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革命历史知识的学习传递价值内涵
——从《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教学中想到的

2023-12-14 01:28武汉市江岸区惠济路小学
成才 2023年18期
关键词:共产主义革命历史

■ 武汉市江岸区惠济路小学 李 洁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革命传统的教育内容涵盖知识点很多、背景复杂,与学生现实生活相去甚远。教师困囿于40 分钟的限制,就知识讲知识,就容易忽视知识背后凝聚的精神内涵和学生的情感共鸣。要让革命历史知识的学习更有价值,就要让其深入学生的心灵,融入生活的“感知”,融入身体的“体知”,融入情感的“情知”,打通知识内容和生活世界的壁垒,解锁革命传统教育中的“引力场”,开启学生探究之旅。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是部编教材《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三课《中国有了共产党》的第一个话题。本课中陌生概念和重大历史事件多,学生很难从情感上对这段历史产生共鸣。因此,我通过“五个一”即:一道曙光、一本杂志、一个人物、一场运动、一艘红船,引导学生按照时间的脉络,通过“唱队歌激共产主义思考”“看微课探共产主义来源”“看口号溯五四事件根源”“扮角色感民众爱国热潮”“探会址晓一大召开背景”“念英雄悟革命红船精神”“识党旗铭共产党人初心”“展未来树共产主义信念”八个环节层层推进,让学生感悟史实背后所蕴含的中国共产党人崇高的革命气节、坚定执着追求理想的革命精神,感悟“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最终萌发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朴素情感。

一、学习革命历史知识要深度链接学生生活

过程哲学家怀特海认为,理解是人生的第一个境界。有意义的学习首先要从理解知识开始。所以,在进行革命历史知识学习时,老师如果能够巧妙引导学生学会从“他视角”切换到“我视角”,尽可能贴近历史,走进历史,把他们现在的生活和历史联系得更紧密一些,理解知识隐含的时代背景、文化背景以及发生的真实情境,就能帮助学生在知识中找到自我,并建立起与生活的意义关联。

在学习中国共产党建党的有关知识时,很多老师会从党徽、党旗或者时事开课。在导入《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时,我选择从学生十分熟悉的队歌入手,引导学生从司空见惯的歌词“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中引发探究革命传统知识的兴趣:“什么是共产主义?共产主义是怎么来的?共产主义是为了什么?”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意识。通过不同的档案和素材资料,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寻找答案。

在全课学习的尾声,梳理本课脉络后又回应开课,组织全班同学再次唱响队歌。这样换个视角,让学生重新审视已经获得的知识,从而引发新的思考与发现。通过系列探究学习,孩子们有了不一样的理解和共鸣之后,带着对红船精神的感悟、对革命先烈的崇敬、对接班人身份的使命感再次唱响队歌,情感自然升华。

同样,在执教《众志成城》一课时,老师们可以选择从学生熟悉的抗日英雄命名的道路引入或者从学生熟悉的国歌入手,引导学生探究其从抗日战歌到国歌的创作背景;在《革命先驱孙中山》开课时,从全国各地的中山公园到身边的中山大道……让学生关注身边未曾留意的事物,将熟悉的生活场景中与革命历史相关的典型事物转换视角,产生情感联结,从而有效建立学生与革命历史知识间的联系。

道德与法治是落实革命传统教育,植入红色基因的核心课程。老师们要学会从学生生活入手,引导他们关注身边的典型人物、典型事物,将知识串联于真切的情感与体验之中。老师不仅要运用这些身边知识作为学习的激趣手段,更要帮助他们整理和加工自己的生活“经历”,真正地回归生活,将学生的生活经验意义化。这样的道德与法治课,将知识与生活对接,让革命传统教育帮助学生形成初步的国家认同感。

二、学习革命历史知识要让学生身临其境

传统的教学观念中,老师们常以划重点、背史实等方式进行灌输;在课堂教学改革的呼声中,又慢慢出现了学习过程表演化的趋势,看似课堂氛围热热闹闹,但依然停留在传递知识的层面,学生只是“知道”,而并未“悟到”,更不谈“做到”。我们习惯于将学生在课堂中的可视表象看作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但真正的学习价值在于基于认知的迭代从而促进学生学习经验的发展,并提升自我素养。

情境认知学习理论强调,情境是一切认知活动的基础。在一定的情境中或是与周围环境交互之中获得的知识往往更容易转化为个人知识。只有当知识与学生发生关联的时候,它才具有意义的可能。《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一课中,五四运动的爆发既是时间节点也是一场关键事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产生情感共鸣,我采用了角色体验方式,带着孩子们重回到一百年前,沉浸其间感受当时民众的心态。

我先引导学生以旁观者的视角去看“五四运动”,去听游行队伍在喊什么口号?去想为什么要喊这样的口号?仅仅一个巴黎和会就能引发这样的运动吗?这个问题一提出,学生就产生了探究的兴趣。

接着,用思维导图(如上图)引导学生回顾了前面的学习内容。学生发现当时的中国内忧外患,再加上巴黎和会这个导火索,普通民众的愤怒情绪被彻底地激发出来,中国已退无可退,人民已忍无可忍,再加上有识之士的带领,终于爆发了“五四运动”!

