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竹文化符号的周边传播

2024-01-11 13:30静,朱
关键词:符号文化

余 国 静,朱 舒 莺

中国是最早开发利用竹资源的国家。据考证,大约一万年前在珠江流域与长江中下游区域的人类,就已经开始开发和利用竹类资源。(1)张之恒:《中国原始农业的产生和发展》,《农业考古》1984年第2期。何明等人将中国竹文化类别划分为竹文化景观与竹文化符号,其中竹文化符号被赋予“象征宗教观念和理想人格、表现审美情感和审美理想”(2)李世东、段华编著:《中国竹韵》,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第9页。的功能。中华传统文化中常常借竹表达人内化的情感,并在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环境和自然环境下,形成了独特的中国竹文化符号。随着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活动的增加,中国竹文化符号也源源不断地向周边地区传播。作为世界最大竹区的亚太地区,中国周边国家因相似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对中国的竹文化符号更容易接受。因此,随着中国竹文化的对外传播,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周边国家竹文化的发展,并使其与本土文化结合后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竹文化。

一、中国竹文化符号概述

文化符号可作为同文化圈层成员间进行表达、交流和传播的工具,竹文化符号同样如此。中国竹文化符号是在中华文明的社会环境和自然条件下形成的,其外在形式与内在意义被中华民族这一文化圈成员所熟知。中国竹文化符号种类众多,其中认可度较高且较为常见的符号有宗教符号、文学符号、绘画符号与人格符号。

(一)竹宗教符号

早在战国时期,中国民众就开始将竹神圣化,并对之加以崇拜。(3)李世东、段华编著:《中国竹韵》,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第9页。先秦《庄子·秋水》中“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其中的“鹓鶵”为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五凤之一,是一种祥瑞之鸟;“练实”即竹实,是竹子开花后所结果实。这个记载是竹在中国文化体系中被神圣化和非凡化的重要佐证之一。东汉《后汉书·费长房传》中将竹幻化为费长房形象。《后汉书·方术传》中的“长房曰:我神仙之人”,即是竹进一步神圣化的例证。由于东汉将竹进一步神圣化,竹渐渐符号化。在中国传统信仰中,受秦汉神仙方术和道教的影响,竹作为生殖崇拜和祖先崇拜的文化符号,被赋予送子延寿、庇佑众生的含义。东汉时期,佛教初入中国,涉竹意象并不多见。到隋唐时期,随着佛教与本土信仰结合开始中国化,形成与中土道教及其他民间信仰相结合的中国化佛教,此时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佛教中的竹文化符号。(4)王三毛:《古代竹文化研究》,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年,第264页。中国化佛教将竹子的意象相结合,形成独特的中国化宗教含义。此外,佛教经文中有大量关于竹文化符号的记载,如萧齐跋陀罗译《善见津昆婆沙》卷十七:“林界相者,若草林若竹林,不得作界相。何故尔?草竹体空不坚实,是以不得作界。”(5)宗仰上人主编:《频伽大藏经40》,北京:九洲图书出版社,1998年,第36页。竹的特性与佛教结合,逐渐形成了竹宗教符号。

