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顿钢琴曲创作的艺术特征及演奏要点分析

2023-12-22 08:56
保山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海顿大调奏鸣曲

连 宇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 学前教育系,福建福州 350000)

海顿是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海顿在其音乐创作的早期、中期到晚期,逐步完善创作特点及演奏技法,海顿晚期的音乐创作极具自身的个性和特征。海顿被称为“交响乐之父”,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奠基人。海顿的音乐创作把弦乐四重奏、交响乐、钢琴奏鸣曲等这些题材与古典主义风格范式相融合了起来,促进了古典主义风格范式的高度发展,在这一领域为后人奠定了基础[1]。海顿的音乐创作涉猎的体裁非常广泛,他除了108首交响乐、68首四重奏、62首钢琴奏鸣曲外,还创作了14 首弥撒曲、26 部歌剧、175 首古低音提琴曲等等。仔细欣赏海顿的作品就会发现,海顿的音乐创作中有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特征的萌芽,也能够发现“狂飙突进运动”的影子。

从海顿的音乐创作中,观者可以感受到钢琴奏鸣曲、交响乐等题材的发展趋于成熟,也可以感受到他的音乐风格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海顿的钢琴奏鸣曲最能体现海顿音乐风格的变化,对后世钢琴音乐作品的发展影响巨大。海顿晚期的作品最具独创性也最为成熟,并且融合了多个时期的音乐特点。《C大调奏鸣曲》作为海顿晚期的五首钢琴奏鸣曲之一,有着海顿晚期音乐的风格。基于此,通过了解《C 大调奏鸣曲》的创作背景和曲式结构,探究其艺术特征及演奏要点,为钢琴学习者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借鉴指导。

一、海顿钢琴曲创作概述

(一)海顿钢琴曲创作的三个时期

海顿的音乐是18 世纪音乐发展重要推力,他的音乐创作被分为几个不同的时期:早期是巴洛克后期的维也纳风格,中期是古典主义风格、后期的音乐创作则带有浪漫主义音乐的前兆。

海顿在早期音乐创作阶段(1766 年之前),正值巴洛克到古典主义的过渡时期,那时的音乐风格有多种,有洛可可风格、华丽风格等。由于当时的钢琴奏鸣曲形式与篇幅比较简单,且多受二段体组曲的影响,因此当时的钢琴奏鸣曲又被称为“嬉游曲”。海顿在早期音乐创作阶段时还在为宫廷贵族服务,他的生活受到了宫廷文化的影响,音乐作品也受到了当时巴洛克与洛可可风格的影响,所以他的作品毫无例外地会有宫廷华丽的外表且带有娱乐性和亲切感,例如《G 小调钢琴奏鸣曲》。

海顿创作的中期(1767-1784 年间)受到“狂飙运动”及“情感风格”的影响,其在音乐创作上更注重情感的表达,例如C、E 等小调作品,情感中欢快却带有悲愤等复杂情绪。到了1774 年到1784 年间,海顿钢琴奏鸣曲的风格又开始偏向了抒情、装饰。海顿作品的曲式结构又增加了回旋曲、变奏曲、小步舞曲等多种结构。在海顿的音乐创作中期可以看出他是乐忠于音乐实验的,他的多首作品与莫扎特的作品一样运用了开头乐章快速、之后乐章慢板的表达方式。

海顿音乐创作晚期是1789年到1794年之间,期间他创作了最后五首作品,即第58首到62首钢琴奏鸣曲。这五首作品是海顿最为成熟的作品,体现了海顿音乐创作的独创性。这五首作品与海顿之前的作品相比,更为自由,更有海顿自身的个性特征,当时音乐创作的曲式、布局、音乐表现力等方面都到达了他创作的顶峰。在此时期,海顿还受到了莫扎特的影响。海顿的钢琴奏鸣曲大多数两个主题的对比较小,第二主题比较像从第一主题变迁过来的,不像是两个独立的主题,并且奏鸣曲的展开部也比较简短。海顿借鉴了莫扎特的创作手法,增强了同一乐章中两个主题的对比。海顿还运用展开性的写法,把乐章中的展开部进行扩大演奏[2]。在音乐风格上,海顿晚期的钢琴奏鸣曲增加了柔和抒情的旋律及细腻的情感,这些可以从晚期钢琴奏鸣曲的慢板乐章可以看出。