理解了历史背景后,面对被北洋政府逮捕的进步学生代表,孩子们同仇敌忾的情绪被激发出来,纷纷表示要支持这些学生。普通的民众会采取怎样的行动呢?这时,我顺势让学生重回一百年前,分角色扮演当时的中国民众。

学生们根据农民、工人、学生和教师、爱国商人等不同身份进行小组讨论:“我们”能为被捕的爱国学生做些什么?“我们”还能怎么做,来影响远在巴黎的中国外交代表,阻止他们在不平等协议上签字?

通过不同角色的体验,学生们真切感受到在国难当头的危急时刻,千千万万的中国人都不计得失聚集一起,为自己的国家发出属于人民的呐喊!因此,在这样的情感铺垫下,学生们齐喊“还我青岛、捍卫主权”等口号,表达的是对国家的赤诚之心,发出震惊世界的声音,这样的声音响彻云霄!

五四运动的成功让学生们真切地感受到这就是普通民众团结起来的力量,就是共产主义的力量,中国共产党应势而生!这样,孩子们就顺势理解了中国共产党是广大民众的迫切需要,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必然选择,突破了本课的一个教学难点。

革命历史教育要从孩子生命成长的需要出发,去设计真实的教育情境,去照应真实的成长需要。老师们可以以“情”为经,将情感、意志、态度等要素确定为关键构成;以“境”为纬,通过各种生动、具体的环境创设,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为学生的主动参与、主动发展开辟现实的途径。在这个过程里,让孩子们与环境中的人、物、事在相遇中建立关系,在关系中立体地成长。

三、学习革命历史知识要让学生润心动情

情感与道德关系密切,道德行为不仅依赖知识的多少、认知能力的强弱,而且需要情感作为内在动力。革命传统教育虽然以典型人物、历史事件为载体,但其根本目的不是历史知识的学习,而是通过革命史实的学习达到育德育心的效果。

我们可以选取典型人物或事件等事实性知识,通过有逻辑的关联整合,让教材内容、教材价值找到合力交融点,让革命历史在知识的关联下发挥融合作用,引发学生对革命精神的认同,从而转变成价值性知识。

“领悟伟大建党精神”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的难点之一。教学中,我没有生硬地解读什么是“伟大建党精神”,而是将其蕴含在典型人物的身上,从三个角度来推进:

(1)一大代表:从更换会议地址坚持开会中感悟一大代表的首创精神,从五位代表都来自家乡湖北中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红色自豪!

(2)革命先烈:为了革命的胜利,为了人民当家作主,无数的先烈冒着各种危险,甚至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他们离学生太遥远了,因此我精心挑选了“群英谱”的短视频,呈现了数位不同身份的革命先烈,让学生去猜想他们在生活中还可能有哪些不同身份?以此体会到每个共产党人在平凡的生活中,就是普普通通的一员。他们可能如同我们的家人一样,是父亲母亲,是儿子女儿、是姐妹兄弟、是丈夫妻子……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那就是——共产党员!这样,把距离遥远的先烈拉近儿童的生活,触发他们最朴实的情感,从而更容易对比感受到他们身上的奉献精神。

(3)两位典型代表:其中一位就是学生有一定了解的、牺牲在武汉这片红色土地上的向警予同志。让孩子们品读她在牢中写给孩子的诗文,体会母亲的依依不舍和革命者的视死如归。我还选取了一段纪录片,让孩子们边看边思考“面对被捕,李大钊明明可以安全离开却坚持留下来”的原因,然后我眼含热泪配乐朗诵李大钊同志牺牲前的最后一次演讲词,身临其境的模拟演讲、充满深情的交流让孩子们产生共情,流下了眼泪。

在这样的层层推进下,学生的情绪被充分调动,写下了从这些共产党员身上感受到的精神品质:宁死不屈、英勇无畏、大义凛然、坚定信仰……因而感悟到了“伟大建党精神”。

知识是有情感的。老师应主动建构革命历史知识中蕴含的情感教育价值,在蓬勃的情感与深刻的理性之间找到平衡点和触发点,挖掘知识中学生感兴趣的内容,用学生听得懂的多样方式,深入浅出地将革命历史知识、爱国主义情怀等融汇一起,有效串联于真切的情感与体验之中,既来源于学生现实生活,又能影响到学生的未来生活。这样才可能让他们从小产生爱国情感,坚定理想信念,内化民族精神,形成政治认同,从而引导学生成为真正的共产主义接班人!

猜你喜欢
共产主义革命历史
黄龙飞: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者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新历史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共产主义思想麒当代启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五形态论”与共产主义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