(二)竹文学符号

竹从文学中的符号到文学符号经历了漫长的过程。虽然先秦两汉咏竹的诗句已出现,但当时竹并非全诗主题,也不是中心意象,仅作为诗的构成部分,因此秦汉时期的竹还只是文学中的符号。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秋竹曲》和《咏竹》的出现标志着竹作为文学符号的诞生。在这两首诗中,“竹与所表现的情趣之间已形成内在、深层的指称与表现关系”(6)何明、廖国强:《中国竹文化》,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69页。。唐宋时期,咏竹文学兴盛,竹与人的情感、意志之间的隔膜被打通,诗人们做到“与君尝此志,因物复知心”(7)黄勇主编:《唐诗宋词全集(第1册)》,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7年,第161页。的境界,此时的竹与诗达到了精神与物质上的水乳交融。两宋时期,理学流派对宋代文学影响深厚,宋人咏竹突出竹的形象特征、寓意深刻,至此竹文学符号富有理趣特征。中国竹文学符号的所指有多种意向,其中竹中空、有节象征虚心、高洁。张九龄《和黄门卢侍郎咏竹》中云:“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苏轼《次韵答人槛竹》曰:“丛长傲霜雪,根瘦耻泥涂。”他们都用竹的生物学特征象征气节、高节。用竹意象象征故园之情在文学作品中也较为常见,比如卢汝弼《闻雁》诗描述道:“何处最添羁客恨,竹窗残月酒醒闻。”诗中浓浓的思乡之情溢于言表。除了一般竹的普通意蕴,也有特殊竹种蕴含特殊意义的竹。比如斑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多指幽怨女性及其相思之情,斑竹又叫“湘妃竹”,这一别称的由来与中国古代传说中“娥皇女英”的故事相关,毛泽东的“斑竹一枝千滴泪”也是出自这个典故;又比如刘禹锡《潇湘去》道:“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其中也可以品读到斑竹的相思意象。中国竹文学符号意蕴深厚,但囿于篇幅限制,仅列举一二。

(三)竹绘画符号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竹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绘画符号。竹进入画卷历史悠久,墨竹这一绘画题材的出现是竹成为绘画符号的佐证。竹绘画符号确立后,至宋代,文同和苏轼两位画竹大家,对后世竹绘画影响深远。文同所画之竹“富潇洒之姿,逼檀栾之秀”(8)程大利:《极简中国古代绘画史》,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21年,第70页。,他赋予竹绘画符号屈而不挠、高洁脱俗的内涵;苏轼借竹抒情,推崇“身与竹化”(9)朱立元主编:《艺术美学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年,第614页。。到清代,竹绘画符号被经常使用,可谓名家多、技艺精、作品丰,其中画竹之人郑夑成就最高。郑夑在画竹的理论和技艺上颇有创新,他于画中展现竹坚韧倔强、不为俗屈的品格,将自己体恤民间疾苦之情蕴藏于画中。郑夑自称“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10)闻世震:《郑板桥题画诗文赏析》,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200页。。

(四)竹人格符号

在“天人合一”理念与“比德”思想的影响下,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作为一种重要的人格符号,象征着人格评定、人格目的与人格理想。(11)何明、廖国强:《中国竹文化》,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28—332页。《诗经·卫风·淇奥》中竹是卫武公德的象征,可视为中华文化竹人格化之始。魏晋南北朝时期,“竹林七贤”的故事使竹成为七贤品格的外在表现形式。自此竹林象征隐士淡泊名利、清新脱俗的高尚品格。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和道家文化影响最大:建功立德与遁迹山林,刚正奋进与淡泊自适。(12)李世东、段华编著:《中国竹韵》,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第11页。这两种理念分别与儒家凌云浩然、道家淡远自然的人格相对应,而这种理念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竹人格符号的理念,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格内涵的重要组成。中国竹文化符号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演进,逐渐自成体系。

由此可见,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历史悠久、影响深远,涉及宗教、文学、绘画、人格等众多领域。竹文化符号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随着中国古代与外界的交流增加,中国竹文化符号逐渐随着社会经济交流传输到了周边国家,特别对周边的产竹国家影响更加深远。

