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GPT 浪潮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重构

2024-01-10 05:48
文化软实力研究 2023年6期
关键词:共同体中华民族意识

谭 腾

ChatGPT 是建立于智能算法、 大数据处理、 云计算等技术基础上的自然语言处理系统, 本质是一种延伸人类器官的媒介产物, 因显现出强智能性和功能多样性的技术特征[1]开启了大型语言模型发展的新篇章。 一方面, ChatGPT 超越了早期以效率和服务为导向的智能聊天机器人, 在内容结构、 逻辑、 完整度、 情绪价值等[2]方面实现全方位突破, 彰显出高逼真的拟人感和人性化的交互感。 另一方面, 由于ChatGPT 使用的低门槛、 开放性和便捷性, 几乎每一个与智能设备接轨的普通用户都能享受其科技成果, 较高程度上推进了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普及化与生活化。 基于以上情形, ChatGPT 得以实现对人类社会宽领域、 多层次的渗透, 并引发相关生产方式、 生活方式、 思维方式等方面的重大革新。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 对国家形象塑造及其对外传播具有重大意义。 ChatGPT 作为一种新的技术媒介, 在向中国社会渗透的过程中释放出新的“讯息”。 不同于传统媒体仅发挥内容生产与传播的简单逻辑, ChatGPT 在不断生成内容的同时也在不断建构新的关系和意义, 从而呈现为一种动态嵌入式的社会中介作用。 如何结合我国意识形态解读ChatGPT 的现实意义, 并在遵循科技演进规律和考量其“双刃剑”效应的基础上, 创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 俨然已成为当下需与时俱进审视的课题。

一、 技术重构: ChatGPT 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赋能性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 “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 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3]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下,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任务不仅要立足于“四个与共”(休戚与共、 荣辱与共、 生死与共、 命运与共)和“五个认同”(对伟大祖国、 中华民族、 中华文化、 中国共产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4], 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顶层设计紧密衔接, 还要主动接轨科技发展的潮流更迭, 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技术赋能(如图1)。

(一)生产维度: 智能聚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海量信息

首先, 全面整合分散性信息, 高效完善话语体系。 一方面, 伴随“快餐式”文化生活观念的渗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在网络空间的传播呈现出一定的碎片化特征[5], 衍生于不同民族地区和背景的文化数据资源因缺乏整合协调而碰撞出“信息爆炸”难题。 另一方面, 受限于人工处理信息的能力, 我国多民族及多元文化并存的特殊国情加深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的庞杂性, 当前我国民族工作的信息也大多呈零散化、 割裂化的特征分布于不同的媒介平台。 ChatGPT 因其强大的算法聚合能力和深度学习能力, 能够高效地捕捉挖掘静态分布或动态流动于不同网站、 媒体的海量信息,甚至细致地覆盖各类边缘化信息, 实现各民族文化背景与价值理念的融通共享, 且能够通过精炼的信息呈现方式帮助用户在短时间内全面便捷地获取相关信息, 一定程度上克服传统线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时所受的时空限制, 提高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构建的实效性。

其次, 实时吸收对话中经验, 灵活转化全景文本。 ChatGPT 所依附的网络空间作为一种“虚拟的实在”[6], 在培育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 离不开广大社会成员利用信息技术和新媒体开展的日常实践, 除了与民族文化相关的言论、 文章与视频的生产传播, 也包括联结起人们现实经验与人工智能神经网络经验的对话实践。 与百度、 谷歌之类的搜索引擎不同, ChatGPT 的奥秘并不在于从一个静态的数据库和语料库中提取数据, 而是更看重与提问和交谈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7]。ChatGPT 不仅延续了人工智能基于大量数据库和语料库的生成式系统, 更体现出对该能力的超越, 使其在智能聚合信息的生产维度上彰显出动态更新、 灵活应变的特性。 一方面, ChatGPT 通过双向性反馈完成信息聚合。 针对不同对话主体、 同一对话主体的不同次对话, ChatGPT 都能提供差异化的回复并在接收和传达信息时完成数据库和语料库的自我补充。 另一方面, ChatGPT 基于持续性对话可达到训练成熟。 用户每一次对ChatGPT 的提问与回复都能促成机器学习的进一步深化。 比如, 一些用户与ChatGPT 长时间就同一个话题进行探讨, ChatGPT 能从初步给出关键词解释, 逐渐给出一定的认知判断, 显现出学者式的逻辑思维。 再比如, 有用户让ChatGPT 作七言绝句, ChatGPT 在给出初版反馈后, 还能基于用户提出的需求和修改意见进行不断完善, 最终形成一首具备押韵、 平仄、 意境等多重要素的七言绝句。 基于以上现象可知, ChatGPT 能够基于海量的数据和用户经验, 将碎片化信息转化为全景式、 连贯性的文本内容, 将不同对话人群的文化背景和心理特征理解转化为不同的匹配语境, 随着使用人群的规模增长, ChatGPT 所获取的数据和经验也越全面, 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体认、 理解纠偏和意蕴表达也越有把握力。

