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传承与实践

2023-12-15 09:44王淑芹新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3年17期
关键词:语文课程中华育人

■ 王淑芹(新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顺应国家发展需求,增加了三种文化的表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种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突出中华文化的主体地位,立足新《课标》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题材课文,立德树人,意义深远”。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课程的“立德树人”属性更加突出。小学阶段是人生的启蒙时期,小学生正处于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起跑线上,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使传统文化之根渗进血液、浸入心扉”,教师要在儿童的成长历程中为他们注入民族精神之魂,帮助他们茁壮成长。

一、小学语文课程中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价值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具有极强的传承价值和文化意韵,在教育领域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更应当积极融入优秀的传统文化元素,体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让小学生科学地接受传统文化的启蒙和熏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进一步开发并与小学语文课程相融合,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渗透,立足核心素养,能够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体现语文教学的文化传承自觉性,实现语文课程的价值担当,在学生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语文学科“依托优质教材并囊括了其他丰富的课程资源,优质的文章传递出的是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思想价值,学生在阅读写作中会受到其熏陶和感染,对于培养学生优秀的品格有关键性作用”。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兼具的学科,蕴藏了丰富的人文教育内容,传统文化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能够满足小学语文教学需求,同时促进语文学科育人功能的发挥。语文教材中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类文章,语文学科以教材为载体,通过生动形象的文本教学能够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通过整合传统文化学习任务群,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精神,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引导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找到人生的正确方向具有重大影响。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现语文教学的文化自觉

文化传承体现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要对中华文化有认同感,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语文学科作为传播优秀文化的主要阵地,也在潜移默化中渗透优秀文化,传统文化教育的不断渗透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文化自觉。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现语文课程的价值担当

语文课程的价值担当在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有着明确的规定:“语文课程在义务教育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在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增强文化自信以及民族凝聚力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语言民俗、文化传统、思想观念以及情感认同等内容,与小学语文课程中的汉字文化、诗词歌赋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传统文化类文章占全部课文的30%左右,包括文言文以及古诗词等内容,增加古文比重,注重传统文化的熏陶,能够将蕴含其中的优秀文化以及正确的核心价值观传递给当代青少年。在小学语文课程中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形成,进而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小学语文课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问题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够促进教学方式的改进,有效提升语文课程的教学效果。在实践过程中,随着一线教师的不断探索已经出现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策略,但依旧存在教学目标偏重语言文字内容,教学内容以小学语文课本选文为主,教学方式侧重教师知识传授,教学评价侧重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未充分体现传统文化教育的育人功能。

1.教学目标注重语言文字训练,未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育人功能

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中提出:“语文课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要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一线的教师存在语文教学工具化的倾向,语言文字训练依旧是语文课的主要内容,教学目标的设定未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的功能。

例如,在讲解《红楼春趣》时,部分教师会选择通过解读课题导入,根据起因、经过、结果概括文章大意,将课后习题及考试知识作为重点讲解内容,疏通文章脉络,整理文章结构,研究段落及句子成分。在一定基础上,语言文字训练会有效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但恰恰忽略了文章中蕴含的核心思想内容,传统文化对学生核心价值观的积极作用无法体现,无法充分发挥出传统文化教育的育人功能,这是当下一线教师应该深思的问题。

2.教学内容以教材选文为主,未建立起历史内容与当代知识的关联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提出:“结合学科特点,注重有机融入。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科的内在联系,结合学科具体主题、单元、模块等,融入相应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和载体形式。”教学内容需要建立关联性,以促进学生的理解吸收。学习传统文化类题材课文在于挖掘蕴含其中的育人价值,但在实际课堂中,存在古今转化困难的问题,教师的教学大多局限于选文表层内容,未完全建立历史内容和当代知识的关联性。

例如,在教学文言文《杨氏之子》时,部分教师以任务为导向,以语文知识学习为重点,梳理文章内容,讲解重点字词。但由于古今字义不同,即使行文简洁,学生的阅读理解也存在困难。从教学效果来看,整体结构完整,重难点突出,但是背景资料补充仅仅起到了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作用,并不能达到一篇文言文选文带给学生的思维提升以及思想教育的效果。如何将传统文化中特有的历史文化知识转化为当代精神的引领,引导学生学习其中的传统文化精神,这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不断探索的问题。