二、中国竹文化符号周边传播途径

虽然周边传播理论是新近之物,但周边传播相关的活动自古有之。如图1所示,中国历史上的竹文化符号向周边传播主要途径有:移民、遣使和传统信仰等。历史上这些竹文化符号的传播途径并非独立存在,而是相互交融的。在时空及其他因素的影响下,竹文化符号由于传播途径的不同而产生的传播效果也不同。其中通过移民传播的受众较为宽泛,以移民群体所到之处为中心向周边传播辐射开来,这个过程比较漫长,是一个潜移默化、需要较长时间才能看到传播效果的方式。遣使传播能量较为显著。由于遣使由两国官方支持,因此他们能够将竹文化符号传播给特定受众的能力更为有效,比如使者可以向本国的精英群体传播竹文学符号、竹人格符号等。由于这部分精英群体在本国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因此竹文化符号传播效果较好。竹文化符号的宗教传播由各国政府官方和民间共同推动。隋唐时期东亚地区民间高僧往来甚密,大量汉译经书跨境传播,同时政府主导的抄书活动频繁,汉译经书中包含的中国竹文化符号除了在信奉者群体中产生影响,也影响到了普通的民众。中国周边的东亚地区自然环境相似度高,竹在各国生产生活领域都有相应的应用,因此当中国的竹文化符号传播到周边国家的时候,很快可以产生共情,并结合自己本土文化形成了带有自己特色的竹文化。

图1 中国竹文化符号周边传播主要途径及其特点

(一)移民传播

中国赴他国的移民是竹文化符号和中国其他传统文化向周边国家传播的重要载体和途径。如同其他文化产生方式一样,竹文化符号的产生源泉来自生活,竹资源丰富的地区自然是产生丰富竹文化的地区。在中国移民东渡日本的群体中,有相当部分民众是来自吴越之地,从浙江吴兴区钱山漾遗址考古来看,吴越地区自古以来与竹相关的文化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公元4世纪以前,吴越地区有大量民众东渡至日本九州,这些吴越移民思想中所蕴含的道教思想、中国竹文化符号同日本九州当地丰富的竹资源环境,为日本竹文化的产生发展奠定了基础。(13)王慕民、张伟、何灿浩:《宁波与日本经济文化交流史》,北京:海洋出版社,2006年,第8—12页。据考证,“九州隼人的竹编工艺品征收入宫是日本竹文化的开端”(14)任敬军:《日本竹文化的精神内涵》,《世界竹藤通讯》2012年第2期。,九州土著民隼人族后来被认为是日本竹文化的开创者和主要传承人。中国道教将竹作为生殖崇拜的文化符号,正与公元10世纪末期的日本《竹取物语》小说中的“竹生人”传说相互呼应,由此可见,中国移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日本竹文化的发展。

相较于竹宗教符号,竹人格符号的周边传播则稍晚一点。公元10世纪至13世纪,中国民众迁往高丽的移民活动开始趋向多元化,民众迁移的方式由被动迁移转为主动迁移。迁移的民众身份构成比较复杂,包括贵族、官员、文士、商人和一些普通百姓。(15)芦敏:《10—13世纪朝鲜半岛的华人移民活动》,《江西社会科学》2014年第1期。当时许多饱读诗书但仕途不济的文士与官员迁入高丽以求发挥自己的才能,这些行为与竹的凌云浩然、刚正奋进、建功立德的儒家思想相对应,属竹的人格符号类型之一。在这些移民中,较有影响力的宋朝学士吴仁裕、双冀等人于高丽王朝建设教育机构,引进科举制度;孔子门人宾牟贾的后人宾于光、朱熹曾孙朱潜等带着大量书籍东渡高丽王朝,于当地授徒讲学,推广儒学教育,使他们向儒学的核心理念即建功立德的竹人格符号逐渐靠近。(16)杨昭全:《中国——朝鲜·韩国文化交流史Ⅲ》,北京:昆仑出版社,2004年,第829—835页。

(二)遣使传播

中国古代与周边国家之间交往的另一重要途径是遣使互访,在互访的过程中会附带相应的留学政策,中国与周边国家遣使往来频繁。《三国史记》载,公元714年,“闰二月,遣级冶朴裕入唐贺正,赐朝散大夫、员外奉御还之”(17)金富轼著,杨军校勘:《三国史记(上)》,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115页。。从史料记载中发现,在唐宋时期周边国家向唐派出的遣使群体主要包括常规性的使团、僧侣以及留学生。

