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自然增强及其文化意义

2023-12-10 19:29杨庆峰
阅江学刊 2023年6期
关键词:文化意义咖啡

摘  要  用于增强人类自身的方式可以划分为自然方式与技术方式,其划分的标准是与生活方式的关系。前者是一种依靠自然手段的方式如睡眠、饮食和锻炼,这些方法顺应身体与精神属性的特性;后者则是依靠药物、神经刺激以及智能设备等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身体和精神的属性。当代社会中,咖啡、茶以及各种饮品等成为人们的日常饮食生活的多元选项,甚至演变成一种文化现象。喝咖啡就是一种典型的能够增强人体的自然方式,从自然属性来看,咖啡中的一些特殊物质有助于增强认知与记忆;从社会属性来看,作为现代生活方式的咖啡体现了现代性的特征,有助于个体身份、社会文化、社会空间以及工作逻辑的塑造与形成。与喝酒导致的醉酒状态相比,酒精属于虚假增强生命力的方式,而咖啡真实地增强了生命力。

关键词  咖啡  人类增强  文化意义

作者简介 :  杨庆峰,哲学博士,中国科协-复旦大学科技伦理与人类未来研究院、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基金项目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当代新兴增强技术的人文主义哲学研究”(20&ZD045)

①  《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78页。

一般情况下,当白天劳累一天,人们会通过好好地睡一觉来休息;或者和朋友们胡吃海喝一番放松自己;也可以通过运动健身等方式来提升身体素质,这种通过睡眠、饮食和锻炼等方式不借助外力,根据生活本身的节奏、身体成长的规律与精神的特征来进行调控,可称之为自然方式。还有一种情况是借助特定的技术手段来提升身体和精神属性,如聪明药、外骨骼装置、脑机接口等。这种方式有可能违背成长规律或者精神特征,却能够获得有效的提升,我们称之为技术方式。这两种方式构成人类增强自身的主要方式。在现代社会中,这种界限越来越模糊,难以划分。生活本身的深度智能化与生活环境的智能化掺杂在一起改变这一切,我们所喝之物、所吃之物都依赖于技术的辅助;睡眠也需要药物、技术的调节;教育更是如此,不得已而依赖所谓的教育技术。因此有必要对不同的方式进行分析,以便澄清不同方式的特征和意义。而咖啡成为本文的讨论对象。

一、咖啡:作为人类增强的自然方式

设想这样的一个场景:我坐在一家咖啡馆里,桌上最左边是装着各种调料、器具的篮子;右边有装着柠檬水的杯子,中间是我的电脑,电脑旁边摆着《论存在者与本质》这本著作,最右边是一杯点好的散发着袅袅香味的咖啡。这就是我生活世界的一个场景,里面充满了各种技术物品。如果采用归类的方式,会发现这里可以划分为餐具、文具。从泛增强的视角来看,电脑和文具起到了辅助作用,有助于提升工作效率;从特定的增强视角来看,在这些技术物中,与身体增强有直接关系的算是咖啡了。喝咖啡是一种自然增强。之所以如此,主要有两方面理由:其一,咖啡因是植物自身产生的物质,它与人造合成的物质完全不同。所以咖啡因是自然物质决定了喝咖啡的自然增强属性;其二,更为重要的是,饮食行为是人类日常的自然活动之一,渴而饮,饥则食。尽管文化性、技术性渗透其中,但是这一类活动的自然属性还是非常明显的。科学研究表明,咖啡可以增强人的免疫力。因为咖啡含有绿原酸,而这种物质恰恰可以起到提升抵抗力的作用;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咖啡因可以提高代谢速度,加速脂肪燃烧,尤其是黑咖啡更是如此。所以,从根本上来说,咖啡所起的增强作用是从后果来论的,即某种特定的技术导致特定的结果。

