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课程思政评价体系构建新探

2024-01-08 01:21陈美玲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专业课育人思政

陈美玲

(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 教务科研处,广西 南宁 530007)

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以来,关于高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研究迅速升温[1]。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其中明确指出,人才培养成效取决于课程思政评价标准的科学性。可见,制定和完善课程思政评价考核体系极为重要,关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效果。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自提出以来,无论是相关理论还是其实践改革都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得到广泛重视并取得显著成效[2]。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国高校的办学特色,也是我国办好大学的优势。课程思政作为理念的创新,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进而培养振兴中华的新时代青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课程思政的指导思想,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各专业课课程和思政教学课程协同育人助力。课堂教学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必须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通过持续改革创新,从而有效增进广大师生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同时,课程思政是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层面的创新,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制度要求不断完善立德树人的体制机制,在此基础上,课程思政要求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课程思政在课程延伸及育人功能的基础上进一步激发了高职院校教师对自身师德修养的强化,推进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贯通人才培养始终的制度设计。此外,思政课堂是思想政治育人的基础,是教学课程的实践创新所在。所有的课程都有思政属性,“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具有同等地位。推动所有课程承担起育人功能,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是确保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必然要求。高职院校要依托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奋笔疾书”的总体要求,以改革创新精神提高“课程思政”建设质量,推动各门课程守好每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门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打牢课程基础。

(二)课程思政评价体系

课程思政评价体系是以系统的角度对学生在专业课学习中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等进行探析,包括学生对思想政治理念掌握状态、思想轨迹以及所存在的问题等,并通过对思政教学中的教学设计与实施、成果效能等进行洞察分析,进而实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发展的目标。高职院校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是办学发展的基本规律,作为培养国家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摇篮,高职院校在各专业课的思政元素挖掘上要充分且要顺应教学规律,从而自然而然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3]。课程思政评价体系是基于教学质量层面评价其课程教育水平的高低及教育成效的优劣程度。对课程思政进行成果实效的评价,即通过构建既定的教育目标和培养指标来实现,其教学质量在培养对象上得到体现。高职院校将课程思政中的教学主体、课程管理、教师团队、思政元素等方面进行指标分类,以系统的、科学的方法对学生的思想政治领悟、教学设计与实施、教学质量等进行整体性的分析评价。以课程思政对教育结构进行系统化的引导,对课程思政的教学工作及质量等进行评价,其目的是不断激励高职院校进行管理体系的创新升级,并推动教师进行自身师德修养的提升,从而为强化高职院校协同育人和思政育人的成果实效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思政教学质量评价的功能定位

据统计,高校教师中80%是专业教师,高校课程中80%是专业课程,高校学生学习时间中80%用于专业课程学习[4]。由此观之,专业课教学是开展课程思政的重要阵地。《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规定高职院校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时需要完成“立德、强技、提质”三项目标[5],可见,课程思政发挥作用的空间极大。《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指挥棒作用”[6]。课程思政评价在高职院校整个教学环节中,不仅发挥着引领方向的作用,更发挥着诊断问题、评估质量与激励教学的关键作用,因此,必须对此高度重视。

(一)促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

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等系列会议上强调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并且对立德树人作出了系列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并提出了“建立健全课程思政建设质量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的要求。作为促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实顺利落实的重要方式,课程思政建设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如何有效地对课程思政教学进行评价,科学地构建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对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效用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影响着高职院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情况。一方面,建立起科学完善的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能够全面地检验课程思政在高职院校中开展的成效,从而为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的深入推进提供参考指导。在推进高职院校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的建设中,评价的主体、内容、指标与方法逐步得到创新与完善,从而得以充分发挥其真实有效的评价功能,同时也使得高职院校在把控课程思政开展进程、提高专业课育人效果等方面获得了理论支撑,进而全方位、多层次地掌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另一方面,构建起有效的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能够动态反映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师生的表现,并从评价中发现课程思政教学存在的不足,进而为后续调整优化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参考,确保高职院校课程思政育人效果更具指向性,并以此为基础强化立德树人的效果。

(二)推动人才培养教育目标实现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是不可替代的。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可以有效地提升课程育人的反馈效果。因而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可以判断高职院校是否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到位,也可以判断教师是否实现了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是否能够满足学校的培养目标,还可以帮助学校和教师有针对性地对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作出调节和创新,找出存在的不足,并及时进行修正,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由此形成良性循环,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的成效。

