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8 讲话”英译文的语言特征及其文本效果
——基于语料库的研究

2024-01-02 02:50赵永湘许诗婷
关键词:行政命令情态主题词

赵永湘,许诗婷

(湖南工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7)

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步伐加快,由此,我国从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参与者转变为贡献者和引领者。习近平总书记2018 年5 月18 日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所作的题为《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讲话(以下简称“5.18 讲话”),标志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正式确立[1]。然而,我国的生态文明形象还不够深入人心,在全球环境治理体系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与所作努力和贡献不相匹配。“全球环境治理已成为国际媒体议程中的显要事件,并日益成为国家形象建构与话语权博弈的重要场域。”[2]鉴于此,本文依据批评话语分析理论和语料库语言学的研究方法,以美国总统拜登2021 年1 月27 日签署的关于在美国和国际上应对气候危机的行政命令(以下简称“行政命令”)为对照语料,分析“5.18 讲话”英译文的语言特征及其文本效果,即译文在词汇、句法、语义搭配等层面的特征及其所反映的关于说话主体的总体认知或印象,就本文来说,则为我国生态形象的印象。

一、文献回顾

在中国知网输入主题词“生态形象”,共得到85 篇文献,其中2008 年以前的研究非常少,2008年后呈上升趋势,研究主要集中在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16 篇)、新闻与传媒(12 篇)两大学科。可见,关于“生态形象”的研究尚在起步阶段,而从语言学角度探究我国生态形象构建的研究更是少见;且现有研究中,西方视野的形象“他塑”视角占据主流,如郭小平对《纽约时报》全球气候变化涉华报道的研究[3],邱鸿峰对美国主流报纸在2000—2013 年对中国环境与中国回应气候变化报道的分析[4],徐明华等对Google News 平台上关于中印两国雾霾议题报道的研究[5]等,都是选取西方“他塑”材料,探究西方主流媒体如何构建“他者”中国的环境形象。

近年来,随着我国构建融通中外话语体系战略的提出,以及国家生态文明形象建构意识的提升,我国生态形象塑造从被动防御转换到主动出击。相应地,学界相关研究也从形象“他塑”转向形象“自塑”,更多关注我国生态话语及其塑造的“自我”生态文明形象。如刘明利用语料库的研究方法,以《中国日报》气候变化新闻报道为语料,探究其所塑造的积极主动的中国生态形象以及负面的发达国家生态形象[6];许峰等以习近平主席有关生态文明的外交话语为例,研究了我国国家生态形象自塑行为[2]。

学界对现有生态形象的关注还不够,较多聚焦西方主流媒体对我国生态形象的“他塑”,生态形象“自塑”研究较少。如何建立中国自己的生态文明话语体系,构建中国自己的生态文明形象,在重大国际问题上突出中国视角,提出中国观点,发出中国声音,这是当下需要思考的问题。因此,本文将对“5.18 讲话”英译文的主要语言特征进行分析,并将其与美国总统拜登签署的关于在美国和国际上应对气候危机的行政命令进行对照,揭示该译本所塑造的我国生态文明形象。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语料

本文以自建的生态话语小型语料库为研究平台,该语料库收录了习近平总书记2018 年5 月18日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所作的题为《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讲话英译文,与美国总统拜登2021 年1 月27 日签署的关于在美国和国际上应对气候危机的行政命令。具体情况见表1。

表1 生态话语语料库的组成

习近平总书记的“5.18 讲话”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正式确立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1],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提出了我国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的原则,反映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形象。拜登政府将解决气候问题作为其首要任务之一,其上台第一时间签署了关于应对气候危机的行政命令,以兑现其采取积极行动应对气候变化的承诺。两者都为国家最高领导人讲话,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题材相同,形符总数比较接近,具有可比性。虽然库容较小,但运用语料库的研究方法研究平行语料在词汇、句法、语篇和语义搭配等层面的语言特征,较之其他方法,具有明显的优势。

(二)理论依据

本文借鉴批评话语分析理论,分析习近平总书记“5.18 讲话”英译文的语言特征及其所塑造的我国生态文明形象。批评话语分析运用语言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对话语这一社会实践形式进行分析来研究各种社会问题,揭示语言运用中隐含的意识形态及体现的权力关系[7],帮助人们通过现象认识本质,从而改变人们对某种社会现象的认知和判断。简言之,批评话语分析认为话语是一种社会行为,揭示语篇、权利、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8]。话语是社会建构的产物,反过来,话语又建构和影响社会。批评话语分析关注的是语言和社会的关系,试图探讨话语在这种塑造(shape)和被塑造(shaped)的关系中扮演的角色。可以说,话语是构建社会的重要工具和途径。

