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语境下的口袋公园建设思考

2023-12-11 10:03
中国名城 2023年11期
关键词:口袋公园社区

陈 雨

引言

1933年,现代城市规划的第一部纲领性文件——《雅典宪章》提出城市四大功能是“居住、工作、游憩、交通”;44年后,另一部城市规划领域的纲领性文件《马丘比丘宪章》,则进一步提出“建筑、城市与园林绿化的再统一”“空间的连续性”等[1]。由此可见,户外的游憩活动是城市居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失的内容,以公园绿地为代表的公共开敞空间则是现代城市必备的功能空间。

在国际社会更加关注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现低碳绿色发展的今天,公共开敞空间又有了新的使命,它不仅仅是为城市提供生态服务功能的自然资本、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碳汇生产空间,而且是应对极端气候的缓冲空间[1],更是现代城市居民生活的必需品,具有表征现代城市文明程度的意义。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建设新型城市的全新语境下,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建设人民城市的时代背景下,建设人民所需要的口袋公园,创造更加安全、绿色、多元的高品质空间,具有更加急迫的现实意义。

1 研究背景

1.1 突发事件频发暴露城市短板

2022年,中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65.22%。在这一阶段,社会矛盾和问题会集中爆发,我们不仅要持续解决城镇化过程中带来的问题,而且要注重解决城市发展本身所产生的问题[2]。

近些年,新冠疫情、自建房倒塌、城市内涝等突发事件的暴发,既是公共卫生与安全问题,同时也是严重的城市问题,人们开始总结与反思城市本身的脆弱性和健康安全等问题。在新冠疫情暴发后,中规院团队在全国组织了7 500份问卷调查,问卷的调查结果反映出城市最缺的是基本服务、活动空间和养老设施等[3]。

1.2 人民城市与高品质空间

“人民城市为人民”的规划设计理念最早是由吴良镛先生在1985年提出的,他指出,人居环境建设一切都是为了人民,为了人民的美好生活[4],人民永远是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初心。

目前已经进入城镇化的下半场,在新的发展阶段,人民对城市的需求已经发展到追求更加高品质、更加美丽、更加精致、更加宜居的城市空间,以及寄托在空间与功能上的更多元化、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4]。“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要提供高品质生活,要建设高品质空间,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更高需求[3]。其中,城市公园作为一种重要的公共空间形式,作为面向不同阶层的平等开放的城市空间[5],其承担着满足精神需求的社会服务功能[6],作用与地位不可忽视。

1.3 城市更新与口袋公园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作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重要部署,将其列为“十四五”规划和2023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重大战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动城市结构优化和品质提升,转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方式,全面提升城市发展质量,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的应有之义[3]。

因此,如何在城市中为人民提供更充足、更优质的公共空间,是当前的一项重要规划议题。国家不断出台相关政策文件,从过去的增量思维,转变为如今的存量发展,防止大拆大建,尤其要求城市更新行动中坚持“留改拆”并举、以保留利用提升为主,加强修缮改造,补齐城市短板,注重提升功能,增强城市活力[7]。在存量空间提质增效与倡导城市微更新的背景下,以往不为人所注意的部分城市空间进入视野,这些空间或是从未纳入日常使用,或是使用效率很低[8],口袋公园就是从这类空间中孕育而生的。

2 口袋公园在我国的发展概述

2.1 口袋公园的实践历程

从本质上看,口袋公园可被视为一种城市微绿地,而城市微绿地的规划建设在国内已有多年发展历史,2011年时任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首次提出“微绿地”的概念,他认为就近、分散、合理设计布局的小型公园绿地已成为不可替代的城市居民娱乐空间和避灾场所[9]。

2017年,住建部出台了《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加强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提出“通过拆迁建绿、破硬复绿、见缝插绿等,拓展绿色空间”[10]。2018年《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 50180—2018)》中的“5分钟生活圈居住区公园”、2018年《上海市街心花园建设技术导则(试行)》中的“街心花园”、2019年《城市绿地规划规范(GB/T 51346—2019)》中的“游园”……忽略表达上的差异可见,类似口袋公园的理念早就进入了国内规划者的视野,并在各地也有各种规划实践。

真正意义上使用口袋公园这一说法的是在2019年,受住建部委托,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了《城市人居环境营造系列手册——口袋公园》。2022年7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推动口袋公园建设的通知》出台,要求“拓展绿色公共空间、方便群众就近游园……建设一批群众满意的口袋公园,为群众提供更多方便可达、管理规范的公园绿化活动场地”[11]。

