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联合穴位贴敷疗法对颅脑损伤神志清醒患者胃肠功能紊乱等的改善效果

2024-01-05 06:07吕海燕蒋蔓菁
中国乡村医药 2023年24期
关键词:性溃疡胃肠功能艾灸

吕海燕 蒋蔓菁

颅脑损伤指在外力作用下造成患者头部脑组织损伤,出现头晕、昏迷、血瘀等症状,是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之一。患者发生颅脑损伤后,支配脾胃的神经在传输过程中发生紊乱或中断,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出现恶心呕吐、消化功能障碍、腹痛、腹泻、应激性溃疡等。此时,需积极干预原发病,应用保护胃黏膜药物或健脾益胃措施[1]。中医认为,颅脑损伤为瘀血所致,瘀血日久损伤阳气,脾胃之阳受损会出现胃肠功能紊乱症状,治疗上除服用汤药外,还可行艾灸和中药贴敷调理干预[2]。本文探讨艾灸与穴位贴敷疗法对颅脑损伤神志清醒患者胃肠功能紊乱等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与分组

选取我院2021 年9 月至2023 年3 月收治的颅脑损伤神志清醒胃肠功能紊乱患者100 例。纳入标准:符合颅脑损伤的诊断标准[3],且神志清醒。排除标准:合并其他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肝肾等脏器功能及组织异常、精神疾病、心理疾病、认知功能障碍及其他胃肠疾病等。本方案符合《赫尔辛基宣言》要求,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 例。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予常规药物治疗,记录胃肠功能紊乱症状、持续时间及轻重程度。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艾灸与穴位敷贴疗法。选取中脘、关元、神阙、足三里、天枢、血海等穴位进行艾灸,由护理人员将艾条插入大小适宜的艾灸盒中再置于穴位上,30 ~40 min,早晚各1 次,与药物治疗同时进行,7 d 为1 个疗程,共两个疗程。选取厚朴、吴茱萸、生姜、枳实、莱菔子、柴胡、白术、木香、红花等中草药研成细末,并用醋调至黏稠状,制成椭圆体的药饼。采用医用药物贴将药饼固定于患者艾灸的穴位上,每日贴8 ~10 h,与药物治疗同时进行,7 d 为1 个疗程,共两个疗程。在艾灸与贴敷过程中,护理人员及时询问患者感受,注意观察有无不良反应。

1.3 观察指标

① 治疗前与治疗7、14 d 后胃肠功能紊乱症状评分,包括恶心呕吐、食欲减退、腹痛与腹泻、应激性溃疡4 项指标,无0 分,轻度1 分,中度2 分,重度3分,根据患者自身感受填写并由医护人员统计。② 治疗前后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50 ~59 分为轻度,60 ~69 分为中度,70 分及以上为重度。③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护理满意度。以问卷形式询问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4 项。非常满意与满意合计为总满意。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1.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性别、不良反应发生率、护理满意度)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年龄、体重指数、各项胃肠功能紊乱症状评分、SAS 评分、SDS评分等)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基本情况比较

对照组:男27 例(54.0%),女23 例(46.0%);年龄28 ~74 岁,平均(57.5±4.3)岁;体重指数19.1 ~25.5 kg/m2,平均(23.2±2.5)kg/m2。观察组:男24 例(48.0%),女26 例(52.0%);年龄29 ~75 岁,平均(57.1±2.9)岁;体重指数19.2 ~26.0 kg/m2,平均(23.4±3.1)kg/m2。两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0.36,t= 0.55、0.36;P>0.05)。

2.2 两组干预前后负性情绪比较

治疗前两组SAS、SDS 评分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SAS、SDS 评分较前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负性情绪比较 ()

表1 两组干预前后负性情绪比较 ()

组 别 例数 SAS 评分 SDS 评分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观察组 50 68.2±3.2 47.2±5.4 57.2±2.1 46.2±3.3对照组 50 68.5±3.5 59.1±5.1 57.3±2.3 52.2±2.3 t,P 0.45,>0.05 11.33,<0.01 0.23,>0.05 10.55,<0.01

2.3 两组治疗前后胃肠功能紊乱症状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恶心呕吐、食欲减退、腹痛与腹泻、应激性溃疡评分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0.001、1.00、0.001、0.001,P>0.05)。随治疗时间延长,两组上述胃肠功能紊乱症状评分呈下降趋势。两组治疗14 d 恶心呕吐、食欲减退、腹痛与腹泻、应激性溃疡评分均低于治疗前(t观察组= 29.07、10.00、16.97、14.23,t对照组= 11.77、5.43、8.83、6.32,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详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胃肠功能紊乱症状评分比较 ()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胃肠功能紊乱症状评分比较 ()

