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初中生物学教学探索

2023-12-18 02:19刘佳
教育界·A 2023年33期
关键词:初中生物学生物学教学核心素养

【摘要】初中生物学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目标,不仅可以丰富授课内容,改进教学方式,拓展教学的深度与广度,还能让学生通过参与多样化的知识探究与技能实践学习活动,提高思维能力、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形成正确的生命观念和责任意识,从而发展学科核心素养。文章从教学活动优化视角出发,阐述提高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初中生物学;核心素养;生物学教学

作者简介:刘佳(1982—),女,江苏省南通田家炳中学。

核心素养培养是对学生进行心态、思想、能力、观念、眼界、品性等多方面的综合性培养,这符合当前社会对人才全面发展、素质提升的要求,能进一步推动学科教育的改革,提升課程教育的质量。初中生物学教师若想真正实现学科核心素养下的高效教育,需要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进行合理优化,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完成各种生物探知与实践任务,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念,发展科学思维,提高探究实践能力,同时,形成良好的态度责任,提升学科核心素养。

一、核心素养融入初中生物学教学的现实意义

(一)转变教师教学观念

生物学教师基于核心素养培养开展课程教学活动,能够真正转变传统的重分数、轻素质的教育观念,拓展生物学教学的深度与广度,从而有效提升课程教学效果。另外,在核心素养教学要求下,生物学教师能够更加注重提高自身的授课水平,有意识地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学科核心素养要素,从而进一步提升生物学教学的质量。

(二)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生物学核心素养培养的对象是学生。在生物学教学中融入核心素养培育,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突出其课堂主体地位,使他们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知识理解与感悟能力,以及较强的生物实验与技能运用的能力。同时,学生能够通过参与丰富多样的自主学习与实践活动,形成正确的观念意识和较强的责任感,真正提高自身的学科核心素养与综合素质。

(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初中生物学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知识理解、实验认知、技能运用和问题解决的能力,使其形成正确的生命观、人生观与道德观。教师在生物学教学中渗透生物学核心素养要素,增强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与实用性,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学科综合能力,提升其综合素质,还能促进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进而提升其学科核心素养。

二、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实施核心素养培养的原则

(一)渗透性原则

在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过程中,生物学教师需要遵循渗透性原则,根据生物学学科的基本特征开展多样化的活动,在生物学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要素,让学生在自主观察、自主分析的过程中了解生物进化的过程,知道生物的组成结构,使其认识到保护环境、爱护生命的重要性,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念。

(二)实践性原则

生物学教师需要遵循实践性原则,设计核心素养培养活动。教师需要让学生通过实践验证的方式加深对生物学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记忆,使其在技能应用过程中提升知识运用能力,同时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实践探究能力,使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形成较强的社会责任感。

三、初中生物学教学中核心素养培养的具体措施

(一)引入多种元素,培养正确生命观念

生物学教师需要结合多种元素开展多样化的自主探知活动,让学生自主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探寻生命发展与进化的规律,从而加深对生物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形成正确的生命观念。

1.探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为了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使其形成较强的环境保护意识,生物学教师需要结合单元知识点设计生态关系探索与梳理活动。教师需要先让学生了解与生物和环境相关的知识,如生物特征、环境类型等,再结合教材探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如环境变化会影响生物发展,生物生存会影响环境等。之后,教师需要让学生结合各小节知识点绘制单元思维导图,清晰呈现环境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在加深他们对知识点的记忆的同时,培养其良好的环保意识和生态观[1]。

以苏科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章“生物与环境”为例,此单元包含“生物生存的环境”“环境影响生物的生存”“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四节内容。学生需要通过课程学习,了解不同生物的不同生存环境、影响生物生存的各种因素、生物生存和繁衍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为了让学生真正明白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帮助他们树立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梳理关系。例如,教师可以先根据教材内容讲解单元各小节重点知识,然后引导学生将所学内容进行梳理与归纳,将其整合成逻辑清晰的思维导图(如图1)。

学生通过绘制单元知识思维导图,能够进一步加深对生物和环境的关系的认识,了解影响生物生存的内在因素与环境因素,知道生物与环境之间有着相互影响以及生物适应环境的关系,从而树立保护生物生存环境的意识,形成正确的生态观。

2.探索生物的进化规律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生命活动的过程与规律,使其形成正确的生物进化与适应观和科学的世界观,生物学教师可以利用和生命起源与发展相关的科普视频设计规律探知活动。在活动中,学生需要研究上万年来生物形成、发展与进化的过程,了解生物进化的原因,研究生物进化与生存适应之间的关系,讨论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在哪些方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的作用,从而树立正确的进化与适应观[2]。

