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强化核心素养培育
——解析《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变化及实施

2024-01-07 08:37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朱汉国
新课程教学(电子版) 2023年19期
关键词:学业课程标准新课标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朱汉国

2019年1月,我国全面启动了对《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修订工作。本次修订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提出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总结21世纪以来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改革的宝贵经验,充分借鉴国际课程改革的优秀成果,努力将我国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修订成既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又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纲领性教学文件,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历史课程体系。经数年的努力,修订后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已于2022年正式公布(以下简称新课标)。新课标与以往历史课程标准相比较,有了显著的变化。

一、提出了历史课程要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

新课标较以往历史课程标准的重大变化,首先体现在课程目标上由“三维目标”发展到“核心素养”的培养。

新课标要求:“历史课程要围绕核心素养,体现课程性质,反映课程理念,确立课程目标。”那么,什么是核心素养?为什么要在课程目标上由原来的“三维目标”发展到核心素养培养呢?

一般来说,课程目标是对一门课程学习的总体要求,它反映了国家和社会对这门课程的教育宗旨和基本要求。在当代中国基础教育中,在很长时间内,一直是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双基”为教学目标。从1949年到2000年,我国共颁布了10余个版本的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各版本教学大纲在其“教学目的和要求”中,都是以“双基目标”为要求的。应该说,在知识匮乏,尤其是经过“文革”浩劫后急需补充知识、提高实践能力的年代,基础教育中的“双基”教学,对夯实学生基础知识,培养实践能力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毋庸讳言,在强调“双基”教学过程中,出现了过于注重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教学,而忽视知识获取与能力培养的途径与方式方法,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有鉴于此,200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目标”中,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明确规定了学生通过历史学习应达到的目标(即“三维目标”)。

“三维目标”与“双基”教学目标相比,在重视“知识与能力”教学的基础上,在以下两方面有了重大突破:一是提出了“过程与方法”目标,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历史教育不仅仅是通过课堂传授一些历史知识,而且是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提出,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转变学生以往历史学习中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的方法,培养学生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学习。二是把历史课程的政治教育、社会教育功能与人的发展教育功能结合起来,要求学生学会做人。

“三维目标”的实施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教学实践中,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以往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了要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有鉴于“三维目标”在实施过程中取得的明显效果,2011年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仍沿袭2001年实验版课程标准“三维目标”的提法。但随着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增长,“三维目标”在实施过程中也逐渐出现了一些问题。它缺乏明确目标的实质内涵,导致了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只关注目标的呈现方式,即只有三维叙写,而不清楚受教育后所习得的素养。同时,由于知识目标仍是“三维目标”的重要内容,在实施过程中,虽强调了不要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但在教学实践中,一些地方仍把知识的讲授与考查作为唯一的目标依据,从而使“三维目标”仍停留在“双基”教学层面上。

2012年党的十八大后,党中央明确提出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此,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该意见要求在修订课程标准时,必须依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进一步明确各学段、各学科具体的育人目标和任务,指导教师准确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使课程更加准确反映人才培养要求。

根据教育部的意见,新课标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了培养历史课程“核心素养”的任务。所谓历史课程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历史课程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它们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从“三维目标”发展到“核心素养”的培养,无疑是新版历史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上的新变化。

二、构建了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

新课标合理地吸取以往历史课程结构中的长处,摒弃其不足,构建了通史内容与跨学科主题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历史课程内容分为七个板块,分别是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以及跨学科主题学习。前六个学习板块的内容设计,将2001年版课标和2011年版课标的长处有机结合起来,按照历史发展时序,恢复了学习主题的呈现方式,在学习主题下陈述具体学习内容。新构建的课程体系依照人类历史发展的时序,循序渐进地叙述学习内容,避免了2001年实验稿课标中个别学习内容时序错置的不足;而学习主题的呈现方式,基本反映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阶段特征,避免了2011年版课标中学习内容过散的不足。