在日常生活中,一般熟悉的饮品包括酒、茶和咖啡。这些饮品可以起到身体和精神增强的作用。我们先从一个问题展开讨论:哪一种饮品可以激发灵感?在上述三种饮品中,酒会成为大多数人的选项,比如王羲之醉酒写《兰亭序》、李白醉酒写传世诗歌。对于酒来说,这或许是一个错误的印象,酒能让人产生兴奋状态,但是这些都不是灵感,而只是一种与艺术有关的状态。酒能够激发或者带来更好的艺术状态,而不是增强精神状态或者能力。此外,酒能够增进感情、拉近社交距离。劳拉 ·古黑里(Laura Gurrieri)等人指出,社会交往中,酒精明显导致个体拉近了与不熟悉人的距离,每分钟减少0.18厘米。提高物理亲密度这一点对于公共健康来说有着重要意义。相反,酒精对于熟悉人的物理距离没有影响。   Laura Gurrieri,Catharine E. Fairbairn,Michael A. Sayette,Nigel Bosch. Alcohol narrows physical distance between strangers.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21 May 18;118(20):e2101937118. doi: 10.1073/pnas.2101937118.  对于茶来说,它无法明显拉近社交距离,反而因为茶艺礼节需要保持着距离。它也没法带来好的艺术状态。通常情况是高大上的饮茶需要氛围,下里巴人的饮茶则是一种放松。另外茶更容易被看作一种道德修养的象征,在喝茶中获得了一种心灵的宁静。这与精神能力的增强似乎无关,更多是与道德境界有所关联。上述两种方式属于中国语境式的自然增强方式。在其中我们看到所增强之物有能力提升、道德提升。还有一种饮品是咖啡,它对于城市人来说不仅是一种必要的生活方式,也是一种有效的自然增强方式。这方面的效果被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所支撑,远远超过了酒与茶。从科学层面看,咖啡的成分已经被揭示出来。“咖啡包括广泛的生物活性化合物,如咖啡因(caffeine)、绿原酸(chlorogenic acid)、多酚(polyphenols)和少量的维生素与矿物成分。”   Monica Alton Spiller. (1984). The chemical components of coffee. Prog. Clin. Biol. Res. 158, 91-147  在精神领域,咖啡既可以增强学习与记忆能力   Isabel Paiva.Caffeine intake exerts dual genome-wide effects on hippocampal metabolism and learning-dependent transcription.J Clin Invest. 2022;132(12):e149371.   ,又可以减少阿兹海默症(AD)   Alby Elias, Tia L. Cummins, Mal Hopwood, etc.Amyloid beta deposition, neurodegeneration, and cognitive decline in sporadic Alzheimer’s disease: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Lancet Neurol. 12, 357-367. doi: 10.1016/s1474-4422(13)70044-9  以及轻微认知障碍(MCI)   van Gelder BM, Buijsse B, Tijhuis M, Kalmijn S, Giampaoli S, Nissinen A, Kromhout D. Coffee consumption is inversely associated with cognitive decline in elderly European men: the FINE Study. Eur. J. Clin. Nutr. 61, 226-232. doi: 10.1038/sj.ejcn.1602495  发生的风险。从灵感角度来说,带来道德修养的茶无法激发灵感,促进感情的酒也无法激发灵感,咖啡恰恰能够带来灵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写作。这点对于笔者来说是深有感触的。当带着一台电脑,坐在咖啡馆里,感受着咖啡的香气,灵感不禁生成。咖啡因能够实现人类增强在科学上越来越多的成果出现。这个问题有时候被纳入身体增强领域   因为咖啡因会对身体产生明显的效果,比如上述物质对于生命本身的增強。  ,有的时候被纳入精神增强领域   因为咖啡因也会对认知、记忆等感知能力产生效果,所以这方面的影响可以称为精神增强。  。

