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职院校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逻辑起点、实践困境及对策建议

2024-01-08 01:21赵美林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院校职业高职

赵美林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 职业教育研究中心,湖北 孝感 432000)

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是国家的长远战略,它不仅打破了职业教育的“天花板”,让止于高职的职业“断头教育”成为历史,而且契合了社会转型、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对于技术技能人才的高阶需求,同时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使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助推器。本文对地方高职院校“升本”的逻辑起点、实践困境及发展对策进行探讨,以期能够帮助地方高职院校厘清思路、把握机会,增强高校对人才市场变化的适应性和对技术进步的推动作用,有效提升其综合能力,为地方经济重点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和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一、地方高职院校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逻辑起点

(一)宏观层面: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创新

当前,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对技术岗位群中具备创新型、综合型和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迅速增长。长久以来,我国的职业教育承担着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任,然而目前我国的中高职院校所培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技能水平还有待提升[1]。因此,提升职业教育学历层次,推动地方高职院校升格职教本科,是适应国家经济发展需求及产业发展需求的必然选择。

一方面,地方高职院校“升本”能够优化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布局,为地方中小微企业的发展助力,提升中小城市的产业活力和经济承载能力;可以提升教育层次,培养更高水平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需要;还可以加大对科研和技术的投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企业提供更先进、更实用的技术,促进产业升级。此外,通过“升本”,地方高职院校可以提升服务社会的能力,引领区域内职业教育整体发展,既可以为区域内的企业提供更好的培训、咨询和技术服务,也可以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另一方面,地方高职院校“升本”有利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职业本科学校在专业设置上具有后发优势,能够针对当前我国市场紧缺型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制造业等开设相关专业,通过“专业链—人才链—职业链—创新链—产业链”五链统整,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建成。

(二)中观层面:构建职业教育体系的必然选择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职业教育作为与普通教育并行的两大教育体系之一,需要完善从“中职—高职—职教本科—研究生”的职业教育体系,如此才能更好地发挥职业教育的作用。然而,现实中我国的职业教育长期处于弱势地位,教育层次不够完善,从高职高专开始断层,因此,创建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有利于打破职业教育的“天花板”,让高职教育不再走“断头路”,这是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2]。

从政策层面来看,2014年6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确定探索发展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构建中职、高职、本科、研究生一体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019年2月国务院发布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部署“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2021年1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从实际操作层面着手推进举办本科职业教育;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布了《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强调“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并明确提出到2025年,职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不低于高职教育招生规模的10%[3]。这些政策文件无不体现了国家发展职业教育、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决心。

从“升本”路径来看,我国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学校生成共有四种政策路径:民办高职院校升格、独立学院与高职院校合并转设、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双高计划”高职学校升格举办本科层次职业教育[4]。目前我国的职业本科大学大多由前三种路径发展而来,要达到国家职业本科招生规模,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还需要有更多的优质公办高职院校升格建设成职业本科学校。在优质的公办高职院校中,地方高职院校更具有代表性,这些都为地方高职院校升本提供了契机。

(三)微观层面: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内在深化

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助力学生成长成才,让职业学校的学生“有学头、有盼头、有奔头”,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是适应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是顺应国际教育潮流的必要之举,对提升院校自身竞争力和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学历内卷刺激学生个性化发展

随着学历内卷的深入,学历成为大众求职和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社会上的各种招聘对人们的学历要求越来越高,这使得众多高职毕业生面临有技术没学历的窘境,他们的求职和晋升之路困难重重。一些高职院校的学生希望继续深造,尽管我国已经有了自考、成人高考、专升本等各种继续教育的路径,但这些路径通常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专业选择和学习机会,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而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更大的发展空间[5]。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职业规划选择更加适合自己的专业,并且在本科阶段接受更加系统和深入的职业教育,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满足他们对于深入学习和专业发展的需求,提高他们的职业能力和竞争力。