值得一提的是,新课标在构建课程体系中新增了“跨学科主题学习”这一板块。为什么要增加跨学科主题学习?其主旨就是为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提高学生学会学习、实践创新、责任担当等综合性的素养,切实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历史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能运用多学科的知识与技能,进行贴近社会、贴近生活的综合探究。

跨学科主题学习是义务教育历史课程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前六个学习板块内容密不可分。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所涉及的内容,都来自前六个学习板块。它从特定的问题意识出发,将分散在不同地方的内容整合在一起,有助于学生形成既在时段上纵通又在领域上横贯的通史意识;同时借助不同课程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初步养成多角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内容中的前六个板块是历史学习的基础,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板块是学习的提升和拓展。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培养更新了学习内容

新课标明确提出了要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课程核心素养作为目标。为达成这一目标,不仅在课程结构的设计上,而且要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都要始终贯穿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这一任务。为此,新课标在原有课程内容基础上更新了学习内容。学习内容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坚持“基础性”的课程理念,本着强基固本的原则,精选最基本、最重要的历史内容。与以往课程标准规定的学习内容相比,新课标对原有学习内容作了进一步的增减。其中删减了一些较为过于艰深晦涩的内容,如删去了以往课标规定的南方古猿、人种形成、母系、父系氏族社会、该亚与厄瑞斯忒的传说等内容。同时增加了一些比较公认的学术成果,如中国史增加了良渚等远古遗存、明清时期的经济改革和全球性经济互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十四年抗战的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和新的建设成果等;世界史增加了非洲和美洲的内容,以及当今世界的主要发展趋势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内容等。

(2)关注重大政治意义的主题教育,以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育成。2022年版课标所选学习内容涵盖了古今中外历史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中发展的基本进程、趋势及重要史实,在此基础上,重点突出了以下主题教育。

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新课标选择了我国古代在政治、思想、文学、科技、艺术、手工业等领域的代表性人物和成果,涵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包含的核心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和各个时期在经济、文化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旨在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学生形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二是革命传统和党史教育。新课标在中国近代史中,选择了中华民族近代以来反抗侵略、谋求民族独立的史实,展现了近代中国不同阶层救亡图存的努力和斗争,以及中国革命不断走向胜利的历程。在中国现代史部分,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实行改革开放,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史实。革命传统和党史教育的加强,旨在揭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旨在增强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加强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三是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新课标还注重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选择了我国各民族在历史上交往、交流、交融从而形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的史实,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四、研制了以核心素养为测量维度的学业质量标准

研制学业质量标准是新课标较以往历史课标的一个重大突破。所谓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本课程学习后学业成就的综合表现,体现课程目标的达成程度,反映核心素养发展状况。学业质量标准是以核心素养为主要测量维度,并结合课程学习内容,对学生学业成就表现特征的总体刻画。

根据7~9年级学生的认知程度和义务教育历史课程的特点,义教历史课程学业质量标准并没有像高中那样划分多层级水平,仅是规定了合格级一个水平。为了便于操作,学业质量标准依据学习内容的不同层次,新课标将学业质量从三个方面作了具体的质量描述。

(1)要求学生能掌握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史事。在这方面要求学生能运用记录历史年代的基本方式,掌握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方法,将重要历史事件、人物、现象置于正确的时间和空间之中;能准确理解教材和教学活动中所提供的可信史料;能初步从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生存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方面,理解重要史事的意义。

(2)要求学生能了解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各种联系。在这方面要求学生能了解并认识四种联系,即古今联系、因果联系、横向联系、中外联系等。

(3)要求学生能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大趋势。在这方面要求学生能在了解历史发展的重要史事和各种联系的基础上,简要说明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进一步了解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从分散到整体的发展历程,初步把握中外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规律,并在自己的叙述中加以体现。

应该说,新课标对上述学业质量三方面的具体要求,是义务教育阶段历史学业质量的合格标准。学业质量标准的制定,不仅在引导学生学习历史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为检测学生学习效果提供了可操作的依据。