在哲学中,康德曾经讨论过饮品对于想象力的增强。在他看来,诸如喝那些发酵饮料、葡萄酒、啤酒或者烧酒是“提高生命力的情感的”   [德]康德:《实用人类学》,李秋零译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48页。  方式。但是,很奇怪的是,他把这种方式看作反自然和人工的。“如此过量服用它们,以至于在一段时间里不能按照经验法则来整理感官表象的人,就叫作酒醉的或者麻醉的。”   [德]康德:《实用人类学》,李秋零译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49页。  此外,他把由醉意造成的增强称为“虚假的生命力增强”   [德]康德:《实用人类学》,李秋零译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49页。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醉酒的人“感觉不到本性不懈地致力于克服的那些生命障碍(健康也就在于克服这些障碍),而且在他的弱点上是幸福的,因为本性在他里面确实在努力逐渐地增强他的生命力来逐步地重建他的生活。”   [德]康德:《实用人类学》,李秋零译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49页。  可以说,康德为人类增强分析提供了很好的线索,但是这一线索尚处于待开发状态,比如他提到的“生命力增强”究竟怎么理解,而当他把借助醉意实现的增强称为“虚假的生命力增强”,那么我们如何看待由喝咖啡导致的惬意状态呢?

二、咖啡及其增强功效

咖啡对于人体的增强已经成为公认的常识。但是导致人类增强的模式却很少有人做过分析。在笔者看来,咖啡对于人体的增强效果可以从两个路径进行说明:作为功能成分的咖啡与作为生活习惯的咖啡。这产生了两种不同的自然增强效果。

(一)咖啡:具有特定功效的饮品

作为功能成分的咖啡是指从咖啡所含有的物质角度而言的。一般说来,主要是从咖啡因这一成分进行分析。“对于一个典型服务业来说,咖啡、能量饮料和咖啡片中咖啡因含量最高;茶的含量适中;软饮料含量最低。”   Rob M. van Dam et al., Coffee, Caffeine, and Health. N Engl J Med  (2020). DOI: 10.1056/NEJMra1816604  咖啡中含有咖啡因,而咖啡因是一种生物碱。“生物碱是一种由许多热带植物产生的药物活性化学物质。”   Scott F. Parker, Michael W. Austin,Coffee Philosophy for everyone:Grounds for Debate Wiley-Blackwell,2011,p.19.  因为咖啡因是由植物自身产生的,并不是合成的物质。咖啡包含上百种活性植物化学物质,包括绿原酸(chlorogenic acid)、木酚素(lignans)在内的茶多酚(polyphenols)、生物碱(the alkaloid trigonelline)以及烘焙期间产生的类黑精(melanoidins)和最适量的镁(magnesium)、钾(potassium)和维生素B3。   Ludwig IA, Clifford MN, Lean MEJ, Ashihara H, Crozier A. Coffee: biochemistry and potential impact on health. Food Funct 2014;5:1695-717.  所以它是一种自然的方式。最初咖啡因是一种天然的杀虫剂,它能够影响一些动物的神经系统,让它们讨厌这种植物。对于人类而言,咖啡能够提神,主要是因为咖啡因能够对大脑产生作用。“平均一杯6盎司(0.17升)的咖啡包含100毫克咖啡因。”   Thomas M. Santella,Body Enhancement Products,Chelsea House,2015,p.24.  这种物质作用于人体的方式是通过传递一个信息增强神经元放电,使得身体产生肾上腺素(adrenaline)和增加能量。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喝咖啡有很多好处,比如让患心律失常的风险平均降低3%。   Kim E,et al. Coffee Consumption and Incident Tachyarrhythmias: Reported Behavior, Mendelian Randomization, and Their Interactions. JAMA Intern Med. 2021;181(9):1185-1193. (2021-07-19)[2022-06-22].doi:10.1001/jamainternmed.2021.3616  不仅如此,学习与记忆能力 都会有明显的提升。根据WHO的数据,喝咖啡可以降低肝癌和子宫癌的发病率。可以说这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多地支撑着一个基本观点:喝咖啡有助于提升生活质量,不仅是生活方式,还有学习与工作的效率。“咖啡有利于慢饮,这会带来普遍降低以及交谈、阅读和思考的机会。”  Scott F. Parker, Michael W. Austin,Coffee Philosophy for Everyone:Grounds for Debate,Wiley-Blackwell,2011,p.2.