(二)《C大调奏鸣曲》的创作背景

《C 大调奏鸣曲》又称《英国奏鸣曲》,这首作品创作于1794-1795 年之间。之所以称这个作品为《英国奏鸣曲》,是因为这时的海顿已经脱离了宫廷的约束,结束了对埃斯特哈泽家族的服务。这时的他两次访问英国伦敦,受到时新的音乐创作影响,在其已然成熟的作曲技巧和严谨的结构下,为作品增加了欢快、轻松的因素。以《C 大调奏鸣曲》为例,来分析海顿晚期钢琴奏鸣曲的艺术特征,是因为该作品在曲式、旋律、节奏、和声这几个方面能够突出代表海顿晚期钢琴奏鸣曲的创作特征。海顿为了《C大调奏鸣曲》在古典的形式上达到平衡,增加音型的紧张感,使用了主题贯穿的手法。相较于海顿早期的作品,《C大调奏鸣曲》的主题更加错综复杂,例如《C大调奏鸣曲》的第一乐章是交响乐型,表达振奋情绪,而最后一个乐章则变换成了小步舞曲的风格。

(三)《C大调奏鸣曲》的曲式结构

与海顿早期、中期钢琴奏鸣曲不同,在曲式结构上,《C 大调奏鸣曲》这时的奏鸣曲式已经完全成熟,并且这时海顿的奏鸣曲基本为3 个乐章(除了第58 号与第61 号作品除外),作品的篇幅也比其他时期的音乐作品要长。

《C 大调奏鸣曲》共有三个乐章,在曲式结构上分别是C 大调奏鸣曲式、三部曲式、单二部曲式[3]。第一乐章共有150 个小节,四四拍,分为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如图1 所示,速度为快板(Allegro),为C大调奏鸣曲式。

图1 《C大调奏鸣曲》第一乐章曲式结构

《C 大调奏鸣曲》第一乐章的呈示部从C 大调进入,第1 到6 小节是主题,单主题的进行在这个乐章出现了多次,出现多次的主题海顿将其变化发展,给予了不同的创作手法。展开部为第54 到101 小节为止,展开部是第一主题的再发展。再现部为第102 到150 小节为止,在演奏中加以变奏使之有跳跃性。

第二乐章共有63小节,F大调,三四拍,速度为柔版(Adagio),此乐章为三部曲式,如图2所示。

图2 《C大调奏鸣曲》第二乐章曲式结构

第二乐章为柔版(Adagio),分为三部分,分别为A、B、A',第一部分是第二乐章的第1 到第23小节,其中由F 大调转到C 大调;第二部分是第二乐章的第24 小节到第33 小节,整个部分在g 小调中进行;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再现,为第二乐章的第34 到63 小节,调性转到了主调F 大调,紧接着转到了同名大小调f小调,最后又转回到了F大调上。

第三乐章共有184 个小节,为三四拍,速度上是非常快的快板,C 大调,曲式结构为并列单二部曲式,如图3所示。

图3 《C大调奏鸣曲》第三乐章曲式结构

第三乐章分为A、B两个部分,A部分是第1小节到第48小节,其中又分为a与a'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都在C大调中进行,B部分是第49小节到第184小节为止,也分为两个部分,分别为b和b',调性从C大调转到了它的同名大小调c小调上,最后又回到了第三乐章主调C大调上。

二、《C大调奏鸣曲》的艺术特征

(一)打破规整乐句结构,增强情绪张力

自18世纪中叶开始,音乐不再是宫廷独有,音乐在市民阶级中受到追捧,人们通过音乐来表达自身的情绪,将喜悦、痛苦等情绪通过主观方式在音乐中表达。当时的主调音乐已经取代了复调音乐,所以音乐作品更加着重于旋律的写作。由上文《C大调奏鸣曲》的曲式结构可知,海顿着力于打破规整的乐句结构,将不对称的乐句代替了对称的乐句结构。海顿巴洛克时期的音乐作品的动机变化是连续不断的,而其晚期作品的旋律更加具有主题的性质,在《C大调奏鸣曲》中,主题旋律与乐句构成了周期性的结构,乐章中的主题之间的对比更加强烈而不是巴洛克的单一主题的模进。他这一手法突破了当时模式化、机械化的音乐写作手法,非但没有破坏音乐进行的逻辑,而且使音乐的表达更加细微、更富有人性,增加了情绪张力,因此受到市民阶层的喜爱[4]。

