揿针联合中医时间医学理论在预防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患者恶心、呕吐中的应用

2024-01-09 09:20肖好霞刘婷李玲文左冬冬
中医药信息 2023年12期
关键词:恶心肝功能胆囊

肖好霞,刘婷,李玲文,左冬冬

(1. 泰和县人民医院,江西 吉安 343700;2.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是以一种特制导管插进腹膜腔,再注入约2~5 L二氧化碳,达到一定压力后再在腹部开3 个0.5~1.5 cm 的小洞,解剖胆囊三角区结构,离断并夹闭胆囊管、胆囊动脉,然后切除包括结石在内的整个胆囊的一种手术方式,相较于传统的手术具有创伤小、切口小、恢复快及并发症少等优点,但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较传统的开腹胆囊切除术明显增高,主要是由于术中使用CO2造成的气腹对胃肠道的机械性压迫以及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引起。麻醉药物和手术创伤也是恶心、呕吐的重要原因,患者术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腹胀和纳呆等症状[1]。目前,临床上治疗恶心、呕吐常用的方法主要是使用止呕吐药物缓解,但此类药物易引起头晕、头痛、低血压及视物模糊等不良反应[2],因此寻求有效的物理方法预防术后恶心、呕吐发生,具有一定的意义。

中医学认为,术后恶心、呕吐是由于气血两虚、胃降之职失常所致[3],针刺是疏通经络、提高机体免疫力的重要方法,研究发现针刺降低化疗引起的急性迟发性呕吐的发生率。《灵枢·九针十二原》中将针列为9 种,其中鑱针与目前临床使用的揿针描述相近。《针灸逢源》载:“一日鑱针,取法于巾针,去末寸半,卒锐之,长一寸六分,主热在头身用之。”《金鉴》载:“鑱者,锐也……欲浅刺不令深入。”揿针即图钉型皮内针,是一种将特制的小型针具刺入并固定于腧穴部位的皮下组织中,可以长时间留针,同时产生持续刺激作用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又称为“埋针法”。其特点有二,一是可以对穴位产生长时间刺激,二是患者可根据病情需要自行按压,产生刺激以强化治疗效果。

本研究通过运用揿针联合中医时间医学理论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患者进行干预,观察两组患者术前、术后肝功能指标的变化情况,并对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进行比较,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22 年1 月—2022 年12 月泰和县人民医院综合外科收治的80 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其中观察组男性15例,女性25例;年龄(54.68 ±2.15)岁;胆囊结石8 例,慢性胆囊炎30 例,胆囊息肉2 例。对照组男性16 例,女性24 例;年龄(53.70 ±3.31)岁;胆囊结石9 例,慢性胆囊炎29 例,胆囊息肉2 例。两组患者年龄、手术原因、气腹压力、手术及麻醉时长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本研究经泰和县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并通过,审批号:20210726。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 纳入标准

①年龄18~79 岁;②经实验室、B 超检查后住院的胆囊疾病,如胆囊结石、胆囊炎、胆囊息肉(中医诊断为胆石症、胁痛),并在全麻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患者;③无精神疾病、认知功能障碍,沟通交流正常;④凝血功能正常;⑤针刺部位皮肤完好。

1.3 排除标准

①伴有严重脏器功能不全而无法耐受麻醉、气腹和手术者;②出现严重并发症的急性胆囊炎;③合并肝、肾功能障碍及心血管功能障碍者;④伴有腹腔感染、腹膜炎者;⑤合谷、内关穴部位的皮肤有感染、皮疹、破损者;⑥妊娠期及哺乳期女性;⑦过去24 h 内使用过任何催吐或止吐药者;⑧神经病及老年痴呆患者;⑨其他不符合纳入病例标准者。

1.4 剔除及脱落标准

①因其他原因造成微创手术转开腹手术;②患者凝血功能异常;③围手术期存在自行使用其他相关治疗的药物;④术后大出血及损伤大血管造成的并发症;⑤临床资料不完整。

1.5 终止标准

①治疗干预期间有过敏及不耐受等反应者;②治疗干预期间不配合治疗或因个人原因不能继续进行实验者。

1.6 治疗方法

给予常规的术前准备,术前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疾病饮食的健康宣教,术前完善检查、皮肤准备、留置胃管、术前用药。安抚术前紧张、焦虑情绪,帮助患者树立治疗的信心,提升治疗配合度[4]。