(三)助力高职院校教学质量提升

在课程思政的系统工程中,教学评价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是在课程思政教学目标下,对课程思政教学在实际运行中的成效进行相关评价并为下一步的教学计划作准备的活动,评价旨在找出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与可改进之处,为下一步的教学工作提供具有指导性和操作性的参考与意见,是推进课程思政融入高职院校课堂教学、检验课程思政育人成效的抓手[7]。科学的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能够为高职院校专业课课程教学目标进行科学定位,并为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创新提供指导,从而进一步强化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效果。通过构建一套科学、健全的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能够具体地评估教师是否将课程思政的关键要求贯彻执行到位、教师的课程思政工作规划是否有效、课程思政实施方式方法是否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从而让教师的思政教学工作更为规范,最终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高职院校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建设现状与挑战

将课程思政教育理念贯穿于高职院校的教学工作中,是当前高职院校的重点任务之一。这不仅是迎接新时代新挑战的现实要求,也是实现“教育铸魂”要求的客观需要,更是推动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实现的必然要求。然而当下,部分高职院校在课程思政教学评价的原则与主体、方法与内容等许多层面都存在一定问题,这导致评价体系相对简单和滞后,难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一)忽视教学评价顶层设计,评价方向定位不明

在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评价工作中存在一些问题,其中较为明显的是容易忽略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评价顶层设计,这会直接导致评价体系难以回应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从而无法深入地检验课程思政开展的成效。一方面,部分高职院校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评价的实施具有直接性,缺乏系统性的领导。当前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在对课程思政进行教学评价时通常直接在专业课教学评价中进行,评价结果也只是通过专业课教学评价结果呈现出来,无法具体地反馈课程思政开展情况,也难以评估学生在道德情感、道德态度与价值观等层面的变化。另一方面,部分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评价尚未形成体系化的评价原则,无法对教师评价提供具有时效性的标准。部分高职院校尚未对评价原则在课程思政教学评价过程中的统领性作用形成科学认识,也未专门对课程思政教学评价的需求进行评估,因此,未能发现当前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中存在的不足,因而也无法建立科学系统、行之有效的评价原则。

(二)忽视多方利益相关者,评价主体较为单一

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教学评价活动的利益相关者包括教师、学生、学校管理者等[8],当下高职院校进行课程思政教学评价的主体多为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常常忽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关键作用,导致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不够全面。一方面,将教师视为课程思政教学评价的单一主体,既不符合多元参与的评价体系建设理念,也无法保证课程思政教学评价的有效性。虽然教师是课程思政的实际实践者,能在课堂上直接观察到学生的种种表现,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评价的可靠性,但若仅仅以此为评价依据,便会导致课程思政教学评价较为主观和单一。另一方面,对于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评价而言,通常还有自我评价、学生评价、领导评价、同行评价、专业评价[9],且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重点在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充分考虑各利益相关者的意见进行教学评价能够更加全面地提高课程思政的实效性。但是,当前部分高职院校仅以教师自评为主,忽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评价,从而导致无法全面展现课程思政效果。

(三)忽视过程性评价,评价方法较为滞后

高职院校在进行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评价的过程中,通常对师生进行结果性评价,一方面,强调教师的期末总结、学年总结;另一方面,强调学生的期中、期末考试成绩。然而,虽然结果性评价对师生在课程思政中的参与情况能够进行一定程度的反馈,但是这样的评价无法全方位地展现课程思政的推进过程,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表现也难以得到如实反映,评价的育人作用也难以得到发挥。高职院校专业课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评价的过程性必须重视。

(四)忽视思想测量,评价指标较为单调

高职院校实施课程思政,即要求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通过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要素的密切融合,拓展思政育人范围、丰富思政育人内容、创新思政育人方法。当前,部分高职院校对专业课课程思政进行教学评价时,多是从知识性层面进行考察,即对学生掌握的思想政治知识进行考察,忽略师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转变,进而影响高职院校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的整体性和有效性。在对教师进行评价方面,当前的评价体系对课程思政主要以教师所掌握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和教学设计内容为主要内容,从而忽视了教师自身在师德师风、价值观与理想信念上的表现与选择,如此难以从整体上了解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师进行课程思政育人时是否坚持了正确的方向也无法得到保证。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方面,评价者只是着重关注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且采用书面考试形式来进行测评,这样一来,学生道德思想、道德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表现无法直接得到反映。

