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思政育人研究热点分析

2024-01-08 00:52毛丽娜
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类团聚类育人

冉 鑫,毛丽娜,李 翔

(1.保定理工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2.内蒙古工业大学,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3.中国计量大学,浙江 杭州 310018)

0 引言

2016 年召开了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思政育人工作受到了高度重视。高职院校肩负着长期为行业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任务,不断服务现代经济建设,应当重新审视思政育人模式,构建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协同育人体系,不断在教育改革实践中总结育人经验。

为了对高职院校思政育人研究进行总结和分析,本文以2012 年—2022 年中国知网数据库中收录的核心期刊文献为基础,采用文献计量方法与可视化软件对相关文献进行汇总分析,梳理高职院校思政育人研究现状与热点话题,以促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思政育人改革与高质量发展。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将中国知网数据库作为样本数据来源,将“高职”“思政”作为关键词,年度设定为2012 年—2022年,来源类别设定为北大核心与CSSCI,共得到749条结果。进一步对检出样本进行数据清洗,筛选样本的标题、关键词,剔除会议综述、书评、佚名文章,共得到有效样本文献499 篇。将其以Refworks、Endnote等格式导出,以备后期分析软件导入时使用。

文献计量方法与可视化分析是对搜集文献相关信息的整理和挖掘,以探究研究基础、研究前沿、研究趋势。当前,该方法广泛应用于社会科学研究中。通过CiteSpace 软件生成相关图谱并进行可视化分析,运用内容分析法总结研究热点,利用突现表、战略坐标图等进一步分析研究趋势。

2 热点分析与研究趋势

2.1 关键词分析

关键词能够代表研究领域的研究方向,词语复现次数越多,研究热度越高[1]。从文章中共抓取关键词346 个,其中频次大于10 的有18 个,如表1 所示,基本体现了研究热点。除了“高职院校”“高职”“思政教育”等高频关键词外,“实践教学”“课程思政”“思政课程”“教学改革”等也都处于研究的核心位置,相关研究具有坚实的基础,研究分支也较多。

表1 高职院校思政育人研究的高频关键词

2.2 聚类分析与热点研究

聚类能够根据数据特点将联系紧密的关键词汇聚到一起,进一步反映研究热点的关联情况。类团序号排列越靠前,表明该类团规模越大。根据关键词之间的关系,运用CiteSpace 软件生成高职院校思政育人研究聚类图谱。聚类图谱中有346 个节点,414 条连线,网络密度为0.0069,模块指数为0.8588,聚类平均轮廓值为0.9151。当模块指数大于0.31时,认为该图谱中聚类结构显著,当聚类平均轮廓值大于0.71时,认为该聚类结构可信,对模块指数和聚类平均轮廓值进行综合分析,实验结果为聚类有效。

设置研究结果显示排名前10 的聚类结果,导出聚类结果进行分析,10 个聚类类团的关键词分别为“高职院校”“高职”“教学改革”“工匠精神”“成效”“思政教育”“实践教学”“工学结合”“课程思政”“百万扩招”。为方便研究,将聚类类团进行整合,共分为4 个研究热点,即高职院校思政育人改革动力研究、困境研究、路径研究和成效研究。

2.2.1 高职院校思政育人改革动力研究

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长期发挥着对学生的价值引领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思政课改革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深入探讨思政课改革和创新发展问题,重构思政课教学生态,成为当前思政课教学发展的重要内容。在高等职业院校思政课改革紧迫性与必要性的研究方面,有许多研究成果。

郑婉平认为,随着我国高职院校教育的蓬勃发展,对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更好地满足高职院校学生群体学习的需求,成为当前高职院校思政课改革的一项挑战[2]。毛加明、郑先斌认为,由于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特殊性,课堂教学容易走向“泛娱乐化”。同时,高职院校大学生群体容易表现出一些消极情绪[3]。殷哲浩认为,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目标是在教育全过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元素,培养具有高综合素质的职业技能人才[4]。冯宝晶以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政教学为例,认为加强工匠精神培育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也是促进学生个人成长的需要。在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方面,高职院校承担着特殊使命[5]。