节奏是音乐创作中的重要基础之一,它作为乐句中的组织性因素,如果运用得巧妙,它能使整个音乐作品表现得惟妙惟肖。《C 大调奏鸣曲》在创作时具有三个较为明显的节奏特征:第一,十六分、三十六分音符在作品中出现的次数较多,这些音符经过时流畅准确,具有虚实变化;第二,《C 大调奏鸣曲》中还出现了十六分、三十六分的休止符;第三,在作品中还出现了附点音符,这样便增加了旋律的张力,在一些作品中显得振奋人心。由此可见,海顿创作的节奏是有机的,他音乐作品的律动感是通过音乐内在的本质,而不是机械地运动。通过不规则乐句结构以及富有张力的节奏,增强了奏鸣曲整体的情绪张力,促进观者的共情。

(二)增强及分解旋律,突出幽默特征

一方面,海顿为了使音乐作品更有喜剧性和张力,他会在音乐中运用延长和休止这些手法来增强旋律的语气。18 世纪时期的音乐创作不再是巴洛克式的展开,这个时期与之前比较,旋律的句法越来越清晰。海顿在创作晚期对巴洛克时期的复调进行了创造性的转变。由《C 大调奏鸣曲》可知,海顿不仅保持了华丽风格的旋律样式,他还恢复了复调的技巧。在《C 大调奏鸣曲》中,他用自由对位的方式,将复调以音型化的方式来呈现。他将对位手法运用到了主题的发展。

另一方面,海顿还大量使用了分解旋律,分解旋律一般使用于宗教作品中,是欧洲中世纪一种特殊的写作手法,即运用休止符将一条完整的旋律分割成几个音符,甚至是一个音符组成的单位[5]。然后在不同声部分布这些单位,使旋律在不同声部中穿梭,以达到一种时断时续的音响效果。通过分析可知,《C大调奏鸣曲》中有两种不同的分解旋律。第一种,在第一乐章开头的分解旋律。开头以分解和弦的形式作为旋律出现,低音部分不断地出现主音穿插并且在节奏上产生变化,使人有种停顿的感觉,在风格上保持了海顿欢快、幽默、活泼的特征。第二种,分解旋律运用于连接(如图4 所示)。图4 中的前两小节的下方声部与上方声部中十六分音符的交叉出现使得两个声部相互呼应。

图4 《c大调奏鸣曲》旋律分解示意图

(三)多元运用和声素材,音乐收束感强

在和声方面,相较于海顿早中时期音乐创作时多用的多声部复调对位,在晚期的《C 大调奏鸣曲》中,终止式在段落或乐章中愈加明显。海顿不仅继承了前辈们的手法,还在和声的基础上加以复调,不断丰富了和声语汇,因此,才形成了对位化和声。另外,海顿还通过展开部中的调性变换来显出旋律的线条感,使其作品具有海顿独有的特点。

在《C 大调奏鸣曲》中,海顿大量运用了三度关系叠置、三和弦或七和弦这些基本的和声素材,使用了主调音乐的写作方法,突出了和声的纵向音乐结构,音乐收束感强[6]。为了丰富作品中的和声,海顿还在其作品中使用了丰富的增三和弦,除此之外,还增加了适量的大大七、小大七、增大七与小小七和弦。海顿在自己音乐作品的和声语汇上通常会运用主-下属-属-主、主-下属-主、主-属-主的进行。为了更加地肯定其作品的调式调性,海顿在《C 大调奏鸣曲》的结构内部及终止式中都增强了音乐的收束感,在保持幽默风格的基础上收敛了部分情绪,体现出浪漫主义的艺术特征。

