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乐器史课程思政的耦合基础与路向探索

2023-12-29 03:35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9期
关键词:乐器思政政治

于 洋

(沈阳音乐学院 音乐科技系,辽宁 沈阳 110000)

音乐教育属于审美教育,与属于德育范畴的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密切,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具有很突出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1]。乐器是音乐的载体和外在表现形式,中国乐器史课程之于乐器文化、音乐文化、传统文化的传播意义重大。文化自信、文化认同的思想基础以及育人功能的内驱动力,赋予中国乐器史课程思政的耦合基础和价值载体。

一、教学目标的契合是中国乐器史课程思政的内因诉求和价值基础

(一)实现育人目标,是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价值诉求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提出,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责任[2]。在中国乐器史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遵照国家有关教育要求实现素质教育和品德培养的重要途径。中国乐器史课程的教学内容以乐器为载体,乐器的发展脉络承载着传统文化和社会价值。如古人修身立德以及相关的文化价值,都在历史脉络中呈现。这些文化价值,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丰富素材。

(二)实现价值观塑造,是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属性诉求

从某种意义上说,音乐教育具有传递和影响价值取向的功能。当前的音乐教育体系,西方音乐和乐器占较大比重,中国乐器史课程教学也会提及、引用或类比西方乐器和相关知识。在学习西方音乐文化和乐器文化的过程中,学生受西方价值观影响较大。因此,有必要在中国乐器史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更好树立文化自信。

(三)实现文化修养熏陶,是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认同诉求

中国乐器史课程以乐器为载体,以朝代为线索,以音乐发展为脉络,讲述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和中国乐器的变迁。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深化对中国乐器、音乐和传统文化的认知,更好地树立文化自信。“知史才能明智”,这种文化自信既是学生对中国文化认同的基础,又是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的根基。

二、中国乐器史课程思政的耦合基础

(一)耦合的教学基础

中国乐器史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耦合的教学基础是中国传统乐器文化教育贯穿从课程设置到目标实现的教学闭环全过程。事实上,无论是史实知识讲解,还是乐器文化传输,对于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都十分深远。中国传统乐器历史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体现着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人文价值。中国古人常将笛子、古琴、琵琶等乐器人格化,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这种人格化赋予了乐器生动的文化图腾。例如,《洞箫赋》中有对箫的详实描述,作者认为箫取材于竹,且保留了竹的天然属性,因此,箫具有竹的坚贞品格。这种品格由乐器所承载和体现,暗含着当时文人的精神追求和自我约束,这与思想政治教育所要实现的人的塑造、价值观的确立等都有着深刻联系。

(二)耦合的载体基础

中国乐器史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耦合的载体基础是中国乐器史教学亟须实现从基础平台到价值实现的输出。以中国乐器史课程为平台,根据其学科特点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可以实现文化价值、社会价值的双向输出。其一,中国乐器史课程作为价值输出基础平台的可操作性。不同学科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方式方法不同,要找到各自学科独特的契合点。中国乐器史课程,无论是从乐器文化角度,还是从历史传承角度,都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资源。从某种意义上说,对中国乐器史的学习,也是对中国历史发展脉络的考究。对不同时代的音乐文化和乐器进行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时代的音乐发展水平和思想观念、审美标准。其二,中国乐器史课程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是价值输出的必要载体。教师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不同乐器的相关知识与文化,特别是乐器文化所承载的传统音乐文化及其脉络。

三、中国乐器史课程思政的路向探索

“课程思政”通过对课程现有知识点的发掘与提炼,融入与其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3]。在思政教育的融入方面,应遵循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渐次递进的原则,从认知到情感再到人格循序渐进地逐步推进[4]。

(一)以中国乐器史课程的特质性为兴趣点,深挖思想政治教育的凝聚价值

中国乐器史课程的特质性是乐器史教学的特点体现,也是学生的兴趣来源,主要涵盖丰富的乐器知识、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以及教育者教学水平等。从音乐教育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来看,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映内容[1]。中国乐器史课程中的乐器,并不是单纯的物化的对象,涵盖着乐器本体、乐器历史、乐器文化等多维概念。因此,教学内容包含乐器知识、乐器背景、乐器文化等多体系内容结构,不仅包括现存乐器,也包括已然消逝的乐器。教师可以从乐器结构和属性出发,联系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深挖乐器品格与文化价值,在历史脉络中展现乐器文化的博大精深,提升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凝聚基础。从教学方法来说,鉴于乐器的演奏特性和物化属性,其教学具有很强的真实性和直观性,可以为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实践平台。不同时代设计的乐器特点不尽相同,对于如今还在使用的乐器品类,可以通过现场演奏等直观式、体验式教学方法让学生获得更丰富的直接经验;即使是已经消逝的乐器品类,仍可以借助资料图片让学生清晰观其形态。从授课水平来说,教师的知识储备、教学风格等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教学实效。教育者要有意识地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提高实施课程思政的相关能力。

(二)以中国乐器史课程的情境性为切入点,深挖思想政治教育的化育属性

其一,重视发挥乐器的音乐属性。中国乐器史课程可以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如观摩乐器、演奏乐器、品评乐器等。音乐具有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作用,有波动情绪、影响行为的能力。学生可以通过演奏乐器,较快地进入预设情境,更好地体悟教学内容和乐器属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化育功能也可以借此体现。其二,尝试具有吸引力的教学方法。校园媒体是大学生们较为关注的信息平台,可以尝试利用校园广播或其他校园平台进行中国传统乐器的知识宣讲以及相关音乐作品播放,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灵活性。其三,优化教学内容。教材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教材的选取要以具备专业知识为基准、体现艺术审美为取向、呈现历史脉络为指引、输出文化价值为根基、蕴含美育思想为指向,还原历史、贴近生活。

(三)以中国乐器史课程的文化性为连接点,深挖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

其一,以乐器承载的人文价值影响和塑造人格。乐器文化教育对学生的文化修养有着重要意义。这是历史文化的传承,是文化修养的培育,是文化自信的树立。其二,秉持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其性格塑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事关学生的成长以及祖国的未来。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音乐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其三,注重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联结。中国传统乐器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优秀品格和智慧,这些传统乐器带着明显的时代印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四,承担并实现美育目标。乐器的取材与制作与当时的政治、社会、音乐需求相适应,能够反映当时的主流价值观念和审美取向。对中国传统乐器的诠释与解读,能够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什么是美,以及创造美、实现美的路径。

猜你喜欢
乐器思政政治
学乐器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乐器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