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园视域下传统村落集群保护策略与差异化发展路径
——以百山祖园区为例

2023-12-11 02:08杨小军钱志阳浙江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创意与设计 2023年5期
关键词:村落祖国公园

文/杨小军,钱志阳(浙江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2005 年8 月11 日,习近平同志视察凤阳山-百山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时,提出“国家公园就是尊重自然”。国家公园是我国自然生态系统中最重要、自然景观最独特、自然遗产最精华、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部分,是中华大地的瑰宝;体现生态保护第一、国家代表性和全民公益性等理念[1]。国家公园建设是一项体现国家战略、承担国家使命的战略工程,是被全世界普遍接受的一种自然保护重要模式,也是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有效实践[2]。钱江源-百山祖国家公园地处浙西南,有着“华东地区唯一中央公园”之称,按照“一园两区”和“跨区共建”的保护模式,涉及衢州、丽水两市,分为钱江源、百山祖两个园区,园区总面积约754 km2。其中,百山祖国家公园是以浙江凤阳山-百山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核心,融合周边浙江庆元国家森林公园等自然保护地和龙泉、庆元、景宁三县(市)兼具良好森林生态、历史文化底蕴的连片区域。境内拥有保护完好的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是孑遗植物百山祖冷杉的全球唯一分布区,黑麂、南方红豆杉等众多珍稀濒危动植物生长的天堂,我国野生大型真菌种质资源分布最丰富的区域之一,是华东地区和长三角区域重要生态安全屏障[3]。其周边散落着众多具有保护、利用和研究价值的传统村落。本文选择境内龙泉、庆元、景宁三县(市)的50 个村落作为重点研究样本(见图1,2),对村落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特征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因地制宜的保护发展策略和路径。

图1 研究样本村落分布

图2 研究样本村落空间分布示意

一、百山祖国家公园及周边村落特征解析

1.1 百山祖自然环境与人文特征

百山祖国家公园位于浙江之南,瓯江之源,地处丽水龙泉市、庆元县、景宁县三县(市)交界地区。园区主要涉及龙庆景三县(市)的18 个乡(镇、街道),园区面积约505 km2。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特点主要表现为山地立体气候。年平均气温大约在11~18℃之间,四季雨量较为充沛,空气温润。总体地势呈西南高、东北低,自西南向东北呈阶梯式下降倾斜的特征[4]。地貌类型主要为中山和丘陵,间有低山和河谷盆地。境内主要山脉有括苍山、仙霞岭、洞宫山,属于武夷山系。境内海拔1 000 m 以上山峰多达1 390座,海拔1 600 m 以上山峰50 座,海拔1 800 m 以上高峰有10 座。华东地区最高峰黄茅尖(1 924 m)以及浙江第二高峰百山祖(1 856 m)均坐落于此。百山祖国家公园是瓯江和闽江的发源地,境内水系众多,其中有梅溪、松源溪、英川溪、毛垟港等水系穿村而过或位于村落周边。

1.2 周边村落典型特征

百山祖国家公园境内的龙庆景三县(市)共有行政村1 043 个,其中龙泉市有444 个、庆元县有345 个,景宁县有254 个;被列入国家级传统村落名录有118 个,其中龙泉市有49 个、庆元县有54 个,景宁县有15 个;另有浙江省级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共37 个,其中龙泉市有12 个、庆元县有13 个,景宁县有12 个。这些村落受丽水“九山半水半分田”地形地貌影响,大部分散布在山区地带。

1.2.1 空间形态特征 国家公园周边传统村落拥有悠久的聚居史,并在长期与自然的相互作用中形成并保护了重要的历史、文化及生态价值,受地形地势影响和交通条件所限,村落规模普遍较小。村落选址遵循依山走、靠水行、近耕地的选址原则,大多背靠山坡或两山之间的山冈平台处,村落总体顺应地形地貌生长,其边界与分布也会受山体形态影响而形成多种形态,总体为位于山顶、位于山腰、位于山谷、位于山坳四种类型(见图3)。基于多样的地理环境与分布类型,村落在纵横空间呈现出多元化的形态与格局,村落空间平面主要呈现块状、散落状、带状等形态,竖向上呈现阶梯型、缓坡型、平地型三种形态(见图4),与自然山形相融合。建筑选材以夯土、石材、木材为主,建筑装饰较其他地区更为简单。总体来讲,这些村落具有数量多、海拔高、大分散、规模小、小聚居的特征(见表1)。