相比之下,茶可以算作与咖啡并列的饮品了。茶里的咖啡因、花青素、茶皂素、儿茶素等都带有苦味。生活中有人喜欢喝浓茶,浓茶尤其会带有苦味。根据一项研究,苦味知觉(bitter perception)与咖啡、茶和酒的饮用有着因果关系,在苦味饮料消费的发展中显示了作用。   Ong, JS., Hwang, LD., Zhong, V.W. et al. Understanding the role of bitter taste perception in coffee, tea and alcohol consumption through Mendelian randomization. Sci Rep 8, 16414 (2018). (2018-11-15)[2022-06-22]https://doi.org/10.1038/s41598-018-34713-z  这项研究指出,对咖啡因苦味敏感的人更有可能成为重度咖啡饮用者,但是饮茶量会大幅减少。“从基因角度看,对药物PROP和奎宁苦味敏感者茶的饮用量会降低。……较高的咖啡因知觉导致茶饮消费上的减少。”   Ong, JS., Hwang, LD., Zhong, V.W. et al. Understanding the role of bitter taste perception in coffee, tea and alcohol consumption through Mendelian randomization. Sci Rep 8, 16414 (2018). (2018-11-15)[2022-06-22]https://doi.org/10.1038/s41598-018-34713-z  而对奎宁敏感的人,茶摄入较多。这一研究从基因角度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人喜欢喝咖啡、有些人喜欢喝茶。对于这一点,日常谚语早已有说明:萝卜青菜各有所好。应该说,它很好地解釋了中国人群中喜欢喝茶的人很不喜欢喝咖啡;却无法有效解释喜欢喝咖啡的人却可能喜欢喝茶,而不是相反。比如英国人就非常喜欢喝红茶,咖啡与茶一并成为英国人喜欢的饮品。

(二)咖啡:自然增强的功效

那么咖啡增强了哪些认知能力呢?在何种意义上咖啡的提升方式是一种自然增强呢?

首先,咖啡能够让人变得更加清醒。喝咖啡要改变的是一种昏昏欲睡、萎靡不振的状态。当人昏昏欲睡或需要提神的时候来一杯苦咖啡,比如意大利浓缩,精神大振,甚至兴奋地不想睡觉。但是事实上,这只是一种错觉。根据一些科学研究成果来看,咖啡并没有影响睡眠。“昏昏欲睡、萎靡不振”是一种精神与身体的状态,更准确地说是一种感觉。所以,即便咖啡因能够刺激神经元,但是它却不属于认知层面。

其次,咖啡可以提升注意力、学习与记忆能力。从认知科学的角度看,学习与记忆是被纳入认知能力之中的。咖啡因能够通过调控海马体来实现增强作用,帮助巩固记忆力;此外还有一种解释是咖啡因的摄入对脑细胞的基因表达造成影响,参与代谢活动的蛋白质合成减少,导致海马体的整体代谢活动减弱。从与记忆有关的神经机制来看,信号传递、突触可塑性相关蛋白合成增加,其中出现了长效的影响。   Paiva, I. et al. Caffeine intake exerts dual genome-wide effects on hippocampal metabolism and learning-dependent transcription. J. Clin. Invest. (202205-20)[2022-06-23] https://doi.org/10.1172/JCI149371  此外,咖啡因摄入还可以降低认知障碍风险。   Samantha L. Gardener et al., Higher Coffee  Consumption Is Associated With Slower Cognitive Decline and Less Cerebral Aβ- Amyloid Accumulation Over 126 Months: Data From the Australian Imaging, Biomarkers, and Lifestyle Study. Frontiers in Aging Neuroscience (2021). DOI: 10.3389/fnagi.2021.744872

再次,咖啡可以提升生存的可能性,降低死亡风险。相比不喝咖啡的人来说,每天喝2-3杯咖啡,可将整体死亡风险降低10%。因为咖啡能够保护心血管,其原理是咖啡因能够触发降低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机制,从而促进心血管的健康。咖啡因可以增加肠道微生物菌活性。   Jaquet M, Rochat I, Moulin J, Cavin C, Bibiloni R. Impact of coffee consumption on the gut microbiota: a human volunteer study. Int J Food Microbiol 2009;130:117-21.