批评话语分析理论对话语和社会辩证关系的研究,对探究我国生态文明形象具有重要意义。国家领导人在不同场合发表的生态话语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继而被实践并参与建构社会与文化,话语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变化。同时,在这个实践过程中,某种特定的形象被塑造。

(三)研究方法与步骤

鉴于批评话语分析以定性为主,本文结合语料库方法,考察习近平总书记“5.18 讲话”英译文的语言特征,如高频实词、主题词及其搭配等,并基于此探讨其所展现的文本效果,由此说明其在构建国家生态文明形象方面的作用。

首先,考察“5.18 讲话”英译文的高频实词,包括高频形容词和高频名词两个部分。词频分析(word frequency analysis)是对文献正文中重要词语出现的次数进行统计与分析,是文本挖掘的重要手段,通过词频分析能确定热点及其变化趋势。Flowerdew 认为,词语重复和模式化是政治家表明其关注点及由此产生的话语模式的一种最具系统性的方式[9]。一般来说,高频实词反映说话主体关注的工作或问题,描写说话主体经常采取的措施,涉及说话主体所想、所言、所为,可以直接应用于说话主体形象的塑造[10]。高频实词以反复出现的方式不断加深听众印象,从而影响听众的感知。

其次,考察主题词的应用。主题词研究是语料库翻译学和语料库批评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与路径。主题词(keywords)是指“与合适参照库相比,出现频率远超常态的词汇”[11]。考察主题词能揭示比对语料库在风格(style)和内容(aboutness)上的词汇差异[12],挖掘文本的语言特征与核心内容等[13]。为获取主题词,本文以“5.18 讲话”英译文和拜登政府“行政命令”互为参照库,使用语料库软件YiCorpus 的Keyword 功能,分别提取“行政命令”和“5.18 讲话”英译文的主题词,并进行对比分析,以探究中美两国政府生态话语的异同,从而挖掘“5.18 讲话”英译文所体现的我国生态文明形象。

为了更好地了解主题词的使用,本文重点选取“5.18 讲话”英译文主题词中的人称代词we 和情态动词must 进行索引和搭配分析,并且对比“行政命令”主题词中的专有名词及情态动词shall,探讨we 和must 所体现的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态度、立场以及行动,从而进一步呈现某种特定的国家生态文明形象。

三、结果与讨论

(一)“5.18 讲话”英译文高频实词分析

首先勾选语料库软件YiCorpus 内含的“启用停用词表”,然后分别对“5.18 讲话”英译文和“行政命令”进行词频分析,并且提取排名前10的高频实词(见表2)。由表2 所示的高频实词可以看出,“5.18 讲话”排名前10 的高频实词全部与生态话题紧密相关,如与生态文明直接相关的“环境”“生态”“自然”“文明”“污染”(Environmental, Ecological, natural, environment,Civilization, pollution),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有关的“保护”“发展”“控制”“经济”(protection,development, Control, Economic); 而“ 行 政 命令”除了Climate(气候)和Environmental(环境的)与气候变化的主题直接相关,其余8 个高频实词都是关于美国政府和机构的,如Secretary,NATIONAL, Office, United, FEDERAL, Council,agency 等。总体而言,“5.18 讲话”更为关注话题本身,就事论事,行为者在其中隐身,表现了中国政府脚踏实地治理环境的实干家生态形象;“行政命令”更加凸显讲话者自身,所展现的说话技巧能有效加深美国民众对美国政府在气候变化当中的作为和影响的印象,以达到巩固政府权威和信用的目的。语言使用中,词汇选择不仅帮助使用者表达思想,也帮助其构筑话语理念[14],达成话语效果,而词汇分析能揭示讲话者的话语建构方式与政策取向。“5.18 讲话”英译文的高频实词包括名词和形容词两类,下面分别分析其构建的文本效果。

