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了为什么而出发

2023-11-11 01:27李伟明
杂文选刊 2023年11期
关键词:旮旯尘土扫地

李伟明

形式主义又出新闻。前不久,一个视频成了网民关注的热点。视频中,一位女性领导正在指导下属扫地。她说:“都要顺着这个缝,所有的缝都扫到,确保缝里面没有任何的尘土和沙粒,每一块砖都要这样。先洒水,大扫帚扫面上再用小扫帚抠缝……反正咱们最终就是要求没有沙子没有尘土,干净到无以复加。”扫地时需要保证地面所有的缝隙里都没有尘土和沙粒,这个要求直接把网民们雷倒了。于是,一波汹涌的舆情因此而起。据有关媒体追踪报道,当天是当地机关干部组织的一场公益性活动,“机关工委组织利用周末时间去帮助区里的一些老旧小区清扫路面”,视频内容发生在某一老旧小区内。

关于“高标准”扫地之事,相信并非个案。笔者也曾经有过被某部门要求如何如何搞卫生的经历。上门检查的人员,为了显示自己的高明,不嫌麻烦不怕脏,特地把手伸向一般人的身体难以抵达的某个旮旯或桌椅底下,不抹出灰尘绝不罢休,其敬业精神令人叹为观止。讲究卫生当然是生活中的基本要求,但笔者就没弄明白,旮旯或桌椅底下有灰尘,也不见得碍了什么大事呀?如果大家成天把全部精力用来应付这事,那还要不要干正经活?

媒体把这名女干部的言论归为形式主义的表现。这个定位大致没错。本末倒置,过于追求外在而忽略了内涵,这当然是形式主义。别说这个要求未必做得到,就算能做到,砖缝间或地上一尘不染,又能说明什么问题,体现什么价值?更何况,为了达到这个境界,花费的人力物力是否值得,这笔账,恐怕也得算一算吧?

做事追求极致,这种精神没有错。但我们在为之努力的时候,一定得想清楚:我们的出发点是什么?价值取向有没有出现偏差?

很多时候,有些人还真容易忘了自己是为什么而出发。每一次出发,也许有不同的情况,但总归是有个目标的。如果这事没整明白,就可能走着走着迷失了方向,让人越走越茫然,越走越远离目的,拼命奔跑还不如原地不动。

为什么有些人喜欢捣鼓一些令人生厌的形式主义?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笔者觉得,都是因为他们把出发的目的弄丢了或搞混了。仍以打扫卫生为例,其目的不就是为了让人们生活得更健康、更舒心吗?如果设定的是这个目标,那么,地面干净整洁就行了,何必用显微镜寻找尘土,把扫地的人折腾得那么辛苦?换言之,如果什么时候用显微镜来检测户外地板砖了,那定然不是为了干净整洁的环境而来,应当是另有研究方面的意义。如果方法、路径与目标不一致,那么,就得反思是不是某个环节出现了错位。

不管做什么事情,形式都应服务于内容。当形式喧宾夺主、妨碍内容时,我们便应警惕是否进入了形式主义的误区。避免这种情况,最好的办法,就是常想想这样做的价值何在,对广大群众是否有益;多听听别人的意见,看看多数人对此持什么态度。如果对群眾谈不上什么好处,多数人坚决反对,行事就得审慎,防止一时意气用事而导致严重后果。

现实中,形式主义的表现常见常新,而人们又似乎颇感无奈,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令人无语的花招背后,往往有官僚主义在撑腰,也就是某些滥权行为在兴风作浪。倘若有人为了保持厕所的清洁,要求人们不得使用厕所,大家是不是觉得很荒唐?按这个做法,厕所还有存在的必要吗?如果提此要求者是清洁工,如厕者多半是不买账的,甚至还要直言批评他的形式主义;但如果下达命令者是掌握了权力的人,人们就可能没辙了,顶多在心里嘀咕几句而已。道理就这么简单,因为清洁工说了不算,所以他即使想搞形式主义,也未必搞得起来。而一旦权力介入其中,情况就大不一样了。由此可见,防止形式主义,还得警惕官僚主义作怪。否则,就可能治标不治本。

对行使公权力的机关来说,无论何时何地,“出发”的目的都是为了让人们生活得更美好。如果“出发”是为了让大家越过越辛苦,那么,这就是劳民伤财的形式主义、政绩工程,不要也罢。别小看了形式主义,它正是发展路上一块块巨大的绊脚石,由此造成的内耗,甚至不亚于贪腐问题。很多时候,工作质效上不去,大家怎么干都是白搭,就是因为某些掌握了一定话语权的人热衷于此道,忘了为什么而出发,才会使之冠冕堂皇地在路上耽误大家的宝贵时间,浪费社会的宝贵财富。

【原载《赣南日报》】

插图 / 形式主义 / 佚 名

猜你喜欢
旮旯尘土扫地
扫地机器人
旮旯里的“田野式”拍摄——一位第一书记的镜头与镜头中的百姓
尘土里的光
好的故事,尘土里也可以万丈光芒
无题
东北这疙瘩
扫地也能很诗意
扫地
扫地扫到树上面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