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久病入络”理论辨治结节性痒疹撷要

2023-12-17 21:17万祖霖肖战说刘星汝杨逸轩崔炳南
江苏中医药 2023年10期
关键词:络脉经脉结节性

万祖霖 肖战说 沈 冬 刘星汝 杨逸轩 崔炳南

(1.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 100053;2.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北京 100029)

结节性痒疹(prurigo nodularis,PN)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以剧痒和疣状结节性损害为主要特征,好发于四肢,小腿伸侧多见[1]。根据本病临床表现,可将其归于中医学“马疥”范畴,《诸病源候论·疥候》[2]165有言:“马疥者,皮肉隐嶙起,作根墌,搔之不知痛。”现代医学治疗手段主要包括外用糖皮质激素、钙调磷酸酶抑制剂,以及系统治疗如口服加巴喷丁、免疫抑制剂等[3],这些治疗方法亦会引发皮肤感觉异常、胃肠功能紊乱、肝肾功能受损等不良反应,且停药后疾病易反复,故患者依从性差。中医药治疗结节性痒疹具有简、便、廉、验等优势,且不良反应较少,但由于医家对本病病机认识不一,故尚未形成结节性痒疹中医药诊疗专家共识。

“久病入络”理论源于《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由叶天士首次系统阐述。叶天士指出,若疾病发展至慢性阶段,病邪则会深入络脉,其在仲景“络病证治”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络病的治则治法[4]。近现代不乏对络病的研究,但大部分研究仅限于心脑血管、风湿类疾病,鲜有皮肤病的相关报道。笔者发现,结节性痒疹形成与加重的重要因素为气血凝滞络脉,其发生发展责之风湿热邪侵袭、气滞血瘀、气血亏虚。临证以活血通络为基本治法,再根据不同病机予以遣方用药,临床疗效显著。本文试从“久病入络”为切入点,探讨结节性痒疹的病机及治则,以丰富结节性痒疹的临床诊疗思路。

1 “久病入络”理论溯源

《内经》首次提出“经络”概念,《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言:“经络之相贯,如环无端”[5]10,“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5]34,表明经脉是深入分肉的主干,络脉是经脉在外浅表的分支。《灵枢·本脏》[5]83言:“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提示经脉是气血运行之通道,且气血灌注全身离不开诸多细小分支即络脉的协助。张仲景在继承《内经》“经络”理念基础上发展了络病学说,其创制的鳖甲煎丸、抵当汤等方剂均应用虫类药物以活血化瘀通络为主旨,创虫类通络之先河。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积聚》[6]178明确提出“久病入络”理论:“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认为多种内伤杂病随着病程发展,病邪由经入络、由气及血,并有“积伤入络,气血皆瘀,则流行失司”[6]460之说,以络脉气血流行不利来解释痛证、痹证的病因病机。

2 从“久病入络”辨治结节性痒疹的理论基础

2.1 络脉与皮肤病变关系密切 络脉广泛分布于脏腑组织之间,沟通表里内外[4],身体浅表皮肤亦有分布。《素问·四时刺逆从论》[7]曰:“经满气溢,入孙络受血,皮肤充实”,正常状态下皮肤的濡养有赖于络脉的气血充盈。《金匮要略·中风历节脉证并治》[8]19云:“邪在于络,肌肤不仁”,揭示了络脉与皮肤的密切关系。《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8]1亦言:“经络受邪,入藏府,为内所因也……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表明经络壅塞会影响气血正常的输布渗灌,进而导致相应皮肤病变。可见络脉与皮肤病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

2.2 气血凝滞络脉是结节性痒疹的核心病机 气血凝滞络脉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顽固性结节与瘙痒。顽固性结节的形成有诸多原因,不论是感受外来的风湿热邪,或是内生毒邪、痰湿,均可阻滞络脉;络脉受阻,则气血失畅,凝滞络脉,再与诸邪结聚,久成疮候。《灵枢·百病始生》[5]111亦言:“是故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留而不去,则传舍于络脉”,外邪侵袭肌表致使营卫失和,在表则卫阳不固,在里则营阴不畅,邪气不得疏散,病久气血凝滞络脉而发病。同时,气血凝滞络脉亦影响气血环流周身,肌肤不能正常渗灌濡养,形成“因滞而虚”“因虚留滞”的恶性循环。《诸病源候论·风瘙痒候》[2]177言:“风瘙痒者,是体虚受风……邪气微,不能冲击为痛,故但瘙痒也”,瘙痒属疼痛较轻的表现,也是后世中医皮肤病学“痒为痛之渐,痛为痒之甚”[9]的理论源头。致病邪气闭阻经络,不通则痛;而痛痒同源,气血凝滞络脉亦能致痒。