(二)供给维度: 精准生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输出内容

首先, 区别传统阵地建设, 提供点对点式的针对性供给。 传统的民族工作较依赖于线下环境如学校、 社区、 企业、 乡村等, 多通过专题讲座、 主题活动、 区域宣传、 民俗展览等形式开展, 存在“大水漫灌”“模式同质化”的问题, 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明共同体建设需求相悖。 然而,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打破“大水漫灌”的宣传教育形式, 转向精准的“滴灌”教育[8]117。 ChatGPT不仅可以穿孔渗透进民族工作的多个细微处, 与人和社会实现适配融合, 还可以通过一对一的拟人对话环境, 充分洞察个体用户的基础信息和行为特征, 动态跟进群体用户的信息取向与需求变化,对用户画像进行靶向瞄准, 以“千人千面”的内容生成能力推动解决民族教育单一式依赖地理空间[9]的问题。

其次, 超越以往人工智能, 满足强算法下的精确化供给。 ChatGPT 因兼备庞大的数据训练库、Transformer 算法、 AI 预训练模型、 多模态数据协同能力, 自身建构起坚固的算法核心壁垒。 尤其是在“混合算法+高配算力”的框架下, ChatGPT 得以通过深度机器学习和人工标注数据训练, 提高生成文本与人类交流习惯的适配度, 形成类似于乔姆斯基所说的“生成式语法系统”, 即语言交流的对象在接受一套既定的生成原则后可以直接生成属于自己的语法规则[10]496-497。 ChatGPT 可以立足基础的神经元链接生成原则, 结合其学习和模仿的对话者特征, 在海量的数据库和语料库中迅捷捕捉到任何关联——哪怕是非常微弱的关联, 自动输出表述文本。 因此, 当ChatGPT 接触和汲取的有关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信息越多, 面临的内容要求越复杂, 越有利于其算法的演进, 从而越有利于其可持续化、 精准化的输出。

最后, 丰富内容输出层次, 实现叠加创造的系统化供给。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蕴内涵并非一成不变的, 而是伴随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提质增效, 与时俱进地丰富更新着。因此,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关内容始终是辩证扬弃的, 其既包括“现代化进程中渐变而可能引发时代深刻变化的小事件”也蕴含“历史大势中共同体演变的规律”[11]。 从目前大量的用户实践案例来看, ChatGPT 不仅掌握广阔的信息面, 且具备提炼重点信息、 组建严密上下文逻辑的能力, 在回答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问题时能提供清晰的组合语言和较完整的创造内容, 还在回答许多问题时体现出层次感甚至是举一反三的能力。 由此可见, ChatGPT 的自身迭代并非对旧有内容的推翻重建, 而是一种基于已有经验或知识的系统整合与再生产, 有利于促成零散个体记忆与短期事件整合转化为某类知识信息, 充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生态。

(三)传播维度: 高效开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影响范围

首先, 迎合现实与虚拟环境的交互, 扩大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辐射范围。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信息传播环境是一个介于“现实”与“虚拟”之间的拟态环境[12], ChatGPT 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信息的整合加工, 根植于虚实融合的传播环境, 又反作用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双环境”中的影响渗透, 扩大了意识宣传的覆盖面, 并使用户在ChatGPT 对话中形成“日学而不察, 日用而不觉”的状态。 ChatGPT 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播促进作用还体现在: 一方面, 打破时空限制, 能够将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的话语信息、 民族文化资源信息等以数字化的形式长期保存, 并方便人们随时搜索查询, 提升了传播的实效性、 便捷性和相对稳定性; 另一方面, 实现对跨区域多族人民现实生活与需求的线上集中映射, 即任何人可以通过ChatGPT 较全面快速地了解与自己相隔甚远的民族群体的文化信息, 打破局限于线下共同体建设的语言障碍、 地缘生疏等藩篱, 不仅优化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信息的流通效果, 还通过信息的发散共享拓展了“百家争鸣”的话语格局。