2023年初的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则再次强调,要新增和提升城市绿地2万公顷,建设口袋公园3 800个。随后,多省市陆续发布本地区2023年口袋公园建设规划或计划,旨在通过口袋公园的建设,有效盘活城市有限的空间资源,提升空间品质,重塑公共价值。

2.2 口袋公园的概念定义

口袋公园,本是指散落于城市中的小型开放绿色空间,最早是由美国风景园林师Robert Zion提出的,其原型是指斑块状散布在城市中心区的小型公园,或称口袋公园系统[12]。

结合国内的政策与实践,可见,口袋公园是一种规模较小的公共开敞空间,它散落在城市中,直接向公众开放,满足市民就近休闲游憩、社会交往、运动健康、展示展览等需求,同时兼有生态景观、文化展示、便民服务等一种或多种功能,并配套相应服务设施的共享绿色空间。

口袋公园自身具有面积较小、选址灵活、形式丰富、实用便民等特点,一般是利用各种边角料闲置低效用地。以江苏为例,《江苏省口袋公园建设指南(试行·2022)》中提出,口袋公园主要在6类地块建设,包括长期未利用的闲置地块或空间;拆除或腾退的小地块;场地之间的不规则未利用地;使用率较低的小微绿地、道桥边角空间、桥下空间等消极场地;道路绿化带等封闭的观赏型绿地;使用率较低的小广场、单调低活力的人行空间等场地。口袋公园也是城市绿色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公园绿地的有益补充。

2.3 口袋公园的主要模式

当前,口袋公园的建设在如火如荼开展中,不同地区、不同时期、不同规模的口袋公园建设模式与重点也不尽相同。本文从公共服务功能角度出发,研究总结了目前国内实践较多的4种主题,分别是:口袋公园+文化、口袋公园+运动(游憩)、口袋公园+菜园、口袋公园+社交。当然,口袋公园的功能本身是复合多元的,此处的主题归纳仅仅是为了突出具体案例的重点与特色。

3 城市更新语境下的口袋公园建设思考

3.1 功能的复合性

口袋公园不仅是单纯为人们提供休闲游憩、安全防灾的一处绿地,而且它还承载着社会交往、文化展示、教育科普、促进健康、生态保育等多元功能。以促进健康这一功能为例,不仅口袋公园里的健身步道、健身器械等促进人们的身体健康,而且它是一处随时可去的开敞绿地对居民心理健康有着极大的改善作用。尤其是在后疫情时代,人们更加渴望走出家庭,人渴望看见人,也渴望被人看见,渴望在真实的自然环境和开放空间中与人相遇、相处,进而获得一种幸福的积极体验。

具体来说,在功能方面,突出服务属性与特色彰显。根据自身特色与区位特点,明确项目的主导功能与辅助功能,继而按照定位布局各类设施。同时需注重与其他公共服务站点/设施紧密衔接,提升口袋公园功能和便利性,比如公园出入口附近应有共享单车停放区,合理步行距离内应有公交站、地铁站等。只有设计者在规划初期充分考虑到了多元复合的功能,才会在具体空间设计上为功能找到合适的载体与表现方式,建成后的公园才会真正吸引人流并为居民提供更多样化的服务、允许更多可能性的发生。

