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合理性评价及空间布局分析

2024-01-08 04:56黄子粮
江西农业 2023年24期
关键词:连片基本农田空间规划

黄子粮

(江西省赣州市崇义县自然资源局,江西 崇义 341300)

国土空间规划在多规融合要求下逐渐实施,在此期间,需对既有地块进行动态调整,此时各省市纷纷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划定“三线”,对区域范围内永久基本农田布局结构进行优化,基于多规融合原则规划与控制永久基本农田与“三区三线”间的关联,通过持续性永久基本农田地块优化调整而整体提升其质量与连片度。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空间布局的调整优化是建立在合理性评价基础上的,因此需加强对合理性评价的重视,科学设定指标对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进行评价。

1 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合理性评价

1.1 评价指标选取

为精细化确定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实际情况,保障合理性评价的科学性,以各个地块为对象展开针对性评价。从空间形态、区位条件、耕地质量、国土空间规划吻合程度四个方面选取合理性评价指标,最终将空间形态细分为两个指标,即地块规整度、空间连片度,将区位条件细分为距水系/河流距离、距居住点距离,由此最终得出了6 项评价指标,即地块规整度、空间连片度、距水系/河流距离、距居住点距离、耕地质量、国土空间规划吻合程度。

①地块规整度。该指标用于反映地块形状特征,若地块规整度较高,则更易于机械化作业,有助于农田机械化升级。②空间连片度。指地块之间的衔接程度,当地块连片度较高时,则易于规模化进行耕地种植,且可为机械化作业提供便利。③距水系/河流距离。农作物的种植与生长均依赖于水资源,若永久基本农田与水系、河流距离较近,则有助于农业灌溉,可有效保障农田生产力。④距居住点距离。该指标用于衡量永久基本农田与居民居住点间的距离,两者距离越短,则农业耕作的便利性更高。⑤耕地质量。该指标可直观呈现永久基本农田质量,永久基本农田质量越高,则地块生产能力越高。⑥国土空间规划吻合程度。用于衡量对比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空间规划情况与国土空间规划要求之间的一致性。

1.2 评价指标量化

完成指标划分后需根据其重要程度及影响程度设置量化评价指标权重。①地块规整度。结合景观生态学理论衡量地块规整度,可通过地块面积、地块周长计算得出该参数情况。②空间连片度。相邻地块间的距离若对规模化耕作种植无影响,则可认定为地块空间连片度较好,基于该思路可确定相邻地块之间的距离越短则连片度越高。为便于量化分析连片度而设置缓冲区,将永久基本农田与缓冲区叠加分析,处于相同缓冲区内的地块则可判定为连片度一致,换言之,若缓冲区面积越大,则证明永久基本农田空间连片度越高。在量化评价过程中,缓冲区面积低于4.54 公顷,判定连片度不佳,赋值20 分;如缓冲区处于4.54 ~10.21 公顷区间范围内,则赋值40 分;若缓冲区处于10.21 ~23.60 公顷、23.60 ~48.32 公顷区间范围内,则分别赋值60 分、80 分;若缓冲区面积超过48.32 公顷,则认为该区域内永久基本农田地块连片度优异,赋值100。③距水系/河流距离。按照永久基本农田距离水系/河流之间的距离进行评价赋值。④距居住点距离。基于GIS 软件展开空间分析,确定永久基本农田与各个居民居住点之间的距离,以此为依据确定量化评分情况。⑤耕地质量。按照《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确定永久基本农田等级,共计15个等级,其中1~4、5~8、9~12、12 ~15 分别为优等地、高等地、中等地及低等地,考虑到地块合理性量化标准分为5 个层次,故将上述永久基本农田质量等级同样划分为5 级,均匀间隔赋值,即1 ~3、4 ~6、7~9、10~12、13~15,分别对应量化评级得分中的100分、80 分、60 分、40 分、20 分。⑥国土空间规划吻合程度。叠加分析永久基本农田与当地城镇开发界限、生态保护红线,按照叠加重合程度评价永久基本农田与国土空间规划的一致性,并赋予分值。

1.3 评价指标权重

借助熵值法确定合理性评价指标权重,该方式客观性较强,可降低主观意识对权重划分的影响,在熵值法的有效运用下,则可得出上述6 项指标的权重值情况。

对各项合理性评价指标的量化标准及指标权重进行总结,具体如表1 所示。

表1 合理性评价指标的量化标准及指标权重

1.4 评价结果分析

完成各项合理性评价指标的量化标准及指标权重的确定后,则可进一步总结区域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合理性评价得分空间,并计算得分均值。为确保合理性评价结果可切实指导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空间布局优化工作,可按照评价量化得分情况将永久基本农田划分为五个等级,即缩减调出区、整治发展区、优化加强区、稳定保持区、优先保留区。①缩减调出区。缩减调出区的永久基本农田区域合理性较差,经量化评分后,其得分处于51.20 ~67.96范围内;②整治发展区。整治发展区的合理性量化评分结果处于67.96 ~75.12 区间内;③优化加强区。优化加强区的合理性量化评分结果处于75.12 ~81.08 范围内;④稳定保持区。稳定保持区的合理性量化评分结果处于81.08 ~89.22 区间内;⑤优先保留区。优先保留区的永久基本农田区域合理性较为优异,量化得分结果区间为89.22 ~99.40。按照上述标准确定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各个地块所属区间后,进一步统计各个区间的地块数量、面积及面积占比。例如:某区域经合理性评价分析后,发现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各个等级区域的地块主要集中为整治发展区、优化加强区、稳定保持区,地块数量分别为2444 块、3560 块、2882 块,面积分别为12871.32 m2、18677.25 m2、17221.75 m2,面积占比分别为21.96%、31.87%、29.39%,而缩减调出区、优先保留区占比相对较少。

