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视域下“双高”院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2023-11-13 05:47卢跃茹
上海教育评估研究 2023年5期
关键词:质量指标双高绩效评价

卢跃茹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数字经贸学院,浙江 温州 325000)

在历经国家示范校、骨干校、优质校的建设后,“双高计划”的实施标志着高职院校从单纯规模扩张阶段进入内涵质量发展新阶段。“双高计划”以结果为导向,旨在通过设置“一加强四打造五提升”的具体建设任务,以任务绩效考核结果持续推动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1]

从规模扩张走向内涵建设,“双高计划”的实施充分彰显了高职院校实施绩效评价管理、构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性。一方面,这有利于“双高”院校针对性地开展绩效自评工作,促进“双高”院校标志性成果建设,引导院校形成从成果数量考核到成果质量考核的转变;另一方面,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可作为“双高计划”期满考核、财政资金分配以及后续遴选的重要依据,有利于提升高职院校财政经费使用效率,促进高职院校可持续推进高质量建设工作。

已有的关于“双高”院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侧重于绩效评价指标构建依据、绩效评价指标分类等方面。如刘斌、邹吉权根据“双高计划”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特点,对其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进行了具体的内涵分析。[2]例如葛晓波基于科学性、创新性、实践性原则,构建了包括党建质量、人才培养水平、师资队伍建设、社会服务、国际化办学、学校治理六大模块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3]然而,如何构建包容性强、客观可操作、细化可衡量的绩效评价体系仍是“双高”院校绩效管理建设的难点,也是指导“双高”院校顺利完成绩效目标、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环。

一、“双高”院校绩效评价指标设置的政策遵循

“双高计划”建设和相关绩效管理文件,明确了“双高”建设的基本任务和绩效评价目标,为“双高”院校提供了基础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1.“双高”院校绩效评价的总体目标

“双高”院校绩效评价的目标主要围绕达到“高质量”产出和效果展开。其绩效目标主要对接高职院校标志性成果,紧盯“引领”、强化“支撑”、凸显“高”、彰显“强”、体现“特”。绩效目标重点考察“双高”院校建设任务的完成效果和其在引领职教改革、促进人才培养、支撑区域发展、完善政策标准等方面的贡献度,旨在通过绩效评价,使“双高”院校具备“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示范作用。

2.“双高”院校绩效评价的政策指标框架

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印发的《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绩效管理暂行办法》中的“数据与信息采集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由三级指标组成。一级指标有三项,包括产出指标、效益指标和满意度指标;二级指标有六项,分别为数量指标、质量指标、时效指标、社会效益指标、可持续影响指标和服务对象满意度指标;三级指标中,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对标“双高计划”建设的九大核心任务。社会效益指标涵盖“引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和人才培养,支撑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形成一批国家层面有效支撑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制度、标准”三个贡献度,充分体现“双高”院校办学效果和社会贡献。服务对象满意度指标包括以在校生、毕业生、教职工、用人单位、家长为主体的五项满意度指标,展现相关利益主体对“双高”院校办学绩效的认可度。[2]

“双高”院校中期绩效评价工作在上述绩效评价指标框架的基础上,在一级指标中加入了管理与执行指标,并进一步对其一、二级评价指标设置了权重,三级指标权重由各省结合情况自行确定。其中,产出指标占比50%,效益指标占比30%,满意度指标、管理与执行指标各占比10%。具体政策参考指标体系与权重如图1。

图1 “双高”院校绩效评价的政策指标框架

二、“双高”院校绩效评价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首先,在绩效评价体系构建主体方面,应把握内部与外部多主体协同评价原则,注重“双高”院院校评价主体的上下贯通。一方面,加强“双高”院校和专业群自评机制的完善;另一方面,应强调省级教育管理部门对“双高”院校的评价,同时注重对省级管理部门在管理上的评价,发挥省级教育管理部门的指导职责,形成内外部协同的绩效评价管理机制。[4]

其次,在绩效评价指标选取上,一方面应坚持全面性和针对性相结合的原则。指标选取应涵盖“双高”院校建设任务的过程及成果,充分考察“双高”院校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建设成效,使其绩效评价具有院校“共性”;同时也要展现“双高”院校办学基础和发展现状差异,考虑其区域化、类型化和特色化发展的多维需求,体现其“个性”。另一方面,应坚持绩效评价指标选取的科学性和代表性。指标设置应对标核心绩效目标,选取体现引领性、支撑性、高水平成果的指标,评价导向更加注重结构、效率、社会效益、满意度评价等质量性指标。最后,出于对绩效分析结果准确性和可比性的考虑,绩效指标的选取应坚持数据可获得性和可行性原则,选取的指标应可量化。