表1 50个研究样本村空间分布与特征

图3 村落分布类型示意

图4 村落竖向形态

1.2.2 人文资源特征 百山祖国家公园周边村落在长期的农业生产生活中,孕育传承了悠久的宗族历史文化和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村落宗族集聚明显,血缘、地缘村落特质突出,村民姓氏以吴、叶、周等为主,村内常住人口较少。村内保存有大窑龙泉窑遗址、处州廊桥2 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南菇民建筑群、蛟龙廊桥、胡紘夫妇墓、大济古驿道、卢福庙5 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及吴三公祠、吴三公墓、黄皮吴氏宗祠、聿新堂等19 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拥有浙江庆元林菇共育系统1 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拥有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2 项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拥有畲族婚俗1 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拥有菇民防身术、菇神庙会、编梁木拱桥营造技艺、畲族银饰制作技艺、马仙信俗等7 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以及木偶戏、板龙灯、乌饭、英川粉皮等9 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这些人文资源种类丰富,等级较高,具有突出的地方代表性和特殊性。另外,周边村落村民普遍信奉菇神吴三公、马仙等,大部分村内均建有菇神庙、马仙庙,且社庙的大小与村落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二、构建“三全”保护发展策略

有别于世界上其他国家公园,百山祖国家公园位于长三角经济圈内,兼具“自然生态”和“人居环境”双系统属性,具有生态资源丰富、历史底蕴深厚、人群需求多元等特征。国家公园的山林、水系、气候、地形地貌、生物物种等自然资源和历史演进、人居变迁、物质遗存等人文资源具有独特性,成为周边村落生成与发展的重要依托,是区别于一般区域的重要基底,其周边村落保护发展需与国家公园自然生态系统与人居环境系统相协同。百山祖国家公园统合、辐射多个县(市)、乡(镇)、村落,形成资源互补、区域共融的空间系统。相较于一般区域的传统村落,国家公园周边传统村落具有集群联动保护发展的天然优势,应基于区域特殊性和多维视角提出策略和路径。

受丽水市生态林业中心、百山祖国家公园管理局委托,笔者团队在系统调研和数据研判的基础上编制了《百山祖国家公园及周边村落提升发展专项规划》。本文结合规划提出的立足“天”“地”“人”3 个维度,建构以时间、空间、“人”间为主轴的坐标体系,实施全区域空间格局、全时域业态布局和全人群协同参与的“三全”策略(见图5),结合区域资源禀赋与文化特征,构建具有百山祖国家公园特色的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策略,助力百山祖国家公园及周边村落集群的高质量发展与跨越式提升。其中,立足“地”的维度,以空间坐标为基础,按照“东”“南”“西”“北”4 个方位,在系统梳理分析境内既有资源的基础上,明确村落(群)的功能需求,形成具有地理方位差异的功能定位,实施功能重塑与功能集聚,统筹各区域发展,形成不同功能主题的全区域空间格局;立足“天”的维度,以时间坐标为基础,依据“春”“夏”“秋”“冬”4 个季相,凝练人文资源特色,塑造自然资源形态,构建具有季相资源特色的业态发展模式,结合融平台搭建、数字赋能、“三产”牵引为一体的动态运维手段,实现四季各异的全时域业态布局;立足“人”的维度,以“人”间坐标为基础,聚焦“政”“企”“民”“客”四维人群,通过强化政府主导、优化营商环境,积极引进资金、人才、技术等资源,鼓励村民在地就业创业,提高民众参与积极性。在立足全地域、全时域功能业态基础上,满足不同客群的多元需求,搭建共建共享共治的全人群协同参与机制。

图5 “三全”保护发展策略

2.1 全区域空间格局

百山祖国家公园区域面积较大,园区内东、南、西、北4 个不同空间方位的环境资源与特征不尽相同。传统村落保护发展需做好功能分区和串珠成链,以解析空间构成为前提,以功能定位为载体,以多元功能衍生为手段,以空间建构为目标,植入“住”“行”“赏”“研”“文”“体”“食”“游”等乡村拓展功能,形成以东南西北不同地理方位为主题的全区域空间新格局(见图6)。