以苏科版生物学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二十三章第二节“生物进化的历程”为例,在讲授单元知识之前,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Life on Earth(生命的进化)》科普纪录片片段,让学生了解生物进化的整个历程,感受生物的多样性以及生物强大的适应能力。另外,教师也可以播放《进化的奥秘》纪录片,此部纪录片讲述的是生物学家通过研究各种生物化石,重现远古时期的生物生存与发展奥秘。学生通过观看此部纪录片,能够了解更多远古时期生物的生活习性、生长特点和生存特征。比如,鲸在远古时期是陆栖动物,他们曾长有爬行跳跃的脚,后期在繁衍与进化过程中,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自然环境,鲸从陆栖生物转变为海洋生物。教师通过播放科普纪录片片段,能够快速引发学生对生物进化历程的好奇心,提高他们主动探索生物进化规律的积极性,同时培养学生的进化与适应观。

(二)开展对比活动,发展学生科学思维

为了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他们比较学习、分析学习、归纳学习的能力,使其能够从多角度出发研究学科知识,辩证分析生物问题,生物学教师可以开展以单元主题为核心的小组合作对比探知活动[3]。

以苏科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十一章第一节“地面上的植物”为例。教师可以确定“植物比较”这一单元主题,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比较被子植物与裸子植物或蕨类植物与苔藓植物之间的异同点,合作绘制植物特征对比表格(如表1),使其能够运用对比学习方法,多角度了解植物之间的差异,同时能够辩证客观地学习植物知识,从而发展科学思维。

(三)布置实验任务,培养探究实践能力

在探究实践素养培养过程中,生物学教师可以根据单元知识点和授课要求设计生物实验探知活动。教师需要把学生按照同组异质原则进行划分,同时布置与单元知识相关的实验探知任务。然后,教师要让各小组提出合理的生物问题,合作制订实验操作方案,并以协同互助的方式完成生物实验,验证本组提出的观点,解答生物实验问题。此类活动不仅可以增强学生主动探知的积极性,还能提升其实验认知、技能应用与合作学习能力[4]。

以苏科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四章第一节“植物的光合作用”为例。教师可以先对班级学生进行科学分组,确保每个组的综合学习能力相近,且各组包含具有不同学习优势的学生。比如,各实验小组中要有实操能力强、观察能力强、总结能力强、理解能力强的学生,且各成员之间能够实现有效的协同互助,每个人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然后,教师可以布置“探索植物的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实验探知任务。对此,各小组可能会提出实验问题,如“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否与阳光有关”“阳光对植物的生长有怎样的影响”等。各组需要针对问题自行设计实验探知方案,并进行具体操作。比如,有的小组观察被阳光照射的植物与长久不见阳光的植物的生长状态,通过对比两盆植物不同的生长结果,验证光合作用与阳光之间的关系,了解阳光对植物生长的作用。学生通过参与小组实验探知活动,既可以提升自主探知、自主学习能力,又能提高动手实操的水平,进而形成良好的探究实践素养。

(四)开展实践活动,培养态度责任

在核心素养教育环境下,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不仅是为了拓宽自身的科学视野,掌握更多的生存知识和生存技能,更重要的是运用学科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相关问题,同时,形成良好的责任担当意识和较强的知识运用能力。为了更好地实现上述目标,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生物学教师可以结合单元知识内容设计社会实践体验活动[5]。

以苏科版生物学八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第三节“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例。此单元要求学生了解自然资源的类别,知道哪些资源是可再生资源,哪些是不可再生资源,同时,了解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方法,懂得合理开发与循环利用自然资源,形成良好的资源节约意识。对此,教师可以根据单元知识点组织自然资源探寻与资源保护方案设计活动。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总结和归类身边的自然资源,如淡水资源、氧气资源、食物资源、植物资源、太阳能资源、矿产资源等,然后选择其中一个自然资源,合作设计此资源的保护方案。比如,自然资源中包含森林资源,而目前出现的地区沙化情况与植被数量减少有着密切关系,对此,为了保护地球的植被资源,学生可以根据当前的退耕还林工程和环境保护措施设计植被资源保护方案。例如,每年在沙化地区种植树木;减少一次性筷子等木质物品的使用;制作环保纸袋等可循环使用物品;等等。学生通过了解地球上各种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现状,设计科学合理的资源循环利用与资源保護方案,能够加深对单元知识的记忆,形成较强的环境保护意识、资源保护意识与社会责任感。

结语

综上所述,要想提高核心素养培养的有效性,初中生物学教师需要科学设计教学内容与教学活动,将核心素养要素合理渗透到各项探知活动中,使学生在知识探索、技能应用的过程中提高科学思维和探究实践能力,形成正确的学科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齐美,卢晶霞.核心素养时代下初中生物教学策略研究[J].试题与研究,2022(35):7-9.

[2]水亮.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初中生物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J].科幻画报,2022(11):223-224.

[3]谢剑刚.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实践[J].天津教育,2022(32):67-69.

[4]田恬.新课程标准下初中生物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J].贵州教育,2022(21):27-28.

[5]王兆芬,刘海刚.核心素养下初中生物深度教学思考[J].中学课程辅导,2022(26):36-38.

猜你喜欢
初中生物学生物学教学核心素养
新课改背景下保障初中生物教学质量的措施探讨
优化生态课堂 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浅谈类比推理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运用
基于思维的可视化提升学生的学习力
利用微课辅助高三生物核心概念的理解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探究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