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劳动教育研究的现状及指向
——基于可视化知识图谱分析

2023-11-29 10:25淼,靳
关键词:劳动时代研究

万 淼,靳 雨

(河南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01)

马克思、恩格斯提出,劳动是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1]。劳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劳动也是价值创造、社会关系塑造和个体自我实现的必要手段,推动劳动与教育融合是人才发展、社会发展的必要之举。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将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并列,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近年来,劳动教育相关研究愈发受政府和学术界的关注,成为学术界的热点之一。目前,学术界对劳动教育的研究在内涵、价值等方面已经有着较为完善的认识。为了促进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常态化、长效化发展,本文运用可视化知识图谱分析新时代以来劳动教育研究的概况,以期为之后的劳动教育研究拓展视角,创新研究方法,反映新时代劳动教育研究的发展趋势,推动其与数智化的融合,进一步推动劳动教育研究向纵深发展。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与处理

为确保文献的学术价值,本文数据以CNKI数据库为检索范围,以“劳动教育”为主题,来源类别仅选择“北大核心”“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文献时间区间选择为“2012年至2022年”,于2023年2月24日进行检索。经过人工剔除会议信息、新闻、书讯、期刊导读等非研究类文献,最终获取有效文献689篇。

1.2 研究过程与方法

本文采用CiteSpace文献计量工具。CiteSpace是一个通过对学术文献进行信息可视化探测,分析某一学科或领域的热点主题及其演进的分析工具,它既可以梳理某一学科或领域过去的研究轨迹,也能对某一学科或领域未来的研究前景进行大概的指向。本文的研究过程主要分为三大步骤,即准备数据、设置参数、结果可视化。首先,将数据导入CiteSpace文献计量工具,对时间跨度、时间切片、主题词来源、主题词类型以及修剪算法等进行设置。其次,从年度发文量、发文地区、发文作者和机构、关键词等方面对数据进行计量与分析。最后,结合词频分析法和共词分析法,得出2012年至2022年劳动教育研究的基本特点,并为未来的劳动教育研究提供指向。

2 新时代劳动教育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学术界立足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展开对劳动教育的深入研究。了解新时代以来学术界对劳动教育研究的基本特点和现状,能够为劳动教育研究未来的发展提供逻辑指向。

2.1 年度发文趋势分析

2012至2022年劳动教育研究发文数量的总体趋势分布,如图1所示。从图1来看,2012年至2015年发文数量较少,尽管一些学者在此期间对劳动教育这一话题进行了探索,但他们的研究深度和广度还有待提高,研究内容和主题不够深入、不够全面,具有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劳动与教育在研究上的脱节[3]。2015年教育部联合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学者们越来越关注“劳动教育”这一研究主题,学术界围绕“五育并举”展开对劳动教育的深入研究,积极探讨劳动教育的特征和实践取向。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4]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劳动教育目标和指导方针,为劳动教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推动了劳动教育研究的深入开展。从这一年开始,有关劳动教育研究的发文量迅猛上升,实现突破式增长,并在接下来的几年保持持续上涨的趋势,劳动教育研究的关注度不断提高。

图1 2012—2022年劳动教育研究发文量总体趋势分布图

2.2 作者、机构及其合作情况分析

共现图分析能够了解作者和机构的发文量及作者与机构的合作情况,评估其在该领域的学术影响力。运用CiteSpace文献计量工具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劳动教育研究的作者群分布情况进行梳理与分析,得到作者合作网络共现图谱,如图2所示。从图2中可以看出,劳动教育研究领域已经形成以刘向兵(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11篇)、李珂(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10篇)、曲霞(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10篇)、檀传宝(北京师范大学 6篇)、顾建军(南京师范大学 6篇)等作者为中心的学术研究共同体。但这些作者之间的合作更多的是同单位或者同地区的合作,比如:刘向兵、曲霞、李珂、赵明飞等同属中国劳动关系学院;肖纲领、谢永祥、林荣日等都属复旦大学。此外,这些学者研究的方向大多为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方向,研究视角较为单一,跨学科合作研究不足。

图2 2012—2022年劳动教育研究发文作者共现图

对单位、机构发文量进行统计,得到发文单位、机构共现图,如图3所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对劳动教育的研究最为突出,发文量共有35篇;其次是西南大学,共有27篇;再次是东北师范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各有20篇;此外,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也发文10篇,这些单位的研究成果颇丰,构成了我国劳动教育研究的主要阵地。但从图3中也可以看出,开展劳动教育研究的单位或机构之间的合作分布不够紧密,合作关系局限于本单位、本地区中,跨单位、跨地区的合作研究不足。

3 新时代劳动教育研究的主题分析

对劳动教育研究的关键词进行统计,得到关键词共现图,如图4所示。通过分析关键词共现图,可以得知新时代劳动教育研究的热点主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图3 2012—2022年劳动教育研究发文单位、机构共现图