其次, 延展信息传播的主体与领域, 拓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影响边界。 在信息传播主体方面, 不同地域、 不同民族、 不同身份的用户都能通过ChatGPT 获取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知识信息, 并参与到人机交互的“双向成长”中, 即人在接收ChatGPT 信息教育的同时也在对ChatGPT 进行引导性的训练。 这种基于数据分析和算法的信息传播模式能够促进媒介与身体之间的信息传输[13],达成媒介与传播主体的共同延伸, 既能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的具体化内涵——如“精诚团结”“安邦定国”“仁义礼智信”等对ChatGPT 动态信息库的灵活灌输, 又能在人机对话的信息流动中巩固上述精神理念的输出及影响力, 潜移默化中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塑造成被更多用户认可、 吸收、 自用的价值观。 在信息传播领域方面, ChatGPT 内嵌于互联网平台而能顺势延续“互联网+”的强大融合能力, 融入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例如在教育领域可作为辅助教育者和学习者的内容生产与交流工具, 在文化领域可作为自动化输出符合主观要求的文章作品或视频脚本的生产工具, 诸如此类的多领域应用推动ChatGPT 从人际传播进入公共传播, 即以多元主体并基于公共性而展开网络空间中的信息沟通与互动, 在助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影响扩散的进程中兼顾“社会认同与公共之善”[14]的铸造。

(四)价值维度: 灵活迭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经验情感

过程文化是社会成员对于政治过程的一整套倾向, 主要包括体系内成员对自己在政治过程中的影响力以及自己同其他成员之间关系的看法。 网络空间作为一种“流动的质”及社会空间的内在衍生,一边映射社会成员间的错杂联系与纷繁观点, 一边影响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构筑过程。 ChatGPT吞吐信息与学习的能力仍在不断强化, 其不仅能够记录保存各阶段、 各类人群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 情感、 评价, 伴随每一次技术迭代或大规模的信息更新, 还能将持续堆叠的内容、 关系、 意义等接续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的文化之“流”。

除了对传播主体的实践及经验保存, ChatGPT 还能够通过经验学习提供情感反应, 自觉纠偏相关价值判断, 强化输出内容的情绪渲染或意识引导, 在层层递进的对话中传递愈发强烈的情感认同。从技术发展的角度而言, ChatGPT 消弭了以往新闻对话机器人存在的“对话的形式凌驾于功能之上,答案的不精准、 不稳定感逾越于获得感之上”[15]的问题, 缩小了拟人度的偏差, 因情感反馈带来的“类人体验”获得了较高的话语认可度。 当拥有灵活性和人性化特质的ChatGPT 用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传播时, 一定程度上能够实现在自然对话中与用户建立亲近的情感连接, 进一步推动信息交互中的价值共识达成。

这种由技术工具散发出的“贴地气”的亲和力, 同样暗示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活化与大众化的倾向可能, 指向大众文化在与官方、 精英的博弈下获得的一头独大的凯旋式胜利[16]200。 以往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工作多依靠官方主导的、 单向且自上而下的模式进行, 比如思政课教学、 政策讲解宣传活动等等, 常因溢出较强烈的权威性和严肃感而与受众产生认同间隙, 导致共同体意识难以深入嵌进群众的生活实践, 相关工作容易滑向“留痕式”的任务应对。 ChatGPT 可作为开展引擎,提供全天候、 全公开、 无缝隙的技术支持, 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从而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意蕴内含于大众生活之中, 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国家战略层面下沉落实到基层生活层面,使之成为全社会的系统工程。 伴随ChatGPT 技术的进步, 未来还可能产生图片、 语音、 视频等内容交互形式, 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注入更多趣味价值和体验价值, 丰富各民族群众接收信息与主动学习的具体途径。

二、 认同重构: ChatGPT 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挑战性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在于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17]。 然而, ChatGPT 的本质仍是“依据数据事实泛化行动”[18]而尚未精通行动背后的价值, 且存在数字鸿沟、 主体泛在、 媒介控制、价值偏见四个方面的风险, 掣肘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建构。