唐朝的经济和文化在同时期领先于周边国家。唐宋时期文学作品中咏竹诗较为丰富,这就使得当时的遣唐留学生将咏竹诗词带回自己的国家并影响了他们国家后来的文学作品,高丽王朝的诗词中就出现了大量咏竹的诗篇,咏竹诗词中体现建功立德儒学理念的也有很多,如高丽末期文人李崇仁有诗:

平生酷爱竹,相对座之隅。固节无多子,真心有是夫。

风来微浙沥,月照稍扶苏。蒲柳政安用,望秋难自扶。

诗中竹子的“固节”对应君子的高尚品德,诗人以竹为友,表达对竹喜爱的同时,也表达了对儒学君子形象的追求。后来古代朝鲜创立了“竹林高会”,这和西晋时期的“竹林七贤”有异曲同工之处,体现了这些文人想遁迹山林的思想。在接受唐朝竹文学符号的基础上,古代朝鲜的竹文学符号也得到很大发展。比如古代朝鲜将竹视为爱国献身的象征,这就是其独有的竹文学符号。在古代朝鲜的开城原有一座善地桥,高丽王朝末期,忠臣郑梦周于桥上遇害为国献身,传说在他血流过的地方后来长出了竹子,因此善地桥改称善竹桥。朝鲜王朝宪宗时期,诗人赵秀三经过此地,写下《善竹桥》(18)杨照全、李海山编著:《韩国汉诗选》,北京:学苑出版社,2000年,第633页。来歌颂此事。

中国竹文学符号对周边有影响的国家还有日本。隋唐时期,日本派遣十数次大规模的遣唐使到中国学习,《万叶集》便是中日友好交往并对日本竹文化符号产生影响的物证,《万叶集》中有咏竹歌21首。中国竹文学符号到了日本以后与本土文化融合,产生了新的竹文学符号含义。如竹文化符号在日本有以竹寓哀的含义,《万叶集》中借竹述哀的约占四分之一。(19)任敬军:《日本竹文化的精神内涵》,《世界竹藤通讯》2012年第2期。日本《竹取物语》中的“悲剧”结局也体现了以竹寓哀的竹文学符号特征,与中国《斑竹姑娘》的“圆满”结局有很大差异。

(三)民间信仰传播

民间信仰传播是中国竹文化符号周边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由中国与周边国家官方和民间共同推动。在竹文化符号周边传播中,民间信仰中的竹文化意象的周边传播影响广泛。国外的民间信仰传入中国后与本土民间其他信仰相结合,产生了中国化民间信仰,如佛经中本来较少的竹元素增多,竹文化意象被补充,逐渐形成中国佛教的竹文化符号。(20)朱立元主编:《艺术美学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年,第614页。例如唐代诗僧灵一法师的《题东兰若》云:

上入禅室路裴回,万木清阴向日开。寒竹影侵行迳石,秋风声入诵经台。

闲云不系从舒卷,狎鸟无机任往来。更惜片阳谈妙理,归时莫待暝钟催。(21)邱高兴主编:《江浙文化(第4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21年,第51页。

诗中“竹径通禅境”,在竹园中诵经讲佛正是佛典中“青青翠竹,总是法身”的写照,竹子历经“寒”霜则与禅者的修行相对应,是佛教符号中“悟”的体现。隋唐时期,佛教被视为当时先进的文化,囿于语言限制,汉译佛经成为周边各国学习佛法的最佳途径。(22)王勇:《公元8世纪的中日“书籍之路”——基于第12次遣唐使求书历程的探讨》,《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5期。汉译经书的传播让中国竹文化符号伴随着佛教书籍的大量传播而传播。

