教学条件,为后续语文学科课堂探究、课后作业以及实践活动的组织提供明确的方向。

2. 故事激发兴趣——传说中的“秘境”

武夷本土文化中有很多趣味化的故事、传说都能够为语文课堂的学习增添一些趣味化的内容。部编版语文教材中设计了很多童话故事、神话故事,那么在教授这些题材的课文时,教师可以提前搜集整理一些能够彰显武夷文化特色的传说或是文化故事,作为语文课前预热活动。

教师:同学们,你们都听说过哪些与我们武夷相关的传说呢?谁能给大家分享一下?

简单的师生问答互动开启整个课堂活动,为了增加课堂互动的有效性,教师可以事先准备一些线上测试题目,通过测试活动的方式对学生掌握的武夷传说进行预测和了解,确保在课堂上的分享活动更加快速、高效。在分享过程中,学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也可以自主分享,为了增加分享传说故事的趣味性,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挑战环节,比如“最简短的神话故事”“你能猜出他是谁吗”等,课前几分钟时间引导学生对武夷传说故事有更加系统的了解。比如“茶圣陆羽的故事”“岩石起舞的传说”“天女散花的传说”“神砧敲钟的传说”等,既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讲一讲自己喜欢的故事,还可以设计趣味活动环节,像说关键词猜人物等,几分钟时间不仅能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同时也能帮助学生了解武夷文化的多样化,为后续的课堂教学内容的拓展延伸以及课后作业拓展、课后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指明方向。

(二)以本土文化为桥梁,丰富课堂内容

1. 以文化串联文本,增加学生积累

应试教育理念下,语文学科的学习往往以某一堂课为例,学生往往不能将相同类型或是相关内容的课程衔接起来,这对学生知识体系的搭建以及学科素养的提升也起不到促进作用。以文化为基础串联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以文化为切入点,寻找教材内容中与武夷本土文化相关的内容,作为串联文化学习的桥梁,有效增加学生文化积累,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以本土文化为桥梁,引入背景文化知识,增加学生知识积累。比如以传说故事为引导,将武夷茶文化等作为背景知识融入语文课堂预习活动中。在部编教材中有很多涉及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比如《北京的春节》传承传统文化单元导读课中,教师设计了“乡土文化”为主题的课堂活动,从语文教学中乡土文化缺失的现状入手,搭建平台引导学生自主融入学科课堂探索中。乡土文化观念的缺失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互联网文化充斥语文课堂,使得语文课堂缺少了“传统”味道,尽管在语文教材中也编排了一些乡土题材的作品,比如以“美丽乡景”“多彩乡事”“可爱乡童”“纯朴乡风”等为主体的乡土文化单元,本来都可以作为语文教学中非常好的本土文化融合契机,但是在具体实践中,教师往往比较关注教材本身设计的乡土文化内容,并没有下意识地将武夷地区的乡土文化顺势引入课堂活动中,影响了课堂内容的丰富程度;校本课程的建设,让更多的语文教师开始意识到乡土文化的重要性,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从导入环节入手,针对性地提出不同的活动内容,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下存在的问题,丰富学生见识,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比如四年级下册的“美丽乡景”、六年级下册的“民风民俗”等单元教学中,教师便可以以武夷本土文化为桥梁,将学生生活与教材文本串联起来,搭建符合学生学习需求的多样化文学活动平台,从而达到提升学科学习质量的目标。比如在“民风民俗”单元教学中,教师结合大单元教学思路,将本单元内容划分为四个任务。第一个任务有三个板块,其中一个板块就是交流家乡的传统风俗文化,那么这个板块正好可以作为渗透武夷本土文化的有效契机。在这一板块中,教师可以从“跟着书本去旅行”的诸多内容中截取“武夷茶文化”等内容展现在学生面前,视频资料中设计了很多关于武夷茶文化的诗词、神话传说以及一些趣味化的关于茶文化的内容,比如从范仲淹的诗句“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等诗句入手,根据视频中小同学的提问,说一说自己的看法以及自己知道的故事等,以跟着课本去旅行中的内容为引子系统展开民风民俗单元的乡土文化探讨。如此,以武夷本土文化为背景,拉近学生与教材文本之间的距离;以武夷本土文化为桥梁,推动传统文化入课堂的脚步。不仅如此,通过武夷本土文化融入单元导读课中,也能够丰富课堂内容,有效拓展学生语文课堂学习的思路。

2. 以文化引领活动,培养学生情感

文化入课堂,除了能够丰富课堂内容,还可以有效培养学生情感,增加学生对家乡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对家乡文化的热爱之情。在具体活动组织与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充分结合教材内容,以教材为核心,组织符合不同学段学生的课堂文化探究活动。比如在文章背景知识部分,教师可以按照如下思路进行文化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首先,学习《观书有感》时,在课前预习或活动阶段教师可以出示水帘洞景区的“活源”,作为武夷文化之一从实际的景色入手,不仅能够丰富本堂课的讲解内容,而且能够更进一步拓展学生语文学科的学习思路,将诗词的内容与本土文化相联系,加深学生对家乡文化的了解。