1.6.1 对照组

对照组术前均常规禁食禁饮,术前30 min 肌内注射硫酸阿托品注射液0.5 mg。在手术结束后,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方案。

①心理评估:评估患者的紧张程度,给予患者相应的心理疏导,并提供轻松舒适、积极健康的治疗环境[5]。

②饮食:术后暂禁食禁饮,如无明显恶心、呕吐、腹痛、腹胀等症状,术后肠蠕动恢复可进流质饮食逐渐过渡到半流质普食(低脂、清淡易消化),但忌进食牛奶、豆浆等产气食物,防止术后肠胀气[6]。

③病情观察: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遵医嘱给予抗感染、补充水分和电解质等支持疗法,观察生命体征监测、切口外敷料情况及并发症观察(出血、胆漏)等。出现呕吐者,给予止吐剂——盐酸甲氧氯普胺注射液肌内注射。

④早期活动:术后第1 天,根据患者活动耐力,指导下床在床边活动及室内活动。早期活动可以增加呼吸深度,有利于气管分泌物的排出,减少肺部并发症的发生;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伤口愈合及缩短康复时间;促进胃肠蠕动,预防肠粘连,减轻腹胀,增进食欲,降低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减少尿潴留,防止泌尿系感染[7-8]。

1.6.2 观察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观察组给予揿针治疗。使用清铃揿针,型号:0.9 mm × 0.2 mm,选取合谷和内关穴,一手拇指、食指张开呈90°,以另一只手拇指指尖关节横纹压在虎口上,指尖点到处即是合谷穴;从腕横纹向上3横指,两条索状筋之间即是内关穴。具体操作方法:用75%酒精棉片常规消毒穴位皮肤,撕开揿针的密封纸,将塑料容器向后屈折,用拇指和食指夹紧其中一半剥离纸和胶布将其分离,用另一手食指挑起,并从塑料容器中取出,将针直接刺入已消毒的双侧合谷、内关穴,除去剩余剥离纸,轻轻按压胶布,完全与皮肤贴合。刺入后用拇指指腹轻轻按压揿针针帽1 min,以患者可耐受的酸胀感或胀痛感为宜。埋针期间每天辰时(8:00)、巳时(10:00)按压两次,每个穴位每次1 min,埋针时间为48 h;同时密切观察患者揿针埋针部位处皮肤状况,针刺点出现渗血或针头脱落等情况时,及时更换揿针[9]。取针时掀起胶布对角两端,夹住胶布两端,垂直提起揿针,用胶布包裹好针头,扔进锐器盒。埋针期间勿抓抠、抓挠突起的树脂;勿对埋针部位进行重压,拍打;埋针部位不能被水长时间浸泡。如果患者出现严重的恶心、呕吐症状,立即中止实验,肌内注射止吐药物(甲氧氯普胺),根据患者的意见以及具体情况决定是否继续参与实验[10]。

1.7 观察指标

1.7.1 恶心及呕吐发生率

观察并比较两组术后6、12、24、48 h不同时间段发生恶心、呕吐情况。恶心、呕吐的发生程度共分为Ⅰ级、Ⅱ级、Ⅲ级与Ⅳ级。Ⅰ级:无呕吐、恶心的情况;Ⅱ级:恶心伴一过性呕吐;Ⅲ级:明显的恶心、呕吐;Ⅳ级:恶心、呕吐程度严重,需要药物进行控制[11]。

1.7.2 肝功能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后肝功能指标变化情况。于术前1 d、术后1 d 抽取患者静脉血5 mL,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分离后进行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的检测。

1.7.3 安全性指标

观察埋针过程中有无晕针、断针、埋针部位出现发红、发痒及皮肤破损等不良反应。

1.8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 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例(%)]表示,经χ2检验;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用±s表示,经t检验。P< 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段的恶心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术后6、12 h的恶心发生率及总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段恶心发生情况比较[例(%)]

