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工业遗产再利用模式研究
——以烟台渔轮修造厂为例

2023-12-11 10:01李春颖高凯悦常明月
中国名城 2023年11期
关键词:船厂烟台遗产

王 骏,李春颖,高凯悦,常明月

引言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发展如火如荼,势头十足,但漠视工业遗产的现象也层出不穷,大量有价值的工业遗产或因缺乏有效管理而面临拆除,或因缺乏针对性研究和恰当的发展模式而面临不恰当再利用。党的十九大后,国家将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批准成为首个区域性国家发展战略综合试验区,其中烟台市为三大核心城市之一。新旧动能转换强调对于新动能的开发发展和对旧动能的改革创新,是工业遗产再利用的主要助力源之一。本文着眼于全国工业遗产的发展状况和特征,分析了三种工业遗产再利用模式,并进行共性与特性的对比分析。以烟台渔轮修造厂为例,探索历史街区更新模式下的工业遗产再利用的发展对策,为我国未来工业遗产再利用提供一定参考。

1 当前工业遗产再利用模式

目前国内学者对工业遗产再利用的研究成果众多,侧重点也各不相同,如徐苏斌对于工业遗产的研究与保护工作做出了重大贡献,曾以经济学和文化学视角来考察工业遗产的价值框架[1],并论述了制定工业遗产评价导则的必要性[2];刘伯英认为“工业遗产让生活更多彩”,具体表现为工业遗产在社会生活、庆典活动、城市品牌、情感记忆等方面均可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3];彭飞按照多维因素影响、不同城市土地再开发类型等标准分别进行了工业遗产再利用模式的划分[4];赵爽等将工业遗产分为物质类和非物质类分别探讨其保护利用模式[5];刘抚英从功能转化角度将工业遗产再利用模式分为“延续工业生产功能、功能更新和闲置未再利用”三类[6],其中功能更新类更符合新旧动能转换背景。通过分析国内学者对于工业遗产再利用问题的见解,笔者认为将工业遗产按照不同土地再开发类型分为产业用地置换模式、城市主题事件影响模式和城市旧区改造模式三种模式,并探讨其再开发可鉴之处对于在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的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研究意义深远。

1.1 产业用地置换模式下的工业遗产再利用——上海杨浦滨江空间

随着近年来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产业结构调整、交通及通信设施的迅猛发展,城市外围低廉的土地价格吸引了旧工业企业,郊区取代了城市中心区,成为传统工业企业的选址地点,从而出现逆中心化和郊区化发展现象[7]。

杨浦滨江工业带以“世界现存的最大滨江工业带”的称号而闻名,是上海乃至中国近代工业的重要发源地,也是上海市民城市工业发展记忆的重要载体。20世纪90年代,杨浦滨江工业因城市用地置换而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在原基地留下了大批老旧厂房。2013年起,经过6年的改造兴建,这一有着数十家传统滨江工业企业的厂区实现了从厚重的老厂房向市民共享的滨江公园的华丽转变,为中国工业遗产改造提供了先进示范。杨浦滨江公共空间示范段的重新开放使得市民重新注意到这段优美的滨江空间,使暗淡无光的工业遗产重新融入城市市民的丰富日常生活。

通过保留工业遗产,打造特色景观,杨浦滨江公共空间成功从以工厂仓库为主的生产岸线转型为以公园绿地为主的生活岸线、生态岸线、景观岸线[8];另外,杨浦滨江公共空间对于促进周边区域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也有一定助推作用,对于其他工业遗产的转型和升级起到了借鉴作用(图1)。

图1 上海杨浦滨江空间转型后航拍

1.2 城市主题事件影响模式下的工业遗产再利用——北京首钢工业园区

城市主题事件所吸引的媒体聚焦、公众关注会在较短时间内较大程度地影响城市建设与发展,比如国际或国家型的赛事或博览会、主题文化展览等[4]。城市主题事件的发生会对城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政府会针对特定主题事件做出相应政策支持,从而构建或修改出新的规划结构;设计方会针对特定事件的要求提供满足主题事件顺利开展所需要的场地和基础设施等硬件条件,同时城市的软环境也会得到相应提升;市民会因主题事件的开展了解所处城市的文化底蕴,增强文化认同感和参与感。

首钢工业区始建于1919年,是北京黑色冶金业开始的重要标志,也是华北地区最早的近现代钢铁企业之一,其见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从稚嫩走向壮大的辉煌岁月。2001年,中国取得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首钢为实现绿色奥运而进行停产搬迁,但也因作为2022年冬季奥运会比赛场地而获得转型。工业园区的转型模式可概括为:展示模式、体育模式、综合办公居住三种模式。为灵活改造空间,使不同的空间与功能相匹配,构建了创意产业园和创意活动空间。现存工业特征鲜明的廊道有一定的承重能力,有极高的改造价值。对于大型工业建构筑物,改造抓住工业遗产的标志性特征,保留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建构筑实体和空间,梳理并注入新的功能(图2)。