以日本为例,许多日僧在咏竹的诗中出现中国竹文化符号或竹人格符号的影子。在日本,人们将竹作为神明崇拜和生殖崇拜的文化符号,具有保护、生产与延寿的意义,这与中国道教中的竹文化符号相似。在日本传统活动中,金竹作为重要道具,可让神仙乘坐从而返回天国,也被视为神圣之物;(23)安锋、赵海波、刘芬:《韩国古典诗词中的竹意象研究》,《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2期。《竹取物语》中主人公老篾匠在竹节中剖出三寸高的女孩,这与中国“竹郎王”传说互文。

中国竹文化符号对周边国家的影响除了日本,还有古代朝鲜等。古代朝鲜曾在不同历史时期将佛教与儒教奉为国教,将其纳入国家治理理念。(24)张国强:《韩国民俗文化中的竹意象研究》,《东北亚外语研究》2013年第1期。丽末鲜初的文人元天锡就常在诗中将竹子作为佛禅悟空的宗教符号,如《哭赵牧监二首》(其二)(25)王晶瑾、李官福:《朝鲜高丽朝文人元天锡汉诗的佛禅因缘》,《东疆学刊》2022年第1期。中“竹”与“松”意象的组合运用,体现佛教“空”和“心无”的特点。古代朝鲜多地传唱的民谣“孝道歌”就与中国孟宗哭竹传说类似。此外,古代朝鲜的竹文化符号也得到了发展(26)安锋、赵海波、刘芬:《韩国古典诗词中的竹意象研究》,《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2期。。

总之,历史上中国竹文化符号周边传播在当时的社会和历史环境中取得了较大的影响,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周边传播方式发生了变化,但是目前中国竹文化符号的传播并未找到更为有效的传播方式。

三、当代中国竹文化符号周边传播的困境

历史上中国竹文化符号的周边传播中取得了一定成效,周边各国在中国竹文化符号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与本土文化特色结合的竹文化。随着时代发展,新的传播媒介快速更迭,但是中国竹文化符号的传播没有紧跟时代步伐,周边传播出现了一些困境。

(一)传播渠道单一

历史上中国竹文化符号周边传播的成功源于渠道的多样性;现在中国竹文化符号传播主要“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展开的无视距离远近﹑无内容差异的传播”(27)陆地、许可璞、陈思:《周边传播的概念和特性——周边传播理论研究系列之一》,《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5年第3期。,传播渠道单一。现在对竹文化符号的传播途径主要有屈指可数的几部电影、纪录片、传统的学术杂志和少量的由政府主导的竹文化节。涉及竹文化符号内容丰富的电影有《卧虎藏龙》《功夫熊猫》等,后面再涉及这方面的电影较为罕见。学术期刊涉及竹文化符号的无论是内容生产还是制作周期都耗时较长,辐射范围窄。由政府主导的竹文化节是另外一个竹文化符号传播的渠道,但是因为参加对象的局限造成的影响范围也有限。截至2023年6月,中国竹文化节已举办11届。竹文化节在竹文化国际传播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传播渠道的单一性,效果反响有限。由于中国周边各国政治、经济、文化和思想理念的多样性,传播形式也应该多样。周边传播理论中的传播主体涵盖除国家和媒体外的地方、企业﹑学校和个人,传播范围是传播主体在内的国境两侧的相关国家﹑地区和民族,内容和手段是随对象变化的差异化传播。(28)陆地、许可璞、陈思:《周边传播的概念和特性——周边传播理论研究系列之一》,《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5年第3期。因此,要打破固有的传播渠道,探索中国竹文化符号传播的周边传播思维,进行竹文化符号的差异性、多主体传播,从而丰富竹文化符号传播交流形式,提高传播效率。当下传媒生态不断向深度融合发展,中国竹文化符号的周边传播应该发挥新媒体融合的传播作用,打造融媒体矩阵,发挥多种传播渠道优势,实现立体化传播,形成多层次的对外传播格局。