其次,以《观书有感》为核心,教师还可以从作者朱熹入手,介绍朱熹的生平履历以及代表思想、诗词、文章等,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朱熹的了解,还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诗文欣赏习惯,这对学生整个语文学习生涯也能够产生积极影响。此类活动的组织时间相对较短,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从《观书有感》的写作背景入手,搜集整理与朱熹相关的文化内容,从朱熹和门人讲学的经历入手,或是从朱熹的诗文著作入手,对朱熹在文学以及其他方面的造诣进行细致的分析与交流,从而更进一步加深小学生对朱熹的了解,让学生产生更加强烈的学习语文的意愿以及参与具体活动的想法。

在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中,教师只有结合武夷地方特色文化,提高自身对地方文化的了解程度,才能够将本土文化与教材内容进行有机融合,从而更进一步促进本土文化与语文学科活动的融合,发挥融合课堂的育人价值。

(三)以本土文化为依托,设计多元活动

武夷本土文化的丰富多彩,不仅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内容,拓展了小学语文课程活动思路,而且将本土文化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促进了本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对学生语文学科综合素养的提升与发展也产生了积极影响。

1. 本土文化入作业,丰富作业形式——我手写画我心

“双减”政策之后,作业设计成为决定语文学科教学质量以及学生学习质量的关键任务,以往语文学科作业设计往往都是以书面形式出现,而且经常出现重复、机械形式的语文作业,导致学生对语文学科作业失去兴趣甚至产生反感,影响学生语文学科学习质量。不仅如此,单一形式的作业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也起不到积极作用,新课程标准中强调文化自信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首要内容,是语文课程活动中必须关注的重点内容,而传统语文作业中并没有体现出核心素养的内容,局限了作业的效果,对学生能力的提升也产生了消极影响。

本土文化融入语文课堂中,不仅要关注课堂教学环节,还要延伸拓展到作业环节,立足“双减”政策要求,优化语文作业形式,丰富语文作业内涵。以预习作业为例,预习作业是学生高效学习的基础也是关键举动,以往小学阶段预习作业往往被忽略,认为小学阶段学习的知识简单,根本不需要预习,导致部分学生跟不上教师节奏,进而产生课堂低效等问题。再者,部分教师虽然设计了预习作业,但是并没有体现出文化自信等核心素养要求,只是针对性地将生字词等进行预习。基于本土文化的预习作业可以以更加灵活的形式呈现出来,比如设计导游词、设计手抄报等形式,用灵动、轻松的方式呈现出语文学科的学习内容,比如在《赵州桥》一课的学习过程中,教材习题中安排了设计“导游词”一项任务,那么在课前预习作业中,教师可以按照习题思路,设计预习作业,比如:同学们,你们了解我们周边的景点吗?你最喜欢武夷山的哪些美景呢?选择你喜欢的景点设计一篇导游词吧!你会从哪些方面入手展开介绍呢?说一说你的想法吧。预习作业设计的方式比较灵活,教师不需要限定导游词设计的方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不同的作业方式,比如手抄报绘画展示武夷山的美景、思维导图设计导游词的主要思路,有能力的学生可以以小论文的形式直接撰写导游词……以本土文化为基础,设计预习作业不仅能避免学生预习作业的枯燥性,而且通过多元化预习作业也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参与后续活动的积极性,为后续高效活动的设计奠定基础。

以课后作业设计为例,教师同样可以以本土文化的理解与传承为出发点,设计多样化的家庭作业。比如同样以《观书有感》为例,在课堂学习中,教师不仅出示了水帘洞景区的“活源”,介绍它的含义与本首诗词之间的联系,同时也鼓励学生搜集朱熹的生平履历,但是由于时间有限,因此在课前环节,并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内容的细致整理与分析,只是简单地进行了导引活动,那么在课后作业设计中,教师设计了与朱熹相关的系列作业活动,比如将朱熹的诗、词等进行综合整理,了解朱熹在文学领域之外的其他方面的成就。此外,在课后作业设计中,教师还可以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入手,设计课外阅读、写作等延伸活动。比如结合传统文化单元内容,教师可以布置延伸阅读活动,为学生介绍与武夷文化相关的书籍,在每周阅读课堂中为学生提供足够的阅读时间,在交流与合作中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在阅读的基础上,鼓励学生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通过读写融合等方式,感受本土文化的同时有效发挥融合课堂的育人功效。

“双减”活动支持下,教师还可以针对学生能力层次的差异性、兴趣爱好的不同特征等,设计个性化作业作为学生选做内容,比如搜集整理关于武夷山的美景、背一背武夷山美诗;写一写、赞一赞武夷美文等,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设计作业的形式与内容,丰富语文学科作业形式,同时也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无形中拓展了语文学科内涵,提升了语文学科教学综合质量。