图2 北京首钢工业园区转型后效果

通过分类发展、灵活改造空间,北京首钢工业园区成功从老旧产业园转变为新时代重大赛事场地,将场所内涵由工业生产转为活力体验,实现了价值的进一步提升。

1.3 城市旧区改造模式下的工业遗产再利用——福建马尾造船厂

旧区改造与诸多因素关系密切,如城市化水平、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城市人口结构变化等,并且随着我国城市的不断发展,旧区改造也在逐渐演进[9]。不同的旧区改造模式适用于城市不同的发展阶段,改造模式一旦超出城市现状发展阶段则难以操作,反之也很难取得成功[10]。按照改造强度大小,城市旧区改造方式可分为:再开发、整治改善、保护,改造方式强度逐次降低。其中再开发多表现为大拆大建,不适用于文化价值丰富的工业遗产地段;整治改善和保护的力度相对缓和,适合作为价值丰富的工业遗产再利用的手段之一。

始建于1866年的马尾造船厂是福建省最大的船舶修造厂,也是我国最早、远东最大的专业造船厂。马尾造船厂曾经制造出中国第一艘铁甲舰艇和第一架水上飞机,创造了众多辉煌。马尾造船厂在诸多工业领域都做出了重大贡献,被史学家誉为“中国近代史的活化石”[11],是体现船政文化的鲜明代表案例之一。

2019年,福州市马尾区先行启动了“中国船政文化城”工程,其中船政文化马尾造船厂片区保护建设工程是重点项目之一,该保护建设工程主要包括部分建筑改造和局部修缮。在建设过程中,始终以“尽可能保护、保留历史”为原则,主要对特色建筑进行改造、保护和修复,力求在原址保护的同时激活利用历史文化建筑,将建筑空间打造成历史文化的有效载体,从而传承船政文化、宣传船政文化[12],最终马尾船政文化以“城”的形式展现(图3)。

图3 福建马尾造船厂转型后效果

保护工程紧紧围绕场所核心内涵——船政文化展开,强调“应保尽保”的原则,充分体现了文化底蕴丰厚的工业园区转型发展的基本路径和基本原则,对于新旧动能转型背景下工业遗产再利用的基本保护起到了提示作用。

1.4 典型模式的共性与特性

对3个工业遗产再利用模式分析总结,进行比较可以看出:文化底蕴方面,三者皆蕴含浓厚工业文化,其中北京首钢工业园区和福建马尾船厂分别蕴含一定的政治文化和船政文化;场所价值方面,三者在拥有工业底蕴的基础上又同时拥有各自的特殊场所意义;根据三者不同发展目标和未来模式,将其空间类型划分为外向型和内向型。整理提炼出三者共性与特性,希望为其他工业遗产再利用模式提供借鉴(表1)。

2 烟台渔轮修造厂的利用模式探索

2.1 船厂现状与再利用价值研究

船厂区位优势显著。它兴建于1946年, 位于烟台市朝阳街历史文化街区和奇山所城历史文化街区构成的南北向历史文脉轴线的最北端,与烟台山景区、滨海广场、月亮湾、东炮台、栈桥等构成东西向的滨海人文景观线路,并与烟台崆峒岛景区隔海相望(图4)。通过实地走访和阅读文献,从功能配置、建筑质量、建筑高度、场地环境对基地现状进行了调查(图5)。北侧有一处驳台、两座塔吊、三处瞭望台和数十根铁质构架等工业构筑物以及废弃厂房和宿舍;基地内大多为硬质铺地,环境较差。目前船厂仅生产部分船舶需要的零配件,经济效益每况愈下。

图5 基地现状建筑质量

船厂历史底蕴深厚,蕴含一定科技、文化和历史再利用价值。科技价值体现在它见证了科学制造技术对于中国工业化发展所做出的巨大突出贡献。20世纪70年代船厂车间可制造500—600吨位的渔船,可加工渔船上的所有零配件,甚至柴油机也是工人在车间内制造,可见当时的技术十分全面。而如今内向封闭的场地将当年先进的技术价值掩埋,通过文脉延续可将造船技术工艺以多种方式再次呈现给市民,激发市民的内心自豪感。文化价值体现在它见证了工业景观所形成的工业城市特色。船厂开阔的带状空间肌理、大跨度砖混车间所体现的粗犷与不羁和街对面精致奢华的银行商铺、朴素简约的民房形成鲜明又有趣的对比,船厂平坦开阔的视野与东侧制高点烟台山交相呼应,形成变化丰富的海滨城市天际线。但如今的船厂阻隔了城市与海湾的交流,阻断了市民感受船厂粗犷肌理的途径,通过棕地治理可打开船厂与市民的沟通途径,将工业特色空间肌理与场所精神呈现于市民生活。历史价值体现在它见证了工业活动对城市发展所产生的深刻影响。船厂作为烟台开埠文化、工业文明的载体,不仅承载了烟台海港文化、船舶文化,见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烟台重工业的发展历程,还能够展现工业的发展变化和曾经属于船厂的辉煌岁月[13],是城市不可复刻的重要记忆。目前功能单一的船厂正逐渐遭受边缘化,通过空间特色重塑可将这段辉煌岁月所蕴含的艰苦奋斗精神再次传递,引起人们的时代共鸣。

