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课程思政研究知识图谱分析*

2024-01-10 08:36朱云翠李茂君杨元妍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立德聚类育人

朱云翠 李茂君 杨元妍

(1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 外语外贸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2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课程思政”是指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深入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政资源,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1]。 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2018年新时代全国教育工作大会的召开,特别是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和《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等文件颁布以来,“课程思政”迅速成为学界研究热点。2020年5月教育部颁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做出了整体设计和全面部署,极大地推进了“课程思政”这一系统工程的建设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2]。自从“课程思政”这一概念提出以来,学界围绕这一话题开展了一系列相关研究,取得了较丰富的成果。本研究以中国知网数据库核心期刊中课程思政相关文献为研究对象,运用CiteSpace等软件,绘制了2000-2022年间相关文献的科学知识图谱,以总结我国课程思政研究现状与热点,探索其未来发展方向。

1 研究设计

1.1 数据来源

本研究以中国知网(CNKI)学术期刊数据库为数据源,检索词为“课程思政”,勾选“主题”“关键词”,检索字段间关系为“OR”,起始时间不限(收集到的最早文献为2000年),截至为2022年(2022年6月30日检索),匹配方式选择“精确”,“来源类别”选择“SCI、EI来源期刊、北大核心、CSSCI、CSCD”,共检索到2 171篇文献。先将文献导出为Refworks格式文本,然后转换为CiteSpace可以识别的WOS格式,最后经过CiteSpace的除重功能处理后,得到有效文献2 145篇。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使用CiteSpace6.1.2版本进行知识图谱分析,用Excel软件进行辅助图表分析。CiteSpace 是由美国华裔教授陈超美博士开发的一款科学知识图谱可视化软件,具有“图”和“谱”的双重性质和特征,能够展示知识单元/群之间网络、结构、互动、交叉、演化等诸多隐含的复杂关系[3]。

本研究主要绘制了关键词共现和关键词聚类可视化知识图谱,对文献发表年度分布、高被引文献、高频关键词统计和关键词共现聚类分析等使用了Excel图表,以更加直观地呈现和梳理分析我国当前课程思政研究现状。

2 课程思政研究动态分析

2.1 文献发文数量及年度分布

从图1文献发表年度分布情况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我国课程思政研究在2000-2016年间发文量较少,仅为84篇,甚至在2011年前每年仅有个位数,从2017年开始逐渐呈上升趋势,到2019年已经达到185篇,且呈快速发展态势,2020年467篇,2021年猛增到876篇,2022年到6月30日为止已经有432篇(注:2022全年为992篇)。可见当前“课程思政”研究随着国家和社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重视而日益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焦点之一,而且研究热度呈快速上升的趋势,发文数量也逐年递增。

图1 发表年度分布

2.2 高被引文献分析

高被引文献体现了文献的影响力以及学者们对于该文献的认可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研究的聚焦点[4]。表1为课程思政研究排名前15的被引文献。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排名前15的高被引文献主要集中在2017-2018年时间段,仅有一篇是在2020年由王学俭、石岩发表的文章,被引次数达到677次,这也充分印证了关于课程思政主题方面的研究是近几年刚刚兴起,处于研究的发展初期阶段。但从其高被引频次中又可以看出该研究呈现出的炙热程度,如被引频次最高的文献达2604次,是高德毅、宗爱东(2017)发表的“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论文总结了上海市“课程思政”改革试点的进展及初步成效,指出要树立“课程思政”理念,发挥思政课的“群舞中领舞”作用,实现所有高校课程的“共舞中共振”效应[5]。高德毅、宗爱东(2017)两人合作发表的另一文章“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名列第二,被引1687次。由此可见,高德毅、宗爱东两位研究者发表的关于课程思政方面的相关文献经常被广泛引用、述及和讨论,对我国课程思政初期研究做出了较突出的贡献。

表1 高被引文献列表

通过分析发现,其他13篇高被引文献可以大致概括为以下四方面内容:1)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理论阐释/关系。何红娟(2017)、邱仁富(2018)和石书臣(2018)指出要正确把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关系等。2)对课程思政内涵及观点的阐述。邱伟光(2017)探究了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王学俭、石岩(2020)对课程思政的内涵、特点、难点及应对策略进行了梳理和思考[6]。3)课程思政实施路径与对策。王海威、王伯承(2018)、高锡文(2017)从实践中总结、提出了建立思政课堂显性教育与其他课堂隐性教育的协同育人工作理念, 构建思政课与各类课程同向同行的协同育人机制[7],提出了课程思政协同效应的实践路径。4)课程思政推进中的问题与解决办法等内容。陆道坤(2018)就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的专业课教师如何胜任和善任、专业课程中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如何评价以及专业课程思政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如何分工协作等方面进行了阐述[8]。高燕(2017)提出根据学生专业学习的阶梯式成长特征,系统设计德育递进教学路径[9]。