2.2.2 高职院校思政育人改革困境研究

多年来,高职院校在推动思政育人工作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但在思政育人实际效果方面,高职院校仍然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

曹峰认为,在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思政课一旦生硬地采用项目化教学法,极有可能背离思政课的课程定位与学生的成长规律[6]。邵路才、才晓茹认为,当前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困境在于教学理念滞后、教学目标模板化、教学方式单一、评价方式陈旧等[7]。冯宝晶认为,当前高职院校推进课程思政的困境在于对思想政治教育重视程度不够,教师队伍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有待提高,多部门协同机制有待完善[8]。

邵锦平等人认为将地方优秀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过程中也存在现实困境,例如地方优秀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并不充分,对优秀文化资源的教学改造不足,学生的参与热情不高[9]。思政育人作为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高职院校各个方面通力合作,在实际运行过程中遇到不完善、不充分、不健全的现实问题时,高职院校应统筹好思政育人的实践路径,解决面临的各种困境。

2.2.3 高职院校思政育人改革路径研究

高职院校思政育人建设作为学校深化内涵建设的切入点与教学质量的生命线,长期贯穿于学生培养的全过程。研究者们围绕高职院校思政育人改革进行了大量探索,提出了许多创新的改革路径。

李俊平、茌良计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探讨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路径,认为教师要构建幸福课堂理念,分享爱的故事,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10]。杨雪琴认为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改革要坚持顶层设计,营造全学科德育渗透结构,注重学情调研,逐步提升学生对思政教育的认可度[11]。王石探讨了高职院校思政“金课”的建设路径,认为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提升教学技能,重构教学模式,加强教学管理。

上好思政理论课,关键在教师[12]。倪淑萍提出在课程思政内生式发展过程中采用以点带面的方式,一旦先行课程成功形成示范效应,就动员各专业进入课程思政集中开发阶段[13]。无论选择何种思政育人改革路径都是为了更好地完成育人目标。

2.2.4 高职院校思政育人改革成效研究

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融合统一。各高职院校在扎实推进思政育人的过程中积累了许多经验,也形成了一定的示范效应。

汪妍、楼宏强将“仁”文化融入高职院校医护专业思政育人体系中,构建“三仁行、三路径、三悟性”思政育人体系,实现德育全过程、全方位渗透[14]。黄淑敏、李秋红以学校的创业教育为例,认为创业教育与课程思政可以通过教学内容相互融合,形成协同效应,进一步夯实高职院校学生创业能力[15]。丁菁以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为例,探讨了岗位思政改革成效,通过改革使得毕业生满足企业用工要求,缩短了工作磨合期[16]。郑义等人以农业高职院校为例,创新思政教育方式,涵养农牧文化特色,丰富劳动教育形式,激发学生的“三农”情怀[17]。各高职院校在围绕自身特色进行思政育人改革中所取得的良好成效来之不易,未来应继续广泛吸纳先进经验与前沿成果,努力提升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水平。

2.3 战略坐标图分析

战略坐标图是一种以向心度为纵轴,以密度为横轴来衡量某一研究主题内部关联性的二维坐标图。在聚类结果的基础上绘制战略坐标图,如图1所示。向心度、密度指标计算结果如表2 所示,根据研究需要,仅对排名前8 的聚类类团结果进行分析。由图1可见,8个聚类类团中,有1个类团位于第一象限,有3 个类团位于第二象限,有1 个类团位于第三象限,有3个类团位于第四象限。

图1 高职院校思政育人研究战略坐标图

类团4“工匠精神”位于第一象限,与其他类团相比,该类团向心度与密度值最高。说明该研究主题基础性较强,研究热度也较高,工匠精神逐渐成为高职院校思政课中精神品格教育的重点。近年来,与工匠精神密切相关的劳动教育、劳模精神也在不断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

类团5“成效”、类团6“思政教育”、类团7“实践教学”位于第二象限,类团间较为分散。该象限的研究内容包括教学质量、教学模式、体系构建、专业特色、机制创新等。这些类团的向心度较高、密度值较低,说明这一领域的研究活跃度并不高,因此,要加强与主题研究的融合,提高研究活跃度。

