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在初中化学课堂中应用策略的探索

2023-12-18 14:50龚海军
数理化解题研究 2023年32期
关键词:化学微课实验

龚海军

(江苏省启东市南阳中学,江苏 启东 326200)

化学是学生升至初中后接触的新课程,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并不了解化学,不可避免会感到理解困难.再加上化学学科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提出比以往更高的要求,学生在种种因素制约下影响学习效率和质量提升.微课即15分钟内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主要针对重难点知识开展针对性教学.学生可根据自身学情反复观看视频,全面且准确吸收新知,激发潜在学习潜能.将微课引入初中化学课程还可降低学生理解知识难度,弥补传统课堂的教学不足,实现预期教学目标[1].

1 巧用有效资源,诱发学生兴趣

1.1 结合学生学情,选取微课内容

虽然初中化学课程对学生要求并没有过高,但也强调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教师需结合学生学情与教育目标调整教学方式,课前精准备课,课中有序展开,课后及时总结反思,促使学生高效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基于微课环境的初中化学可呈现抽象化学知识,促使学生在科学探究中强化主体意识,提升学科素养.微课展示的内容高度凝练,有效提升教学效率,同时微课资源使用便捷化.微课形成依附于教学片段,所以在选择教学内容方面需遵循结构完整和主题突出等教学目标.教师通过整合和编辑收集到的教学资源形成相对完整的教学微视频,为学生打造完整的微教学环境,再经专业整合后将上述微视频发布至互联网平台,学生可根据自身需求搜索微课,便于随时观看学习.此外,微课视频还具有移动优先性优势.移动设备是学生自主学习微课不可缺少的组成,当前很多初中生都有手机和平板电脑,尤其当前中国移动手机网速已提升至5G,除了在电脑端实现微课使用,基于移动端微课使用也相对频繁.学生运用手机可不受时空限制运用微课学习,尤其在学习重难点时可暂停反复观看直至理解和掌握,提升化学教学质量.

以“水的组成”实验教学为例,教师先为学生讲述在实验室内可采取分解水方式成功制备氧气.紧接着提出以下问题:为什么制备氧气需要用水?学生阅读教材和思考后回答:因为水的组成为氧元素与氢元素.随后教师开展水通电分解实验,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发现两个电极中冒出气泡,正极气体体积和负极气体体积相比是其1/2,说明水含有两种元素.由于学生未参与上述实验操作,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实验原理,教师以微课形式为学生呈现化学变化微观过程以及微观本质,学生对化学反应前后元素守恒产生深层次认识,为后续化学知识学习奠定基础.

1.2 明确微课特征,激发学习兴趣

微课即以短小精悍的视频或音频形式呈现学科知识中某一知识或重难点知识.其中短即视频时长与教学活动短,与中学生年龄、认知特征相符,有利于高效维持学生注意力.在内容方面,微课服务于教学中某个难以运用语言清晰阐述的学科知识或教学环节,其中教学环节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如实验操作、延伸任务或主题活动.此外,微课还具有主题突出,教学目标明确优势.微课针对性较强,目标单一且主题明确,内容高度凝练,学生可在短时间内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内容.教师在制作微课主题前均会精心备课,从而达到在短时间内运用简单语言清晰阐述知识点目的,所以要求突出主题,由此一来,学生才能根据自身薄弱点选择对应课程学习,提高学习效率,更能迅速解决学习疑难问题[2].

例如,在教学“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的时候,学生如果在课上对于教师操作实验的过程和细节观察不到位、总结不清楚,可以通过微课的方式对实验中的某一环节、某一步骤或实验的结论进行针对性的学习探讨,用以弥补自己在课上学习中的不足,突破自己学习中的难点,提升整体学习效果,并在学习过程中实现真正的提高,刺激自己继续自主学习的意愿和兴趣.

2 优化课堂教学方式,促进学生探索

2.1 强调自主探究,提升学习能力

微课在于借助网络资源吸引学生注意力,所以需要化学教师选取多元、生动、合适视频资源.在实际教学中先为学生布置学习任务让其自主学习,提前了解所学新知.教师在具体应用中结合化学教学内容搜集素材并将其整合至微课内容,呈现清晰直观的化学环境,促使学生在观看微课视频中深刻理解抽象化学知识,为高效理解做好铺垫.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素养目标要求学生了解常见物质组成性质、现象、变化、用途以及制备等一系列宏观事实,同时建立由微粒构成、微粒持续运动以及化学变化为分子破裂和原子重组等基本观念,还要了解元素离子符号、原子结构示意图、离子结构示意图、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含义和书写等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具有典型的螺旋式上升特征,所以在不同阶段所采取的教学策略需兼顾不同侧重点,合理运用化学用语,充分发挥实验优势作用培养学生思维[3].