最后,咖啡会导致大脑结构改变。长期饮用咖啡的人大脑结构会发生变化。这种改变决定了上述三种能力的改变。然而,长期饮用也会带来一些压力和焦虑。咖啡因使得工作效率变高,但是并不缓解压力,而是采取了一种抵抗的方式对待压力。长此以往,当个体适应了这种方式之后,相应的咖啡饮用方式,如浓咖、豪饮等方式与工作压力之间形成一种连接记忆。所以在喝咖啡的情况下,即便没有实际的压力,但是因为上述记忆已经形成,所以必然会带来一种强大的压力和焦虑感。

从上面可以看出,认知方面的增强以及风险降低都与咖啡因有着直接的关系。这方面的科学成果也越来越多地支持了这一点。此处我们想到了英国哲学家萨夫拉斯库提到的认知能力的可验证性这一观念。他认为只有认知能力的提升才是可證明的。这一观点成为他反思人类增强的一条主要原则。“根本上来说,人类可能从生物学上被修正来获得明显更大的认知能力。除了认知能力的其他心理学的特征可能是不可证明的。”结合这里的研究,这种“可证明性”是指科学意义上的可被证明。咖啡这种方式之所以是自然的方式,根本原因是它的咖啡因是植物天然的成分,并且是在烘焙过程中自然产生的营养物质。当然还有另外一方面的原因,这就是饮用咖啡成为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

三、咖啡的文化意义

(一)咖啡:个体独特的生活方式

咖啡被看作与酒、茶一样的生活饮品。对于西方人来说,这是一个很日常的行为,比如美国62%的人每天都喝咖啡。目前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也开始喜欢喝咖啡这种生活方式。可以说,除了传统的酒、茶之外,咖啡让人们的生活多了一个选择。这种方式有着强烈的现代气味。根据《2021中国咖啡行业发展白皮书》的数据,中国咖啡消费者2021年达到3.54亿人。从消费量来看,中国大陆人均消费9杯/年,美国达到329杯/年。   梁缘:《国内咖啡消费者突破3亿人,一文读懂千亿规模咖啡市场》,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7793117。  一项美国研究数据显示了美国人摄入咖啡因的情况。“在美国85%的成人每天消费咖啡因,每天咖啡因的摄入量为135毫克,约等于1.5个标准杯(标准杯的定义是235毫升)。”   Rob M. van Dam et al., Coffee, Caffeine, and Health. N Engl J Med (2020). DOI: 10.1056/NEJMra1816604  相比之下,咖啡在中国并不能算是一种日常的方式。从咖啡品类结构来说,也能够反映出差别。2020年中国的速溶咖啡占了52.4%,现磨咖啡36.5%。而美国的速溶咖啡占8.4%,现磨咖啡占了87%。这个差异似乎也反映了中国人在接受咖啡上容易有先入为主的特点,以笔者个人为例,早期接触的都是雀巢等速溶咖啡,后来到了上海慢慢接触了现磨咖啡,越来越多的品牌成为生活中的选择,极少喝速溶了。而美国现磨咖啡的比例如此之高,也说明他们更注重口感,而较少受到先入为主的影响。还有一种情况,在中国咖啡被归入提升饮品,比如加班疲倦时来一杯咖啡,立刻提神。