(一)数字鸿沟: 技术差异消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整合力

数字鸿沟主要源自区域性、 阶层性发展不平衡, 表现出互联网接入与使用方面的差距[19], 具体包括技术鸿沟、 信息鸿沟、 算法鸿沟、 代际鸿沟等。 受地区发展、 主观技术认知与应用能力的差异影响, ChatGPT 当前的整体使用表征出一种不平衡不充分。

一方面, 技术信息鸿沟加剧不平衡恶性循环, 甚至产生代际鸿沟。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强调,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ChatGPT 在推广应用的进程中暴露出我国不同民族地区和群体之间在掌握科技信息和使用技术工具方面的不均衡问题。 对于一些经济和文化建设贫乏、 信息技术硬性设施与软性教育落后的地区而言, ChatGPT 仍是一项难以接触、 甚至是难以理解的陌生产物, 然而在相对发达的地区和社会阶层中, ChatGPT 已成为提升其生产力和数字素养的熟操工具。 长远来看, ChatGPT 的技术优势反倒可能加深不同社会阶层在教育水平、 文化素养等方面的分化, 导致传播主体覆盖不均、 传播时效滞后等问题, 整体上亦违背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所强调的“四个与共”“利益一致”“平等团结”等精神。

另一方面, 算法催生的信息茧房与认知孤岛, 禁锢共同体的合力。 ChatGPT 容易在给用户定制个性化的“信息场”时将其围困在“被无限投喂的知识温室”里。 在程式化和定式化的回答能够精准满足用户获取信息的需求后, 用户可能形成对ChatGPT 的依赖, 逐渐疏远外部多元化的信息源, 长此以往可能弱化自身主观判断力。 由于ChatGPT“千人千面”的内容生成能力, 可能造成算法鸿沟且难以让用户察觉。 比如, 将ChatGPT 应用于数字政府和智能政务建设时, ChatGPT 基于地域、 民族、收入、 宗教等因素的生成模型可能存在算法歧视的风险[20], 即在收集数据信息中保留甚至放大了现实社会结构与历史文化中的偏见因素, 导致在协助政府部门处理民族工作时, 不经意地做出片面性、 偏袒性的政务决策, 造成整体政务服务资源分配的不公平, 将弱势群体排斥在共同体利益之外。

(二)主体泛在: 去中心化削弱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牵引力

主体泛在即任何人在任何时间、 任何地点都可以接入该媒介。 主体泛在的传播结构影响下, 去中心化和再中心化的空间特征凸显, 一定程度上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牵引力构成冲击。

一方面, ChatGPT 对话空间形成去中心化的传播场域, 易削弱主流意识话语的权威性。 将整个网络空间视作一个宏观整体, ChatGPT 本身即一个传播节点置于其中, 它能够同时对接成千上万个用户——他们同样可被视作零散分布于网络空间中的传播节点。 ChatGPT 和用户共同构成的传播结构不再适配传统单向输出的传播方式, 而是多个传播节点间相互影响、 联通共生的新模式。 这种去中心化的局面虽能满足用户扩张性的信息需求, 却在传递信息量级和频次大幅提升的同时, 加剧了信息传播不可控的风险, 挑战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中的权威性和引导力。 由于个体可以通过ChatGPT 完成各种需求性或诉求性的交流, 实质上代表了用户媒体权力的上升[21], 用户对信息内容的选择与再生产都趋于多元, 从另一个角度昭示着主流意识形态所面临的多元思潮夹击的困境。 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过程中, 若不能保持主流意识形态的坚强牵引, 便可能陷入意见千差万别的、群体失调的混乱之中。 在当今鱼龙混杂的思潮环境中, 若ChatGPT 被输入某种激进的群体性话语,或被恶意植入民族虚无主义、 历史虚无主义、 崇洋媚外思想等错误价值观, 可能造成严重的信息失真与价值扭曲。

另一方面, 去中心化后可能构成再中心化的聚合现象, 易解构共同体意识的圈层认同。 散化到各个节点的信息经过重组, 会出现再中心化现象, 体现为局部网络资源的集中化、 新的群体共识达成及其传播能力的扩大化[22]。 然而, 再中心化带来的不仅是圈层内的聚合, 也有圈层间的区隔, 即“不同群体之间排斥对话和交流的情况经常出现, 对‘他者’的定义和想象往往陷入‘非友即敌’的思维”[23]。 在这种割裂化的圈际图景中, 有关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话语交流变得更加困难, 可能不同的用户通过ChatGPT 形构而成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解各有差异, 且他们都同样信任来源于Chat-GPT——这种强人工智能的回答的准确性, 而事实上它并不具备全面传达任何意识形态话语信息的完美能力。 在无形的认知圈层隔阂下, 任何外部圈层的信息与价值观将更难介入本圈层并得到内部成员的一致认可, 致使圈层内的信息辐射窄化、 圈层间的话语鸿沟加剧, 阻碍中华民族的深层共识与认同建构。