表2 “5.18 讲话”英译文与“行政命令”排名前10 的高频实词比较

1.高频形容词分析

“5.18 讲话”英译文的高频实词中,形容词有4 个:environmental, ecological, natural, economic。这4 个高频形容词根据语义可以分为两组,即“有关生态环境的”(environmental, ecological,natural)和“有关经济的”(economic)。其中,核心词environmental 一共出现119 次,高居榜首,ecological 和natural 为environmental 的同义表达,三者共同搭建了“生态环境”这一议题。通过对这些词的搭配分析,可以发现:environmental 的修饰对象为protection(保护)、problems(问题)、conservation(保护)、quality(质量)、issues(问题)、governance(治理)等,这些搭配将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置于话题中心,话题目标清晰、明确、聚焦;与ecological 共现的词有civilization(文明)、building(建设)、build(建设)、goods(商品)等,其强化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题;与natural 搭配的名词有surroundings(环境)、environment(环境)、gas(天然气)、resources(资源)、assets(资产)等,其进一步凸显了我国政府重视环境、将环境视作资产的科学认知。与生态环境直接相关的表达在讲话中不断出现,使得讲话主题凸显,如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识通过话语得到有效构建。

另外,对“有关经济的”(economic)进行索引行分析(见图1),发现与其共现的表达有development(发展)、high-quality(高质量)、environment(环境)、environmental protection(环境 保 护)、adjust(调 整)、reduce the amount of pollution released(减 少 污 染 排 放)、lucid waters and lush mountains(绿水青山)等。这样的搭配构建出一种特定的生态文明形象,即我们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生态环境,当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发生冲突时,要通过调整经济与能源结构来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减少污染,不能因为发展经济而牺牲环境,因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二者是和谐共存、并行不悖的统一体。可以说,高频词economic 及其搭配体现了我国对待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辩证、科学理念。

图1 “5.18 讲话”英译文中包含economic 的部分索引行

2.高频名词分析

“5.18 讲话”英译文的高频实词中,名词有5个:protection(保护)、development(发展)、environment( 环 境)、civilization( 文 明)、pollution(污染)。这些高频名词的使用表明,中国政府关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关注环境污染及环境保护,积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下文将重点分析高频名词protection 和development 的应用。以protection 和development 为检索项,提取并分析“5.18 讲话”英译文中包含这些词语的索引行(见图2、图3),探讨这些索引行所蕴含的文本效果,即表现了怎样的国家生态形象。

图2 “5.18 讲话”英译文中包含protection 的部分索引行

图3 “5.18 讲话”英译文中包含development 的部分索引行

根据图2 所示的索引行,与protection 共现的高频表达为environmental(环境的),表明保护对象为环境。由图2 分析可知:(1)“5.18 讲话”确定了环境保护的地位——必须置于优先位置(prioritize, put...first),说明我国极度重视环境保护;(2)明确了环境保护责任主体——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是本行政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第一责任人(local CPC committee and government leaders),这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担当意识;(3)指出了实现环境保护目标的方法——法律法规(law, tax law, legal and regulatory backing)、税收(taxes)、补偿(compensation)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15],这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实践的经验总结,也是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要求[16]。由此可看出,我国从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建设入手,用科学的方法和制度的保障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5.18 讲话”体现了法治、科学、实干的国家生态文明形象。

相对于protection,development 的搭配更加丰富。通过阅读development 索引行以及“5.18 讲话”英汉平行文本,发现development 主要有如下两种用法。

第一种用法表“建设”之意,专门用于“生态 文 明 建 设”( development of a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中的“建设”,如“Pushing China's Development of a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o a New Stage”(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Recognizing the importance of stepping up development of a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深刻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Development of a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cerns the future of humanity...”(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人类未来)。development原意为“发展”,含有“生长”“进化”之意,说明生态文明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也不可能是一劳永逸的,而是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动态过程。如果采取直译方法,将此“建设”翻译为construction 或者establishment,就会失去development 所蕴含的发展观,也无法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的艰巨性。

第二种用法是通常意义上的“发展”之意,如“green development”(绿色发展)、“green modes of development”(绿色发展方式)、“new development philosophy”(新发展理念)、“sustain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nation”(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等。与之共现的词多为“绿色”“新理念”“永续”等新的环保理念表达。

由此可见,protection 和development 的频繁使用及共现词汇凸显了我国坚持环境保护、发展绿色经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心和行动,从而塑造了积极的国家生态文明形象。

(二)“5.18 讲话”英译文主题词分析

与高频词不同,主题词是与参照库相比较,分析库中出现频率超常(偏高或偏低)的词。其中,出现频率显著偏高的词称为正关键词,体现说话主体高度关注的问题,反映说话主体的所思所想,通常从侧面塑造说话主体的形象[10]。按照Scott 的分类,主题词可分为专有名词、主题相关词及语法词汇三种类别[17]。