3.教学方式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受限

2022年,张良在《核心素养导向下知识学习的定位、理念与方式变革》中提道:“核心素养导向下的知识学习的方式变革包括学科与跨学科相协作的知识学习、从简化到复杂情境驱动的知识学习、高阶思维包裹低阶思维的知识学习、认知与非认知相整合的知识学习。”当下注重学生素养发展,追求全面发展,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不乏教师言语传授、知识灌输式的教学方式,限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及能动性,从而导致传统文化教育无法发挥真正的作用。

例如,在教授《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时,教师根据部编版教材设置的训练梯度,要求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想象当年圆明园的辉煌,并理解圆明园是怎样被毁灭的,体会文章表达的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然而课件内容过多,加之课堂中教师的知识讲授过繁,趋于形式化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很难学习到文本真正的思想内涵,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受限。

4.教学评价注重语文知识获得,未充分体现素养发展的教学理念

教学方向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教学评价决定的。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课程评价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2021年《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指出:“注重结果评价与增值评价相结合、注重综合评价与特色评价相结合、注重自我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注重线上评价与线下评价相结合。”这为一线教师进行教育实践指明了方向,但在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依旧存在教学评价注重结果,忽视学生素养发展,导致传统文化育人功能有效性不高的问题。

例如,在教授《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部分教师会让要求学生掌握字词,根据名师朗读学会自行朗读,通过阅读感受周恩来总理的高尚情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着重要求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对字词句的学习和运用,而忽视了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情感、精神的渗透,这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三、小学语文课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路径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是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魂育人功能,落实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系统化、长效化、制度化的重要举措。”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学段具体目标以及学习任务群的内容呈现,在最后都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落实的目标和建议”。教师应该了解并尊重教科书编者的意图,潜心学习钻研,丰富理论知识,将传统文化教育与时代特点相结合,优化传统文化育人路径,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1.语文要素训练中浸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思想,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题材文本的育人价值

把握好“语文要素”和“人文主题”双线组织的单元结构,关注阅读能力的发展,重视课堂语言组织,注重情感和思想的陶冶和浸润,这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涵渗透的有效途径。陈先云先生提出:“语文教育不能单纯传授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还要体现育人过程。在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寻求教材在语言文字、价值与教学取向之间的结合点和着力点,力求实现‘文与道的统一’。”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文化、积累语言的重要阶段,语言文化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重要内容,教师要适度把握“语文要素”与“人文主题”之间的关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在课堂教学中。

2.结合现实生活与地方资源补文本之空白,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现实生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浓厚的时代特色,在优秀传统文化不断融入小学语文课程的过程中,面临着许多困难。传统文化题材的课文对于生活在当代的学生而言,理解起来有难度,主要因为教师与学生无法对传统文化产生深刻的认知。因此,语文教学应该拉近课堂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寻求历史文化与现实资源的结合,立足于现实生活的基础上,捕捉课内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结合学生兴趣爱好,推荐优秀传统文化读物,在课堂上要通过鲜活的事例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

例如,在教学《北京的春节》时,教师可以采用创设情境法,带领学生回忆春节时的活动内容,将其与老舍笔下的春节做对比,感受除夕夜的香味、色彩、声音等,现当代相结合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会实现不一样的教学效果。

3.立足单元整体教学,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大观念下的单元整体教学是学生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使学生从“喂养式”变成“探究式”的学习。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单元有着明确的主题,教师要重视传统文化单元教学,在进行单元整体教学时以单元主题为引领,依托课文语篇对教学常规六要素进行整合,在传统文化教学过程中,要以有效的教学活动为主要途径,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例如,在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语文要素是“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收集传统节日的资料,交流节日的风俗习惯,写一写过节的过程”。这是一个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单元,教师要充分利用双线编排的结构特点,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意识,以此充分发挥传统文化教育的育人功能。

4.构建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综合素质发展

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在小学语文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过程中起着导向性作用。王翠英,于晓哲在《新时代基础教育质量评价实践路径探索》中提出“新时代教育评价体系需要多元化,形成多元主体参与的评价体系”。传统文化作品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教学价值,教师应该贯彻鼓励性的教学原则,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指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相互评价以及家长评价,充分激发学生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开展传统节日体验、传统文化考察等活动,发挥多元主体评价的积极作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

综上所述,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应该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意义,拓展在教学过程中的实践路径,将蕴含丰富知识的传统文化内容融入其中,让学生充分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思维,真正提升文化自信。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中华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
高中语文课程应该更加贴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