四、高职院校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的构建路径

我国现阶段的高职院校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尚未形成统一的体系,文章基于当前的研究阶段从理论视角对课程思政的评价体系进行探索。课程思政的教学质量与实施成效对学生的学习发展具有直接影响作用,课程思政的评价体系要基于思政课程的育人规律,洞察教学活动对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及学校的育人育才质量的有效性。同时,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的构建要依托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与《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要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评价范围覆盖教学的全员、全程、全方位,并要求思想政治素养的融入须润物无声[10]。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是课程思政推进过程的关键环节,也是目前课程思政实施中的难点。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是对课程思政教学的目标、内容、实施过程与实施成效等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评价,只有详细、明确地实现评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才能发挥出课程思政应有的功效。为有效解决上述问题,高职院校应从多方面入手,科学、合理地对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进行构建。

(一)明确课堂满意度影响因素,引领科学有效评价方向

高职院校的课程思政改革要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增值和思想政治理念的深化来进行。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是我国推进“三全育人”工作的重要路径,高职院校要以改革创新精神提高课程思政的建设质量,推动各专业课程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要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部分高职院校专业课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容易忽视学生的个人成长情况,育人育德的教育理念无法得到充分体现。对此,高职院校应坚持“育人为本”的理念,将学生在课程中获得的思想政治收获与成长作为切入点,如关注学生对于课程思政的满意度,更强调学生的学习体验等[11]。学生对课程思政教学的满意度从四个维度出发(如图1),即师生互动、课堂环境、学生期望、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影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考状态,决定着教师对思想政治价值观培养的质量,并在提升学生认知和归属感的过程中直接影响学生对课程思政的满意程度。课堂环境影响学生对知识传授的关注状态,学生自我期望影响着课程思政教学的有效性,二者都对学生思想政治价值观的提升具有积极作用;生生互动则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合作状态,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理念,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的发展,并对学生的满意度有积极作用。明确学生对课程思政教学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引领科学有效评价方向,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思政在学生思想政治理念和价值引领方面的作用。

图1 学生对课程思政满意度的影响因素

(二)完善评价主体,保障多元主体充分参与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工作的管理者应明确在学校层面上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各类主体可能有哪些,并在学校层面上结合本校办学实际情况和培养目标的要求,明确各主体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作用,有针对性地将各类主体纳入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的设计,加强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并在各类主体多元参与的基础上保证评价的可靠性和客观性。

高职院校领导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管理主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及规划具有核心主导作用,统揽全局,在制定教学改革规划时,必须时刻以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核心,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把握好课程思政教学的主渠道。学校行政管理部门在对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应规范顶层设计,积极融入教学及科研的过程中,并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各部门领导应做到既分工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对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管理起到共同的促进作用。

教师作为课程思政的主要实施主体,要摒弃传统“教书匠”单一的课本知识传授,树立学生是学习主体的观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职业道德等为出发点,成为塑造好品德、好修养的技术技能型学生的“大先生”。教师作为专业课课程思政的主要实施者,参与到教学评价中能够充分实现教学效果的自查与反思,在评价过程中反思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是否卓有成效地渗透了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与价值观陶冶元素,并在教师自评、师生互评、教师互评的过程中找出教学中可以改进的地方,从而为后续推进课程思政落实方法的改进提供指导[12]。

学生作为课程思政教学的作用主体,各专业课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应该在学生的各类思想转变中有所体现,所以高职院校应注重学生在不同思政领域获得的提高,从学生的角度深入推进评价的全面性。课程思政教学要基于时事、因时而进、因时而新,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应局限于课堂教学,更要推动学生深入社会,在社会实践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程思政教学要打破第一课堂的局限,把思政教育的“纸上谈兵”转为“实际践行”,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让其切实接受思想政治价值观的熏陶,从而提升对课程思政教学的整体评价。

(三)创新评价方法,确保评价过程与结果并重

构建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必须重视对评价方法的革新,运用新颖的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方法,有利于在科学合理评价原则的指导和多元化评价主体的参与下,切实界定评价的内容。同时,高职院校可以利用多元的评价方法,全面地把握课程思政建设的进度与取得的成效。

一是高职院校在构建课程思政评价体系时,仍然不能放弃以结果性评价作为重要的评价手段,以保障能够在教学评价中反馈教师在课程思政方面的反思,发挥评价对于教学质量提升的促进作用。课程思政的结果性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在价值观感知的理性维度,也要关注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实际维度,要注重思政教学深入学生内心,见行见效地实施结果性评价。

二是基于学生价值感知的理性维度,要对学生实际学到的知识内容进行教学评价考察,督促课堂教学内容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思政元素的开发要以热爱国家、热爱集体为主线,以国家认同感、家国情怀、文化自信、道德品质等为思政内容的侧重点,系统化地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的教育。在学生对课程思政教学过程的价值感知收获中,不仅要包括知识素养与能力素养,还应顺应职业的发展规律,奠定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课程思政的结果成效是否有效要根据学生获得价值感知的实际内容,并通过学生的学习汇报及考试等来判断。