以“5.18 讲话”英译文和拜登政府“行政命令”互为参照库,分别生成“5.18 讲话”英译文排名前10 的主题词(见表3)和拜登政府“行政命令”排名前10 的主题词(见表4)。由表3 和表4 分析可知,两个语料库的主题词存在较大差异:“5.18 讲话”英译文排名前10 的主题词以功能词居多,包含代词、情态动词、介词、副词等,其中人称代词we 高居榜首,实义词共4 个,其中protection和development与讲话主题紧密相关;“行政命令”排名前10 的主题词中有9 个为实义词,包含主题相关词,如Climate(气候)、change(变化),和专有名词,如United(联合的)、 States(州)、Council(委员会、理事会),shall 为唯一的功能词,排名第一,而对应的“5.18 讲话”英译文中情态动词多为must。鉴于此,下文将重点分析人称代词we 和情态动词must 的应用情况及文本效果。

表3 “5.18 讲话”英译文排名前10 的主题词

表4 “行政命令”排名前10 的主题词

1.“5.18 讲话”英译文主题词we 的应用

运用YiCorpus 的Concordance 功能,分析“5.18讲话”英译文与“行政命令”中第一人称代词we的应用频率,具体情况如表5 所示。由表5 可知,“5.18 讲话”英译文中,第一人称代词复数we 的频数为191 次,占比2.16%;“行政命令”中we的频次为9 次,占比0.12%。很明显,“5.18 讲话”英译文中we 的使用频率显著高于“行政命令”。

表5 “5.18 讲话”英译文与“行政命令”中we 的应用频率比较

下面具体分析“5.18 讲话”汉英平行文本及we 的索引行,探究“5.18 讲话”高频运用we 的原因及效果。

首先,通过仔细研读“5.18讲话”原文与英译文,发现“5.18 讲话”英译文中we 的来源可以分为三种:其一为直接译自源语第一人称代词“我们”,频次为11;其二为源语无主句英译增添主语we,频次为167;其三为视角、语态等的转换,原句主语变通为we,频数为13。例如:

(1)我们大力推动绿色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We have put great energy into promoting green development, and achieved marked results.

(2)不能只讲索取不讲投入,不能只讲发展不讲保护,不能只讲利用不讲修复。

We cannot think about what we can take from nature without considering how we can give back to it; we cannot think about development while ignoring our responsibility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and we cannot think about how we can use nature without looking at how we can restore it.

(3)国土空间布局得到优化。

We have optimized the layout of China's territorial space.

(4)制度出台频度之密、监管执法尺度之严、环境质量改善速度之快前所未有。

We have seen unprecedented progress in terms of the frequency with which new systems for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have emerged, the rigor with which oversight and enforcement has been carried out, and the rate at which the environment has improved.

以上例句中,例(1)属于直译,直接将“我们”译为“we”;例(2)源语是三个并列句,都省去了主语“我们”,而英语是重主语的语言,句子不能没有主语,因此增补主语“we”,无主句在“5.18 讲话”中比较常见,增补主语“we”也是三种译法中最常见的;例(3)属于语态的转换,原文的主语为“国土空间布局”,语义上是“优化”的宾语,而英译时采取了变被动为主动的表达,选择了“we”作为施动者;例(4)原文的主语为“制度出台频度之密、监管执法尺度之严、环境质量改善速度之快”,谓语为“前所未有”,如果按照源语结构和顺序翻译,会导致句子头重脚轻,不符合英文句子的特点,因此,英译文改变表达视角,选用“we”作为主语。反观“行政命令”的高频主题词,表达行为主体的名词有4 个,其都与美国政府相关。可见“5.18 讲话”与“行政命令”在话语视角上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

要进一步探讨we 在“5.18 讲话”英译文中高频应用的原因及效果,有必要对we 在“5.18 讲话”英译文中的索引行(见图4)作进一步分析。

图4 “5.18 讲话”英译文中包含we 的部分索引行

“5.18 讲话”英译文中,we 多与must、can、cannot、will 等情态动词搭配,后接表示具体行为的实义动词或动词词组,如keep(保持)、enforce(实施)、put in place(实施)、establish(建立)、implement(执行)、adjust(调整)、use(使用)、set(设置)等,这些动词表示为建设生态文明所需要采取的具体措施和所需要付出的艰辛努力,其体现了我国脚踏实地的环保形象。

we 在“5.18 讲话”英译文中的高频使用,其一是由于英汉语言的差异;其二,其更能凸显行动主体的能动性,反映我国政府和人民在环境治理与环境保护方面的积极作为与担当;其三,其更能拉进政府与民众的距离,激励人们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主体作用。从环境治理到生态文明建设,我国政府一直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并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从这个意义上讲,“5.18 讲话”英译文中所展现的中国生态文明形象是我国政府和人民的行动在语言符号层面的真实反映。