再次,在绩效评价方法选取上,应注意绩效评价方法的可操作性和创新性。“双高”院校建设绩效评价是衡量学校办学成效的综合性评价,除了可量化的产出指标外,还应考虑其社会效益指标、可持续影响指标等较难准确量化的评价指标,适宜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产出指标中的数量指标、质量指标等适宜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如投入—产出法、数据包络分析等;而对于部分难以量化的效益指标,如可持续影响指标、学校内部治理水平等,则可以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如专家判断法、德尔菲法等。

最后,应注重绩效评价结果的可监测性和持续优化。为了增强评价结果的应用性,应运用大数据技术对其指标数据进行全程监测;同时,应建立完善的绩效周期评价制度,对绩效年度自评、中期自评、省级机构评价、期满绩效考核等数据进行动态监测,精准分析其横向和纵向数据差异,以促进绩效结果的持续优化。

三、“双高”院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

“双高”院校制定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应包括如下内容。

1.产出指标

产出指标主要包括数量指标、质量指标和时效指标。其中,时效指标根据任务完成进度进行评估打分;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下三级指标的细化设置应精准对标“四打造”“五提升”九大建设任务。基于内涵发展要求,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不应片面地只构建达成高质量的数量测评指标体系,[5]数量指标应更侧重学校高质量办学要素和条件;质量指标应对标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标志性成果。

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指标应注重考查高质量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成效。其规模指标可用初次就业率、毕业生留本地就业率表示;质量指标则用代表学生培育质量的学生竞赛国赛获奖数、学生获高质量证书比例等指标表示。

打造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指标的内涵应表现为学校的相关创新建设。其规模指标包括创新团队数、科研经费到款额、专利申请数、发明专利申请数;质量指标包括省级以上创新服务平台数、省级以上研发平台数、省级以上创新团队数、省级以上就业创业典型、省部级以上教研科研项目数、省级以上科学进步奖数、专利授权数、发明专利授权数、专利成果转化数。

打造高水平专业群指标下,代表专业建设的规模指标主要包括专业及专业群数、1+X 证书制度试点项目数、“课程思政”建设研究项目数;质量指标包括省级及以上教学成果获奖等级及数量、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数、国家级重点与骨干专业数、省级以上“课程思政”项目数。

打造高水平双师队伍指标应注重考查院校“双师”队伍的建设成效。其规模指标主要包括双师素质专任教师比例、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专任教师比例、兼职教师校内课时量;质量指标则包括省级以上技能大师或工作室数、省级以上“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数、省级以上教学团队数、省级以上教学名师或优秀教师数、全国黄大年式教学团队数、全国教师教学能力比赛获奖数。

提升校企合作水平指标应侧重考查校企合作的紧密度和深度。规模指标包括订单班数、产业学院数、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数、校企合作开发教材数、教师企业实践基地数、校企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数、校企共建研究院和研发中心数、生产性实训基地数;质量指标包括省级以上产教融合项目数、省级以上产教融合基地数、国家级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数、是否拥有国家级众创空间。

提升服务发展水平指标侧重考查学校提供社会服务的规模和效益。其规模指标包括非学历培训规模、非学历培训时间、公益性培训服务时间;质量指标为横向技术服务产生的经济效益、技术交易到款额、非学历培训到账经费。

提升学校治理水平指标侧重于考查学校的制度建设和管理水平。其规模指标主要包括学校规章制度数、教学管理制度数、科研管理与激励制度数、是否建立内部层级治理制度;质量指标主要包括制度创新数、是否建立专业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评价制度、是否建立内部管理与控制机制、是否编制教育质量年报、是否建立绩效评价改革制度和内部层级绩效奖惩制度。

提升信息化水平指标主要考核学校信息化建设与管理水平。其代表性规模指标包括在线课程开放数、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数;代表性质量指标包括国家和省级精品课程开设数、是否为职业教育信息化标杆学校、是否建设教学诊断与改进数据采集与分析平台。

提升国际化水平指标考查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广度与深度。其规模指标包括全日制国(境)外留学生人数、非全日制国(境)外人员培训量、在校生服务“走出去”企业国(境)外实习时间、专任教师赴国(境)外指导和开展培训时间、在国(境)外组织担任职务的专任教师人数;质量指标包括开发并被国(境)外采用的专业教学标准数和课程标准数、学生和教师国(境)外技能大赛获奖数量、国际合作科研平台数、开办海外学院数。具体产出指标设置情况参见表1。

表1 “双高”院校绩效评价产出指标

2.效益指标

效益指标包括社会效益指标和可持续影响指标。前者包括引领职教改革和人才培养、支撑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推动职教制度标准改革三维度。其代表性指标包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方案推广数、教师社会服务培训时长、社会服务培训基地数、区域性职教集团和应用技术服务联盟数、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推广数、职业教育高地建设方案、四年制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试点、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等。后者主要考察项目标志性成果可持续影响的时间、学校影响力、服务贡献度的提升情况等。[6]