三是基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实际维度,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不局限于专业课程的知识能力教学,应注重学生价值观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学生的学习行为表现判断学生对思想政治内容的掌握以及对学生职业发展的映射效果。基于此,课程思政的结果性评价要通过对学生的日常和综合测评,持续跟踪学生的价值观及职业发展等长远指标是否得到有效发展。

四是高职院校要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信息化手段对教学评价过程进行创新,为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注入新活力。依托大数据,在课程思政教学的过程中,全方位、全过程对课堂教学数据进行采集,对师生的具体表现进行记录,并建立课程思政教学和学习电子档案,从记录的过程中分析教学和学习的效果以及存在问题,动态化考核师生主体,过程性把握他们在理论知识和思想状态等方面的变化。同时,通过信息感知,收集师生在课程教学中所获得的情感价值因素,分析其对课程的心理倾向,整合师生需强化的实践能力等非结构化数据,通过跟踪记录,适时形成对教师的教学干预和对学生的学习干预,以动态化、实时化的数据进行评价反馈,促进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的进程。

(四)基于GAT 模式与CIPP 模式相结合,构建多元指标评价体系

1.目标达成模式(GAT 模式)和过程模式(CIPP模式)的耦合性

目标达成模式(Goal-attainment Model,简称GAT 模式)即在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视角,以社会生活需求为出发点,进行课程内容编制到评价机制的过程。课程思政的评价体系基于目标达成模式,从四个方面进行评价选择:一是学校教育目标是否积极落实国家要求;二是在目标实现的过程中对教育经验的需求是否充分;三是教育载体如何有效整合教育经验进行教学;四是目标实现的指标如何确定。目标达成模式通过整体化的课程运作达到课程思政实施的计划性和可操作性。

过程模式(背景context、输入input、过程process、结果product,简称CIPP 模式)即以“决策”为关注点的评估模型。课程思政的评价体系基于过程模式,应从以下四个方向作评价选择:一是在教学背景中确定对象的需求是否与教学目标相符;二是在课程教学中确认教学能力及策略是否能够满足发展;三是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并记录学生的学习活动;四是在成果验收中,成效是否与目标和过程息息相关。CIPP 模式将教学期间、教学过程等进行单独评价,以单体映射整体,并有计划有组织地对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进行整合,从而能够全面地反映出评价对象在教学过程中的需求。

GAT 模式与CIPP 模式都是以学生的学习发展为导向的课程评价模式,前者从行为主义心理出发评价学生在实际学习中的变化、增值及差距,后者对每一个过程教学进行单独评价。前者的不足在于缺乏一个全面展示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发展过程,后者缺乏与教学目标的对比,容易形成片面评价。GAT+CIPP 模型的一体化评价模型,能够基于过程性、系统性的评价阶段,对学生进行全方面评价呈现。GAT+CIPP 模型实现的过程性评价和系统性评价与课程思政改革要求的评价体系要求相符,即满足其过程性和综合性的评价、反馈性和科学性的评价及全方位全员的评价机制。

2.背景评价与目标确定

做好高职院校专业课课程思政的教学评价工作需要具备明确评价的内容和标准,因此,各高职院校应当结合自身情况设定合理的评价指标。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具体设定了课程思政中在思想、情感、行为规范、人格培养和职业精神领域的目标,并为这些目标制定了详细的指标。其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正确的价值观教育与熏陶,使学生积极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自觉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者,将青春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事业的推进结合起来。基于此,文章从CIPP 评价模式的四个步骤出发:背景(Context)、输入(Input)、过程(Process)、结果(Product),相互结合并与GAT模式构成多元指标评价模式,针对教师、学生和学校管理者的整体情况来确定课程思政教学的评价指标(如表1)。

表1 GAT 模式与CIPP 模式相结合,构建多元指标评价体系

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是推动高职院校课程思政落实的关键,综上所述,文章基于对评价原则、评价主体、评价方法、评价内容的分析探讨,进一步为高职院校有效推进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活动构建了基本体系框架(如图2)。需要注意的是,高职院校进行课程思政专业课课程评价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需要适时对评价体系进行调整,才能更好地确保评价体系能够满足高职院校不断发展的要求。

图2 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活动构建基本体系框架

猜你喜欢
专业课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服务学习在高职社会工作专业课内实践教学中的探索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
关于大学专业课排座位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