如此,立足武夷本土文化多样化特征,结合“双减”政策要求,从不同作业目标入手,搭建符合学生学习的多样化作业平台,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鼓励学生高效完成作业,提高学生学习的综合效果。

2. 本土文化入活动,培养学生素养——我为武夷代言

综合实践活动是提升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关键保障,基于武夷本土文化的综合实践活动组织同样可以以教材为中心进行综合设计,也可以以学生兴趣或是周边本土文化特征为主题进行活动设计。

首先,立足教材内容延伸实践活动。比如《黄山奇石》课前导引中提到了武夷山是中国四个双世遗产地之一,并且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教学工具延伸了相关的内容,这也为后续的探访“武夷山之美景”活动提供了方向。在学习《圆明园》后,还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城村古汉城遗址,探索城村古汉城的崛起和毁灭的原因,开启对汉朝初年那段历史的研究。以“武夷山之美景”实践活动为例,从二年级学生的学情和能力入手,组织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在活动开始之前,教师可以衔接课堂活动内容,组织孩子们到图书馆或是阅览室、多媒体教室等搜集整理一些与武夷山相关的诗句、诗词等,比如:《武夷茶歌》中范仲淹的“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冰微开。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和刘白羽的“武夷占尽人间美,愿乘长风我再来”。在实践活动准备阶段将这些诗句的含义进行交流、理解,为后续的实践活动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在实践活动中,孩子们可以结合前期自己设计的导游词实际参观、感受武夷山秀美的景色,然后再进行导游词内容的完善。

其次,实践活动的组织还可以以学生兴趣以及热点话题为主导,语文学科的内容丰富多彩,涉及古今中外各种文化形式,那么在具体活动组织与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学生最为感兴趣的话题,制订研学活动计划。武夷地区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形式,那么在具体研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问卷的形式首先调查学生对家乡文化的了解程度,比如武夷悬棺、建盏技艺、大红袍制作技艺等,看看学生对哪种类型的文化最感兴趣,然后制订相应的研学计划。或者,教师可以从当前热点问题入手,选择相应的研学活动主题,比如“生态文明教育”“红色教育”;以此为基点,组织“解锁武夷生态密码,追寻千年文化神韵”“传承红色文化”等研学活动。在研学活动组织与实施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武夷本土文化的了解,同时也能够在实际参观、考察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家乡文化的情感。

最后,课后活动的开展还可以采用引进来的方式,以课堂中渗透延伸的朱熹文化为基础,结合当前相关文件精神,承接语文课堂教学内容,以语文学科活动为桥梁,开展“朱子文化进校园”实践活动,在校园内开展“诵读经典诗词,传承朱子文化”等主题活动内容,在“双减”课后社团安排朱子文化课程,组织学生阅读朱子文化读本,诵读《朱子家训》和朱子诗词等;在社团活动中,还可以组织学生结合课堂上渗透的朱熹生平事迹等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开展文化大比拼活动,班级之间、学校之间组织朱子文化相关的个性化展示活动,比如书法、手抄报等,让学生能够用更加多样化的方式呈现出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收获。在社团活动中,还可以组织多样化的跨学科活动,以语文学科为载体,将各学科学习内容、武夷本土文化等融为一体,通过不同的艺术形式呈现出来,比如通过创意美术的形式将研学活动、实践活动中的见闻制作成一幅墙画,然后展现在学校的文化长廊中;或者将研学活动中的见闻以舞台剧、话剧表演等形式呈现出来,通过电子影像的方式记录下来,放在班级备忘录或者学校的公众平台上,让更多的家长、学生、老师以及社会公众都能够看到武夷文化。

如此,通过系统多元的实践活动、研学活动以及学校社团活动的组织与实施,将武夷本土文化与语文学科以及学生的生活巧妙地衔接起来,不仅能够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同时也能够充分发挥融合课堂的育人功效,多措并举,共同搭建符合当前学生发展的综合活动平台,有效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与发展。

五、 结论

武夷本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课堂,开发了语文课程资源,拓展了语文学科教学思路,使得学校语文学科教学活动的组织呈现出地方特色特征,改变了传统语文课堂教学封闭的状态,逐渐形成了开放而有活力的活动模式;不仅如此,通过本土文化的融合,拓展了传统语文学科教学的机械状态,搭建了灵活、多变的语文课堂活动平台;以本土文化为依托,优化语文学科作业,落实“双减”政策要求,在跨学科作业、跨学科实践活动、研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过程中,带动学生走出课堂,融入武夷本土文化,在实践中了解武夷文化,了解文化价值,传承文化精神,培养了学生的人文情怀,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猜你喜欢
武夷学科作业
《武夷天下秀》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武夷学院
基于PTR-TOF-MS与GC-MS技术的武夷水仙和武夷肉桂香气特征分析
“超学科”来啦
作业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武夷听涛
我想要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