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期忽视与青少年抑郁的关系:心理韧性的中介及调节作用

2023-12-25 07:59吴正慧赵占锋
济宁医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儿童期调节作用韧性

吴正慧赵占锋

(1北部湾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钦州 535011;2南宁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南宁 530001)

抑郁是青少年最常见的心理问题之一,在我国青少年群体中的发生率(15.7%~29%)高于一般群体发生率(5%~8%)[1]。探讨青少年抑郁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对预防和减少抑郁发生,增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儿童期忽视是抑郁最重要的预测因子之一[2],是指抚养者长期没有满足儿童的基本需要,从而影响儿童正常的发展发育[3],是最常见的虐待形式。儿童期忽视导致个体表现出更多的情绪问题,明显增加罹患抑郁的风险[4]。

根据生态系统理论,家庭这一微观系统对个体有着最直接的影响,而忽视作为一种典型的消极教养方式,可负向预测心理韧性[5]。心理韧性与抑郁呈显著负相关,心理韧性较好的青少年在面对压力事件时抑郁水平较低[6]。此外,儿童期忽视对个体的负面影响存在个体差异,心理韧性被认为是差异的原因之一[7]。心理韧性在环境因素与心理社会发展结果之间起中介和调节作用[8],可能同时是中介和调节变量[9]。

中国文化背景中的儿童期忽视发生率较高[10],而以往关于儿童期忽视对个体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大多在西方国家进行,基于中国文化背景的研究较少。另外,心理韧性在抑郁中的作用仍不明晰,较少研究同时探讨心理韧性在儿童期忽视与抑郁之间的中介和调节作用。鉴于此,本研究将以我国青少年为被试群体,探索儿童期忽视经历与抑郁的关系,以及心理韧性在其中的作用机制,以期深入揭示抑郁的影响机制,为相关干预计划提供理论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于2021年9月至10月,在贵州省毕节市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选取4所中学,分别在每所学校的初一、初二、初三年级随机选取2~4个班级的全部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1700份,获得有效问卷1590份,有效回收率为93.53%。施测前征得调查对象及其监护人的知情同意,本研究通过了北部湾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伦理委员会的伦理审查(2021[003]),研究内容符合伦理学原则。

1.2 研究工具

1.2.1心理和身体忽视量表(Neglect Subscale) 采用国际防治虐待和忽视儿童协会儿童虐待筛查工具(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Prevention of Child Abuse and Neglect child abuse screening tool-child version,ICAST-C)中的心理和身体忽视量表[11],并参考Hsieh等[12]研究添加了一个条目“父母曾把你一个人单独留在家里”,共计7个条目。采用0(没发生过)~4(发生10次及以上)5点计分,得分越高说明个体受心理和身体忽视的程度越高。本研究该量表的Cronbach′s α为0.73。

1.2.2简式韧性量表(Brief Resilience Scale,BRS)[13]该量表由Smith等编制,陈维等修订,共6个条目(正向和反向计分条目各3项)。采用1(完全不同意) ~5(完全同意)5点计分,得分越高表示个体在面对与健康相关的压力事件时恢复健康或良好状态的能力越强。本研究该量表的Cronbach′s α为0.78。

1.2.3Kutcher青少年抑郁量表(eleven-item Kutcher Adolescent Depression Scale,KADS 11)[14]Kutcher等编制,周慧鸣等修订,共计11个条目,各条目均描述了抑郁情绪的核心症状,如情绪低落、兴趣减弱、无价值感和自杀意念或行为等。采用0(几乎没有)~3(所有时候)4点计分,得分越高表明个体抑郁状况越严重。本研究该量表的Cronbach′s α为0.90。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6.0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Spearman相关分析和独立样本t检验等统计学处理,使用Hayes[15]编制的PROCESS4.0宏程序中Model 4和Model 1分别对韧性在儿童期忽视和青少年抑郁之间的中介作用和调节作用进行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对数据进行Harman单因子检验,结果表明,共提取5个特征值大于1的公因子,第一个公因子解释了总变异量的28.06%,小于40%的临界值,说明数据不存在明显的共同方法偏差。

2.2 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在调查的1590名初中生群体中,其年龄范围为12~16岁,平均年龄(13.75±1.19)岁。父母婚姻状态和留守经历信息缺失分别为2人和11人。男生的心理韧性得分显著高于女生;父母非在婚学生及有留守经历学生的儿童期忽视和抑郁得分分别显著高于父母在婚学生和无留守经历学生,有留守经历学生心理韧性得分显著低于无留守经历学生;初中生的儿童期忽视和抑郁得分有随年级升高而上升的趋势,其心理韧性得分则有下降趋势。

2.3 儿童期忽视、心理韧性和抑郁的相关分析

儿童期忽视与抑郁呈显著正相关(r=0.44,P<0.001),两者与心理韧性均呈显著负相关(r=-0.20,-0.31,均P<0.001),见表2。

2.4 心理韧性在儿童期忽视和抑郁之间的中介作用

儿童期忽视对抑郁的直接效应显著(β=0.17,P<0.001),将心理韧性纳入回归方程后,其预测作用仍然显著(β=0.373,P<0.001)。此外,心理韧性产生的间接效应的Bootstrap95%置信区间(95%CI[0.03,0.06])不包括0值,表明其在儿童期忽视与抑郁之间存在显著的中介效应。由于儿童期忽视对抑郁的直接影响效应显著,因此,心理韧性在两者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值为0.044,占总效应的比例为10.66%。见图1。

