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索

2023-12-09 18:22福建江夏学院陈伊凡
新课程教学(电子版) 2023年11期
关键词:中华思政传统

福建江夏学院 陈伊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人文精神,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及其教育价值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历史和文化的民族,代代中华儿女在长期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发展了辉煌灿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粹,对人民正确价值观的塑造、道德修养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源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等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第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拼搏奋斗、自强不息的人文精神,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第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修身立德、诚实守信等思想观念,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道德修养;第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诚实守信、互帮互助等道德规范,有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追求。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主体缺乏文化自觉意识

教育主体的文化自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在应试教育体制影响下,单一的学习环境、固化的学习模式无法全面提升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致使文化传承流于形式。

第一,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高校教师存在着重专业知识传授、轻思想政治教育的现象,任课教师仅仅依赖课本,很难领悟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第二,教育形式单一,内容缺乏吸引力。课堂教学、专题讲座、网络选修课成为高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渠道,以理论教育、知识灌输为主要方法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学习流于表面。第三,教育主体缺乏合力。学校教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但是也需要发挥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作用,实现协同育人。然而,一方面家长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主要责任,没有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无法形成教育合力;另一方面,学校没有做好家校联系,运用好家庭、社会资源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二)教育客体缺乏传承创新精神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在于教育客体的传承创新。在全球化思潮的影响下,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给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一定影响,并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具有复杂性、晦涩难懂等特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传承创新意识不强。

第一,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动性不足。受市场经济等的影响,大学生侧重于专业课学习,在功利性心态驱使下,大学生不愿意主动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度不高,学生对此缺乏认同感。高校以灌输式教育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导致大学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为“空中楼阁”,不能真正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达不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教育效果。

(三)教育载体缺乏与时俱进功能

教育载体的与时俱进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保证。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下,网络成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但是相较网络流行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没有占领互联网这个宣传领地,不能有效发挥网络宣传功能。

第一,媒介宣传力度不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氛围营造不够。高校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媒介中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较少,少有高校专门设立宣传专栏,定期推送相关内容。第二,忽视隐性教育载体功能。当前高校文化墙、公共场所等隐性教育载体中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较少,并且不进行定期更新,对学生吸引力不足。第三,宣传媒介的维护和反馈功能不足。为吸引学生注意力,部分网络平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娱乐化、庸俗化,而对这些现象,相关部门不能及时进行监督和制止,影响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认同。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路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本质是教育主体通过教育载体作用于教育客体,因此高校应立足文化自信,以教育主体的文化自觉、教育客体的传承创新和教育载体的与时俱进为出发点,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一)筑牢第一课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阵地

1.打通学科专业壁垒,构筑课程思政体系

高校应重视在课程中有效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与学科教学结合起来,展示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首先,定期召开思政课程推进会,要求任课教师充分运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开创思政课程新局面;其次,举办“思政课程”说课比赛,深入挖掘思政教育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素,加深教师对思政课程内涵的认识。

2.定期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题研讨,提升教师运用优秀传统文化的能力

搭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训平台,让专业课教师以及辅导员切身参与其中,共同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魅力。此外,高校可定期开展专家指导座谈会,剖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底蕴和人文精神,指导教师运用好相关文化资源。

(二)形成第二课堂“党建+团学”合力

1.文化建设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素,实现环境育人

第一,创建读书社,通过阅读经典著作、举办读书分享沙龙等活动,引导学生感悟中华民族千年历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二,构建思政文化墙,优化学校教学楼、学生宿舍环境建设,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于学校文化环境中,发挥文化的价值渗透、精神激励作用;第三,在宿舍文化节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文明素养。

2.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地建设,实现实践育人

第一,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地建设,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教学实践中;第二,组织志愿服务活动,增强学生服务意识和奉献意识,宣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敬老爱亲、服务社会的优良传统;第三,组织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带领学生深入历史遗迹、名人纪念基地等,让学生近距离接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化认识,感悟精神。

3.畅通家校联系,传承中华优良家风家教,实现协作育人

宣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重视结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形成协作育人共同体。第一,通过家校联系,引导家长改变通才式成才观,注重学生人格操守和文化内涵的培养;第二,通过举办优良家风活动,引导家庭主动创造知礼、守礼、重礼的家庭文化环境,引导学生理解家风,感悟家风,并转化为自身的行动;第三,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形成家校合力,共同引导学生树立敬业乐业就业观,使之积极主动到基层就业,将“小我”融入“大我”中。

(三)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教育平台

互联网时代,需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实际生活,打造“互联网+思政”教育平台,在网络平台中宣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一,构建现代传播体系,拓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途径,运用电视、电影、广播等媒介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通过文化电影赏析、文化作品创作等活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和品质;第二,运用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结合当前的热点事件,推送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宣传优秀传统文化活动;第三,融合市场流行元素,融入优秀传统价值观教育,借助“支付宝蚂蚁种树”“学习强国”等平台,引导学生深入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和精神。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高校应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价值底蕴,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切实提升学生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猜你喜欢
中华思政传统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