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

2023-12-29 01:33罗会文
幸福家庭 2023年20期
关键词: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思辨性思维能力

罗会文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教学理念与方法,有别于传统的灌输性教学,能让学生跳出固有的思维模式,进行反向思考,帮助学生形成思辨性思维,让学生把学与思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新时代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以质疑与求证为抓手,能够避免读而无果、学而无效的状况。“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能够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与质疑能力,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在辨析与论证中学会表达,从而帮助学生养成深度阅读的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基于此,笔者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在教学实践中的意义出发,采用结合文本矛盾,引发学生思辨思考;重视学生的疑问,激活学生的思辨意识;巧用文章留白,为学生创设思辨情境等策略,把培养学生“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理念贯穿教学始终,引导学生反思,增强学生的思辨意识,从而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意义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教学与传统阅读教学方法有着很大的区别,它是一种更高层次、更有深度的阅读教学。传统的阅读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陶冶学生情操,“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辨析能力。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运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还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因此,教师在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教学中,要了解“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深层含义,从而在教学实践中发挥其最大优势,为学生的语文学习赋能。

(一)培养小学生的批判思维

传统灌输式教学会导致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让学生先阅读全文,然后回答问题,没有引导学生思考阅读内容,导致学生养成了填空式阅读的习惯。而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方法,能够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为小学阅读教学开辟一条走向深度阅读、深度思考与深度理解的道路,进而增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

例如,在带领学生阅读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将相和》一课时,有一名学生在读到“您见了廉颇像老鼠见了猫似的,为什么要怕他呢?”这一句话时,发表了自己的独特见解:“作为蔺相如的门客,他们应该有渊博的知识和超群的智慧,在问出这一问题的时候,他们怎么不根据之前蔺相如的性格想一想蔺相如为什么要躲着廉颇呢?居然还生气,我认为这些门客就像小区里的‘吃瓜群众在看热闹一样,一点也不聪明。”由此可见,笔者引导学生展开“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培养小学生的思考能力

反思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方法之一。反思不但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践行“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教学理念,并让这种思考、辨析的理念贯穿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始终,从而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例如,在教授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在牛肚子里旅行》一课时,如果教师采用传统的阅读教学方法,学生只能跟着教师的节奏、思路,缺少自主思考的机会。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方法的影响下,笔者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有学生对“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产生了怀疑:“牛肚子里没有新鲜的空气,没空气的情况下红头怎么可能活着呢?再说了,牛肚子里可能是坑坑洼洼的,再加上牛吃进去的一些食物,蟋蟀那么小,不是被绊住就是被淹死,怎么可能被喷出来呢?就算能喷出来,也不应该是活着的吧?这个我们是不是得研究一下,或者我们可以做一个实验来证明‘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的可行性?”由此可见,教师运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还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培养小学生的表达能力

要想提高小学生的表达能力,教师就要引导学生积累字词,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但在以往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大多是让学生积累好词、好句、好段,然后引导学生在写作中运用这些积累的语句,很少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这些语句。而教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方法,不但能够引导学生发现好词好句,还能够引导学生掌握某些词语和句子的意义与用法,让学生在阅读表达中形成较强的语言组织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从而提高表达能力。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将相和》一课为例,笔者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再引导学生学生思考问题,最后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知识储备,组织相应的语言,并清晰地表达出来。这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还能够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在小学语文中的实践

阅读与表达教学活动可以从多方面激活学生的思辨思维,对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和综合学习能力的发展非常关键。因此,教师要充分认识阅读与表达教学对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性,结合学生的成长需要和发展需要,采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教学方法与理念,开展教学活动,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一)结合文本矛盾,引发学生的思辨思考

要想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开展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活动,教师就要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认知能力为抓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理念,引导学生关注教材中潜在的矛盾点,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并合理地表达,以寻求答案。

例如,在教授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穷人》这一课时,对于贫穷的桑娜与渔夫收养已故邻居的两个孩子的行为,有学生没有像往常一样表达赞美或者敬佩,而是提出问题:“既然桑娜和渔夫已经很穷了,为什么不把邻居西蒙的孩子送到孤儿院去,这样的话,他们自己的负担也不会很重,说不定那两个孩子有可能在更好的环境下成长。”为了引发学生的思辨性思维,笔者结合了教学与评价一体化的方式,鼓励了这名提出问题的学生,赞扬了他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接着,笔者对其他学生提出了问题,如“谁能回答一下他的问题?”,这引发了其他学生的思考,打破了他们被动学习的模式。尽管这个问题不一定有准确答案,但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能够提高思维能力。在问题的驱动下,部分学生为了找到正确的答案,了解了《穷人》这篇课文的寫作背景与写作意图,知道了当时没有孤儿院,从而增长了见识。由此可见,笔者展开“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不仅帮助学生养成了思辨性学习的习惯,还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重视学生的疑问,增强学生的思辨意识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再加上教学压力大,课堂时间有限,部分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不予理睬,或者敷衍应付,这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也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践行“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理念,重视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并以评价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增强学生的思辨意识,实现高效阅读教学的目的。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将相和》一课为例,对于学生在阅读《将相和》时提出的问题,笔者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并鼓励学生将讨论结果形成书面文字。在讨论过程中,笔者做好合理的评价与引导,发散学生的思维,增强了学生的思辨意识,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呈现了新时代小学生自信的学习状态与精神面貌。

(三)巧用文章留白,创设思辨情境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部分文章会巧妙地留白,作者将想要表达的思想或情感藏在文字背后,这能够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思考空间和想象空间,提高文章的可读性。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文章中的留白部分,为学生创设思辨情境,让学生进行思考、更深入地参与学习,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少年闰土》一课为例,作者用“紫色的圆脸”形容闰土的外貌。如果用传统的教学方式,笔者可能会忽略文章的留白部分,只带领学生解析课文内容。但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理念的影响下,笔者抓住了文章外貌描写的留白,为学生创设了思辨情境,并让学生展开讨论。笔者提出了“有的同学认为因为闰土在山上干活,看瓜田,被太阳晒成了黑红脸,红到发紫;有的同学认为这样写能够让我们充分认识到闰土生活的辛苦,体会到闰土的生活与我们生活的不同,那么你们是怎么认为的呢?”这一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由此可见,笔者展开“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教学效果。

结语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这一教学理念与方法,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非常重要,它不仅能够引发学生反思,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还能够促进学生进行拓展性学习,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结合教书育人的理念,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教学作用,抓住课堂上能引发学生反思与思辨的契机,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作者單位:甘肃省清水县西关小学)

猜你喜欢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思辨性思维能力
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
培养思维能力
思辨性阅读不能忽视“小心求证”——关于论据的有效性探讨
培养思维能力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教学实施对策等
悖离核心素养涵育的非思辨性写作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理解与实施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案例:跟四位“名师”学思辨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案例:哀怨曲还是欢乐颂
高考作文突出思辨性是正确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