(三)媒介控制: 工具依赖麻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创新力

一方面, ChatGPT 对人的主体性的阉割, 体现为一种单向度控制, 可能摧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创造性。 正是中华各族人民共同书写的悠久历史、 共同创造的灿烂文化、 共同培育的中华之伟大精神——奠定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的重要基石, 若没有民族文化的创新与交流, 就无法实现各族人民之间的相互尊重、 借鉴与学习。 伴随ChatGPT 引发的技术革命不断深化, 越来越多的人都无法置身事外, 而不得不深度介入到ChatGPT 所影响的新媒介环境中。 ChatGPT 象征的媒介延伸同样意味着对人脑思维的阉割, 即人越来越习惯于不依靠活跃的思维过程, 而是依靠外延的思维结构产品去获得所需。 原本为了支持人类主体获得更好发展的技术初衷可能被逐渐异化, 人的发展在对技术媒介的依赖加深中趋于思维浅表化, 甚至因为逐渐丧失否定、 批判和超越的能力, 沦为“单向度的人”。 此外, 当前ChatGPT 因其超强的数据获取能力, 在数据安全方面仍饱受诟病, 用户的数据隐私在网络空间中无所遁形, 也会造成技术凌驾于人之上的主客颠倒问题, 使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加被动。

另一方面, ChatGPT 在情感性上的缺陷, 导致为一种残缺性控制, 无法复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灵魂。 ChatGPT 能够将人的主体性话语转化为客体结果, 却无法完全模仿人类心智的内在机制过程, 其对人类情感的识别与模拟始终与人类本身存在一定差距, “算法必然是局部的, 完全复制人的生物算法是不可能的。 对于设计性算法来说, 生物算法相当于无限, 这是永远达不到的, 同时, 也不需要达到, 这并不是人工智能努力的方向”[24]。 更有学者认为, 人工智能不能太过拟人化, 将其拟人化本身便是非常可怕且消极的事情[25]。 无论ChatGPT 或其他强人工智能如何发展, 具备什么程度的情感能力, 都不能动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项需持续内生民族情感的价值交互工程的基础。 技术媒介相比人类主体的情感薄弱之软肋, 决定其无法完整诠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价值与创新灵魂。

(四)价值偏见: 信息异化稀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凝聚力

智能算法技术正在以特定的技术框架和运行规则开展一场辐射人类生活各个领域的全景式革命,迅速成为影响社会运行结构和权力分配模式的底层框架[26]。 ChatGPT 的应用正逐渐超越本身的技术属性, 发挥出影响意识形态的功能。 尽管ChatGPT 在回答中总是前置说明“没有个人观点或情绪”,但其算法中植入的程序、 赋值、 参数等仍不可避免会受到模型开发者的各种主观因素影响, 在使用中也会融入来自用户的价值观等因素。 因此, ChatGPT 难以摆脱算法偏见的底色。

一是内部的价值偏见, 对应群体极化后的“偏见共同体”。 ChatGPT 的算法偏见通过影响信息输出与传播, 容易加剧群体极化的矛盾。 考虑到我国民族领域议题的复杂性与敏感性, 例如边疆治理、主权安全、 民族团结等等, 引导各民族在以上议题消解分歧、 达成共识, 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 因此, 群体极化现象不仅会削弱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建构的效度, 还可能推动网络偏见转变为现实偏执, 危害民族工作的一系列实践开展。 此外, 用户个人偏见会放大ChatGPT 的价值偏见, 一定程度上间接作用于ChatGPT 的回答精度, 使“诉诸情感与个人信仰比陈述客观事实更能影响民意”[27], 从而生成“后真相”化的意识形态安全风险, 导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呈现面貌与既定目标发生偏差。