优先保留区主要呈现出集中分布特征,优先保留区内的永久基本农田具有地块形状规整、连片度高、灌溉与耕作便捷、耕作质量高的优点,条件优越,且与现行国土空间规划要求之间的吻合程度较高。稳定保持区占比较大,其各项指标评价结果略低于优先保留区,但整体合理性较好。优化加强区分布分散,呈现出边缘化特征,综合条件一般,在后续发展中需对该部分永久基本农田进行优化加强处理。整治发展区部分永久基本农田条件相对较差,需通过整治发展而改善耕作条件,以此实现空间布局优化。缩减调出区地块数量与面积占比较少,其分布分散,该部分永久基本农田整体合理性低,地块形状不规整,连片度与耕地质量低,且区位条件不佳,甚至存在与现行国土空间规划红线相冲突的问题。

2 基于合理性评价结果的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空间布局优化路径

通过合理性评价可得出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情况,在国土空间合理规划期间,则可根据合理性评价结果对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进行优化调整,对缩减调出区的地块进行调出,从其他类型地块中选取优异地块调入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内。

2.1 地块调出调整

2.1.1 基于生态保护红线的地块调出

在区域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内,可能存在部分地块与生态保护红线相矛盾的情况,此时基于国土空间规划要求,需严格遵守生态保护红线,故对于该部分永久基本农田,需遵循“应退尽退”原则将其调出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借助GIS 系统分析永久基本农田与生态保护红线间的相交与覆盖图斑,基于GIS 图斑信息确定与生态保护红线冲突矛盾的永久基本农田区位条件及面积总量,根据合理性评价结果对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空间布局进行优化调整时,则需将与生态保护红线冲突矛盾的永久基本农田地块调出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

2.1.2 基于合理性评价结果的地块调出

通过合理性评价得出了区域范围内永久基本农田布局情况,受到区位条件、自然条件、长久耕作规律的影响,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无法做到所有地块具备高质量,在地块规整度、空间连片度、距水系/河流距离、距居住点距离、耕地质量、国土空间规划吻合程度上必然会出现不同层次的差异,在此情况下,不可避免地产生低质量、空间条件较差的地块,在空间布局优化时,需对其进行调出处理,依托现有资料确定需调出的具体地块,并对需调出的地块进行统计,计算调出面积。

2.2 地块调入规划

以国土空间规划要求、当地耕地特征对地块生产适宜性进行评价,确认地块符合农业耕地要求后,则可将其调入永久基本农田。为确保所调入的地块切实符合耕作要求,需从耕作条件、区位条件、空间形态、气候条件、灾害类型五个方面对地块调入适宜性进行分析,选择指标并确定权重。在确定各指标权重时,同样采用熵值法进行客观分析,地块调入适宜性评价分析指标及经分析后得出的权重具体如下所示:①耕作条件。下设盐渍化程度、坡度等级、质量等级三个具体的衡量判断指标,三项指标的权重分别为0.08、0.08、0.07。②空间形态。下设地块规整度、地块连片度两个评价指标,上述两项指标的权重分别为0.07、0.10。③区位条件。下设距水系/河流距离、距居住点距离、距永久基本农田距离、距沟渠距离、距道路距离五个评价指标,上述五项指标的权重分别为0.08、0.08、0.12、0.09、0.10。④气候条件。下设两个适宜性评价指标,分别为气温与降水量,两者的权重分别为0.05、0.05。⑤灾害类型。主要评价指标为气象灾害,其权重为0.03。

按照上述指标对各类地块的调入适宜性进行分析后,需根据生产适宜性程度及生态重要性程度确定将调入单元。对优化调入情况进行总结,具体如下:①生产适宜性较高时,若其生态重要性程度较高,则将其视为适宜保护区,若重要性程度一般或不重要,则均看作优先调入区。②生产适宜性一般时,若其生态重要性程度较高,可将其视为整治调控区,若重要性程度一般或不重要,则分别列为适宜保护区、优先调入区。③生产适宜性较低时,若生态保护重要性较高或一般,可将其列入整治调控区,若不重要则视为适宜保护区。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的空间布局合理性进行分析时,可借助地块规整度、空间连片度、距水系/河流距离、距居住点距离、耕地质量、国土空间规划吻合程度六个指标展开分析,对既有地块进行优化调整,对质量及布局不佳的地块进行调出,同时基于国土空间规划要求,对于与生态保护红线矛盾的永久基本农田,同样需将其调出。与此同时,借助耕作条件、区位条件、空间形态、气候条件、灾害类型对地块进行耕作适宜性评价,选取合适的地块调入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内。

猜你喜欢
连片基本农田空间规划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的再认识
永久基本农田集中区域“禁废”
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思考
大别山连片特困地区反贫困综合绩效模糊评价
大别山连片特困地区反贫困综合绩效模糊评价
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数据库建设及应用
空间规划的海外经验探讨
应用匹配追踪傅里叶插值技术实现OVT域连片处理
我国空间规划体系建设思考与展望
湖北省乡镇连片开发工程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