可以说,咖啡是现代人一种自然而然的生活方式,演化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不仅仅是指跟风喝咖啡的人很多。正如上面所列举的数据显示:中国喝咖啡的人占比还是很小的,全国14亿人,喝咖啡的人数不到30%。成为生活方式是从时间与数量上来说,一般成为一种长期的行为,而且每天达到一定杯数。只有这样咖啡对于大脑神经的改变才会是持久的。一项研究表明:长期饮用咖啡可能在大脑中产生长久变化。   Magalhes R, Picó-Pérez M, Esteves M, et al. Habitual coffee drinkers display a distinct pattern of brain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published online ahead of print, 2021 Apr 20]. Mol Psychiatry. 2021;10.1038/s41380-021-01075-4. doi:10.1038/s41380-021-01075-4.  更为重要的是,这篇文章提出了这样的结论:在习惯性引用咖啡人群中观察到多个区域的动态活动增加,这有助于减少“神游”,提高专注力、学习和记忆能力。   Magalhes R, Picó-Pérez M, Esteves M, et al. Habitual coffee drinkers display a distinct pattern of brain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published online ahead of print, 2021 Apr 20]. Mol Psychiatry. 2021;10.1038/s41380-021-01075-4. doi:10.1038/s41380-021-01075-4.  当然,这个研究还提出了一个重要结论:习惯性咖啡摄入或许与更高水平的压力和焦虑相关。这恐怕是咖啡饮用的负面结果了。此外,对于特殊人群如怀孕、哺乳期妇女和具有特殊疾病的人来说,咖啡也会产生一些不良效果。

因此,这种特定的饮品的决定因素除了基因成分之外,还有一些文化因素、个人喜好在其中。这些都是值得进一步考察的问题。相比之下,喝茶并没有成为笔者个人的生活方式,反而喝咖啡成为一种生活习惯。每到一地,我都要先去找到咖啡馆坐一坐,约朋友们聊聊,从一个角度贴近城市。对我来说,喝茶不那么自在,总是不如咖啡那样随意。当然茶室的环境很雅致,只是那种雅致有的时候让人难以走近。

(二)咖啡:社会效应的呈现

咖啡的社会效应可以通过社会建构加以展示,也就是说,不同的社会逻辑建构其不同的咖啡形象。咖啡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四重社会逻辑的变化:个体身份、社会文化、公共空间与工作逻辑的变化。

首先是与个体身份认同的结合。在现代社会个体身份被定位于特定的阶层。《2021中国咖啡行业发展白皮书》根据收入将消费者划分为五个层级:月收入5000元以下、5000-15000元、15000-30000元、30000-50000元和50000元以上。这五个层次的咖啡渗透率差异较大,30K以上的渗透率是80%以上;   梁缘:《国内咖啡消费者突破3亿人,一文读懂千亿规模咖啡市场》,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7793117。  五种层级代表着不同的工作阶层,因此,不同个体总是会依据自己的阶层来定位所喝咖啡的品种和空间场所。这份报告没有体现咖啡场所,比如何种咖啡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那么喝咖啡的个体通常是什么身份呢?这不可避免地与现代性关联在一起。咖啡场不像是酒场,有着严格的规则和排序。各个地方的酒场形成了独特的酒文化,比如让客人喝好就要喝倒、感情深一口闷的段子层出不穷,并且酒场尤其强调私密性和亲密性。然而,咖啡场却不一样,更多是现代性理性精神的体现。所以选择咖啡的人多半是寻求一种开放的公共空间。当然也有例外,一项研究表明,喝咖啡也会把传统的文化帶入其中,比如来自盛产小麦地区和来自盛产水稻地区的人饮用咖啡的习惯完全不同,并且处理问题的方式有着差异。来自水稻种植区域的人独自就座的可能性较小,如果有把椅子挡住道路,他们往往会侧身绕过去;但是来自小麦种植区域的人他们会独自就座或主动移走挡道的椅子。   Thomas Talhelm, Xuemin Zhang,Shigehiro Oishi,“Moving chairs in Starbucks: Observational studies find rice-wheat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daily life in China”,Science Advances,vol.4, no.4(2018).  这意味着即便咖啡馆空间呈现出现代性布局,但是深藏于其中的文化习惯也会潜在地影响着个体的行为与身份认同。所以通过喝咖啡培养起来的是不同于传统茶、酒文化的个人身份。他的知识结构也要慢慢发生转变,接受与咖啡有关的文化。

