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古诗文教学中“穿越”策略初探
——以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为例

2024-01-05 05:34江苏省吴江中等专业学校
新课程教学(电子版) 2023年20期
关键词:定风波麻烦古诗文

江苏省吴江中等专业学校 袁 英

历经几千年流传下来的古诗文,虽然篇幅较短,但其蕴含的情感极为丰富,承载了渊博的思想和浓厚的文化。因此,在中职教育中古诗文教学极为重要,可让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有一定了解,奠定扎实的文学功底,为打造专业型人才提供条件。但在现实教学中,由于古诗文语言的运用习惯与现代汉语存在差异,教学时常通过分析字词、感悟情感等方式进行教学,导致古诗文中的意境美被破坏,使教学枯燥无味,学生学习欲望降低。同时,中职院校大部分学生的基础较为薄弱,在学习古诗文时难度较大,最终学习效果不佳。“穿越”教学策略是指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参与到文本中,根据已有的情感体验,结合“穿越”模式,对文本进行再次想象和创造,这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可让其在穿越中体验到古诗文的价值。因此,文章借助“穿越”策略,以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文中简称《定风波》)这一课程为例,探讨古诗文教学的策略,促进学生发展。

一、中职古诗文课堂教学现存问题

中国古诗文的语言习惯、情感表达、思维方式等方面与现代汉语存在一定的差异,让学生有一定的距离感,所以学生在面对蕴含真善美、深厚文化、广博思想的古诗文时,仍然觉得索然无味,导致学习和教学难度增加。一方面是因为学生在看到“古”字时,就感觉文章十分无趣,且一部分学生还认为学习古诗文没有用处,便放弃学习;另一方面由于中职院校学生的基础较差,且没有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学习积极性低,所以古诗文的学习如隔万重山。此外,在中职院校中基础文化课程不断被边缘化,古诗文教学中则照着教材念,主要从字词句解释、创作背景介绍、总结中心思想、感悟作者感情等方面开展教学,使课堂单调无趣味,且在课后又不能反复诵读、发酵思想,最终出现“教师无助、学生无趣”的情况,古诗文课堂教学效率大幅度降低。

二、“穿越”的具体策略

从实际课堂教学中看出,学生对于古诗文的学习兴趣并不大,但其喜欢观看各种“穿越”剧,或阅读与“穿越”相关的小说。“穿越”类型的电视剧和小说模式可概括为,现代人回到过去,与古人密切交流和学习,从而掌握该年代的知识和技能,或向古人灌输当代人的思维,或将古人的经验带回现代继续运用,古今相处和谐,互相碰撞出火花。“穿越”可让观众和读者具有极强的在场感和参与感,而在古诗文教学中提出“穿越”教学策略,就是要借助该种氛围,根据中职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学习需求,创设教学情境,将合理的课堂流程设计出来,促使学生对古人的敬仰之情受到激发,将其对古诗文的感悟、运用能力提高,最终古诗文教学效果提升。

“穿越”教学策略的一个基本模式为遇到挫折—穿越时空—古今对话—自我反省。现以苏轼的《定风波》为例,对“穿越”策略的实际运用进行具体分析。

(一)遇到挫折:创设“麻烦”情境

遇到挫折指的是教师要根据文本实际内容合理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到“麻烦”,并告知其在本节课学习中可寻找到解决“麻烦”的办法。在学习苏轼的《定风波》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同一作者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已经熟悉和了解苏轼的生平、创作背景及时代等内容。因此,在《定风波》的授课中,为了避免直接简单地教授新课,教师可以借助课文对照的方式创设“遇到挫折”的情境,引领学生“穿越”时空,代入角色。为此,如表1所示,设计了4个问题。

表1 问题设计

由于“下雨没有伞”这个“麻烦”十分生活化,容易找出解决的办法,可让学生积极发言,表达情感,且假设与千年前的苏轼相遇,使学生的参与感和在场感加强,似乎事情真实发生一般,迅速激发学生兴趣。同时还能引起学生思考,“下雨没有伞”只是一个非常平常的事情,有什么可害怕的呢?苏轼还能从中获得什么新启示?此时教师有意识进行引导,使学生自觉跟着教师的思路学习诗词。在该环节的设计中,需注意如下几点。第一,教师在设计“麻烦”时,要与课文相结合,铺垫教学目标。第二,在设计“麻烦”时,需要结合生活,设计出可以解决的“麻烦”,不要增加学生解决麻烦的难度。第三,解决“麻烦”的方法必须能在课文中找到,促使古诗文现实指导作用加强。

在创设“麻烦”情境的过程中,要根据苏轼的经历和心境来设计,采取追问、反问的方式,通过创设的“麻烦”,引导学生回忆与苏轼有关的知识点,且将这些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知识网络,使得学生对这一“麻烦”的深刻意蕴融入文本之中,找到与现实的契合点,在“穿越”的过程中,基于苏轼的视角来鉴赏文本,通过深入情感鉴赏和意象解读,引导学生在词作解读中全方位把握其内容、写作手法,领悟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和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二)穿越时空:细读文本寻找答案

