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学科融合教育视域下乐山古城研学新模式

2024-01-05 05:34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王皓民张乐易贾靖雯刘雅天
新课程教学(电子版) 2023年20期
关键词:乐山古城议题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王皓民 张乐易 贾靖雯 刘雅天

近年来,随着以研学旅行为代表的综合实践活动被列入国家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中,各中小学在此基础上,立足乡情、市情、省情开展形式多样的研学活动,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研学旅行开展至今面临诸多挑战,“目前,研学旅行实施过程中的困境主要表现在:课程教学目标虚化、专业引领与指导不力及教学现场规划缺失”。阻碍因素主要包括“缺乏高位统筹,标准混乱,存在‘重游轻学’、路线规划随意、学习目标模糊、学习效果不佳等”,不利于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的融会贯通。

乐山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优势。2021年以来,在《文化和旅游部对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1426号建议的答复》文件精神指导下,乐山市高度重视研学旅行发展,抢抓转型机遇,重塑发展格局,打造了以“乐游嘉学”为代表的一系列研学品牌。同时,研学旅行作为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一种研究性学习样态,是构建学科融合教育模式的理想载体,但此前对于学科融合的落实大多停留在多学科知识运用层面,未触及对作为育人价值集中体现的学科核心素养研究。本文结合专业优势,通过实地勘察、走访调研,以“求学精神、劳动精神、民族精神”三种精神为指导思想,规划了“文脉此中续,庙学继弦歌”(复性书院旧址—乐山文庙·龙神祠—杜道生故居)、“慧心传匠艺,巧思显奇能”(离堆—尔雅台—乐山宋笔制作工坊)、“事死如事生,英魂此中存”(麻浩崖墓—乐山“8·19”轰炸纪念碑)三条主题研学路线。本文从学科融合教育视角出发,对乐山古城资源进行研学路线开发,以期对其他地方的研学产品设计提供可借鉴的范例。囿于篇幅,下面仅以“文脉此中续,庙学继弦歌”主题研学路线为例。

一、学科融合视域下乐山古城研学的优势

其优势主要在于,目前乐山根据《文化和旅游部对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1426号建议的答复》文件指示,高度重视研学旅行发展,抢抓转型机遇,重塑发展格局,打造出“乐游嘉学”研学品牌。2022年9月29日乐山市人民政府令公布《嘉州古城保护办法》,其中提到要“发挥嘉州古城在爱国主义教育、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等方面的作用”。乐山古城兼具区域代表性和地方特色,其独特而丰富的历史文化景观群为研学提供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质量与数量上的优势。本文依托乐山古城丰富的文旅资源,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等文化资源并结合乡土乡情,设计了三条主题研学路线,覆盖了文学、艺术、历史、地理等多门学科。通过带动学生整体知识框架的搭建和衍生,确保学科核心素养融合方面具有可行性,力求做到促进学生的多学科核心素养与具体知识技能综合发展。

此外,本文在进行乐山研学产品设计的过程中,明确研学课程的目标,让乐山中学生去发现嘉州古城背后的人文故事,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增进学生对嘉州古城古今概貌、历史沿革、自然景观、人文地理、风俗民情、经济生活的观察、感受和体验,有利于激发学生文化自信意识、乡土情结与爱国主义精神。

二、乐山古城研学产品设计策略

(一)多媒介综合运用赋能研学先导活动开发

“研学旅行是对内容具有一定深度要求的旅游形式。在‘内容为王’的体验消费时代,没有内容创新的研学旅行,很难得到市场的认可。”为实现研学活动内容创新,本文拟通过引入乡土绘本、纪录片以及小组研习导学案等方式开展先导活动。

“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既可以促使学生开展研究性活动,提高课堂的实效性,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人生态度和治学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认为,引入乡土绘本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阅读过程中收获对家乡文化和研学内容的了解。由于纸质阅读文字表达的局限性,部分涉及手工操作的流程难以得到直观呈现。通过行前观看专题纪录片,有利于发挥影像资料的补偿机制。此外,在先导活动中应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以学为本,因学论教”的原则。为此,本文以情境创设、问题引领、自主探究的方法设计专题导学案,由带队教师在出发前带领学生统一学习。表1为本文设计的复性书院导学案。