其次是咖啡影响社会文化的形成。喝咖啡需要时间,从研磨到浸泡。这些都是要花费时间。因此形成了独特咖啡文化,如法国的慢速咖啡文化。“法国人喝咖啡绝非一饮而尽而是细品慢吮。故法国人在喝咖啡的时间上也令人叹为观止。即便不进咖啡馆,在家自煮自饮, 平均每天也要花去一个小时。”   王学文:《法国的咖啡文化》,《法国研究》,1991年第4期。  美国却不同,将咖啡打造成标准化的生产线,标准杯的出现就是一个现象。如此,喝咖啡不再是慢速的事情,可以与麦当劳、肯德基一起成为快餐体系的一部分。所以实用主义文化将咖啡也变成了技术座架的一个因素。另外,如果咖啡作为文化因素出现,那么它自然而然会呈现出布尔迪厄所说的文化资本构成新的社会空间。更准确地说,咖啡同时也是文化资本。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不仅发现了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以及符号资本,也发现了家庭资本、宗教资本、政治资本、道德资本以及国家资本等。”   戴维·斯沃茨:《文化与权力——布尔迪厄的社会学》,陶东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第191页。  咖啡更加促成了社会分层,这种分层并不是由收入等经济身份加以划分,而是由与咖啡有关的社会活动促成了新的分层。好比喜欢喝酒的人形成了群体,喝咖啡的人也构成了独特的群体,与喝酒群体严格区分开。此外,在何处喝咖啡、以什么形式喝也形成了分层。当然,这只是属性类社会空间的分层,而不是功能类社会空间比如公共空间的构成。

再次是咖啡成为公共空间的建构的重要因素。对于中国社会来说,茶构建起的是一种市井公共空间,中国的茶馆是非常有名的,在茶馆里可以听戏、获取信息等,这种公共空间不能称作“场”,很少听到茶场的说法。反而,酒所构筑的亲密空间可以称为“酒场”,这种空间都是由不同性质的亲密关系的人群共同构成,他们默认了相应的规则。半封闭成为酒场的空间特性,甚至猜拳、酒令成为一种常见的游戏。但是随着社会变迁,咖啡逐渐构建起现代城市公共空间。在这个空间中,大多数为白领和所谓的城市贵族。除了星巴克逐渐大众化之外,一些小型的咖啡馆还保留了这个私密特点。简而言之,咖啡构筑了一种独特的公共空间形式。在西方社会,咖啡馆成为公共领域的中心。“咖啡馆成为我们所说的公共领域的中心,在这个地方人们聚集在一起像一个社群一样讨论以及展开行动。”   Scott F. Parker, Michael W. Austin.Coffee Philosophy for Everyone:Grounds for Debate,Wiley-Blackwell,2011,p.89.   阿莎 ·巴-图拉(Asaf Bar-Tura)描述了欧洲社会公共空间中咖啡馆的演化过程。1652年西方第一个咖啡馆在英国出现,大约20年之后巴黎出现了咖啡馆。1680—1730年欧洲社会迎来了咖啡馆的小高潮。18世纪前10年,在英國出现了3000多个咖啡馆。这个时候咖啡馆的作用是“讨论的公共空间”。   Scott F. Parker, Michael W. Austin,Coffee Philosophy for everyone:Grounds for Debate,Wiley-Blackwell,2011,p.90.  法国咖啡馆更有意思。“巴黎早期为数寥寥的咖啡馆,不是每一个普通市民都能登门光顾的。尤其是‘博格波’ 咖啡馆,它以自己的咖啡技压群芳引为自豪,饮客们也为有幸喝上这家咖啡为荣。那时候只有名作家,如伏尔泰,百科全书的撰写者们,所及王室的御用演员们有暇前往尽兴品呷,并在那里从事写作。”   王学文:《法国的咖啡文化》,《法国研究》,1991年,第4期。  哈贝马斯曾经对咖啡馆进行过描述。“人们假设他们是自由的,不仅是在咖啡馆,而且是在其他地方和会议上,不但是公共的,而且是个人的,严厉斥责和贬低国家的事务,通过讨论他们不理解的罪行,在他的壮丽宏大话题中努力创造和繁荣一个一般的嫉妒的和不令人满意的状态。”   Habermas Jürgen, The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Public Sphere,MIT Press, 1991, p. 59.   ;由咖啡所构建的公共空间充满了现代性色彩,讨论的话题也包括艺术、政治、经济等高层话题。当然,在中国城市之中,公共性保留了下来,商业逻辑允许每一个人都可以进入其中,但是公共场域性却依然没有出现。所以出现了一种奇特的错位现象,公共性与亲密性发生了错位。甚至这一空间会演化为亲子娱乐空间,这是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商业空间与亲密关系空间魔幻地渗透在一起。