2.2.1 风湿热毒,络脉阻滞 外感风湿热毒之邪侵袭肌肤,位于肌表的络脉首当其冲,邪气乘虚入里,藏匿于络,阻隔络脉,日久则气血运行不畅,皮肤失养,故而出现瘙痒、干燥、脱屑等皮肤病变,正如《诸病源候论·久恶疮候》[2]164所云:“夫体虚受风热湿毒之气,则生疮”,可知风湿热毒之邪是结节性痒疹形成与加重的重要原因。此外,内生痰湿毒邪亦可阻滞络脉,使络脉气血凝滞,进而影响结节性痒疹转归。该型结节性痒疹病程相对较短,表现为淡红色结节,抓后渗血疼痛,舌红、苔薄白,脉弦滑。

2.2.2 气滞血瘀,络脉不通 络脉是气血运行的通道,《灵枢·百病始生》[5]112有言:“内伤于忧怒,则气上逆,气上逆则六输不通,温气不行,凝血蕴里而不散。”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凡因外感、内伤各种原因导致的络气郁滞均易使体内气机运化失常,气机不畅则无力行血,日久易产生瘀血。气滞血瘀,阻滞络脉,结而为肿,最终形成结节性痒疹。“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心能行血、藏神,若血脉阻塞,气血运行不畅,病久亦会因心神失养而现浮越之象,出现急躁易怒、失眠等,进一步加重瘙痒症状。该型结节性痒疹病机以气滞血瘀为主,表现为灰褐色坚实结节,舌暗红、苔薄白,脉弦滑。

2.2.3 气血亏耗,络脉虚滞 瘙痒病机除“不通则痒”外,亦有“不荣则痒”。若络中气血充沛、输布正常,则五脏六腑皆得其养。结节性痒疹病程日久,致使气血耗伤,血虚则生内风,引发“不荣则痒”。同时,络脉气血亏虚亦会导致气血凝滞,正如《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8]26言:“五劳虚极羸瘦……经络营卫气伤,内生干血”,气属阳而主动,血属阴而主静,气虚则无力行血,形成“因虚留滞”。此型结节性痒疹或是迁延日久,或因失治误治、应用大量破血药耗气伤血,或因年老气血俱虚,导致血虚生风作痒,其病机关键在于气血亏虚不能濡养肌肤,表现为淡色结节,皮肤干燥、脱屑,舌淡、苔薄,脉细。

3 络以通为用

3.1 疏风清热,除湿通络 《灵枢·经脉》[5]27曰:“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对于因外邪入里或是内伤所致痰饮、水湿等病邪阻滞络脉所致的结节性痒疹,应以祛邪通络为要。《医学真传》[10]云:“通络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下逆者使之上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根据不同致病因素,可采用祛风、清热、化痰、除湿等不同治法,使病邪得祛,络脉得畅。叶天士认为“络以辛为泄”,其在《临证指南医案·疟》[6]340中有言:“通血脉,攻坚垒,佐以辛香,是络病大旨。”结节性痒疹发病之初病机主要为络气郁闭,可选用辛香草木之品如荆芥、防风、细辛、白芷等,能散能行,不仅祛邪于络外,更能恢复气血通畅。若结节性痒疹日久不愈,凝痰败瘀混处络中,可选用虫类通络药如全蝎、蜈蚣、乌梢蛇、白花蛇等以搜剔伏于络脉之邪,达疏风清热、除湿通络之目的。

3.2 行气活血,通络止痒 《普济方·血荣气卫论》[11]云:“气者血之帅也,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气有一息之不运,则血有一息之不行”,气机条畅方能维持血脉正常运行。络脉、经脉同为气血运行通道,若气机郁滞则络脉亦瘀滞。气滞血瘀、络脉不通者,临证可选用川芎、红花、当归、首乌藤、丝瓜络、三棱、莪术等活血通络、破血消癥之品。唐容川《血证论》[12]17有言:“载气者,血也,而运血者,气也”,故在运用活血化瘀药时,可配伍白蒺藜、香附、木香等以助行血。因邪留日久亦可致瘀,可辅以清热解毒、祛风除湿等相应之法,务求解除致瘀之因。若血络瘀阻,血不养心导致心神失养浮越,可加龙骨、牡蛎、磁石等重潜之品以收敛浮越之心神。

3.3 益气养血,息风通络 《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6]442言:“久泄不止,营络亦伤,古谓络虚则痛也”,而“痒为痛之渐”,气血亏虚亦可致瘙痒。气血亏耗、络脉虚滞者,临证多以益气养血法治之,首选生地黄、当归、白芍、何首乌等养血之品,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若气虚明显,亦可加用党参、黄芪、白术、茯苓等以健脾益气,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应用健脾益气之法能使气充而血行,使瘀消结散、瘙痒自止。《血证论》[12]28谓:“旧血不去,则新血断然不生……瘀血之去,乃新血日生。”因此在注重益气养血的同时,适当配伍活血化瘀之品,不但有利于血脉通畅、结消痒止,更符合“祛瘀生新”之理,使新血得充以防痒疹复发。