2.2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段的呕吐发生情况比较

比较观察组术后6、12、24 h 的呕吐发生率及总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9.600,P< 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段呕吐发生情况比较[例(%)]

2.3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肝功能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术后肝功能指标明显高于术前,且观察组术后肝功能指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术前后肝功能指标比较(±s)

表3 两组患者术前后肝功能指标比较(±s)

注:与术前比较,*P < 0.05。

组别对照组观察组t值P值例数40 40 ALT/(IU/L)术前25.79 ± 4.68 26.13 ± 4.82 0.347> 0.05术后49.87 ± 8.34*42.53 ± 7.42*4.508< 0.05 AST/(IU/L)术前25.03 ± 4.52 24.71 ± 4.36 0.349> 0.05术后46.19 ± 7.24*39.85 ± 5.62*4.742< 0.05

3 讨论

腹腔镜术后出现恶心、呕吐是十分常见的术后并发症,早期进行预防是关键。全麻术后恶心、呕吐,主要归结于术前禁食引起脾气虚弱,术后有淤血存留体内,经络血脉紊乱,损伤脾胃导致患者感到恶心、呕吐。

时间医学是在生物活动的时间节律性基础上,加入时间节律性控制。中国古代医家早在千年之前就已经开始了关于生命活动时间规律性的探索,如《素问·上古天真论篇》记载:“……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详细描述了古代医家对人体不同年龄段生理功能的认识。《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记载:“春三月,此为发陈……夜卧早起,广步于庭……逆之则伤肝……。夏三月,此为蕃秀……夜卧早起,无厌于日……逆之则伤心……。秋三月,此为容平……早卧早起,与鸡俱兴……逆之则伤肺……。冬三月,此为闭藏……早卧晚起, 必待日光……逆之则伤肾……。”描述了人体五脏与季节的关系,并指出了违背自然节律所引起的病理变化。《伤寒论》中也有关于疾病进展和转归的时间规律性的记载;如“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

中医时间医学是古人根据“天人相应”的哲学观点,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并经长期的生活体验及临床实践不断总结发展而形成的一门学科。其发展源远流长,其内容博大精深,一方面可以运用于临床,指导医生诊治疾病,另一方面又可以辅导人们养生保健[12]。中医时间医学目前应用较多的理论为阴阳学说、子午流注理论[13]。子午流注是古人依据经脉气血受自然界气候变化、时日等影响有时盛有时衰的规律,辨证循经因时施治、按时针灸的一种操作方法。按照“子午流注”十二经脉活动时辰表来看,上午7∶00—9∶00 为辰时对应胃经,上午 9∶00—11∶00 为巳时对应脾经,辰时、巳时是胃经、脾经气血最旺盛的阶段,此时施治可以增强健脾和胃、通调气机、降逆止吐功效[14-15]。揿针是中医辅助治疗法,在穴位上埋针,起到穴位按摩的作用,可减轻疼痛,促进器官血液循环系统,根据病理需要,埋针于什么穴位就作用于相应的器官[16]。合谷穴是大肠腧穴,与足阳明胃经相接,可治疗胃肠道疾病。对双侧合谷穴揿针可调节脾胃、安和脏腑,恢复肠胃功能。内关穴属手厥阴心包经之络穴,有益心安神、和胃降逆、宽胸理气之功效,是临床止吐的重要穴位,对双侧内关穴揿针可宁神安心、和胃降逆[17]。

综上所述,揿针联合中医时间医学理论能有效预防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患者恶心、呕吐的发生,促进患者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降低对肝功能的影响。

猜你喜欢
恶心肝功能胆囊
肝功能报告单解读
The selection rules of acupoints and meridians of traditional acupuncture for 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 a data mining-based literature study
题出的太恶心
胆囊切除术后胆囊残株内钛夹超声误诊结石1例
胆囊切除术中经胆囊管胆道造影的临床意义
注射用头孢呋辛钠静脉滴注致肝功能损害1例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并发症防治
拉米夫定在乳腺癌化疗期间对肝功能的作用
中西医结合治疗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60例
131碘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合并肝功能损害48例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