二是外部的价值偏见, 对应技术权力下的“意识形态战场”。 ChatGPT 不仅能影响个人和群体的价值塑造, 还能影响整个社会权力的运行, 可能被作为政治化工具进而挟制我国意识形态发展。ChatGPT 起源于美国的研究机构, 受西方数据语料库和价值观的浸染, 其生成内容难免沿袭西方的语言习惯、 思维模式与意见立场。 首先, 分别用中英文向ChatGPT 提问时, 所收到的关键词句反馈可能存在差异, 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用户的理解, 而对于注重用语精确和分析严密、 关照特殊文化背景差异的民族理论研究者来说, ChatGPT 在语言呈现上的差异可能导致严重的认知性错误。 其次,ChatGPT 的立场更偏向于西方, 通过回答进而影响到提问者的观念。 在暗流涌动的国际政治环境中,ChatGPT 及其代表的智能技术存在被一些国家用来进行舆情攻击、 干扰他国内政的可能, 比如通过刻意抹黑淡化国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归属感。

三、 策略重构: ChatGPT 浪潮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范式

一方面, ChatGPT 发挥技术赋能的作用, 重塑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基础; 另一方面, ChatGPT 引发了认同挑战, 倒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范式创新。 基于以上背景, 需延续认同重构的渐进式逻辑, 以增进认同为主线, 从政治认同、 价值认同、 制度认同、 文化认同四个层面展开策略创新, 推进ChatGPT 浪潮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转型(见图2)。

图2 ChatGPT 浪潮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转型

(一)坚定党的领导核心, 铸牢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认同

党的领导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力量核心, 党和政府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流话语体系的中坚主体, 在理性认同、 情感认同、 自律转化、 制度保证等方面扮演难以替代的引领角色[28]。

其一, 强化政党意识形态的凝聚性与渗透力, 抵御ChatGPT 的算法偏见。 政党意识形态指“政党在长期活动中形成的一套价值观念、 理论体系和是非标准”[29]10。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历史进程中选择且秉承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是保障其在全球意识形态争夺中稳固话语权与行动力的重要精神内核, 也是在应对任何外来风险挑战时凝聚人心和民族力量的关键政治武器。 只有始终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 毫不动摇地构筑中华民族网络空间共有精神家园, 才能可持续地抵抗ChatGPT 以及其他技术媒介隐含的区域性、 民族性等性质的价值偏见。

其二, 牵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算法纳入, 整合培塑中国特色意蕴内容。 警惕技术权力的滥用与控制, “先入为主”地预防性布局人机交互的底层框架模型, 鼓励研发“中国式ChatGPT”, 例如百度的文心系统, 提前占领生成式人工智能领域的意识形态高地。 通过科学运用政治权力, 促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素的协调积聚, 改善算法环节, 保障“中国式ChatGPT”在技术前置基础层的意识形态正确, 使其生成内容所指向的价值体系更贴近我国的政治合法性与社会主义信仰阐释。

其三, 深入把握ChatGPT 民间政治传播方向, 构建政治输入输出双向机制。 政治输入即“公众对政治体系的要求与支持”, 政治输出即“系统内当局履行的决策和行为”。 国家和政府应主动以官方参与的姿态, 投入到ChatGPT 的应用及实践检验中, 并在实践中体察民情、 把握民心、 洞悉民意。 由此, 可将ChatGPT 及其代表的对话人工智能技术, 利用甚至是改造成衔接政治输入与政治输出两个机制的技术桥梁, 促成官方话语与公众意见的双向触达, 激活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的共涌交融,实现依法治理与社会自主的良性互动。

(二)优化多维利益导向, 深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认同

其一, 以“技术信任”为导向, 提升中华民族的ChatGPT 技术素养。 一方面, 需鼓励向公众打开ChatGPT 的“技术黑箱”, 使其应用发展趋于公开透明化, 并结合对公众进行的有关智能技术运用方式、 安全边界等的科普宣传, 实现对ChatGPT 的“祛魅”。 构建ChatGPT 技术应用与信息隐私保护的共治格局, 使公众在增进对智能技术了解的同时也获得一种被保护的安全感, 进一步提升其对ChatGPT 的技术信任。 另一方面, 培育和提升中华民族的技术素养及价值辨识能力, 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育培训和宣传形式, 帮助各族人民全方位学习有关ChatGPT 的获取、 应用、 管理等环节,引导其将ChatGPT 正确合理地运用于辅助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各类问题, 提升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技术掌握能力。 在扩大ChatGPT 的应用及影响范围过程中, 不断推进ChatGPT 的技术模型成熟化,整体上促进ChatGPT 的科技性与人文性相得益彰, 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协调统一, 以“数字包容”“技术向善”的发展面貌驱动ChatGPT 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渐进互嵌。