2.外部形势激励高职院校提升自身层次

当前本科教育在我国的地位较高,与专科学校相比,本科学校往往能获得更多的教育资源、政策支持、资金投入和良好声誉,在这种形势下,高职院校迫切希望通过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来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资源配置效率,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升本”是地方高职院校追求教育质量和声誉提升的表现。本科层次教育相较于高职教育具有更高的学历层次和更广阔的就业前景。将地方高职院校升级为职教本科,不仅可以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和声誉,吸引更多优秀的学生和教师加入,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还可以获得更多的教育资源,提高教学质量。

“升本”也是地方高职院校渴望快速发展的表现。国家对于高等教育的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高职院校升格为职业教育本科层次院校可以获得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对于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以及学校的快速发展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地方高职院校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实践困境

目前,全国共有1400多所地方高职院校,这些高职院校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了大量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截至2023年6月15日,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共计1578所(较2022年新增57所),其中专科层次职业学校1545所,本科层次职业学校33所。公办职业学校共1181所,民办及中外合作办学学校共397所。成功“升本”的33所职业学校中,有22所是民办学校,11所是公办学校,“升本”率为2.1%①职教创业.1578所!最新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名单来了[EB/OL].(2023-06-21)[2023-08-23].https://mp.weixin.qq.com/s/q6Ubyy3X j8cwPNSnh-twfg.。这个数据反映了地方高职院校,特别是公办高职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办学资源相对有限,在面对资金、政策和社会认知等方面仍然存在不少困境。

本研究以湖北省内地级市的23所高职院校(湖北省内武汉市以外的高职院校)为调研对象,以这些学校官网公布的近2年的《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为调查内容,对这些学校“升本”工作的内容进行分析,以学生成长评估、教育品质衡量、社会服务贡献度三个方面为研究领域,对比分析13个一级指标和其对应的二级指标(见表1),总结归纳地方高职院校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面临的普遍实践困境。

表1 地方高职院校质量发展评估指标表

(一)技术人才培养方向出现偏差

我国的人才分为学术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两大类,其中应用型人才又可细分为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技能型人才[6]。高等职业教育承担着培养技术型人才的重任,中等职业教育则承担着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任,然而由于历史遗留原因,我国很多高职院校采取与中职贯通式的培养模式,使得其人才培养目标泛化为当下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混合式培养目标[7],这种泛化的培养目标既混淆了职业性与普通性的“类”属性,又模糊了职业本科与职业专科的层次划分,使得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向出现了偏差。

此外,我国高校评审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导致当下部分高校发展呈现同质化的现象,纷纷向“学术型”大学靠拢,即使是一些优秀的职业院校,也在争取发展普通本科教育,想要甩掉“职业教育”的标签。即便有一些高职院校认识到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差别想努力转型,但是面对转型的难度和时间跨度,其往往放弃探索,还是选择复制普通本科模式。这种观念上的错位,实质上是对职业教育的属性定位不清楚,地方高职院校应该在办学目标和实践中深度思考职业专科和职业本科的区别。

(二)人才培养范式偏离产业发展需求

1.产教融合面临多重挑战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重要支撑,是院校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与行业企业开展的深度合作,其意义在于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是提高教育质量、推进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重要举措。产教融合工作不到位,不仅会影响人才培养质量,还会阻碍产业转型升级、削弱学校的社会服务能力,甚至可能引发利益冲突和矛盾纠纷,损害多方利益。具体来看,我国职业院校在进行产教融合时面临的挑战如下。

一是合作机制不完善。目前,国家尚未出台针对产教融合工作的专门法律法规,对产教融合工作缺乏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相关部门对产教融合工作统筹协调不够,缺乏统一领导和有效管理,导致政策落实不到位,学校和企业双方利益分配不公,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校企双方难以实现真正的合作。

二是教育内容与产业需求脱节。目前,高校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存在脱节现象,部分高校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与企业实际需求不符,导致毕业生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同时,企业对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科研能力缺乏了解,难以找到合适的高校合作伙伴。

三是协同育人机制不完善。目前,部分高校和企业对协同育人工作重视不够,缺乏合作意识和共赢思维,导致协同育人工作进展缓慢、效果不佳。同时,一些地方政府对协同育人工作支持不够,缺乏相应的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高职院校内师资力量薄弱,教师的实践经验和专业背景较为欠缺,难以为学生提供实用的知识和技能。