项目 文化底蕴类型 发展模式上海杨浦划分 场所价值 空间类型滨江空间 工业文化 产业用地置换模式 生态价值 外向型 市民公共活动空间北京首钢工业园区工业文化政治文化城市主题事件影响模式建筑结构经济价值 内向型 分类发展福建马尾造船厂工业文化船政文化城市旧区改造模式经济价值文化意义 外向型 船政文化博物馆

2.2 船厂发展与历史街区更新模式下的工业遗产再利用的耦合性

参照我国目前文物保护体系中对文物建筑、历史街区、历史文化名城三级保护体系不同的规划和管理策略,对于一些保存丰富、价值较高并且可以比较完整真实地反映特定历史时期工业发展或地方特色的建、构筑物和历史建筑,可以从历史街区更新的视角介入其再利用对策的讨论[4],如烟台渔轮修造厂。

在工业遗产再利用理念方面,历史街区更新模式强调要先甄别基地是否具有保存丰富、价值较高且具有特色的建、构筑物,再采取以“保护中开发”为原则的再利用手段,而烟台渔轮修造厂不论在自身资源还是在与周边环境的联系中都与历史街区更新模式具有较强耦合性。就船厂自身而言,基地范围广阔,因现存各类码头驳岸、驳台坞道、龙门桁架等构筑物而呈现带状肌理;基地内大尺度的拉船机房、剪板机房、木工车间等建筑物呈现出与周边精致商房、朴素民房截然不同的粗犷与豪迈,再加之其与烟台港及海关码头不可分割的历史脉络及地理关联,作为海防文化、开埠文化和船舶文化的载体,它所具有的独特历史记忆俨然是烟台这座城市工业发展的缩影。就船厂与周边环境的联系而言,船厂位于烟台山西侧,南临朝阳街区。烟台山作为烟台历史的发祥地及今日这座城市的地标,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朝阳街作为烟台开埠文化的集中地,是一处汇集了几十座中西合璧建筑群的历史文化街区,船厂、烟台山与朝阳街汇聚形成的历史文化街区集群特色鲜明,是烟台人民心中的“活历史”。

在工业遗产再利用方法方面,历史街区更新模式强调通过挖掘历史地理特色、工业遗产特色、建筑特色与附着于工业生产过程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来进一步确定具体更新方法[3],而烟台渔轮修造厂再利用方法的文脉延续重构、棕地污染治理和片区地域特色重塑3个手段与历史街区更新模式所强调的内容有较强耦合性。文脉延续重构需要在充分挖掘基地历史地理、遗产特色的基础上,以最大限度保持船厂原有肌理为原则,分步骤地进行更新利用;棕地污染治理需要在了解基地环境现状和人文底蕴的基础上进行相应措施的提升治理;片区地域特色重塑更多依赖于基地现存的建构筑物特色和附着于工业生产过程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并结合基地周边环境进行差异化塑造。

在工业遗产再利用影响方面,历史街区更新模式强调通过活化现存废弃或半废弃状态的聚集性工业建构筑物及其周围环境为市民提供城市记忆与休闲空间,为城市文化品牌塑造和商业营销提供新的引爆点,而烟台渔轮修造厂作为烟台近代城市工业不可磨灭的记忆点,其影响与历史街区更新模式有一定耦合性。烟台渔轮修造厂基地保存较完整且有较高利用价值,具有鲜明的各历史时期特征,船厂见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烟台重工业发展的峥嵘岁月,其更新利用后很大程度上能够再次唤醒烟台市民的地域归属感,更有利于烟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宣传与展示。

3 历史街区更新模式下的烟台渔轮修造厂再利用策略

结合船厂自身特点和前文对产业用地置换模式、城市主题事件影响模式和城市旧区改造模式的分析总结,将船厂定位为历史街区更新模式下承载海港文化、开埠文化和船舶文化的市民公共休闲空间,通过文脉延续、棕地治理和特色重塑三大策略以期实现船厂内大多数废弃空间向展览空间的功能转换,实现破败荒凉的旧船厂向主题鲜明、环境美好的公共空间的转换,最终实现船厂作为二产向三产的新旧动能转换。