类团8“工学结合”位于第三象限,该研究内容包括“三教”改革、系统论、信仰体系、创新路径等。该类团向心度与密度值都较低,说明这些内容的研究较为分散,与其他类团相比处在较为边缘的位置。从内容看,无论是“三教”改革还是信仰体系,都是当前快速发展的研究主题,有着较大的发展空间。

类团1“高职院校”、类团2“高职”、类团3“教学改革”位于第四象限。这些类团主要研究高职院校思政育人教学改革,其向心度高、密度值低,类团间联系紧密,说明该类研究虽然较为重要,但后期可能演化为其他主题。

2.4 突现词分析

突现词代表某一时间段内被引次数突然增加的关键词,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显示某一领域的研究趋势。在关键词共现设置基础上生成突现表,如表3所示。表3 中呈现了各个突现词的突现强度、开始年份、结束年份,由表3可见,2012年—2022年,共出现9 个突现词,呈现出“早期教学实践与模式探索”和“课程思政探索”这2个研究发展阶段。

表3 高职院校思政育人研究突现词统计

第一阶段是2012 年—2016 年,此阶段突现了“高职生”“实践教学”“教学体系”“工学结合”等关键词,相关研究多围绕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一体化进行构建,早期的思政教学改革在工学结合等方面有过一些基础性探索,给高职院校思政教学改革注入了活力。

第二阶段是2016年至今,该阶段突现了“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等关键词。此阶段的研究重点为拓宽课程思政的建设路径,实现价值协同。2016 年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成为高职院校育人工作的重点“。课程思政”这一关键词的突现强度达到10.48,该阶段教学研究重点可能成为研究人员长期关注的研究主题。

3 启示与展望

对2012 年—2022 年高职院校思政育人相关的高质量文章进行统计与图谱分析,可以看出国内学者对高职院校思政育人的研究进行了多角度的探析。研究热点主要包括高职院校思政育人改革动力研究、困境研究、路径研究和成效研究4 个方面。通过对热点进行分析和研究,可以得出以下启示。

1)德技并修贯穿全面育人体系。高等职业教育要把德技并修作为育人规划的前提。随着多元价值的冲击,高职院校学生在职业观念上极易产生偏差,如何引导学生学会技能的同时又帮助学生培养较高的道德品质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最需要思考的问题。

首先,高职院校本身要制定清晰的德技育人规划,不断学习先进的德技并修育人经验,监督好各部门的育人进度、育人成效。把握“为谁培养人”的根本导向,把家国情怀融入到技能学习当中。其次,高职院校教师要把思政育人融入专业课的教学中,不断优化授课方式,巧妙设计教学环节,树立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融合的育人理念,把学生培养成德技并修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2)内外联动打通全程育人出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普遍的育人方式。因此,除了在校内打造育人队伍,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外,校外企业也应发挥其职业教育办学主体作用,与高职院校合作,共同承担起立德树人的责任,使企业真正成为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的助力者。

企业应充分与高职院校对接,了解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担负起育人责任。制定适合高职院校学生校外培训的育人方案,使学生既能学会技能,又能知晓该行业的工作准则,真正让学生在校外了解行业、了解社会、了解国情,逐步通过内外联动育人,将学生培养成为适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工匠人才。

4 结语

通过探究高职院校思政育人的研究进展和研究热点,进一步丰富研究内容,不断寻求思政育人研究的可持续发展。高职院校应不断加强教学研究和科研协作,通过学术交流与合作,实现多方共同构建高职院校思政育人研究的大格局,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要求,不断推进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

猜你喜欢
类团聚类育人
基于PubMed数据库病人报告结局研究热点的共词聚类分析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基于DBSACN聚类算法的XML文档聚类
基于高斯混合聚类的阵列干涉SAR三维成像
基于共词分析和可视化的我国神经病学领域热点监测
一种层次初始的聚类个数自适应的聚类方法研究
国际电子学习研究主题演化分析*
自适应确定K-means算法的聚类数:以遥感图像聚类为例
基于战略坐标图的我国馆藏资源研究主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