(二)传播内容有限

目前中国竹文化对外传播主要有书籍、学术论文、电影和纪录片等传统形式,传播内容乏味。与竹相关的书籍主要包括专业书、工具书及儿童读物等,其中儿童读物中关于竹文化的内容较为浅显有趣,但主要面向低幼群体,传播内涵有限。现有的与竹相关的期刊论文往往面向生产实际,有利于推动竹产业发展,提高我国和世界竹产业科技水平,但极少有关于竹文化相关内容出现。传播内容乏味,难以形成大范围传播。电影和纪录片相对来说内容有趣一些。2020年在世界竹藤组织和中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等组织的支持指导下,大型纪录片《竹子里的中国》项目启动,该纪录片制作完成后将对中国的竹文化、竹产业、竹旅游发展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但由于纪录片制作周期以及播放时间长,大大地限制了受众的群体。因此书籍、学术论文、电影和纪录片对竹文化符号的传播影响力十分有限。

(三)目标受众宽泛

虽然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受汉文化影响较深,文化习俗也有相通之处,但由于社会制度、语言、审美标准等方面不同,因此周边各国存在价值观等多种差异。(29)黃嶺:《越南重刊本中國佛典的文獻學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温州大学,2018年。在历史的演进中,周边国家的竹文化都有了各自的发展,每个国家的竹文化符号都存在不同的意象和精神寄托,它们都与中国竹文化存在相异之处。同时,中国竹文化符号所指存在多层意向,编码复杂,周边各国受众解码难以领悟真实含义。所以中国竹文化符号周边传播要精确细分受众目标,从中国与周边各国竹文化的同一性入手,匹配各国受众诉求,从而消解竹文化符号传播过程中信息损失所产生的价值观差异。

(四)传播人才短缺

优秀的传播人才选择的传播手段及其自身的传播能力等因素都直接影响传播效果。(30)王康锋、刘朝猛、李荣娟:《“周边传播”视阈下中国体育文化面向东盟的传播困境与路径研究》,《武术研究》2023年第3期。要推动中国竹文化符号的周边传播,就需要优秀的复合型传播人才,这类人才缺口很大。一是专门研究竹文化的人才缺乏。竹文化符号传播人才需要对中国竹文化与周边国家竹文化均有涉猎。目前中国国内学者对竹文化研究的人较多,但对于日、韩等周边国家的竹文化研究学者较少。由于各国语言不同,虽然中国竹文化研究人才较多,但能通晓中外竹文化底蕴的人数少。二是具备政治素养、国际视野、外语技能、媒介素养的新媒体人才较少。目前高校的培养多侧重单一专业,如外语专业或新媒体专业,往往外语专业的学生媒介素养不高,新媒体专业的学生外语能力不足,缺少哪一样都难以在周边传播时取得较好的传播效果。目前,符合上述条件的复合型传播人才屈指可数,若能够将多类型人才组成一个团队,从而进行周边传播或许能缓解当前局面,但从根本来说能够培养复合型的传播人才才是唯一解决的办法。

竹文化符号在中国历史悠久,影响深远。竹文化符号是一种中性的文化符号载体,在产竹地区的国家或地区,特别是中国周边产竹的国家或地区传播容易产生共鸣。因此,找到竹文化符号有效传播,或许可为中国其他文化的周边传播提供借鉴。

四、中国竹文化符号周边传播的优化路径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各区域之间经济文化交流频繁,渠道形式丰富多样。传播内容多向流动再创造,传播主体从一元转向多元,从官方转向全民。中国周边处在不断变化的态势中,因此竹文化交流传播的模式理应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而变化。