以“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教学为例,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和知识内容制作微课视频,对学生已学过的反应中能产生二氧化碳的反应进行归纳总结,再通过微课视频呈现实验操作步骤,依次讲解稀盐酸与碳酸钠、稀盐酸与碳酸钙、稀硫酸与碳酸钙三个典型反应,激发学生潜在的探究化学的兴趣,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更让学生深入思考适用于在化学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教师在课前预习中已分解呈现教学重难点,整合多种教学资源,提升化学课前预习效率与学生自主探究质量.以“空气”教学为例,该章节重难点为理解和掌握空气组成成分以及化学性质,增强学生保护空气责任认识.教师可根据教材第一章节知识内容搜集相关教学资料并剪辑制作拉瓦锡空气实验视频,同时将该视频与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组建为微课,再为学生推送类似微课,促使学生对空气组成产生直观印象,了解氧气占据空气总体积五分之一,提升课前预习效率.

2.2 营造愉悦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参与

教师在以往教学中多让学生记忆和背诵相关知识概念和原理,该方式只是加大学生学习压力,并未让学生切实理解和掌握知识内容,成为低效教学.初中阶段知识更为抽象,难度大,若教学方式单一必然会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削弱初中化学学科的优势与作用.初中化学教师要为学生营造活跃愉悦的课堂氛围,从不同角度对学生化学核心素养进行培养.

以金刚石、石墨和C60教学为例,教师不应只局限于教材内容讲解知识,可运用互联网搜索金刚石、石墨和C60资料,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学生学习视野,使学生对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特征形成初步了解.与此同时,教师借助信息技术搜索和呈现金刚石、石墨和C60等图片、视频资料,以生动直观方式讲解金刚石、石墨和C60联系,再将金刚石、石墨和C60知识相融合.教师还可基于金刚石、石墨和C60等知识拓宽碳和碳的氧化物等教学图频资料,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知识体系.学生在上述化学微课中可直观地了解金刚石、石墨和C60特征以及碳和碳的氧化物相关知识特征.化学教师可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微课视频趣味元素,描述想象中的金刚石、石墨和C60,拉近师生距离,强化初中生核心素养.初中化学教师在应用微课时应有机与课程内容相融合,改变以往简单罗列化学知识教学方式,剖析学科间共同点,基于此创新教学方式,选取可应用于课堂教学素材录制和制作微课视频,为培养学生化学核心素养奠定基础.化学教师需深入全面分析教材,了解与其他学科互通与补充关系,使知识间融会贯通.

3 创新课外活动形式,提升教学成效

3.1 挖掘化学知识内容,拓展知识结构

初中化学教师在制作微课过程中需考虑所制作微课内容是否与教学目标、实际需求相符,更应充分考虑学生学习特征与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能将注意力高度集中于课堂,提升化学教学质量.然而大部分教师因自身教学任务繁重,制作微课时间不足,导致制作的微课视频脱离相关教学要求,甚至制作视频超出预期范围,对正常教学造成影响;或者微课内容不符学习需求与化学教学内容,难以发挥微课教学优势作用,降低微课质量.

例如,在教学“水资源的利用”的时候,教师可以将整体课外活动以分步骤的方式用微课制作出来,为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安排不同的学习探索内容,引导学生通过微课学习,发现生活生产中水资源的利用方式、水资源的现状.在学生探索之后,将自己的学习结果在交流平台进行线上整合并且展示出来,完成整体课外活动的目标,并通过课外活动的整体结果反推某一部分学习结果不尽如人意的原因,帮助教师和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高.

3.2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突破学习难点

小组合作学习是教育教学常用方式之一,通过将学生分为不同小组探究问题,符合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目标.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也会积极开动大脑思考,发展创造思维能力.如果教师想要在网络环境下高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需要根据学生学情对其合理分组,提升合作学习效率.所以,教师在创新教学方式之前要兼顾学生兴趣爱好与学习能力,基于此分为不同小组.由于学生具有不同兴趣爱好,教师在划分小组时就要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原则,促使小组成员优势互补以及均能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发挥自身优势,获得同步成长与提升[4].

例如,在实验“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中,化学教师在正式开展实验教学之前先运用微课为学生播放相关视频,让学生对即将动手操作的实验内容有所了解.紧接着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开展实验,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任务与其他学生沟通交流,分析和归纳总结实验过程,理解和掌握实验原理与重难点.由于该实验需运用集气瓶、胶皮管、大试管、铁架台、玻璃导管、玻璃片、酒精灯、火柴、棉花、细铁丝、高锰酸钾等物品,微课视频中呈现如何制取氧气等操作步骤,学生课堂操作后若对相关内容还有所困惑,课下可反复翻阅视频,直至理解,进而增强化学思维能力.

猜你喜欢
化学微课实验
记一次有趣的实验
微课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做个怪怪长实验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NO与NO2相互转化实验的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