组 别 例数 恶心呕吐 食欲减退 腹痛与腹泻 应激性溃疡治疗前 治疗7 d 治疗14 d 治疗前 治疗7 d 治疗14 d 治疗前 治疗7 d 治疗14 d 治疗前 治疗7 d 治疗14 d观察组 50 2.0±0.3 1.1±0.1 0.7±0.1 2.2±0.5 1.7±0.4 1.2±0.5 2.2±0.3 1.8±0.4 1.0±0.4 1.5±0.4 1.1±0.3 0.6±0.2对照组 50 2.0±0.3 1.5±0.3 1.4±0.2 2.3±0.5 2.0±0.4 1.7±0.6 2.2±0.4 2.0±0.5 1.4±0.5 1.5±0.6 1.3±0.1 0.9±0.3

2.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发生不良反应7 例(14.0%),其中皮肤过敏5 例(症状不严重,不影响治疗),消化道出血、便秘各1 例。对照组发生不良反应6 例(12.0%),其中呕吐加重3 例,消化道出血2 例,便秘1 例。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0.09,P>0.05)。

2.5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护理总满意度88.0%(44/50),高于对照组的70.0%(35/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4.88,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例(%)]

3 讨论

颅脑损伤由多种因素导致,常见的外伤原因是由锐器或火器致头皮裂伤、颅骨骨折而形成开放性颅损伤;间接暴力、物体打击致头皮颅骨完整的闭合性脑损伤[4]。

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予艾灸联合穴位贴敷疗法,神阙、关元、中脘是任脉常用穴位,均位于腹部,神阙穴周围有丰富的神经及静脉网,艾灸神阙穴有回阳固脱、温阳健脾作用;中脘、关元二穴配合,可明显改善胃肠功能紊乱。中脘与关元穴位解剖学定位在胃底部与乙状结肠处,表里相结合针灸治疗,可改善胃-肠代谢水平,胃-肠激素有促进胃肠蠕动、食物消化和吸收作用,其水平异常直接导致患者出现纳差、应激性溃疡等表现[5]。天枢穴属于足阳明胃经,其下为小肠,还伴有神经、腹壁下动静脉分支,艾灸此穴有改善腹胀、腹泻等作用;足三里为调节肠胃的关键穴位,血海穴为脾经本穴,是血液聚集之处,不仅能够调节脾脏功能,加强脾胃运化功能,还能活血化瘀辅助治疗颅脑损伤[6]。此外,穴位贴敷疗法中厚朴与枳实一温一寒有明显的行气消滞作用,吴茱萸与生姜两药刺激中脘、足三里等穴位,有明显止呕作用;莱菔子与木香有良好的理气消胀作用,药物的有效成分渗入中枢、足三里等穴位后,可以刺激穴位的功能,改善气机的运行状态,气机通畅,才能改善腹胀、腹痛症状;柴胡与红花的配伍使用通过药物贴敷刺激血海穴位,可加强活血化瘀作用,调节胃肠功能紊乱的同时,辅助治疗颅脑损伤[7]。本文结果显示,干预14 d 后观察组各项胃肠功能紊乱症状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颅脑损伤神志清醒患者出现肠胃功能紊乱会诱发焦虑、抑郁负性情绪,大脑神经受损,情绪不能自控,随着胃肠功能的紊乱症状明显,进一步加重情绪异常[8]。而穴位贴敷疗法中的柴胡可有效调节患者负性情绪。本文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SAS、SDS 评分低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将艾灸联合穴位贴敷疗法用于颅脑损伤神志清醒胃肠功能紊乱患者,可调节胃肠功能紊乱,减轻负性情绪,提高护理满意度。

猜你喜欢
性溃疡胃肠功能艾灸
四磨汤口服液对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后胃肠功能改善的作用分析
艾灸与耳穴治疗假性近视
促进患者子宫切除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研究进展
一款多功能便巧艾灸辅助器
冬病夏治 三伏艾灸效果好
护理干预对腹膜炎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作用分析
艾灸配合按摩治疗尿潴留50例
重型颅脑损伤并发应激性溃疡的预防与治疗
ICU病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与应激性溃疡的预防及护理
创伤应激性溃疡诊断与治疗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