3.1 基于文脉延续,重构主题公共空间

实现文脉延续具体表现为:以最大限度保持船厂原有肌理为原则,通过有效手段再现船厂原有风貌并传承其蕴含的海洋文化、工业文化、开埠文化等丰厚底蕴(图6)。要甄别基地现存可利用的旧动能,如有科技价值的工业元素、基地蕴含的非实物文化等,通过一系列手段将其转变为符合当下利用形式的新动能。

图6 功能分区设计

首先,对于有科技价值的工业元素,如轮船厂房、码头驳岸、龙门桁架等,其作为半废弃状态的旧动能应进行适当改造使其融入工业遗产再利用的整体设计中。利用原有构筑物营造特色公共空间,如将基地特色塔吊作为景观节点进行布置。其次,工业元素的活化利用应与文化事件紧密结合,结合基地特色、开埠文化和海防文化强化历史意义,使得非实物文化得以在工业元素上完美呈现。最终使其从以单一生产功能为主的修造船基地转变为集文化休闲为一体的工业港口景观休闲区,实现船厂从“以生产为核心”向“以生活为核心”的转换,从而实现船厂文脉底蕴的新旧动能转化(图7)。

图7 船厂空间模式转变

3.2 基于棕地污染治理,塑造地段特色人文景观

棕地污染是很多工业区存在的严重环境问题,在进行棕地修复时应在把握基地污染特征的基础上进行周期性的污染治理,在应保尽保的原则下进行地段特色人文景观的塑造。因当年船厂产业制造与运输的需要,基地基础设施临近烟台海港,在城市滨水空间建设中占据重要的地位,然而由于污染问题,船厂迟迟得不到开发,成为城市滨水空间中的旧动能。修造厂作业过程中的污染主要存在水体质量和粉尘颗粒两方面,污染治理过程具有周期长和不确定性的特点,因此对烟台渔轮修造厂的棕地污染治理可以通过利用场地自身环境再生能力进行螺旋式优化修复治理。一方面可以采取景观植物修复和稳定化处理相结合的方式[14],另一方面可以采取多种透水形式提高基地内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如线式透水、缝隙式透水、明沟式透水和雨花池式透水。对烟台渔轮修造厂的地段特色景观塑造要在充分尊重基地历史的基础上,包括其被毁坏被废弃的历史特质[15],注重凸显基地本身工业特色和造船文化,通过利用现遗存物打造代表性工业景观节点,营造公众亲身体验20世纪修造船工艺的别样美学氛围,使得社会公共资源得到充分共享,从而实现船厂环境保护的新旧动能转化。

3.3 基于片区特色重塑,打造城市滨水休闲文化地带

工业遗产基地通常拥有平坦开阔的地形,最显著的空间元素为大型的工业建筑遗产[16]。基地现存的开阔场地未向城市开放,封闭废弃的状态使基地成为城市旧动能,为实现其向城市新动能方向的转化,可植入大中型城市公共空间、滨水停留平台、船坞广场等特色空间重构地段空间景观,在整体规划中以凸显工业元素为主,以生态修复治理为核心,在现有基础上可以增加工业特色雕塑、布景等,以此为载体将造船流程场景再现,既可以起到景观特色布置的作用,也能够发挥普及文化教育的功能,从而实现船厂功能性质的新旧动能转化(图8)。

图8 船厂改造后广场效果

4 结语

在分析以影响因素划分的三种工业遗产改造模式的基础上进行模式的共性与特性对比,总结出三种模式的特点。通过对历史和现状研究,对烟台渔轮修造厂的价值进行归纳总结,发现船厂与历史街区更新模式的耦合之处,最终在历史街区更新模式下针对烟台渔轮修造厂提出发展定位和再利用的研究策略。

随着“十四五”规划“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这一目标的逐步推进和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政策的逐步实施,承载深厚文化底蕴的工业遗产再利用问题将会得到更多重视。本文基于历史街区更新模式的特点,合理利用船厂的原有记忆,打造一个充满开埠文化、船舶文化氛围的城市公共空间和饱含文化气息的市民休闲场所,使船厂依托于烟台山现有地位成为烟台市极具特色的文化地段之一(图9),以期为当前国内历史街区更新模式下的工业遗产再利用提供参考。

图9 船厂改造后效果

猜你喜欢
船厂烟台遗产
致船厂
《烟台果树》征稿简章
遗产怎么分
烟台 身在蓬莱就是仙
大连辽南船厂
人大代表的“扶贫船厂”
烟台优利机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鲜美烟台 四月芳菲
千万遗产
2014年国内主要船厂修船完工产值表、修船创外汇表、修船完工艘数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