图6 全区域空间格局

2.1.1 空间构成解析 构建全区域空间新格局首先需要对百山祖国家公园及周边传统村落的物理空间构成进行深入解析。依据景观生态学的空间结构理论,系统梳理境内“基底”“廊道”“斑块”等空间构成要素特征,在剖析自然山水、农田林地、河流湖泊等生态基底,交通路线和景观视线等空间廊道,以及村内农业生产、休闲康养、传统建筑和民俗文化等景观斑块的基础上,结合空间构成要素以及自身资源优势,为村落功能定位布局提供有效支撑。

以标准化后的数据Nij为随机变量,在计算各个随机变量均方差的基础上进行归一化处理,其结果即为各指标的权系数,计算步骤如下:

2.1.2 功能集群定位 在理清空间构成要素及布局后,深入挖掘分析百山祖国家公园周边传统村落的自然生态、历史人文、产业基础等特色资源,因地制宜打造具有百山祖国家公园特色的传统村落功能集群,形成入口社区、高峰生态、青瓷遗址、香菇寻味、古建观光、农旅体验、研学科普、民俗文化等具有“动静”“虚实”“聚散”特质的功能集群定位,为形成具有百山祖国家公园辨识度的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模式提供依据(见图7)。

图7 村落功能集群示意

2.1.3 多元功能衍生 百山祖国家公园周边村落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具有特殊性,传统村落的原有功能与时代发展衍生的新功能之间的矛盾已成为村落保护发展的主要矛盾。传统功能是为适应传统生产、生活而产生的,伴随着一些传统功能的转变和衰败,传统村落也日趋萧条[5]。因此需要因地制宜、取其精华,保留部分适宜的原生功能,提升其内生活力;对部分功能单一村落进行功能拓展,驱动村落功能系统的适当更新迭代,探索村落发展新模式;对部分功能缺失的村落,适度植入新型功能,既满足本地居民生产生活的需求,又满足外来游客休闲旅游的需求,进而提升村落发展的外源牵引力。

2.1.4 空间格局建构 在完善村落功能的基础上,根据片区发展需求调整村落功能布局及空间模式,在精准分析村落资源特色和主要功能的基础上,需强化核心功能村落的建设,以其为核心辐射周边村落集聚形成文化圈层。同时加强动线组织,通过完善园区内村落与村落之间、村落与国家公园入口社区以及国家公园外环的交通网络串联,同时打造骑行道和游步道等景观交通线路,并根据实际情况建设若干低空航线,完善园区内村落与村落之间的交通网络,形成具有国家公园特色的传统村落全区域空间新格局(见图8)。

图8 研究样本村落功能定位

2.2 全时域业态布局

百山祖国家公园具有独特的自然资源与气候特征,境区内春、夏、秋、冬4 个季节的季相变化特征明显,传统村落业态建构需做好特色凝练和业态布局,以串线聚力为手段,以自然塑形、人文铸魂为牵引,以动态运维为支撑,满足“住”“行”“赏”“研”“文”“体”“食”“游”的功能需求,构建四季皆宜的全时域业态新布局(见图9)。

图9 全时域业态布局

2.2.1 串线聚力 传统村落集群发展不是简单的单个村落的空间聚合与产业重构,而是基于村落历史演变、区位条件、经济发展、文化脉络而呈现的多维度的动态统一[6]。结合百山祖国家公园的季相特征、功能业态和交通条件,串联功能定位相近的村落,打造青瓷山居线、越野探索线、农耕休闲线、文化民俗线、原始生态线等体现百山祖国家公园特色的主题旅游精品线路,助力沿线村落业态协同联动发展。

2.2.2 自然塑形 依托百山祖国家公园的山、水、林、田等自然要素,结合美丽乡村特色村、历史文化名镇村的发展基础与定位,塑造具有百山祖国家公园“自然生态”和“人居环境”双系统特色的山水格局、林田观光和典型村镇示范,重塑百山祖国家公园周边村落的时空特征和品牌形象。

2.2.3 人文铸魂 深入挖掘百山祖国家公园周边村落的历史沿革和文化脉络,发挥历史名人、乡贤才俊及文化遗产等人文效应,通过建设名人故居展示馆、村落历史展示馆和乡村博物馆等,以及利用抖音、公众号等数字化媒介,系统展示、宣传、推广“香菇始祖吴三公”“大济村二十六进士”“南宋吏部侍郎胡纮”等历史名人的文化信息。同时,发挥村落特色民俗文化优势,整合地域民俗文化资源,策划典型民俗节庆活动,推广具有浙西南地域特色的国家公园品牌活动。