主题模式 典型案例 建设内容口袋公园+文化 上海嘉澜庭口袋公园上海嘉澜庭口袋公园充分结合了弄堂文化和风貌,将309 弄原本条件比较差的老式弄堂拆除,打造成为一个“兼具私密感和领域感的开放空间”,形成道路提升中的空间延伸点,辐射范围针对周边3—4 个居民区、数千户人家红色文化:2021 年为庆祝建党100 周年,名为“初心回澜”的情景剧艺术党课在这里上演,除了区域内的党员观众,也与周边居民不期而遇摩登文化:通过弄堂里的市集、弄堂电影放映、弄堂里的便民服务、弄堂里的口袋咖啡等多种活动业态,再现上海复古摩登小资风貌口袋公园+菜园 上海创智农园以及社区花园创智农园位于上海市杨浦区五角场街道创智天地园区西侧,占地面积2 200 m2。这片夹在两个社区间的狭长地块下原本是城市的一条合流污水管道,因此不能用作开发用途,一度荒废。同济大学景观系刘悦来博士和两位建筑师范浩阳、魏闽一起将这里改造成社区农园,也是上海市第一个位于开放街区中的社区花园菜园区被分割为若干个规整的小场地,家庭或个人都可进行认领,并有专业的种植导师指导大家种植与收获。互动园艺区和公共农事区是可供所有市民共享共建的“大众花园”。它让居民在城市生活中也能享受到田园农耕的乐趣,让年轻人与大自然接触,了解植物和生态环保的知识,这里更提供社区交流的场所,在人际关系疏离的大都市里打破陌生的邻里关系,将人与人、人与自然连接在一起口袋公园+运动(游憩) 深圳市中心的One Base万科运动社区结合户外运动和社区全龄段人群的需求,通过“口袋公园”建设,实现出门就是健身空间。居民在这里可以享受自然呼吸的同时,还能让身体得到良好的锻炼和释放。“口袋公园”不仅要满足年轻人的动态活力体验,也要满足老年人静态养身的需求One Base 万科运动社区旨在打造一种多元灵性的开放性社区,与周边实现互动和互补,与市场的全民健身计划推动落实相结合,不仅面向深圳创新、年轻世代,也回应社区内在功能需求一方面,回应新生代人群对更高颜值、更深探索、更强互动的追求,营造更“轻”、更“绿”、更“嗨”的公园,让滑板、街舞、BMX、篮球等偏年轻属性的运动文化有了极佳的体验场地另一方面,社区家庭仍是所在地块的核心,而场地的IP 形象及高饱和度色系的场地营造,除了代表年轻,同样也和家庭亲子兼容,比如针对全龄段和残障人群配置“适老化”健身器材、残障人士“康复”场地和亲子运动单元等等。社区方和居民保持足够的沟通与共建,充分利用有限空间,不定时组织举办各类面向全年龄段的趣味运动会等活动口袋公园+社交 杭州武林里口袋公园武林路,是杭州市中心的核心黄金地段,既有精贵的学区房,也有老旧小区。武林里口袋公园则以小广场联动周边空间,形成具有商业运营的口袋公园空间。充分利用场地内部的院子,让它成为项目各空间部分、各参与人群的链接枢纽。主要客群是积极奋斗、热爱生活、懂欣赏并愿意链接不同的周边活力人群,同时也兼顾服务周边社区居民面对口袋公园周边的工作者,包括商户经营者、活跃度的社区居民、游客及消费者们,举办主题丰富的社区音乐会开展邻里农园线下种植会,邀请居民一起来亲手共种一棵小番茄。参与者们一起品尝美味、一起庆祝丰收的喜悦,在共同营造中创造交往机会不定期举办具有年轻人社交属性的活动,如去年在武林里口袋公园举办的万圣节魔法市集,不少年轻人身着万圣节怪诞装扮,市集上售卖着万圣节主题小物还有占卜摊位等

3.2 设计的科学性

其一是在口袋公园的设计上,要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借助大数据等智慧手段,分析使用者的行为轨迹、活动规律、人群画像等,进而精准研判目标对象的需求偏好,如此设计出来的公园才能真正为民所用,真正能够提高空间的使用效率。在选址布局方面,同样要分析居民休闲活动的时空特征,科学选址,合理地划定公园服务半径与服务范围,避免因布局不合理造成可达性差、活力低下等问题。

其二是要在尊重本地区的地形地貌以及气候等客观条件基础上,巧用多学科的科学技术,做到融合与创新。比如有些城市已经在口袋公园建设中运用海绵城市技术,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景观效果;有些城市在公园植被的物种选择与种植布局上,聘请环境科学、植物学等专业人士进行科学设计,不仅发挥美化城市、调节小气候的作用,而且促进了低碳城市的建设。

其三是注重科学性与人本性的结合。正如梁鹤年先生的城市人理论所言,“理性城市人”以最小成本追求最优空间接触机会和最高的自存/共存平衡,好的城市设计,关键在于创造更多、更好的空间接触机会,提升空间使用公平,从而引导活动“自发”产生[6]。从使用者本位出发,通过精细化的城市设计,尊重人的尺度与习惯,最终设计出宜人且可持续的活力空间。

3.3 公众的参与性

口袋公园作为一种公共空间,必然要有公共性,公共性如何体现?就是对很多人、很多人群的接纳,要见物,更要见人。但是过于强调政府主导的公共物品供给,反而会削弱居民的参与感与成就感,因此我们更倡导一种“公众的参与性”。