其二, 以“命运共同”为导向, 推动中华民族对ChatGPT 利益共享。 均衡推进各民族地区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 着力解决数字鸿沟的问题。 既要注重建设资源的平等分配, 缩小城乡间差距、 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差距, 促成技术机遇覆盖的相对公平; 也要兼顾对差异化民族信息的包容吸收与平等转化, 推进ChatGPT 数据语料库对各民族信息及价值理念的均衡采纳, 实现技术成果分享的相对公平。 此外, 伴随ChatGPT 对科技、 经济、 产业等多个领域的渗透, 其创造的具体利益正在从单一的搜索引擎、 聊天机器, 扩展至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 比如微软将ChatGPT 技术整合到Office 办公软件“全家桶”之中, 大大提升了人们的日常办公学习效率并实现对传统形式的突破。 顺应“ChatGPT+”的潮流, 充分挖掘其对各行各业的赋能优势, 并推进各族人民对相关科技创新成果的共享共用, 彰显ChatGPT 作为全民性工具的功能张力, 放大技术革命中各族人民的共同存在性之意义。

其三, 以“人机共在”为导向, 强化中华民族优于ChatGPT 的主体性。 首先, 明确ChatGPT 对中华民族文化创造的辅助性而非替代性地位, 提升各民族主体“反规训”能力。 引导人与ChatGPT 的关系思考从对立思维向共生思维转变, 推动人机对话、 人机协作的深入进行, 以此赋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与共同体文化的繁荣生产, 在推进过程中努力超越技术逻辑而回归人本身。 其次, 以中华民族特有的共同体情怀滋补ChatGPT 情感缺失的部分, 达成一种“柔性情感的调适”。 价值理性是人类对价值的理性思考, 追问事物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并探讨人类的最终归宿和终极关怀[30]。 基于各族人民的主观能动性, 以情感、 艺术与文化创造能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独立人文世界, 避免在现代技术发展进程中陷入“技术理性压制价值理性”的困局。

(三)夯实配套规范保障, 形构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制度认同

其一, 建立技术监管制度。 调动社会各界力量, 协同展开对ChatGPT 的使用监管及伦理治理,包括对ChatGPT 相关应用设施均衡建设的监督、 对相关资本准入的规制、 对境外干预力量的审查、对技术风险的预警和评判。 政府要配套相关法律法规以加强监管力度, 提升监管范围的全面性, 覆盖ChatGPT 的训练数据、 模型演变、 人工标准等等。 尤其重视ChatGPT 中国化应用中的数据监管环节, 对内严格审查ChatGPT 对我国民众的数据采集和利用, 健全相关审查与行政审批机制, 强化机构和企业在使用数据时应具备的合规意识, 对外要构建跨境数据审查机制, 守住国家数据安全的防线。 整体上通过“规内”“防外”维护算法伦理之善, 保护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完整性与独立性。

其二, 构建算法审查制度。 细化对ChatGPT 的算法设计标准与技术伦理标准的审查, 降低算法偏见与算法黑箱的风险, 推动其应用的公开透明与公平公正。 我国曾印发«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 其中首次明确建立算法审查制度。 针对ChatGPT 的算法审查制度建构需从更精细化、 更偏向于我国意识形态保护的角度出发, 比如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核心利益与共同诉求纳入对ChatGPT 中国化的改造因素中, 并进一步规范改造者对ChatGPT 的数据投喂行为。

其三, 确立产权保护制度。 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著作权属性认定及权利归属尚存在较大争议,ChatGPT 的横空出现再次将该议题推往风口浪尖。 现今的ChatGPT 不仅能模拟人类思维, 还能进行较高水平的内容创作, 达到人机难辨的产出效果。 美国的一些大学生已将ChatGPT 作为论文代写的工具, 且难以被发现。 若轻视ChatGPT 的强大创作能力, 不对ChatGPT 与人类主体在版权认定与归属方面作出明细区分, 可能会助长以人工智能代替人为创作从而获取假冒版权的不良风气, 损害那些真正贡献创意和精力的人群利益, 扼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创新活力。 因此, 需在坚持实质贡献、投资激励和利益平衡三大基本原则的基础上, 立足版权作品生成过程中各主体的影响[31], 建构科学化制度化的产权保护制度。