五、新课标增强了课程实施的指导性

新课标基于核心素养的培养,从教学、评价、教材编写、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建议。与以往课标相比,在教学和评价方面的要求和建议内容更具体、更具指导性和可行性。

例如,在教学方面,提出了如下要求。

(1)要坚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新课标不仅在课程内容中,对每个板块都提出了历史课程核心素养的学业要求,而且在课程实施的教学建议中,分别提出“以正确的思想导向统领历史课程的教学”“确定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角度整合教学内容”“设计有助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教学过程”等要求,并分别进行了具体阐述,提出了明确要求和可操作性建议。

(2)要强化学科实践。新课标不仅在课程内容的“教学提示”中对学生的学科实践提出了具体要求,而且在课程实施的教学建议中提出要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还特别列举了历史课程的实践活动,如进行历史方面的社会调查,采访历史见证人,参观历史博物馆、纪念馆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考察历史遗址和遗迹,观看并讨论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仿制历史文物,撰写历史小论文,编写家庭简史、社区简史和历史人物小传,编辑历史题材的板报、通讯、刊物,举办小型历史专题展览,设计历史学习园地的网页等。

(3)要推进综合学习。推进综合学习方面,新课标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课程内容中,新增了“跨学科主题学习”板块,设计了跨学科、综合性的主题学习活动,并列出了2个具体的活动案例。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设置,旨在推进综合学习。二是在教学建议中,专门论述了如何有效整合教学内容问题。要求教师在分析教材时,要围绕单元主题学习,将单元中的相关学习内容连为一条教学线索,明确单元下各课的侧重和关联,建构结构化知识。同时还要把握每课教学内容中的关键问题,围绕关键问题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

(4)要加强现代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深度融合。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明确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内容展现结合起来,通过多媒体手段呈现具体的、形象的、动态的、多维度的历史情境、过程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所具有的信息存储量大、检索速度快的优势,收集、整理并运用历史材料,组织学生开展史料研习活动。尤其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学生的学习活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深度融合不断发展,教师要积极探索线上教学模式,并将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六、在评价与考试方面,新课标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新版历史课程标准在“评价与考试建议”中,阐述了历史课程的评价与考试要坚持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完善评价体系;要以历史课程目标和学业质量标准为依据,以学生历史课程核心素养为着眼点,综合发挥考试与评价的导向、鉴定、诊断、激励、调控和改进功能,确保历史教育的正确方向,准确判断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达成度,及时把握学生学习状况,激励学生学习,促使教师改进教学方法;要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完善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有机结合的学业考评制度;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评价与考试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有效性。

七、面对历史新课标变化的挑战及机遇

由上述可见,新课标与以往历史课程标准相比,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学业质量、课程实施等方面都有了新的变化和突破。新课标的变化,尤其是培养核心素养目标的提出,无疑为我们的历史教学实践揭示了新问题,提出了新挑战。如何正确理解核心素养的内涵?如何基于核心素养培养进行教学和评价?将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面临的具有挑战性的主要问题。

(一)我们需进一步深化对核心素养内涵的理解

新课标明确提出了历史课程要培养核心素养的目标。那么如何理解核心素养,目前人们仍有不同的解读,从而一定程度影响了课程目标在教学实践中的落实。什么是核心素养?新课标有两句话对此作了阐释。第一句话说:“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第二句话说:“历史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

这两句话分别深刻揭示了核心素养内涵和历史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的具体内容。我们应如何认识“核心素养内涵”与历史课程核心素养具体内容之间的关系呢?