四是实践环节薄弱。目前,针对产教融合工作的评价体系尚未建立,无法对产教融合工作的成效进行科学评估。同时,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对产教融合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相应的考核和激励机制,再加上高职教育的实习、实训等实践环节较为薄弱,使得学生无法真正接触和融入实际工作环境。

2.专业群建设与产业链对接不紧密

专业群具有集聚效应和服务功能,做好专业群建设工作既能够提高学校办学活力,增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内生动力,又能够对接地方重点产业集群,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专业群建设应当成为地方高职院校提升自身层次的新抓手。

总的来说,地方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方面都应有坚持需求导向、服务发展,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意识,但无法否认的是,我国地方高职院校依旧处于攻坚克难的发展上升期,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困难与挑战。

一是专业群现代化治理水平还有待提高[8]。一些地方高职院校的专业群组群逻辑不清,忽略了专业群的组建并非若干专业的简单相加,使得专业群内各专业之间缺乏有机互动与融合,在教学资源、师资与课程等方面也没有完善群建群享的功能。此外,一些地方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机制也不够完善,专业与产业“两张皮”,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主要依靠人际关系来维护,合作形式多为签订协议、举行仪式、挂牌实训基地等表面形式[9]。在专业群建设中,文化建设方面深度不够,虽有提及“工匠精神”等专业素养,但总是“雷声大雨点小”,口号先于实践。

二是专业群的技术服务能力有限。这是部分地方高职院校的应用性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不够、缺乏实践型专业带头人所导致的。部分高职院校的教师很多都缺乏企业工作经验,学校开出的薪酬也难以吸引到企业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员,这导致学校的研究团队实力较弱、稳定性较差,缺乏创新性成果,无法满足企业对产业技术服务的需求。

三是专业群的教学核心基础薄弱。一方面,部分教师对区域产业结构不了解,教学脱离实际;另一方面,优质教学资源开发机制不完善,没有形成系统、动态的资源开发过程。

3.“三教”改革内驱力不足

“三教”改革是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和办学质量的关键切入点,在催生新的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以及丰富优质的教材资源上具有重要意义。尽管我国的“三教”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改革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一系列挑战。

一是教师队伍水平整体不高。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还不高,其中“双师型”教师比例不足,教学理念有待更新,企业实践经历有待丰富,这一些问题影响了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二是教材内容与产业需求脱节。目前,部分职业教育教材的内容与产业需求还存在脱节现象,一些教材内容陈旧,缺乏实用性和针对性,不能很好地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

三是教学方法单一。目前,部分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还比较单一,一些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缺乏实践性和创新性,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效果。

四是实践教学环节薄弱,评价机制不完善。目前,职业教育的实践教学环节还比较薄弱,一些高职院校缺乏实践教学设备和场地,实践教学的时间和质量得不到保证,难以切实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一些高职院校过于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和评价,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职业教育研究动能不足

地方高职院校是培养区域专业技能人才的重要场所,它们的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对于地方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缺乏足够的经费支持,部分高职院校在硬件设施、师资力量、科研项目等方面的发展都受到了严重的制约,打击了其对职业教育研究的积极性,导致职业教育研究动能不足。

一方面,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速度、规模与质量均不足,这与有关行政部门对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规模发展认知有着密切关系。相关数据显示,德国人口约有8300万,综合研究型大学有110所,应用技术大学有232所;美国人口约有3.33亿,拥有大学4298所,其中社区学院有1167所[10]。根据国家统计局和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末,我国人口为141,175万人,高等学校3012所,其中普通本科院校1238所,本科层次职业学校32所,高职专科院校1486所。在高层次职业教育院校建设方面,我国与欧美教育强国仍存在一定差距。职业教育的发展不仅仅是教育部门的事情,还需要各个行政部门的共同努力和协作,特别是在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发展上,需要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另一方面,在我国,教育经费的分配模式是按照一种层级传递的方式进行的,即“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高校”。这种模式下,普通本科高校和具有强大研究实力的大学通常能够获得更多的经费支持。然而,对于职业院校,特别是地方高职院校来说,它们所获得的国家教育经费实际上呈现下降的趋势,这种状况给地方高职院校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由于缺乏足够的经费支持,部分高职院校无法吸引到优秀的科研人才,也无法展开相关的科研项目。这不仅制约了其在科研领域的发展潜力,也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在职业教育本科方面的探索之路。