在规划建设阶段,必须大力推行“参与式规划”,将口袋公园建设与正在积极推进的“社区营造”“共同缔造”等工作融合起来,号召公众积极为美好家园建设出谋划策,这样规划出来的公园才是人民需要的公园,这也是现代化城市治理、社区治理的核心要义。

尤其是在内容设计阶段,需要结合使用者意见,明确哪些公园需要特别完善母婴友好设施,选择与哪些公共交通站点的衔接以及衔接方式,某个公园不同时节适合什么内容的活动等,这都是公众参与的关键环节。好的口袋公园一定是有好的内容设计,好的内容设计一定是人民群众最需要、最喜爱的,一定是上下结合、共同生产、不断更新的取自集体智慧的产物。当然,内容设计是贯穿口袋公园建设使用的全过程的,建成后的口袋公园,需要长期有效的使用与维护,因此也必须有丰富的内容策划,激活、保持公园的生活性、成长性。这些活动同样需要“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鼓励公众力量与公众自发活动,这些从公共空间中自发生长出来的活动,就是美好生活与美丽城市最生动的注脚。

3.4 工作的系统性

口袋公园建设是一项看起来很具体,甚至有点细致的工作,但是越是细微、越是具体的工作,越要放在全局中、放在系统中去统筹谋划。重点谈3个方面:

其一是从生态系统角度看,口袋公园本质上还是城市绿地,必须纳入城市绿地系统、生态系统之中统筹规划建设,切实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提供高品质绿色公共服务产品,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幸福愿景。

其二是从空间生产角度看,口袋公园本身作为城市空间系统要素,应当与周边不同功能用地、其他日常活动等进行充分互动,链接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推动公园绿地价值从“环境力”到“发展力”。一方面,通过激活一个小空间,触发周边甚至更大范围地区的更新与再生,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另一方面,回归口袋公园的公共产品属性,重点在居住区、学校、图书馆、医院、地铁站等公共服务场所的周边建设口袋公园,实现绿色共享空间与科教文体卫等其他公共服务圈的有机融合,真正提升公共空间整体活力。

其三是从城市发展角度看,口袋公园建设行动要与城市更新行动、新型城市建设、低碳城市、韧性城市、健康城市、完整社区建设、城镇老旧小区改造、背街小巷整治改造提升等行动或专项工作深度结合,通盘考虑,融合最新的技术,践行最核心的发展理念,补短板,提品质。

3.5 超前的创新性

除了以上几点,还应鼓励适当超前的创新,比如在口袋公园的用地保障方面,可因地制宜,尝试对部分闲置用地规划“暂时性功能”,作为暂时性的公园用地等。鼓励各地结合本地区实际,进行体制机制的创新,比如建立多元主体运营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口袋公园的建设、管理及运营,探索更多的社区组织共治共享实践。

总之,高灵活性与强适应性是未来空间规划与治理的必然趋势,小而微的口袋公园在操作层面更为灵活、更富弹性,未来大有作为。

4 结语

联合国人居署发布的《世界城市报告2022》中指出,“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必须成为可持续城市未来包容性规划过程的一部分”“城市政府应该投资于绿色基础设施发展的多重效益”“没有公众参与,城市韧性建设就不会成功”“有效的公共卫生是城市生产力和复原力的基础”……不难看出,城市发展的未来必定更加关注公共健康与福祉,更加关注绿色、韧性、公正、包容。

当下,我国既要努力化解快速城镇化累积的安全风险,又要实现高水平基数上的经济持续增长,还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这些目标的实现,都需要通过城市空间的更新改善予以支撑[13]。以口袋公园为代表的公共空间建设在城市更新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是因为它不仅盘活了一些废旧空地与未利用地,而且满足了高密度城市中人们对高品质空间与美好生活的需求。这一切既是空间更新改造,也指向城市发展方式与市民生活方式的重塑。新时代的口袋公园建设不仅为城市带来绿色与健康,而且能成为一种城市新空间、一个活力启动器,甚至可能成为一处未来生活场景的实验室,进而助力城市走向一个更加可持续的未来。

猜你喜欢
口袋公园社区
我家门前的小公园
社区大作战
浪漫口袋
在公园里玩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神秘烟口袋
借口袋
会喝酒的大口袋
一见如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