2.2.4 动态运维 以百山祖国家公园建设为契机,依托周边村落特色资源,搭建新媒体技术村落文化宣传平台,强化百山祖国家公园品牌创建与周边村落文化宣传;通过互联网、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搭建数字化、智能化的产品生产、销售、服务、管理平台,满足百山祖国家公园品牌产品的小众化、高品质的产品服务需求;整合智慧乡村信息服务平台、智慧乡村交通实时智能管理平台等线上服务平台,支撑旅游活动、产品推广、品牌宣传、运营监测、服务培训等工作,形成数字化、系统化、智能化的国家公园未来动态运维模式。

2.3 全人群公众参与

国家公园周边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需聚焦“政”“企”“民”“客”四大人群特征,立足总体功能业态布局,发挥政府主导引领作用,优化营商环境,提高在地村民参与度,细分多元受众客群需求,凸显“规”“谋”“营”“建”“管”“服”“评”“督”的全社会参与网络,形成共建共享共治的全人群协同参与机制(见图10)。

图10 全人群公众参与

2.3.1 “政”:强化政府主导 政府层面应当健全政策条例,出台相应文件,严格执行生态环境保护、国家公园建设等国家法律法规,发挥政府主导及引导作用,保障项目的实施落地与管理监督。结合上位规划,推进村庄宅基地流转和民居建筑产权置换,持续深化“两进两回”机制,牵引政府专项资金,推动人才、资金向乡村流动,加强村落建设的土地、人才、技术、资金等资源要素保障。发挥数字化平台优势,推行电子政务,畅通政策传递、信息反馈渠道,强化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相互协作,健全“规划、建设、管理、评价、服务”协同工作机制(见图11)。

2.3.2 “企”:优化营商环境 搭建百山祖国家公园周边村落投融资平台,拓宽投融资渠道,吸纳社会资本进入园区及村落建设运营,优化百山祖国家公园入驻企业营商环境。同时加强技术支撑,以元宇宙概念为引领,引进数字孪生、扩展现实技术、区块链等核心技术,搭建百山祖国家公园周边村落数字化产业运维平台、数字化旅游服务平台,推广在地化、可持续的数字产业。并大力引进科技人才、管理人才、运营人才与团队,发挥社会力量,发挥市场和各类经营主体在百山祖国家公园周边村落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激活资源要素,形成企业带动和社会参与相结合的乡村产业发展格局。

2.3.3 “民”:村民在地参与 健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增值收益分配机制,通过自营、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盘活村民的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村集体以有偿的方式收储村民闲置宅基地、废弃的集体公益性建设用地等村落闲置存量空间,以整体打包租赁的方式,增加在地就业岗位,拓宽增收渠道,增加村民收益水平,激励村民主动投身村落产业发展建设。加强宣传教育、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等培训,提高村民保护发展意识和业务水平。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水平提升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吸引村民返乡就业创业,促进经济发展。

2.3.4 “客”:游客多元体验 依托百山祖国家公园及周边传统村落丰富的文化特征和功能业态,可将不同的功能业态进行分类,面向老中青幼各年龄段,满足游客群体的多元化体验。按照国民消费力水平,可将游客划分为经济型、中端型、高端型、专业型4 个消费层。经济型主要满足生态观光、娱乐休闲等低成本旅游体验需求,中端型主要满足追求个性的旅游体验需求,高端型主要满足高品质、精细化的旅游体验需求,专业型主要满足专业考察团队求知探索的个性化需求。通过年龄段和消费层的划分,精确吸引客户群体,提升旅游吸引力,促进经济发展(见图12)。

图12 客群分层示意

三、差异化发展路径

百山祖国家公园资源丰富、禀赋独特,周边传统村落的地缘特征、区位环境、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等条件优劣势不尽相同。因而,对不同类型村落需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实施差异化的保护发展路径。

3.1 “内外统筹”——集群联动发展

百山祖国家公园及周边传统村落是一个复杂的群体结构,既受到村落内部因素的制约,也受到国家公园和周边村落等外部环境的影响(见图13)。而集群联动发展是区域内各要素相互交融的结果,涉及多类型空间、多元文化要素、多方主体参与以及多维驱动因素,是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融合协调的关键,也是国家公园与传统村落整体保护和协同发展的主要特征。