图4 2012—2022年劳动教育研究关键词共现图

3.1 劳动教育的内涵研究

学者们围绕“劳动价值观”“劳动素养”“劳动精神”“核心素养”等方面积极探讨了劳动教育的内容、目标等,丰富和深化了对劳动教育内涵的认识。目前,学术界对劳动教育的内涵研究,一般从两个角度出发。第一,从劳动教育的命名来看,劳动教育的内涵可以理解为为了劳动(者)的教育、关于劳动的教育以及在劳动中进行的教育。首先,为了劳动(者)的教育,是让学生明白社会主义劳动是为人民谋幸福的劳动,进而营造热爱劳动、尊敬劳动者的社会氛围。其次,关于劳动的教育,是让学生了解劳动的内涵和意义,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念,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最后,在劳动中进行的教育,是让学生在劳动中感受生活的来之不易、提升贡献社会的本领、养成生活中的好习惯[5]。第二,从劳动教育的内容来看,劳动教育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使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劳动素养是学生的必备素养[6],培养学生的劳动价值观是劳动教育的核心目的。通过劳动教育,可以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奠定具备全面发展能力的人才基础[7]。

3.2 劳动教育的价值研究

如图4,劳动教育的“价值”“价值意蕴”等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之一。不同历史时期,由于社会经济形态、政治体制、教育理念等的不同,劳动教育的价值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劳动教育在唤醒群众革命意识、进行革命斗争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价值;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劳动教育在社会生产动员、为国家生产建设服务等方面价值突出;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劳动教育在促进经济快速发展,推动社会快速进步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步入新时代,劳动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载体,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迫切需要。新时代以来,学者们围绕“立德树人”“育人价值”等,展开对劳动教育的价值研究。劳动教育以其鲜明的实践性导向,有利于学生树德、增智、强体、育美,即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提升智力和能力,增强身体素质,提高看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为其他四育奠定基础,从而全面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综合素养提升[8]。加强劳动教育是新时代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途径,实施劳动教育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还有助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精神支撑和人才基础[9]。

3.3 劳动教育的课程体系研究

劳动教育课程建设要遵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接力推进的原则,对各学段劳动教育的内容进行合理设置,以完善劳动教育的课程体系,全面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升。如图4所示,在探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建设时,学术界对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进行了深入研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国家输送高素质的技能人才是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10],而劳动教育的培养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实施劳动教育是高职院校达成其培养目标的必要手段。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保证就是要有一个整体系统的教学设计,通过协调和整合教学过程中的各个方面,确保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的可持续性[11]。劳动教育是高职院校开展实践教学的应有之义。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要创新劳动教育课程形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活动形式;构建多元化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特点和个性发展需求;开设多样化的劳动课程,为发挥劳动教育在高职院校的育人作用提供平台载体[12]。

3.4 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研究

从图4中可以看出,学者们对劳动教育的“实施路径”“实施策略”等进行了深入研究。总结新时代学术界关于劳动教育的实施路径研究,发现学者们特别注重劳动教育过程中的实践性,强调“做”多于“学”,认为仅仅传授理论知识不足以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技能和劳动精神,劳动教育应以实践活动为核心引领,以劳动能力为自我实现之基,以劳动育德为社会发展之源。与之相应,劳动教育应以综合实践活动课为载体,以体验式学习与项目式学习为主要方法,为新时代的劳动教育提供可行路径[13]。此外,人工智能领域在理论和技术方面都取得了变革性的发展,给劳动教育的开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学者们以“人工智能”为背景,积极探讨劳动教育在智能时代的实践路径。劳动教育要把握人工智能发展趋势,凸显劳动教育新的育人价值。新时代,劳动教育要适应科技发展,坚定劳动育人的精神旨归,合理运用智能工具;遵循适度原则,创设和谐的劳动教育生态环境;多元协同、全面客观地评价劳动教育质量;践行知行合一的教学实践,巩固劳动教育生态链[14]。

3.5 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相融合研究

如图4,“创新创业教育”也是劳动教育研究的一大热点。2021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创新创业教育”与“劳动教育”具有相同的教学理念和相似的教学模式,价值取向具有一致性[15]。学术界重点围绕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契合性以及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如何实现融合两方面展开了探讨和研究,以形成通过劳动教育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反作用于劳动教育的双向促进格局。一方面,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是高校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发展趋势与必然要求。首先,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之间具有共生性,在本质和教育目标上具有很强的内在一致性,都是为了培养高水平、高素质人才。其次,二者在形式和教育过程上具有明显的交互共通性,本质上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最后,二者在教育效果或者教育目的上具有高度统一性,都尊崇“知行合一”,注重将思想真正践行到实际行动中,通过实质性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16]。另一方面,推动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走向融合,要秉持融合理念,建立健全促进二者融合的机制,完善推动二者融合的相关平台,拓宽有利于二者融合的相关载体,营造融合共赢的氛围,在劳动教育中贯穿创新创业教育,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弘扬劳动精神[17]。