(四)职教本科建设的本质理解模糊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和投入不断增加,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发展也逐渐受到了关注。然而,一些高职院校在“升本”过程中,存在着盲目跟风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高职院校“升本”,虽然可以提高其层次和声誉,吸引更多的生源和优质师资,但如果只是盲目跟风,没有真正理解国家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根本之意,就可能会带来一系列问题。一是“升本”后如果缺乏明确的办学定位和专业特色,很难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浪费教育资源和学生宝贵的学习时光。二是如果缺乏充足的师资力量和教育资源,就难以保证本科教育的质量和效果。三是如果只是为了追求短期利益而盲目“升本”,就可能忽视学校的长远发展和战略规划。

国家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根本之意在于培养具有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高职院校在“升本”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办学定位和专业特色,加强师资力量和教育资源保障,注重长远发展和战略规划。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三、地方高职院校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对策建议

(一)凝聚共识,坚持技术人才培养总方向

地方高职院校的内涵分为两方面:地方高校和高职院校,因此要想推动地方高职院校向更高层次发展,要牢牢把握住这一主体特征,明确自身定位。在追求“升本”的过程中,不可丧失本心,既不能成为普通本科教育的改良版,也不能成为专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加强版,而是要牢牢瞄准产业和岗位需求来培养人。在教学模式上,要凸显“实践性+职业性”,将专业素质培养和专业创造能力培养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强化人才专业素质和专业发展知识的教育,围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深化学校治理体系变革。

(二)强化顶层设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在产教融合发展上闯出新路

一是促进平台架构创新。将单纯的产教融合基地升级为综合性平台,以实现产教利益共同体的实体化和一体化。地方高职院校可以在其原有的高端产教融合平台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的优势专业群,对新的产教融合平台进行重新规划。这些新平台可以包含具有不同特征和类型的产教综合体、职教集团(联盟)以及特色产业学院等,以期实现“一专业群一平台”的目标。

二是推动体制机制创新。为了实现产教融合的自我持续发展,学校可以利用实训基地、智力资源、专利、技术等作为资本,吸引企业投资或引入投资基金。通过共同组建公司化的生产企业、科研机构等运营实体,整合学校和企业的优势资源,建立企业化的运行制度。同时,推动学校实现“产学研训创”五位一体的新模式,强化产教融合平台的功能,建设集人才培养、团队建设、大师培育于一体的平台,并结合科技攻关、产品研发、工艺开发、技术推广、创新创业等多项功能。

2.在专业群建设上创造高峰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副司长林宇强调:“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学校的发展,基本的抓手在专业,专业强则学校强,专业强则学校有特色。”[11]推动学校申办职业教育本科专业一是要组建专业群,对可以资源共享的专业、可以供给互补的专业进行整合组建;二是要发展专业群,与企业、行业深度结合,想企业行业之所需,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专业,培养学生的能力。

从专业向专业群转变,要强化专业的人才培养与学术属性[12]。实行以专业群建院、强化融合发展区域服务型高职专业体系,实现“四个服务”,即服务中国制造,对接区域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重大民生工程,引领区域社会公共事业发展;服务现代服务业,对接区域特色产业;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区域农业现代化。

一方面,地方高职院校的专业标准建设需要向体系化方向发展,进一步明晰适应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规格,突出知识性与职业性的融合,优化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提高职教本科毕业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另一方面,实施跨专业人才培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建立整合多个专业、多个实践领域的跨企业训练中心和教学实训基地,提升人才培养规格复合性,增强毕业生岗位适应能力。