综上所述,现有相关文献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关系、“课程思政”的内涵、意蕴、关键点、实施路径、实施中遇到的问题与解决办法等做了初步的探析,但是研究内容较为零散、系统性不强;而且多为表层的理解,对其理论层面的逻辑梳理及课程思政作为一个系统建设层面,还未涉及。

3 课程思政研究热点分析

关键词是学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所研究主题内容的高度概括,某一关键词反复出现在某一研究领域文献中,那么该关键词所表征的主题内容则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10]。通过对关键词的抓取可以帮助我们分析我国课程思政研究的热点主题。

3.1 高频关键词共现分析——研究热点及其演变

我们根据CiteSpace的关键词共现功能,设置时间切片为5,选Top100 per slice,绘制了我国课程思政研究的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见图2,图中的“思政课”是“思政课程”的简称,两者属于同一概念),图中的圆圈和标签代表一个关键词,其大小代表重要性的高低,即节点越大关键词字号越大,越能体现研究的热点领域,关键节点中心性数值越大,越能体现其核心地位[4]。

从图2 CiteSpace关键词共现图谱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课程思政”“思政课程”“立德树人”和“思政教育”这4个关键词字号和节点圆圈大小都特别突出和醒目, 表明在课程思政主题研究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次是“教学改革”“高职院校”和“思政建设”出现频次也较高。

图中的连线表明了各关键词之间的关联性,连线越粗表明关联度越高,图中“课程思政”是最重要的关键词,几乎和图中每个关键词都发生了一定的关联。

图2 CiteSpace关键词共现图谱

我们整理了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信息,列出了课程思政研究出现频次排名前20的高频关键词及其中介中心性,如表2所示。中介中心性(Betweenness centrality)是测量节点重要性的一个指标(此外还有度中心性、接近中心性等),CiteSpace中经常使用中介中心性进行衡量文献的重要性。当节点的中介中心性≥0.1,表明该文献处于重要地位。

表2 基于CiteSpace的高频关键词统计表

从表2中可以看出,关键词“课程思政”共出现在1 050篇论文中,其中介中心性高达0.98,足见其重要性,但是“课程思政”一词出现较晚,最早是在2017年1月由高德毅、宗爱东发表在《中国高等教育》上的一篇论文,其主要观点不断地被后面的研究人员引用,被引高达2 604次(表1),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关键词“思政课程”“思政课”“思政教学”和“思政建设”中的“思政”即“思想政治理论”,这几个关键词主要是出现在2017年之前,主要是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和建设等展开的。2017年之后,逐渐清晰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人才培养”必须坚持“专业课程”和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理念,深入挖掘各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中蕴含的“思政元素”,精心开展“教学设计”,积极探索寓“价值引领”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的“三全育人”“实践路径”。

表中高频关键词“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无论是出现频次,还是中介中心性都排在前2位。值得一提的是“高职院校”出现频次排名第6位,但是其较高的中心性0.13,位居第3,可以看出学界尤其是高职院校比较关注课程思政方面的研究,且成果也比较突出,在该领域研究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通过数据分析(结合表1、图1和表2),发现我国课程思政研究主题在不断演变,结合定性分析,可以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酝酿阶段(2000-2016年)。这一期间发文量较少且主要是围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简称为思政课程)为中心的研究。虽然中国几千年以来一直沿袭着“教书育人”的教育理念,然而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思想政治道德教育薄弱的问题也较为突出,相应的学术研究成果寥寥无几。直至2004年以来,国家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及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文件。上海市委从2010 年起承担了“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课程”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 并将德育纳入教育综合改革重要项目。2016 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门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1]。至此,思想政治道德教育开始受到高度重视。我们认为这一阶段围绕思政的研究可以归为广义的“课程思政”或是“大思政”研究范畴,为下一阶段研究奠定了基础。