三、《C大调奏鸣曲》的演奏要点

(一)踏板的灵活转换运用

由于海顿所处的时代因素,海顿的钢琴奏鸣曲基本上都是用那时较为流行的古钢琴演奏。古钢琴没有踏板,所以在他钢琴奏鸣曲谱中没有踏板的标记。但如今正是由于时代原因,演奏者才更应该对当时踏板的使用进行更为仔细的研究,利用现代钢琴踏板的灵活转换,对奏鸣曲加以表现。对踏板的使用,应注意谱面的记号,比如说,在第一乐章的第73 小节到第123 小节中的标记表示不要更换踏板,这种演奏效果是当时的英式钢琴才有的。在《C 大调奏鸣曲》中经常会使用“节奏踏板”或“半踏板”,音后踏板则很少使用[7]。右踏板在海顿钢琴奏鸣曲中给其音乐更多的音色和共鸣,特别是在慢板中可以使声音变得柔软,不至于发硬。在用现代钢琴来演奏《C 大调奏鸣曲》时,句与句之间要干净,织体要清晰、伴奏的旋律要清楚。该作品中会出现一些分解和弦和快速音,这时的踏板不能过多使用,使用的时候注意脚腕只能轻轻地抖动踏板,用“点”的方式使用踏板,通过这种方式的碰撞踏板,既能使声音保持清晰度,又能表达出音乐的轻巧[8]。

(二)饰音及跳音演奏要点

海顿的钢琴音乐作品以幽默风格著称,即便带有悲愤和其他复杂情绪的钢琴作品,例如C、E小调等系列作品,幽默、欢快仍旧是其钢琴创作的主要情绪。基于海顿钢琴创作时幽默明朗的艺术风格,海顿在作品中多运用跳音、连音等手法。例如《C大调奏鸣曲》的第二乐章,是对主题的第二次重复陈述,第二乐章中出现部分具有“颗粒感”的跳音,甚至在结尾也是一个具有活力的乐句结尾。在演奏跳音时,演奏者要注意整体手臂和手指的放松状态,在快板高速演奏时保持清脆的颗粒感,以突出作品的欢快主题。《C大调奏鸣曲》的最后结束是以一个“弱”来结尾,给这个复杂、强烈的作品一个不同的尾声[9]。海顿在晚期作品创作中虽以情绪外放等形式贴近市民阶层的音乐喜好,但受到早期洛可可风格的影响,其在创作中仍旧带有部分装饰音还体现华丽效果。在回音、颤音等装饰音的演奏上要注意避免过慢,通过短平快的饰音演奏来丰富旋律节奏而不影响整体效果。

(三)速度与力度处理要点

一方面,在力度方面。海顿在《C大调奏鸣曲》的手稿中很少标记力度记号,在他其他作品中有标注“p-f”之间的。但是在现代钢琴演奏起来,海顿作品中的“f”相当于“mf”,最弱的回到“pp”。另一方面,在速度方面。海顿在《C 大调奏鸣曲》中虽然没有标记过有关于节拍器的速度记号,但在现代钢琴练习及演奏中,必须掌握其速度。以《C 大调奏鸣曲》为例,海顿晚期钢琴创作的Allegro(快板)一般在120-126 的速度之内,他的Adagio(柔版)的速度一般在48-50 之间[10]。例如在《C 大调奏鸣曲》的第一乐章的速度标记是Allegro,应以132 左右的速度来弹奏。除此之外,在连接处理方面,在《C 大调奏鸣曲》中经常会出现连续的十六分音符与连续的三十二分音符,在弹奏这些音时应该要仔细考虑分析乐句的走向,它的开始与结束,钢琴学习者在用现代钢琴演奏这些作品时,尽量确保作品音乐旋律的进行感。同时,也要理解乐句的内涵和乐句与乐句的关系,不能将它们弹奏成一句句的小句子,在弹奏时,应该赋予其层次感和强弱感。通过这些来体现这首作品的乐思和风格。

四、结语

海顿在音乐创作时期使用的古钢琴与现代钢琴不同,所以作品的表达方式及演奏方式要还原作品的本身有很大的困难。通过了解奏鸣曲与奏鸣曲式的历史发展,结合当时的思想文化来多方面分析海顿晚期钢琴奏鸣曲的艺术特征,把握出海顿钢琴作品中踏板、跳音、装饰音及速度力度等演奏要点,为钢琴学习者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参考。

猜你喜欢
海顿大调奏鸣曲
贝多芬降E大调奏鸣曲Op.81a“告别”第一乐章三个不同演奏版本的比较
恰到好处的温柔和真诚
恰到好处的温柔和真诚
恰到好处的温柔和真诚
手机上的奏鸣曲
G大调随想曲
演说艺术在海顿钢琴奏鸣曲中的演奏运用
春天的奏鸣曲
饥饿奏鸣曲
演奏莫扎特《G大调第三小提琴协奏曲KV216》的预先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