穿越时空是发生在遇到挫折之后,是指学生和古人相遇,一起解决“麻烦”。在该环节中有两条路径可以选择,一种是现代人回到古代,另一种是古人“穿越”到现代,结合《定风波》的内容,教师可选择第一种路径,设计出详细的人物形象和场景。假设学生身着运动服,脚上穿着运动鞋,带上手机和耳机,骑着自行车,“穿越”到了千年前的那个雨天,碰到了“竹杖芒鞋轻胜马”的苏轼,你觉得你们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情呢?教师可设计一个名为《我和苏轼的雨天》的表格,如表2所示,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完成。

表2 我和苏轼的雨天

文本细读属于一切感悟性、理解性教学目标的基础,所以不管是如何新型的教学模式都需以其为基础,但若只从表2的(2)(3)(4)栏进行教学,并不能将学生与《定风波》的距离拉近,而在表格中加入“我”这一栏,形成古今对比,将苏轼与学生的距离拉近,使学生能真实感受苏轼的思想和情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欲望。此外,在此环节中,无论是选择何种路径,需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设计的人物造型需要合理,设计的当代人应以学生的喜好为主,让真实感加强,塑造的古人形象要尽可能将古人习惯还原,借助差异对学生的思想进行冲击,唤起其好奇心。如在《定风波》中,设计的学生形象需与流行生活方式相结合。第二,结合教材设计文本解读时,要简单明了,与中职学生的学习、理解能力水平相符,如上表中将上下阕内容划分好,指出解读角度,以此将学习难度减轻。

(三)古今对话:与古人共同成长

古今对话是指学生和作者之间的谈话。“穿越”策略若仅仅是让学生的好奇心满足和解释字词,则与传统教学模式无差别,甚至会因趣味性而让学生忘记学习。因此,教师在文本细读和整体感悟之后,为了让学生对苏轼“三观”的理解强化,可设计古今对话环节,引导学生尝试从个人和苏轼的角度劝说对方进行不同的生活,即让学生向苏轼介绍骑自行车、穿防水运动服、听音乐等方面的好处,同时要求学生代入苏轼这一角色,解释感受自然、聆听雨声、漫步人生路的美妙,随后再互相辩驳,最后将两种生活方式的不同之处辨别出来,这就是古今生活的差别,且也属于苏轼生活的特殊之处。通过该环节可让学生对苏轼的理解加深,达到教学目的。

针对该环节的设计,可选择的路径有两条,其一是让学生分为两组开展辩论,其二为学生一人扮演两个角色,代入苏轼,自己与自己对话。结合《定风波》的教学目标,可选择分组辩论的教学路径,并设计出相关表格,如表3所示,帮助学生厘清思路,将表格填写完成后,可分成两组辩论。

表3 古今生活差别优劣势

在该环节中,教师要告诉学生在辩论中不能谩骂、要理性,且辩论结果并不是输赢,而是在辩论中进一步认识苏轼。通过两组辩论的方式,可让学生的参与感和在场感加强,同时更深层次地推进寻找解决方法的环节,巩固了古今相异的情感和思想,并能独立做出选择。

(四)自我反省:回到现实再迁移

自我反省是指将古诗文中的价值观与自己的生活进行对比,其属于“穿越”策略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因为任何知识仅记忆不运用,那么知识始终是知识,只有在实际生活中融入知识,才可让知识成为自己生命中的一部分。古诗文的学生也是如此,学生如果只是了解古人的情感和思想,则会出现不理解其蕴含的文化价值的现象。因此,教师在教学古诗文时,需在背诵和理解的基础上,运用和内化古诗文知识。例如,在苏轼的《定风波》教学中,首先教师要思考该首词表达的洒脱、乐观等情感,可以让还没有成年的中职生学习到什么?与学生生活有什么联系?其次,教师引导学生再一次设计“遇到挫折”的生活场景,并可用《定风波》中的知识化解挫折。在该环节中,不仅能让学生理解重点词句,还能让学生有效运用和内化古诗文的思想精华。例如,有学生认为从“竹杖芒鞋轻胜马”中明白身外之物并不重要;从“一蓑烟雨任平生”学会了遇到事情要镇定、从容;从“山头斜照却相迎”中明白对生活要积极乐观等。在该环节中,学生由于受到阅历和年龄的限制,设计时会存在难度,教师需及时提示。同时,学生的解决方法不一定正确,教师不可直接否定,应鼓励其继续思考。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中职学生中,古诗文的课堂教学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将古人的情感、语言和思维在现代中焕发出生命活力,与学生的思想相碰撞,使古诗文学习充满趣味性,进而让学生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因此,中职教师要寻找出新的教学策略,而“穿越”策略的有效运用,则对教师在传统中挖掘符合学生需求的教学内容进行鼓励,探寻与学生能力相符的教学目标,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以此传承古诗文中的思想精华、感情真谛。

猜你喜欢
定风波麻烦古诗文
定风波
糟糕!我有大麻烦了
古诗文阅读备考指津
“能麻烦你一下吗”“不能”
《苏东坡·定风波》
引领小学生诵读古诗文之妙招
彼此麻烦,才有感情
《定风波》
《定风波》“回首向来萧瑟处”的理解及其它
对古诗文默写有效性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