2.“5.18 讲话”英译文主题词must 的应用

情态是人际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政治话语中尤其重要[18];而情态动词是情态的重要体现方式,也是实现语言人际功能的重要途径[19]。

“5.18 讲话”英译文中虚词主题词must 的运用频次较为显著,共134 次,与“行政命令”的10 次形成鲜明对照。同时,“行政命令”中排名第一的主题词为shall,共出现98 次,而“5.18 讲话”英译文中只用了1 次。

Halliday 认为,说话者语气的轻重可以通过情态动词的高、中、低量值来体现,高量值情态动词表达坚决、肯定的态度,低量值情态动词表达委婉和不确定性,中量值情态动词则介于两者之间,可以避免观点的绝对性,有利于话语的接受[20]76。根据Halliday 对情态系统量值(value of modality)的划分[20]358,must 属于高量值情态动词,shall 属于中量值情态动词。根据蒋婷等对汉语情态动词的分类和赋值,“应该”“要”“必须”属于高量值情态动词[21-22]。李战子认为,情态作为人际功能的主要载体,具有超越逻辑和传统语法的重要地位。情态动词的量值不仅表现对话双方的权势地位关系,也表现交际双方的互动关系[23]。

情态所表现的人际功能,在政治话语中的作用尤为重要。“5.18 讲话”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发言,目的是要求全国全面推动绿色发展,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属于正式程度较高的政治话语。“5.18 讲话”原文大量使用“必须”“应该”“要”等高量值情态动词,赋予其较高的权威性,凸显中国政府主张或观点的重要性[24],表现说话者强烈的意愿和决心,同时也构建了说话主体与听众或读者之间的关系与权利距离[10]。

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译者通过语言选择,在译本中通过重构语境来实现特定的交际目的,其中情态动词是重要的词汇语法资源[25]。鉴于政治文献翻译对忠实和准确的要求通常要比其他文献高[24],为传递出讲话的严肃性和权威性,译者将源语“必须”“应该”“要”等高量值情态动词译为同样高量值的情态动词must,从而确保译文与源语在情态量值及语言正式程度上保持一致。同时,通过分析must 的索引行,发现与must搭配的主语多为we(共106条)。一般而言,“必须”作为一种命令,是说话者向听话者提出的强制要求;但当主语为“我”时,“必须”表达的是一种自我约束的强制性,是对自我的强制要求,体现出一种自我期待和自我激励[26]。因此,must与第一人称代词we(我们)的频繁搭配,在译语世界构建出一个态度坚决、行动有力、自我约束力强的国家生态形象。

“行政命令”也属于正式程度及权威性较高的政治话语,但其文本较多选用中量值情态动词shall。相较must 而言,文本情态量整体下降,体现出讲话者与读者更为亲密的人际关系。这也许能为我国政治话语情态动词的运用及英译带来思考,鉴于篇幅关系,本文不再展开论述。

本文借助批评话语分析理论和语料库语言学方法,以拜登政府签署的关于在美国和国际上应对气候危机的行政命令为对照语料,从高频实词以及高频主题词两方面分析“5.18 讲话”英译文的语言特征及其构建的我国生态文明形象,以及生态话语在构建国家生态文明形象方面的作用。研究发现,高频形容词的使用凸显了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必要性,体现了我国辩证、科学的生态文明理念;高频名词的使用体现了我国坚持环境保护、发展绿色经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心,塑造了脚踏实地、务实敢为的国家生态文明形象;高频主题词we 和must 的使用共同构建了自我约束、自我激励、态度坚决、行动有力的国家生态文明形象。作为国家形象的重要一环,国家生态文明形象影响着国际舆论,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积极的生态文明形象,需要交际主体主动运用话语符号创造出更多的“自塑”话语,助力我国在全球环境治理体系中赢得话语权和影响力。

猜你喜欢
行政命令情态主题词
情态副词“说不定”的情态化研究
表示“推测”的情态动词
表示“推测”的情态动词
我校学报第32卷第5期(2014年10月)平均每篇有3.04个21世纪的Ei主题词
我校学报第32卷第6期(2014年12月)平均每篇有3.00个21世纪的Ei主题词
2014年第16卷第1~4期主题词索引
《疑难病杂志》2014年第13卷主题词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