第二阶段为起步阶段(2017-2019年)。2017年2月中央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到教书育人全过程,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12]。在2017年6月由教育部组织召开的高校“课程思政”现场推进会上,大力推广“上海经验”,自此“课程思政”概念开始进入人们视野中。2018年全国教育工作大会上,习近平强调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工作的主线,融入思想道德、文化知识、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13]。课程思政开始在全国推广,学界也开始关注对课程思政的研究。2019年8月中央《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指出,深度挖掘所有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要发挥所有课程的育人功能。

通过以上图表数据和文献解读及原因分析,发现2019年全年发文数量相当于2000-2018年间的总和,可见课程思政相关主题从2019年开始逐渐成为学界研究热点。具体从时间演化来看,2017年研究热点是围绕“思政课程”展开的,探索“思政建设”与“专业课程”如何“协同育人”,实现其“价值引领”作用,是属于初步探索阶段。到2018年进一步明确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 “三全育人”是“新时代”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要求,这一阶段的研究内容多是属于对相关理论的认识、理解方面的探讨。2019年研究热点是围绕微观层面的“教学设计”展开的,研究内容更加具体,是属于实践方面的探究。

第三阶段为快速发展初期阶段(2020-2022年)。数据分析发现,从2020年至今“课程思政”文献发文量呈现快速增长态势,研究内容进一步深化,呈现出多元化和多视角特征。主要是因为自上而下各级政府及主管部门非常重视课程思政建设,思政课在党中央治国理政战略全局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是2020年教育部颁发的《纲要》,明确了高校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要求和做法,以及陆续制定的各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指南都极大地推动了课程思政建设的快速发展。但是,排名前15高被引文献中最近时间仅有1条是2020年(见表1),反映研究热点的高频关键词初始出现年份(见表2)最近时间也是在2020年,仅有“思政元素”、“实践路径”和“思政育人”,可见目前我国课程思政研究还处于发展初期阶段,其研究内容还没有形成体系,研究成果数量尽管在逐年快速递增,呈现出较强的增长态势,但是高水平研究成果数量相对偏少,在“SCI来源期刊、EI来源期刊、北大核心、CSSCI、CSCD”等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文章数量2145篇仅占全部期刊文献27 382篇的7.83%,可见成果层次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3.2 高频关键词聚类(Cluster)分析——主题聚类及其演变

我们根据CiteSpace的关键词聚类功能绘制了课程思政研究高频关键词聚类可视化网络图谱(见图3),以进一步深入挖掘我国课程思政研究焦点。具体是在生成关键词共现图谱后,点击“Clustering”进行聚类分析,并采用学界普遍推荐的LLR(对数似然比)算法,进行聚类分析。 图3中展现了本研究“课程思政”的10个聚类:思政课程、教育、高校、思政建设、实践路径、立德树人、思政课、价值引领、课程育人、线上教学。这10个聚类基本反映了我国目前课程思政研究的主要内容。

图3 关键词聚类可视化网络图谱

CiteSpace依据网络结构和聚类的清晰度,提供了模块值Modularity(Q值)和平均轮廓Mean Silhouette值(S值)两个指标。Q值是用来衡量一个网络能在多大程度上被拆分成相互独立的模块[14],在[0,1]区间内;Q>0.3意味着划分出的社团结构是显著的。S值是衡量网络同质性的指标,数值越接近1反映网络的同质性越高。S值为0.7时聚类结果是具有高信度的;在0.5以上,可以认为聚类结果是合理的[15]。从图3左上角图谱参数中可见,Q值为0.733 6,表明划分出的聚类结构是显著的;S均值为0.908,表明聚类结果有较高的信度。表3展示了此次聚类的聚类标签(标签词反映了该主题研究的主要内容)、聚类大小(反映该主题研究规模的大小)及轮廓值等详细信息。

表3 关键词共现网络聚类分析表(按照时间排序)

结合图3和表3相关数据, 我们可以从聚类内部文献出现的平均年份来考察我国当前课程思政文献主题聚类的变化过程。表3列举了10个聚类的文献平均年份①等信息,可以清晰地看到不同时期的课程思政研究主题的变化,以下分析了主题聚类的历时演变:

首先,2016-2019年间,聚类集中于#6思政课、#0思政课程主题。研究发现,从最初的“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课程”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到将德育纳入教育综合改革,探索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变,再到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11]以来,全国各高校开始积极探索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如何从单一的思政课向专业课程协同育人方面推进。如王丽华等探究了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构建的逻辑理路[16]。