表1 初中生儿童期忽视、心理韧性和抑郁在人口学特征上的差异比较(分,

表2 主要变量的描述统计与相关分析

2.5 心理韧性在儿童期忽视和抑郁之间的调节作用

儿童期忽视显著正向预测抑郁(β=0.34,P<0.001),心理韧性显著负向预测抑郁(β=-0.24,P<0.001),且两者的交互项对抑郁的预测作用显著(β=-0.08,P<0.001),表明心理韧性在两者之间的调节作用显著。见表3。

注:图中路径系数已做标准化处理。

为进一步检验心理韧性的调节作用,采用简单斜率检验考察在不同心理韧性水平上儿童期忽视对抑郁的影响,如图2所示,随着儿童期忽视水平的提升,两组学生的抑郁水平均有明显的上升趋势。具体而言,儿童期忽视与抑郁的正向关联在低心理韧性水平学生中(β=0.42,t=16.25,P<0.001)强于高心理韧性水平的学生(β=0.26,t=7.09,P<0.001)。

表3 心理韧性调节效应的回归分析

图2 心理韧性在儿童期忽视与抑郁之间的调节效果图

3 讨论

本研究发现,父母非在婚和有留守经历学生的儿童期忽视和抑郁得分分别显著高于父母在婚和无留守经历学生,此外,女生和有留守经历学生的心理韧性得分分别显著低于男生和无留守经历学生。与男生相比,初中女生承受更大的压力(如青春期生理发育和社会规范等),其心理韧性水平较低,这与郭成等[16]的研究结果一致。家庭功能对于儿童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离异家庭中,父母一方独立承担养育责任,压力较大,较难兼顾儿童身心全面发展的需求,儿童被忽视的概率较高。另外,离异家庭通常家庭功能不良(如家庭成员情感联系缺乏等),可能增加青少年发生抑郁的风险。对于有留守经历的青少年,父母在其成长关键期的长期缺席使其各方面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和保障,尤其在情感、教育、安全等方面的忽视时常发生。另外,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后家庭社会资本削弱,导致抚育任务缺失,降低了留守儿童的心理福祉和心理健康[17],从而影响其对挫折与压力的应对能力,容易产生抑郁。

本文结果显示,儿童期忽视正向影响青少年抑郁,支持了以往相关研究[18]。忽视是一种“不作为”的虐待形式,在这种情况下,儿童希望获得保护、照顾和关爱的基本需求并未得到及时有效的回应,可能导致其产生无力感和低自尊,进而产生抑郁。根据依恋理论,依恋图式有助于建立关系世界的表征模型,因此,有儿童期忽视经历的个体可能具有发展更消极自我图式的风险,更容易出现内化症状(如抑郁)[19]。

心理韧性在儿童期忽视与青少年抑郁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即前者可通过心理韧性间接影响后者。积极认知是心理韧性的主要因素之一,然而,在童年期遭受忽视会使个体形成消极认知风格,导致心理韧性水平降低[20]。根据心理韧性动态模型(framework of resilience in action)[21],心理韧性是个体的天生潜能,青少年获得良好的外部资源后会促成其内部资源(如心理韧性)的养成,进一步促进其健康发展。儿童期忽视经历抑制了个体心理韧性的发展,使其无法顺利应对外界的负面影响,进而导致抑郁的发生。

心理韧性在儿童期忽视与抑郁的关系间起调节作用。Fredrickson的“拓展与建构”假说(“broaden-and-build” hypothesis)认为,心理韧性水平较高的个体可以通过保持积极情绪来拓展其思想-行动机制,建构个人持久资源,并增强其应对和适应逆境的能力[22]。也即,心理韧性水平较高的青少年可能对自己的特殊经历有更灵活和更广阔的认知,并自信地面对逆境,采取积极行动,利用各种资源来应对困境。因此,心理韧性可以帮助青少年从儿童期忽视经历中恢复,运用积极情绪来减轻童年创伤的不良影响,以减轻抑郁,维持身心健康。

另外,诸多聚合性证据表明,一个变量可同时起中介和调节作用[9,23],本研究结果支持了“心理韧性的双作用理论”(theory of dual effects of ego-resiliency)[9]。心理韧性在某种程度上可视为环境因素的产物,此时其在环境因素与抑郁之间起到中介作用。另一方面,作为一种重要的人格特质,心理韧性亦能作为调节变量与环境因素交互作用于抑郁,这两种路径可同时起作用。

本研究探讨了儿童期虐待中隐蔽性高、易被忽略的亚类型-忽视对青少年抑郁的作用机制,有利于深入了解遭受过忽视的个体抑郁的形成过程。对于青少年而言,儿童期忽视经历固然是不可逆转的,但通过对心理韧性的激发和培养(家庭、学校和同伴群体的外部保护因素对其起增强作用),有助于降低青少年抑郁发生风险,促进其心理健康。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申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儿童期调节作用韧性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中药的双向调节作用
医疗卫生服务利用在儿童期逆境对中老年健康影响间的中介效应
房地产市场韧性犹存
韧性,让成长更美好
自噬对骨代谢的调节作用
笑中带泪的韧性成长
大学生儿童期受虐与攻击性、自尊的关系*
Ad36感染对维吾尔族肥胖患者progranulin表达的调节作用
中药双向调节作用举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