3.在“三教”改革上创新载体

“三教”改革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评价改革的核心内容,对于地方高职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创新职业教育教师、教材、教法载体,为地方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推进“三引领、三融合”人才培养方式改革。人才培养方式作为学校的顶层设计,可以为学校的发展提供全局性、长远性和战略性的指导,使学校各项工作有序、高效地推进,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三引领”即标准引领、技术引领、创新引领,既要以高于国家标准的校本人才培养标准与课程标准为特色,又要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等先进元素纳入培养规格和课程实施,还要将“创新、创业、创意”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三融合”即德技融合培养、赛教融合培养、专创融合培养,既要通过厚植工匠文化、恪守职业道德、崇尚精益求精来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还要积极将竞赛成果转化成教学资源并广泛应用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深化赛教融合人才培养改革,更要持续深化双创教育改革,以深度融入专业教育,紧密融入行业企业和区域经济,集课程、实践、竞赛、评价于一体。

二是建设新技术课程群,持续推进“互联网+教学”。打造一批“1+X”模块课程群和虚拟仿真实训课程群,对接“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配套开发基于职业标准、职业能力标准、专业教学标准以及考核评价标准的证书课程体系和课程群,按职业能力高低分层分级,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引进与开发相结合,建设受益面广、开放共享度高、技术先进的虚拟仿真实训课程群,使实践课程教学更加系统化、形象化。

三是系统开展主题教研活动。构建循序渐进、多层次、人人有项目的主题教研活动内容体系,形成以“创新、协作、分享”为内核的教研文化,通过专业主任说专业课、组长说课程、骨干教师说课堂、专兼团队说项目等方式,提升教研团队的教研能力,打造具有活力的新课堂。

四是搭建教学能力竞赛平台。对接国赛标准,建立校级竞赛平台和完善相关机制,鼓励教师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锤炼教师教学能力,深化“三教”改革[13]。

(三)增值赋能,创立职业教育研究品牌

“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地方高职院校要想实现“弯道超车”,应重视对职业教育的研究,注重对职业教育品牌的培育。

一是优化运行机制,建立科研交流协作的新平台。通过借鉴国内外优秀智库的经验,推进省级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高水平建设,构建科学、高效的内部管理运行机制。建立一个高质量的科研交流协作平台,以充分发挥智库在政策建议、社会服务、舆论引导、改革引领等关键领域的作用。同时,打造一个科研沟通交流的平台,营造互助合作的学术研究环境,确立制度化的沟通机制。努力申办职业教育相关学术会议,如全国高职教育研究论坛,将其塑造为国内高职教育研究领域具有影响力的学术交流品牌,提升高职院校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二是优化团队结构,构建职业教育研究“专家团队”。全力引进高水平研究人员,汇聚多元化、高层次的研究力量,促进“政学研用”各领域人才的高效互动与流动。通过多元化途径培育智库研究人员,打造结构优化、活力充沛的研究团队,充分利用旋转门制度的优势,提升决策咨询的精准度和实效性。

三是关注前沿热点,构筑职业教育决策咨询的“智慧宝库”。紧密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努力打造职业教育政策咨询服务的“国家一流团队”,争取将职业教育决策咨询纳入国家级、省级重要内部参考;积极服务区域产业发展,力争成为省级职业教育研究的“领军力量”;立足于实践推动创新,致力于成为一流标准、模式和制度的“先导者”,为职业教育的探索与实证研究贡献智慧。

(四)稳步推进,把握职教本科建设的根本之意

职教本科建设的意义在于发展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助力教育公平。对高职院校而言,应当理性看待,重视过程甚于结果。一方面,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来决定是否开展职教本科教育,以及开展何种程度的职教本科教育,是全面“升本”还是专业先“升本”;另一方面,要找准定位,明确自身的办学特色和专业优势,根据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趋势进行职教本科的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建构。

1.优势专业率先“升本”

对比本科层次专业建设指标和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建设指标,发现相对于高职院校的全面升格,从专业率先突破,在操作上更具可行性,尤其是对地方高职院校而言,更应从专业建设下手。

一方面,地方高职院校大多位于地级市,相比于省会城市的高职院校,经济和资源都不占优势,对高级人才的吸引力不够,导致师资队伍中的兼职教师和博士学位专任教师数量难以达标。此外,由于经费紧张,地方高职院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往往不如人意,难以达到“升本”的条件,而专业“升本”所需条件相对较少,地方高职院校可以考虑从此入手。