要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核心素养的内涵所在。这是义务教育阶段所有课程要培养的共同目标。只是每门课程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带有各自学科特征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以历史课程为例,历史课程要培养的正确价值观,其内容就是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和文化观。正确的历史观就是唯物史观;正确的国家观,就是要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正确的民族观,就是要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养成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正确的文化观,就是要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历史课程要培养的必备品格,就是要求学生在政治思想上必须认同伟大祖国,认同中华民族,认同中华优秀文化,认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道德人格上,必须让学生学会做人做事的道德准则,健全人格。历史课程要培养的关键能力就是要让学生能初步运用科学的史学理论和方法来认识和解释历史的能力。具体来说,要具有四方面的能力:一是初步学会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看待历史;二是学会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考察历史;三是初步学会依靠可信史料了解和认识历史;四是学会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对历史的看法。

培养带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历史课程核心素养的本质内涵,也是历史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那么,如何理解它与历史课程要培养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之间的关系呢?我们不妨用图1示意它们的关系。

图1 历史课程核心素养的组成部分

由图1可见,具有历史课程特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与核心素养五个方面的关系,是核心素养本质内涵(最终成就)与外在表现(重要素养细胞组织)的关系。学生形成的核心素养本质内涵是学生学习历史课程后所形成的、具有历史课程特征的关键成就;核心素养的五个方面是对历史课程核心素养的外在表现(重要素养细胞组织),是培养学生历史课程核心素养方法和途径,是核心素养目标的具体化和细化。通过历史课程核心素养五个方面的培养,最后形成具有历史课程特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表1可以简要反映历史课程核心素养内涵与具体表现的关系,以及核心素养培养途径。

表1 历史课程核心素养培养表

正确认识核心素养的本质内涵,以及与核心素养诸方面的关系,将有助于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理解如何去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也有助于我们如何依据核心素养展开学业评价。

(二)需切实有效地组织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

新课标明确要求历史课程的教学要力求体现课程的基本理念,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那么如何基于核心素养培养来组织教学,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为切实有效地组织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我们应注意以下三个主要教学环节。

一是要确立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目标。我们要将核心素养培养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制定教学目标时要以课程目标、各学习板块的学业要求、学业质量标准为依据,确定历史课程核心素养诸要素为一体的综合性教学目标,改变以往机械地分列出知识、能力、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表述,聚焦问题解决的实际程度,以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二是要设计有效培养核心素养的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包括明确学习任务,整合学习内容,创设学习情境,提出探究问题、组织解决问题的论证等。

三是要探寻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方式方法。俗话说,教无定法,我们需要在具体教学中,根据各自学情去探寻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笔者有几点建议供参考:第一,要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方式方法可以多种多样。第二,要注重现代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第三,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有针对地进行个性化指导。

(三)需开展以核心素养为测量维度的学业评价

新课标指出:历史课程评价要以历史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要求和学业质量为依据,以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综合发挥评价与考试命题的导向、鉴定、诊断、激励、调控和改进功能,准确判断学生核心素养的达成度。如何落实新课标关于学业评价的要求,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又一挑战问题。我们要力求做到以下四点。

一是要确立以核心素养为测量维度的学业评价体系。历史学业评价应以课程目标为依据,以学生历史课程核心素养的整体发展为着眼点,将评价贯穿于历史学习的整个过程。

二是要制定符合学业质量要求的学业评价目标。评价目标的确定,必须以课程内容、历史课程核心素养为依据,符合学业质量要求。深刻理解历史课程核心素养的内涵,准确把握学业质量所描述的表现特征。对学习板块、单元和课的评价目标进行整体规划和设计,注重对学生历史课程核心素养五个方面的发展状况进行综合评价。要根据学生实际,结合具体内容,制订具体评价目标。

三是要多维度进行学业评价。要尽量做到课堂学习评价和实践活动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相结合,同时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四是要重视评价反馈。评价反馈是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及时、准确地通过合适渠道向学生反馈评价结果信息,与学生共同解读和分析评价结果信息,发挥评价反馈的最大效用,真正实现教、学、评一体化。

以上简要地解析了《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主要变化。新课标的变化不仅仅是表述上的变化,而是基础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体现。新课标的这些变化,既为义务教育历史课程实施提出了新的挑战,也为我们探索新时代的历史教学实践提供了新的机遇。

猜你喜欢
学业课程标准新课标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艰苦的学业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音乐提升学生学业表现
树起学业担当之心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