(一)推进政府顶层设计:数字化和人才并举

竹文化符号的传播需要推进政府顶层设计。充分发挥政府功能是推进中国竹文化传播的重要一环。现在社会信息的传播迅速及时,但也容易信息碎片化。中国竹文化内涵丰富,涉及范围广。因此竹文化的周边传播更加要有系统全面的设计,避免无效、无厘头的碎片化传播。首先,要做好顶层设计的竹文化符号系统数字化工作。中国竹文化符号到目前为止,只能散见于网络的零星角落,没有顶层设计的竹文化符号系统的数字化。这里的系统的数字化先是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竹文化符号归类整理,然后按照类目系统化专业化的数字化呈现,而不是现在散件的数字化。其次,是顶层设计人才培养。成事的关键在于人才,竹文化符号传播的关键点也同样在于人才的储备。要培养竹文化研究领域和传播学领域交叉的复合型专业人才,运用好现代融媒体矩阵技术。中国竹文化的传播要内外兼修,不仅仅要自我对内发力,练内功,认真地研究,还要对外发力,拓宽渠道,充分利用新型融媒体技术,运用周边传播理论,形成竹文化符号的链式传播。

(二)打破固有传播形式:进行差异性传播,丰富交流形式

竹文化符号有效传播的前提是传受双方存在共通的意义空间。(31)贾玉斌主编:《广告与营销辞典》,北京:工商出版社,2006年,第51页。东亚地区自然环境相似,生活习俗相近,在文化理解和传播的方面有“共通意义空间”的土壤。但是由于各国人口来源等存在多样性,因此各国也就产生了有差异性的文化符号。所以在竹文化符号传播内容为主的前提下也要正视差异化的存在,进行竹文化符号的差异性传播。将中国竹文化符号嵌入传播受众语境,寻找中国竹文化符号与本地文化体系可融合点,找到“共通的意义空间”以降低“文化折扣”,从而利用竹文化符号为载体讲好中国故事。有了与本土相融的文化符号,还要有更多的讲故事的角色,进行多元化传播,从而打造更多元的交流形式,提高中国竹文化符号周边传播的质和量。首先,中国竹文化符号周边传播可借助国际竹藤组织(INBAR)建立起周边国家的竹文化交流平台,有差异性地挖掘符合不同周边国家习惯的竹文化符号进行周边传播,同时将这种竹文化交流频次增加。其次,充分依据周边传播理论中的“双边”,可用现有的中国竹乡链接周边国家的竹乡,建立以竹文化为基础的友好城市。再次,由政府牵头,积极发挥民间组织的传播作用,实现“官方搭桥,民间运作”,调动企业﹑学校和个人宣传中国竹文化的积极性,充分弘扬竹文化精神内涵,讲好以优秀竹文化符号为载体的中国故事。

(三)精确定位传播对象:匹配各国受众诉求,消解价值观差异

竹文化作为亚太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连,随着时代变迁,各国文化之间的交流传播,竹文化的精神内涵也在逐渐演化。在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民族特点﹑文化心理﹑竹文化发展程度多样性的周边国家中(32)王康锋、刘朝猛、李荣娟:《“周边传播”视阈下中国体育文化面向东盟的传播困境与路径研究》,《武术研究》2023年第3期。,不同国家竹文化符号有差异,只有正确对待差异,才能精准定位受众需求,制定相应策略来匹配不同受众诉求,提高传播效果。

竹文化符号解码编码复杂,传统文字传播过程中存在文化折扣,可以采用视觉化符号的内容生产和传播方式来减少因文字障碍带来的理解差异。视觉化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AR、VR、图文、短视频、数字展厅等方式视觉化呈现中国竹文化符号。中国竹文化符号的传播方式可以借鉴敦煌莫高窟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方式,采用视觉化方式,通过文化科技融合手段,视觉呈现文化艺术的魅力,使受众更直观、震撼地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这样就能用人们对视听语言容易理解的共性,使竹文化符号解码过程通俗易懂,从而充分展示竹文化内涵,打破文字和语言沟通方面的障碍(33)梁哲锦:《谈谈中华文化的走出去战略——以李子柒视频为例》,《新闻传播》2023年第1期。带来的理解差异。竹文化符号传播内容要用故事共性打破文化差异壁垒,在寻求共通的基础上从话语体系内部对话,话语结构进行弹性调节,对话语性质进行积极转换,将价值观融于故事中,文化共性寓于文化个性。(34)张文娟、李智:《自媒体时代“东方”的主体性在场与东方学话语体系的松解——基于李子柒短视频文化破壁的分析》,《新闻大学》2022年第11期。《功夫熊猫》作为美国电影在中国很受欢迎的原因就在于其叙事方式、逻辑层面以及价值观层面都贴近中国,将文化共性寓于文化个性中。在传播过程中匹配各国受众诉求,消解价值观差异并积极运用现代数字技术,能够使竹文化符号的周边传播在引发审美愉悦与乐趣的同时,增进受众对中国竹文化符号的认知,从而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四)坚持媒介多元:实现立体化传播,丰富传播内容类型