表1 复性书院导学案

(二)基于PBL项目式学习模型的研学实践活动设计

PBL(Project Based Learning)项目式学习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应用知识分析并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锻炼以分析为代表的高阶思维,从而获得实现学科核心素养融合的可能。因此在实践活动的设计中,为更好地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的融合,本文引入PBL项目式学习模型。将一次研学分为项目选题、制订计划、项目探究、作品制作、公众展示、项目评价与总结反思七个步骤。下面对设计的主题路线进行具体介绍(见表2和表3)。

表2 探究总议题和涉及学科与核心素养

表3 研学地点、实践活动及子议题

引入新型模式旨在强化研学的目标导向,避免学习目标虚化这一问题的出现。项目选题即表2中的探究总议题,起到了驱动作用,学生为了回答总议题就会在研学过程中进行持续探究。由于总议题的开放性、复杂性,在制订计划与项目探究环节时,本文通过具体地点活动规划将总议题拆解为11个子议题。总议题的设置指向了立德树人的育人总目标,让学生从三个研学地点的实践经验中归纳提炼出贯穿于其中的先进精神,赋予其时代内涵。而具体实现学科核心素养融合的任务则分配到了各个子议题中,使学习目标可视化、专门化。

在完成项目探究过程中的11个子议题后,学生对三个研学地点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掌握,再从共有的信息入手,提取核心精神基因后,就需要完成第四步——作品制作。成果大致可以分为固化类研学课程成果,如撰写调研报告等;互动类研学课程成果,如主题演讲等。作品制作完成后就要进入成果展示阶段,而研学课程成果展示又成为近年来学校越来越重视的用来衡量研学质量好坏的指标之一,成果展示不仅关系着学生知识素养的提高,还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对于本主题研学来说,可以围绕总议题撰写论文,或者以涉及的主要人物事迹为蓝本,创作多幕剧,用戏剧的形式对他们的精神基因与时代精神的互动关系进行生动诠释。

(三)回归核心素养本位的研学成果评价体系构建

本文的总体设计是从学科融合教育入手,且学科融合又具体落实到学科部分核心素养的融会,因此建立一个评价主体多元、评价过程全面、评价结果科学的核心素养测评标准显得尤其重要。“核心素养测量面临的难题需要系统性反思测量的理论基础、方法策略和技术路线,需要一套理论话语体系来支撑各方面的系统性革新。”探索沉浸式体验与子议题探究实现学科核心素养融合的研究目标,需要对于传统教育测量范式进行改良,本文为此制订了一个相对宏观且具有一定可操作性的评价标准,力求做到评价指标全面化、评价情境真实化。如表4所示。

表4 涉及学科核心素养和评价建议

三、结语

本文探讨的学科融合教育视域下研学新模式,主要针对中学阶段的研学开发需求,具有回归核心素养本位、议题驱动领学等特点,力求以学科核心素养的融会,贯通行前、行中、行后三阶段。同时,借助研学路线的开发,实现了各分散的历史文化资源穿点成线、连线为片的空间聚合。这为构建历史文脉、时代风貌和生态环境交融的乐山古城文化空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加快了乐山当地建设文旅强市的步伐。总之,本文探索的研学产品设计新模式,旨在给全国各地的研学开发提供一个行之有效的新方案,也为乐山以研学旅行为抓手,深入探索文化赋能旅游提供了新思路。

猜你喜欢
乐山古城议题
文化遗踪——峨眉山—乐山大佛
乐山师范学院特殊教育专业介绍
例谈群文阅读中议题的确定
科学议题欢迎君子之争
食在四川,味在乐山
《赠乐山五言律诗轴》
我有两个童年,一个古城一个江边
翘街古城
安居古城
春秋古城一日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