4 验案举隅(沈冬主诊)

杨某某,男,64岁。2023年2月7日初诊。

主诉:四肢多发淡红色丘疹伴瘙痒半年。患者于半年前着凉后四肢多发淡红色丘疹、结节,质地坚实,自觉奇痒。曾外用糠酸莫米松乳膏涂抹,疗效不佳。刻下:四肢多发豌豆大小淡红色丘疹、结节,质地坚实,伴大量抓痕及血痂,平素急躁易怒,纳可,眠差,大便秘结,小便调,舌淡红、苔黄腻,脉沉滑。西医诊断:结节性痒疹;中医诊断:马疥(风湿郁毒证)。治以疏风清热,除湿通络。予乌蛇驱风汤加减。处方:

酒乌梢蛇10 g,蝉蜕6 g,荆芥10 g,防风10 g,羌活10 g,白芷6 g,黄连6 g,黄芩10 g,金银花15 g,生甘草6 g,生牡蛎30 g,珍珠母30 g。14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2023年2月21日二诊:患者皮损处瘙痒较前减轻,仍有急躁易怒、眠差、大便秘结,伴口苦,舌脉同前。予初诊方加白鲜皮15 g、炒栀子10 g,黄芩用量增至12 g,14剂。

2023年3月14日三诊:患者皮损处丘疹、结节逐渐消散,瘙痒明显减轻,抓痕及血痂较前减少,大便仍秘结,舌淡、苔薄白,脉沉细。予二诊方去白鲜皮、炒栀子,加黄柏10 g、盐杜仲10 g、当归10 g,14剂。

2周后随访,患者诉服药后瘙痒已无,丘疹、结节进一步消散。后自行外用糠酸莫米松乳膏治疗,患者结节、瘙痒症状未再复发。

按:本案患者为老年男性,年过半百正气亏虚,因外感风湿之邪,犯溢肌肤,以致络脉气血凝滞,故出现丘疹、结节、瘙痒等皮损之症。患者病程相对较短,故皮损肤色为淡红色;风湿之邪入里化热,热扰心神,故而急躁易怒;热灼津液,故大便秘结;舌淡红、苔黄腻、脉沉滑均为风湿郁毒,入里化热之象。故治以疏风清热、除湿通络,予朱仁康教授经验方“乌蛇驱风汤”[13]加减。方中酒乌梢蛇善行走窜于络内,蝉蜕灵动透邪于肤外,相辅相成,以搜剔络脉隐伏之邪;荆芥、防风、白芷、羌活辛能透散,助酒乌梢蛇、蝉蜕使久郁之邪从肌表外驱;风湿入里化热,则用黄连、黄芩、金银花、生甘草清热解毒;心神躁扰,故予生牡蛎、珍珠母等介壳类重潜药物,取“重可去怯”之意。二诊患者仍有急躁易怒,伴口苦,结合舌红、苔黄腻表现,可知湿热仍重,故增黄芩用量,并佐以白鲜皮、炒栀子增清热祛湿之功。三诊患者诸症较前减轻,表明湿热已去,偶有瘙痒,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提示长期用药后有气血亏虚之兆,故去白鲜皮、炒栀子,加黄柏、盐杜仲、当归补益气血,使络脉气血得充,肌肤得养。综观诊治全程,无论是疏风清热、除湿止痒,抑或补益气血,均在于使络脉气血顺畅而不凝滞,是基于“久病入络”治疗结节性痒疹辨治思路的体现。

5 结语

结节性痒疹作为一种慢性瘙痒性皮肤病,其剧痒和结节性损害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究其原因,主要责之于致病邪气闭阻经脉,导致气血流通不畅,久病致络脉气血凝滞,肌肤失养。临证应紧抓气血凝滞络脉之关键病机,谨守活血通络之基本治法,并根据病机之不同采取相应之法,应用时相互配合,可取得良好的疗效。

猜你喜欢
络脉经脉结节性
舌下络脉诊法研究❋
看小儿络脉识宝宝病变
结节性筋膜炎的MRI特征性表现
从出土和传世早期经脉类文献中的疼痛病症看经脉理论的形成
中泰传统医学经脉系统比较探析*
望“纹”知病,“掌”握小儿健康
老官山汉简《经脉书》初探
结肠络脉探析
姜兆俊治疗结节性甲状腺肿经验
小金丸配合优甲乐治疗结节性甲状腺肿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