3.满意度指标

满意度指标可参照政策指标框架,体现服务对象的满意度,具体评价主体包括在校生、毕业生、教职工、用人单位和家长。后续可考虑加入由第三方教育机构评价的社会办学满意度指标。

4.管理与执行指标

管理与执行指标主要包括资金管理指标和项目管理指标。前者主要考核资金到位率、资金预算执行率等;后者考察项目目标指标完成率。

四、“双高”院校绩效评价体系运行的保障机制

基于构建的“双高”院校绩效评价体系,仍需进一步的配套保障机制,保障绩效评价顺利执行。

1.健全上下贯通的绩效评价管理机制

当前“双高”院校实行以“双高”单位自评为基础、省级评价为重点、教育部和财政部两部评价为引导,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的绩效评价机制。在后续评价工作中,建设单位应进一步完善内部自评机制,出台学校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制定专业—专业群—院系—学校的绩效评价机制。从顶层设计中对绩效评价指标任务进行分解,明确基层单位的责任和进度,确保核心建设任务执行效果。省级教育管理部门应结合本地实际,不断完善“双高计划”绩效评价工作方案和评价指标政策参考体系,对当前政策指标体系的内涵和外延进行进一步细化、优化,提高指标体系的系统系、科学性和统一性,同时加强对学校自评指标填写的指导和说明工作,明确定义部分核心绩效指标的范围,加强院校数据填报的规范性和可比性。教育部和财政部应加强对省级教育管理部门在绩效管理和建设中的监督和引导作用,进一步推进省级各政府部门多主体配合参与“双高”院校绩效评价工作,逐步形成上下贯通、多部门协同的“双高计划”绩效管理机制。

2.科学设置各级绩效评价指标的权重

“双高”院校中期绩效考评已对一、二级绩效指标设置了权重。由于“双高计划”的高质量指向以及职业教育类型化发展的要求,后期考核中应考虑逐步加重产出指标中质量指标的权重以及社会效益指标的权重。另一方面,应不断探索更优的“双高”院校绩效评价工具和方法,在考核中更加注重量化分析的科学性。当前“双高”院校绩效评价多采用层次分析法、模糊分析法、德尔菲法、结构熵权法等指标权重赋权方法,后续可考虑将主观赋权和客观赋权方法做有机结合和优化,提高各级绩效评价指标权重设置的合理性。

3.持续监测和利用院校绩效评价结果

绩效评价结果是各“双高”院校发现自身短板、进行建设整改、提高发展质量的重要依据,也是后续财政资源分配和后续遴选“双高”院校的重要参考。因此,充分重视“双高”院校绩效评价结果、对其绩效评价结果进行动态监测和充分利用是十分必要的,现今采用的自评分析报告结合绩效信息与数据采集表的评价方式也迎合了这一取向。为此,应将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应用于“双高”院校绩效评价中,建立统一的绩效评价数据库,对数据进行有效收集、处理和分析,将各校的绩效评价结果进行横向和纵向对比,动态分析和展现各“双高”院校绩效评价结果变化和差异,实现以“双高”院校高质量发展推进绩效评价改革,以高效的绩效评价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良性循环。

4.进一步完善院校预算绩效管理机制

“双高计划”绩效评价需要对预算资金的使用与执行效果进行考评,同时,健全的预算绩效管理有利于推动“双高”院校落实建设目标和确保财政专项资金的合规使用。然而,当前“双高计划”预算绩效管理中存在预算绩效目标设置不合理、预算绩效评价体系不科学、预算绩效评价结果应用不充分等问题,[7]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双高”院校绩效管理和资金使用的效率。今后应加强完善“双高”院校绩效预算评价机制的工作,对标“双高”院校核心绩效建设目标,设置合理的中短期预算目标,有序安排预算执行进度,同时依据“双高”院校绩效评价体系构建具体的预算绩效评价体系,以预算绩效评价结果监督和促进“双高”院校绩效管理工作的持续推进。

猜你喜欢
质量指标双高绩效评价
同频共振四链联动,彰显“双高”院校科研担当
我校2020年“双高计划”建设研究成果展
我校隆重召开“双高计划”建设启动大会
牵手教育: 中等职业学校“四元并举, 德技双高” 的校本实践
茶叶籽油精炼工艺条件对其质量指标的影响
临床检验检验前质量指标的一致化
基于BSC的KPI绩效评价体系探析
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
气象部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初探
基于岩体质量指标分类法的采场稳定性分级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