其次,2020-2021年间,主题数量明显增多,聚类扩展到#2高校、#1教育、#3思政建设、#4实践路径、#5立德树人、#7价值引领、#8课程育人,几乎涉及了课程思政的各个方面,更加多元和多视角,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研究同质化、模式化现象[17]。如很多研究是以课程思政的概念、涵义、价值意蕴、重要性、必要性、与思政课程关系及思政建设路径等展开,存在很多大体相同之处。

我们知道狭义的课程思政主要是聚焦在“#1教育”领域中的“#2高校”,强调各类课程都要加强“#3思政建设”,落实“#5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寓“#7价值引领”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积极探索“#8课程育人”的有效“#4实践路径”,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同频共振。通过对聚类标签词的进一步分析和文献查阅发现,涉及到具体学科和课程的课程思政研究主要有医学学科、体育和大学英语等通识教育课程。如王大亮等进行了医学类通识课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18]。 赵富学等提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进程中要处理好立德指向、立德责任、立德体系、立德过程、立德功能五重维度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实践关系[19]。蔡基刚等对课程思政与立德树人内涵进行了探索,认为大学英语教师应该通过选材隐性地开展立德树人教育,培养大学生成为一个正直、诚实、勇于奉献、具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20]。

最后,2022年以来,聚类主题集中在#9线上教学。自2020年初新冠病毒感染疫情发生以来,广大教师一直在探索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如吴轲威、黄军伟等指出学生对线上课程思政的总体认知程度偏低。因此,既要平衡内容供给,提升教学的精准性,又要增强教师教学的引领力,还要推动技术融合,实现教学的智能化,以此提升线上课程思政的实效性[21]。

4 结语与展望

本研究借助 CiteSpace,从年度发文量及分布、高被引文献、关键词共现和关键词聚类等维度,对我国课程思政研究进行了全面系统梳理。通过对研究动态和研究热点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我国课程思政研究虽然时间较短,但是学界研究热情较高,取得了较丰硕的成果,研究内容主要围绕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关系、课程思政内涵及观点阐述、课程思政实施路径与对策、存在的问题与改进以及具体课程案例设计等方面展开,为高等院校有效地推动“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一定的指导和借鉴。但因其历史短、发展快,还存在研究内容零散、趋于同质、针对性及系统性不强;基础理论研究的创新性不强;对其理论层面的逻辑梳理及课程思政作为一个系统建设层面的探究还不够深入;研究成果质量和层次有待进一步提高等问题。

目前的课程思政研究处于快速发展初期阶段,具有较为广阔的研究前景。 我们对课程思政研究给出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建议和展望:

第一,继续呈现多元化、多维度、多角度发展的态势。目前的课程思政研究多侧重于高校,而对中小学关注不够,今后在积极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过程中,要加强中小学课程思政研究。应进一步开放研究思路,拓宽研究视角,丰富研究方法,在拓展研究范围的同时推动该领域研究逐步向纵深发展,全面打造“大思政”格局,与各类课程的思政教育营造“大合唱”的“舞台”,构筑“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育人模式[22]。

第二,加强学理研究,完善学科理论体系建设,提升研究的系统性。现有的基础理论研究主要体现在课程思政概念、内涵阐释、构成要素分析、本质意蕴等方面,对于一些深层次问题还挖掘不够,缺乏相对系统的学理研究[23][24]和理论支撑。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课程思政的系统性和整体性把握,系统建构课程思政理论体系,形成课程思政话语体系、价值体系、知识和方法论体系,为课程思政的科学推进提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25]。

第三,建立健全课程思政管理和评价体制、机制。一是从宏观层面,加强顶层设计[26-27]和整体规划。各高校应成立课程思政改革领导小组,制定出台相关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实施意见。二是从中观层面,不断完善运行机制。建立健全教务部门和政工部门牵头负责,学院/系具体负责,人事处等部门直接参与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三是从微观层面,健全技术规范,完善考评标准。不断更新和完善教育教学管理技术标准和对教师的考评标准,激励广大教师积极参与,通过课程思政建设的评价与反馈,逐步形成良性循环。

注释

① 指该聚类中所有文献的年份平均值,不是文献的实际年份。

猜你喜欢
立德聚类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基于DBSACN聚类算法的XML文档聚类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基于高斯混合聚类的阵列干涉SAR三维成像
“严以修身”先立德
一种层次初始的聚类个数自适应的聚类方法研究
自适应确定K-means算法的聚类数:以遥感图像聚类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