竹文化符号要坚持媒介多元。当下传媒生态不断向深度融合发展,要让中国竹文化符号的周边传播更广泛,应该发挥新老媒介的各自优势,打造融媒体矩阵,实现立体化传播。在竹文化符号传播上形成资源通融、内容兼容、宣传互融的多层次对外传播格局。然后,中国竹文化的周边传播要在立体化传播的基础上,丰富传播内容类型,从而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李子柒用视频形式演绎乡村生活,在YouTube平台拥有1,700万的全球订阅用户,可以被视为是关键意见领袖(Key Opinion Leader,简称KOL)对外传播中华文化的成功案例。中国竹文化符号传播可以借助这种形式,以“他者”故事化演绎拉近受众距离,打破物理空间距离隔阂,利用数字平台讲好中国竹文化故事,传播中国声音。街头采访这种自媒体传播形式因强话题性、流程简单受到众多自媒体人的青睐,大量的随机采访内容受访参与度更高。如B站UP主“歪果仁研究协会”作为中国一个做街头采访的自媒体号,其多数视频内容都由团队成员在北京五道口以随机采访中国人或外国人的形式展现,从内容播放量来看传播效果很成功。这种形式或可为中国竹文化符号周边传播提供借鉴。竹文化符号传播内容可以考虑在周边各国进行以讨论竹文化为主题的街访,通过与中国周边国家的人畅聊各种竹文化话题来让参与者在街访过程中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竹文化符号的内涵,引发观看视频的受众对竹文化产生兴趣,从而参与进来,视频观看受众可以在自媒体平台发表自己新的观点,创作者再结合受众反应进行再创作,从而实现链式传播。(35)郑慧:《基于在华外国人自媒体短视频的中国文化传播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渤海大学,2021年。《如果国宝会说话》是由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制作出品的百集文物类微纪录片,以短小精悍的分集设置顺应了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特点和节奏。(36)杨智童、张悦:《新媒体时代微纪录片的内容创作与传播渠道创新研究——以<如果国宝会说话>为例》,《新闻世界》2023年第1期。这种形式也可为中国竹文化符号周边传播所借鉴,将中国竹文化符号融入故事中,以微纪录片形式展现,引导受众体悟中国竹文化符号的含义,推动中国竹文化符号的周边传播。

五、结语

任何事物的边总是比较活跃的地方,就像冰山的融化总是从最边上开始一样。中国竹文化符号的对外传播,应该从中国周边开始。本文研究竹文化符号的周边传播,以竹文化符号为切入点,观察和理解文化和周边传播的关系,在前贤研究的基础上,揭示竹在中华民族生产繁衍和中国文明孕育及发展过程中曾经担任、扮演的重要角色;揭示竹如何为中国及其周边民众提供惠泽苍生之资,又如何通过“比德”而融入人们的精神世界。中国优秀文化走出去要从周边开始破冰,竹文化符号是一个不二的选择。中国周边存在共通的“文化意义空间”,共同的文化滋养环境,因此,竹文化符号的周边传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

猜你喜欢
符号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学符号,比多少
“+”“-”符号的由来
谁远谁近?
变符号
倍图的全符号点控制数
图的有效符号边控制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