4 新时代劳动教育研究展望

目前,学界对于劳动教育已有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这为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劳动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但目前研究中仍存在一些不足,如:对劳动教育内涵的界定尚未形成统一认识,劳动教育的研究视角、研究方法较为单一,研究过程中的创新性有待提高等。从研究热点和前沿演进来看,未来劳动教育研究将呈现常态化、长效化趋势,劳动教育研究应适应新的教育发展趋势,厘清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推动劳动教育与数字技术的融合,以新视角、新方法展开对劳动教育的研究,多措并举推动劳动教育研究向纵深发展。

4.1 探索本质:界定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

目前,学术界对劳动教育的内涵尚未形成统一认识,因而,需要根据教育的发展特点和劳动教育的研究现状,明晰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以积极探索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首先,新时代劳动教育应该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实质与核心在于使个体的智力与体力尽可能广泛、充分、统一与自由地发展,使学生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得到充分实现。其次,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应助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8]。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要更加注重受教育者劳动素养的提升,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通过实践教学等形式,提升受教育者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进而促进物的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最后,新时代劳动教育应该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时代劳动教育应与其他四育并列,通过综合育人,为国家建设输送源源不断的高质量人才,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4.2 突破边界:拓展新时代劳动教育研究视角

当前,学术界对劳动教育的研究多从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和哲学等人文社会科学视角出发,研究群体相对孤立,彼此之间合作尤其是跨学科合作较少。因而,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研究应该加强学术交流与沟通,突破单一的学科研究视角,提升劳动教育的研究质量。首先,加强不同机构、不同地区学者之间的合作,在机构之间、学者之间建立紧密的合作网络,共同研究劳动教育领域的关键问题,促进资源共享,提升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其次,推动劳动教育的跨学科研究。可以通过组织学术交流会议、研究成果分享沙龙等,为学者们提供交流平台,形成跨学科合作的工作氛围,积极推动多学科人才共同参与劳动教育研究;增设劳动教育多学科视野研究的科研基金项目,提升研究者对劳动教育跨学科研究的积极性。除此之外,还要加强对劳动教育研究者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研究者的跨学科合作能力和研究能力。

4.3 打破常规:创新新时代劳动教育研究方法

劳动教育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不断进行着变革。创新新时代劳动教育研究的方法,提升劳动教育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是未来劳动教育研究的趋势之一。目前,学术界多采用传统的研究方法展开对劳动教育的研究,如问卷调查、访谈、实地观察等,这些研究方法已经无法应对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发展,在之后的劳动教育研究中,应更加注重多元化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首先,要加强劳动教育的量化研究。量化研究是在占有大量事实的基础上对研究对象进行的研究,研究结果相对质性研究更具普遍性,结论更具说服力。未来,劳动教育的研究要进一步引用量化研究,促使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相结合,提升劳动教育研究的广度。其次,在研究过程中要更加注重技术手段的应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网络信息发达,劳动教育研究应积极利用网络大数据,通过数据挖掘与分析、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提高研究的效率,提升研究成果的深度。

4.4 洞察未来:反映新时代劳动的发展趋势

伴随着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劳动分工愈发细化和智能化,劳动已经不再只是单纯的体力劳动和传统的工农业生产劳动,这对劳动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新时代对劳动教育的研究除了关注传统劳动技能的培养,还要将劳动的多元性与复杂性的特点表现出来,重视劳动与人、社会、教育等之间的复杂关系,使劳动教育研究与社会发展保持同频。首先,要更加注重对新型工业、服务业、数字经济等领域的劳动技能培养的研究,注重对数字劳动等“智力型劳动”的研究,体现劳动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助力。其次,新时代对劳动教育的研究要更加注重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等的培养,顺应劳动正向协作、集体化方向深入发展的趋势。最后,新时代劳动教育应该超越单一技能培养的范畴,关注多元化能力的培养,反映现代劳动对多元化能力的需求,按照不同的发展需求,开展多样化的劳动教育。

4.5 融合创新:推动劳动教育的数智化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数字化迎来了更高阶段即数智化[19],数智化是在数字化基础上的更高诉求。数智化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将为劳动教育研究带来更多创新思路,对于促进劳动教育内容的多元化、个性化和精准化具有重要意义。未来劳动教育研究需要更加关注数智化融合的趋势,以劳动育人为起点,推动数智化技术在劳动教育中的应用,既要立足当下数智化发展的热门趋势,以顺应时代发展,又要预测未来的变化革新,以满足不断变化的发展需求。首先,未来劳动教育研究要更加注重对受教育者数字素养和劳动技能的培养,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提升受教育者对信息的获取和处理能力,提高受教育者数字素养水平,为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其次,要加快数智化教学设备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推广数智化教学平台的使用,通过网络、移动终端等多种方式,提供个性化的资源和服务,为劳动教育数智化研究提供良好的硬件设施。

猜你喜欢
劳动时代研究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