其四, 设立使用者追责制度。 针对各环节中使用ChatGPT 的主体进行精细化的责任落实, 尤其是身份信息保护和使用后果担责两个方面。 在身份信息保护方面, 需立足于数据采集对象的个人隐私与信息安全保护, 规范采集主体的一系列行为, 对于损害民族利益和情感的行为作出严肃处置。在使用后果担责方面, 通过追责制度, 要求使用ChatGPT 并将其用于特定领域——比如学术论文写作——的主体需自负后果, 以防技术性的学术造假、 学术剽窃等恶劣行径, 保障技术浪潮下的社会公平发展。

(四)发扬技术文化自信, 延展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认同

其一, 用ChatGPT 对接日常生活, 把握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主导权。 一方面, 基于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与共同价值, 在ChatGPT 的影响网络中展开大规模的相关文本训练, 促使其能够精准地识别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关的新问题与新信息。 伴随ChatGPT 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入学习与理解, 各族人民在使用它时能够获得更广维度的相关知识, 一定程度上缓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播中的“信息偏在”影响。 另一方面, 考虑各民族文化的差异性, 对ChatGPT 进行主动的优化改造。 破解其“千人千面”下的“信息茧房”, 将多元化的信息拼凑重组, 使其回答能够兼具普遍性规律与特殊性经验, 致力于发挥ChatGPT 填补民族文化圈层鸿沟的工具效益。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根基[32]。 推动实现ChatGPT 的大众化和生活化, 使其在贴合各族人民日常生活的过程中, 充分聚合各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 并反哺其算法框架及交互模式,渐进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认同趋于一致。

其二, 以ChatGPT 应对多元文化, 掌控意识形态主导权与国际传播主动权。 ChatGPT 的爆火掀开了一场数字时代的关键竞争[33], 其构建出的网络话语空间亦可能成为激烈的意识形态战场。 一方面,我国需坚定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在ChatGPT 的架构上继续铺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道路,瓦解敌对势力分裂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企图, 在ChatGPT 中国化的过程中强化对技术改造者与使用者的意识形态引导, 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流牵引力。 另一方面, 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护城河”并不意味着固步自封、 排斥外来思想文化。 遵循技术变革的趋势并深化对ChatGPT 的研究,在熟悉把握其技术特性和传播规律后, 全面审视并积极应对算法偏见中的一系列问题, 如种族问题、性别问题、 阶级问题, 在提升对其警惕的同时寻求合理解决的方案。 健全对ChatGPT 的治理体系,提升对ChatGPT 技术的适应性与主导权, 并不断扩张其媒介效应, 使ChatGPT 既成为将外来优秀文化“引进来”的重要渠道, 也转化为推动中国特色话语体系“走出去”的技术引擎。

四、 结语

ChatGPT 的技术革命性不仅在于智能化水平的突破及其对内容生产模式的重塑, 还在于它正以一种无界的技术形态嵌入人类社会实践领域的方方面面。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重大的时代工程, 在深入网络空间且与ChatGPT 发生各种交织的过程中, 因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而转向“共同体再造”之路。 ChatGPT 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的技术赋能意义体现在智能聚合海量信息、 精准生成相关内容、 高效开拓影响范围、 灵活迭代经验情感等多个方面。

重思ChatGPT 的技术逻辑与应用模式, 其在形塑新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构筑格局的同时, 也在制造新的风险从而引发认同挑战。 比如, 技术差异消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整合力, 去中心化削弱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牵引力, 工具依赖麻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创新力, 信息异化稀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凝聚力。 展望未来, ChatGPT 出现之后必定还会有新的技术产物, ChatGPT 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警醒我们, 除了对ChatGPT 本身进行技术审视与伦理思考, 还需透过现象触达本质, 将人工智能或新技术革命对于共同体构筑的影响总结为一种规律性经验, 或延伸为更深刻的讨论议题。

总而言之, 当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程需将ChatGPT 工具以及“ChatGPT+”形态的影响都纳入考虑因素中, 通过坚定党的领导核心、 优化多维利益导向、 夯实配套规范保障、 发扬技术文化自信等具体策略, 抵御ChatGPT 带来的风险并牢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多重认同。 长远来看, 我们更需要跳出将ChatGPT 视作“舶来品”的固定思维, 探索ChatGPT 中国化的创新路径, 并以掌握核心技术为主线, 鼓励支持开发具有中国特色的ChatGPT 化产物, 从根本上掌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导权与主动权。

猜你喜欢
共同体中华民族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爱的共同体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