最后,随着消费社会的发展,咖啡的提升功能与现代性工作逻辑关联在一起。在大都市中,工作逻辑是由白领、加班、续命、高强度等元素关联在一起。在这种逻辑之中,工作主体总是要加班,而提神需求变得异常重要,咖啡恰恰满足了这一点。大多数咖啡广告中,工作主体通过饮咖啡让精神振奋起来,于是又投入紧张的加班过程之中。这个工作逻辑把咖啡独特的增强功能给予凸显。根据上述报告数据,“其中15%的消费者需要经常加班,63%的消费者偶尔加班。”   梁缘:《国内咖啡消费者突破3亿人,一文读懂千亿规模咖啡市场》,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7793117。  因此,咖啡并没有像一些学者所说的那样,带来慢节奏的饮用方式。对于当前社会来说,在高强度工作与咖啡之间建立了一种不良的社会记忆,这种社会记忆势必会产生相应的认识。全家超市咖啡广告的主调恰恰是在加班、咖啡和成功之间建立起了一种关联。在整个消费社会的逻辑之中,咖啡与“加班熬夜的续命利器”这样的符号关联在一起。这一关联之下,咖啡与工作的内在关系也就建立起来了。而且在咖啡的包装之下,工作也不仅仅是一种糊口的事情,也没有了资本主义社会之中的负面价值,而是完全可以与个人自我实现关联在一起。咖啡本身的文化意义就是一种强调个人实现的东西。于是二者实现了完美的搭配。这也进一步将加班合理化。“续命利器”这个称号完全体现其本身特有的增强属性,而且恢复体力的效率超过了其他能量饮料,如红牛等。

四、结  语

本文对咖啡分析的基础是建立在对人类增强的自然方式与技术方式的区分之上,正如文章指出的,咖啡本身含有咖啡因这样的增强成分,能够起到增强作用,这种增强属性也被人类社会以文化形式整合到现代社会的工作逻辑之中。工作主体通过咖啡获得效率提升,这显然有助于现代性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咖啡还具有强化个体身份认同、公共空间塑造的作用,这是在喝的行动之中展现出来的社会功能。喝咖啡不仅仅是为了某个目的获取咖啡因来增强自身,更为重要的是,喝之中贯穿着多元的目的。喝咖啡这一行为经过社会历史的发展已经获得了合法性地位,与喝茶、喝酒一样,成为日常的生活形态之一。

〔责任编辑:易鲲罡〕

猜你喜欢
文化意义咖啡
关于咖啡的9个真相
101咖啡
一颗咖啡糖
高校内应对综艺活动教学研究
中美国家形象广告视觉文化意义的二元差异
关于《奥赛罗》戏剧文化意义的思考
咖啡
论书评的意义及其独立性
两块结婚的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