另一方面,目前我国许多地方高职院校都有专本合作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尝试,即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合作培养高层次高技能人才。比如常见的3年高职加2年本科的“3+2”模式。这种联合培养的方式凸显了高职院校职业性、实践性教学模式和校企合作资源优势,有利于提高高职院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和高职院校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这些尝试为高职院校培养本科层次人才积累了独有的经验,作为组织的无形资源,这是组织发展和变革的基础和信心[14]。

2.争创“双高计划”标杆院校

随着“双高计划”的推进和职教本科的落地实施,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将“创高升本”计划纳入学校的发展规划。争创“双高计划”标杆院校,已经成为地方高职院校“升本”道路上的发展契机。

一是争创“双高计划”标杆院校,可以为地方高职院校“升本”打下坚实基础。“双高计划”标杆院校在师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都有较高的标准和要求,通过争创“双高计划”标杆院校,地方高职院校可以全面提升自身的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从而更好地满足“升本”的条件。此外,成为“双高计划”标杆院校还能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更多的优质生源和师资,进一步推动学校“升本”工作。

二是争创“双高计划”标杆院校,可以为地方高职院校“升本”获得更多政策支持。成为“双高计划”标杆院校后,地方高职院校将会得到教育部和各级政府更多的关注和支持,这些支持可能包括资金、政策、项目等多个方面。比如,可能会获得更多的财政拨款用于教学和科研设施建设,也可能获得更多政策优惠以推动教育教学改革,还可以获得更多机会参与国家和地方教育部门的各种项目和计划。这些政策支持和资源注入,将有助于地方高职院校提升整体办学水平,更好地满足升本科的各项要求,从而顺利实现升本科的目标。

三是争创“双高计划”标杆院校,可以提高地方高职院校的社会声誉和认可度。“双高计划”标杆院校代表了较高的教育水平和办学标准,一旦地方高职院校成功争创为“双高计划”标杆院校,将会提升其在社会公众和教育行业内的认知度和美誉度。而这种社会声誉和认可度的提升,不仅可以增强学校的吸引力,使其能够招收更优质的生源,也有助于学校与企业、行业等社会各方面建立更广泛的合作关系,为学校提供更多的办学资源和发展机会。同时,这也将有利于学校毕业生的就业,提高其就业竞争力和薪资待遇。这对于学校的长期发展和升本科的工作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3.创新社会服务方式,优化社会服务职能

社会服务是高校的职能之一,为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是地方职业院校的价值所在,也是其自身发展的动力来源,更是其获得地方政府、企业、社区各方面支持的保证。职业教育是一项高投入的事业,它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地方高职院校通过提供社会服务,可以进一步拓宽经费渠道,为“升本”方案的顺利实施提供充足的资金。地方高职院校应该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依托地域独特的文化资源和产业优势,挖掘地方资源、融入地方办学,面向地方培养专门人才,快速提升办学水平。

一是建设产业学院。大力建设产业学院,是探索多元主体办学和职业院校治理的有力举措。用产业的逻辑来培养人,要面向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结合区域产业行业需求,不断调整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在师资体系、课程体系和评价体系方面实现重构,培养满足区域要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是打造培训平台。以服务地方为根本出发点,构建具有地方高职院校特色的培训体系,从实用技术技能培训、企事业订单式委托培养、区域内居民文化素质提高等方面入手,从产业走向社区,从青年走向老年,全方位打造地方高职院校培训品牌,为促进区域劳动力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引领地方共享资源,共建文明。

三是搭建科研平台。以服务区域产业升级为根本任务,结合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积极打造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和技术推广中心。充分发挥地方高职院校的技术能力,做好政府的智库、企业的智囊,大力引进人才,用新思路、新技术来服务地方发展,比如打造离岸研究中心、行业大数据中心等。

四、结语

地方高职院校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有助于提升高职院校的整体办学水平,疏通区域内中高职学生的升学通道,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同时,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打破了职业教育止步于专科层次的“天花板”,有利于推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促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均衡发展,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地方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要注意紧密结合当地的特色和优势产业,深化产教融合,实现教育与产业的有机结合。同时,地方高职院校要以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为切入点,探索和发展职教本科专业,提高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和社会服务水平,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猜你喜欢
院校职业高职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