图13 集群联动发展模式

对于区域资源特征明显的村落可通过对区域资源的识别与评价,深入挖掘区域内部及周边的自然生态和历史人文资源,建立横向坐标与纵向定位的空间维度资源识别方法。横向以地理方位为坐标,形成有效的村落集群布局架构;纵向以海拔高差为定位,构建不同海拔村落的发展差序。传统村落集群保护发展以村落区域范围内外资源联动与统筹协调为主[7],将传统村落由区位邻近、文化同源、产业互补等条件进行集群联动发展,构建系统全面、层级分明、结构合理的集群联动发展体系,推进形成集群效应,划分特色集聚区并建立共建共享的集群联动发展路径。

3.2 “园村融合”——主题品牌打造

对于距离国家公园核心区较近的村落,可依托百山祖国家公园项目建设,充分考察传统村落的经济、自然、文化等资源,根据差异化、特色化发展的原则,将国家公园形象和传统村落特色相结合,明确村落品牌发展思路、目标和任务,打造园村融合的主题品牌。开发“国家公园+”系列产品,充分发挥国家公园生态资源、运动越野和传统村落的香菇文化、青瓷文化、廊桥文化等资源特色,形成点上精致,面上成形,串珠成链、全域联动的业态布局,打造“国家公园+运动”“国家公园+康养”“国家公园+研学”“国家公园+农旅”等系列产品,转化释放国家公园价值,构建“国家公园+”产品体系,打造具有国家公园辨识度的村落主题品牌,聚力扩大百山祖国家公园品牌影响力,增强村落旅游核心吸引力,实现传统文化和自然生态的有机结合。

3.3 “新旧交互”——特色产业运营

对于基础产业和区位条件较好的村落,需加强村落特色产业运营,根据其不同的自然资源、历史发展与社会经济情况,探索适宜于本地的产业发展模式与运营路线,实现产业转型与升级[8]。实施产业路径探索、产业布局优化、产业体系建构,探索产村融合新路径,依托村落生态环境、历史文化资源,调整原有产业类型,对接区域与周边城镇产业,加快传统单一产业向一二三产业融合转型,全面推动产村融合发展。优化产业发展布局,引入乡村旅游新业态,在保护修缮传统建筑的基础上,发展农副产品、民宿、休闲观光农业等特色产业,开发新型旅游模式。构建乡村现代产业体系,以传统农业为基础,以新型机构为主体,以利益联结为纽带,通过产业联动、要素集聚、技术渗透、体制创新等方式,将资本、技术以及资源要素进行跨界集约化配置,促进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销售与餐饮、休闲等服务业有机结合,形成乡村一二三产融合、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协同发展,最终实现农业产业链延伸、农民就业面扩展,实现村集体增收和村民收入提高(见图14)。

图14 产业与产品开发模型

3.4 “修建一体”——保护发展协同

对于历史脉络悠长、遗产资源丰富、人文气息浓厚的传统村落需要深入挖掘特色,精准评估传统村落及其周边的地理环境、自然资源、气候条件等生态基底,以及历史名人、传统建筑、民俗风情等人文本底,深入发掘其文化要素及其附加的多元价值,坚持原真性与完整性等原则,保护发展传统文化。同时,对于体现村落文化价值的传统民居、宗祠寺庙、广场街巷等实体元素进行针对性保护,提取其中的地方价值与民族特色,运用到古建修复与更新设计中,提升村落文化认同感与文化价值水升,促进村落文旅融合,推动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

四、结语

本文基于国家公园的视域,以百山祖国家公园周边50 个村落为例开展实证研究,对于国家公园周边传统村落的自然与人文特征开展了系统分析,探究了国家公园周边传统村落的基本特征,提出国家公园周边传统村落基于“自然”+“生态”双系统下的“三全”保护发展策略和差异化建设路径。以此衍生出国家公园建设背景下周边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模式与策略,有助于推动国家公园周边传统村落的统筹优化与协调发展。同时拓展了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相关研究的视角,有助于促进未来国家公园建设发展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

猜你喜欢
村落祖国公园
林中村落
静谧村落
我家门前的小公园
在公园里玩
我和我的祖国
油画《村落》
对祖国唱出爱
我和我的祖国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一见如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