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岳家世三考

2024-01-11 04:57林宗毛徐诗雨
关键词:潘岳晋书家族

林宗毛,徐诗雨

(安庆师范大学 人文学院,安徽 安庆 246011)

《晋书》卷五十五《潘岳传》言及潘岳家世云:“潘岳,字安仁,荥阳中牟人也。祖瑾,安平太守。父芘,琅邪内史……岳母及兄侍御史释、弟燕令豹、司徒掾据、据弟诜,兄弟之子,己出之女,无长幼一时被害,唯释子伯武逃难得免。”[1]1500-1507《潘岳传》虽言及潘岳父讳,但与《水经注》的记载有别;虽言及潘岳母亲,但未言其姓氏及家族情况;虽言及潘岳兄弟,但未进一步说明其外兄内弟情况。弄清以上事实对深入研究潘岳生平大有裨益,故今略考如下,以就教博雅。

一、潘岳父讳考

潘岳父亲的名讳,《晋书》卷五十五《潘岳传》载为:“父芘,琅邪内史。”[1]1500而《水经注》卷十五“洛水又东过偃师县南”条却称其碑文作“岳父茈,瑯琊太守”[2]。“芘”和“茈”,二字形近易讹。若依成书年代先后言,当以《水经注》记载为是;然虑及“道元所见之潘岳父之碑多有碑石破落和文字缺败”[3]的情况,《水经注》所载相关文字也需存疑。后之论者虽然皆以《晋书》为是却未给出理由,故今考索一二,期以辨之。

综上言之,就“对文”而言,“芘”与“文德”的搭配是可以得到合理解释的,所以《晋书》所载当是。

二、潘岳母族考

潘岳是西晋文坛的代表文人,他生长于魏晋时期文学之士辈出的中牟潘氏家族。潘氏家族的陶染固然是潘岳走向文学之路的重要向导,但绝非唯一的决定因素。正如钱穆先生所云“魏晋时期在家庭中承担家教更多的是来自母亲的那一方”[11],所以一个文士成长过程中来自母族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就潘岳而言,其母劝其“干没不已”的训诫仍载于《晋书》卷五十五《潘岳传》中。潘岳的母亲,有学者据《世说新语》卷中之下《赏誉篇》记载谢安所云的“堪,烈之子,阮千里姨兄弟,潘安仁中外”[4]580-581之语,认为是王烈的姊妹①(1)① 参见陈淑美:《潘岳及其诗文研究》,文津出版社,1999,第36页。又见高胜利:《潘岳研究》,扬州大学2012年博士学位论文,第14页。,此说恐谬。今考潘岳《悲邢生辞》云:“周文王之苗裔,予元舅之洪胄。”“元舅”为晋宋时期的“母兄”习称,如《宋书》卷三十三《五行志四》云:“晋成帝咸和元年五月,大水。是时嗣主幼冲,母后称制,庾亮以元舅名望,决事禁中。”[12]潘岳既称邢生为元舅,则潘岳之母必邢生之妹,故其母当为邢氏而非王氏。潘岳元舅邢生,历来论者均未确考,今考如下。

《北魏故车骑大将军瀛洲刺史平舒邢公墓志》载邢峦先世“周德显于二文,邢业光乎六胤,详于《诗》《书》《春秋》矣。至于族冠朔冀,人彦北土,又著乎安仁之诔,公干之奏焉”[13]。“安仁之诔”盖指潘岳《悲邢生辞》,其辞云:“周文王之苗裔,予元舅之洪胄。厉操确其不拔,乡誉著而日就。妙邦畿而高察,雄州闾以擢秀,茂实畅矣,而休名未衍。其财至贫,其位至贱。而死之日奔者盈庭。停予车而在郊,抚灵榇以增悲。瞻轜容而想像,曾无觌乎余辉。送子兮境垂,永诀兮路歧。一别兮长绝,尽哀兮告离。”[14]151“公干之奏”盖指《三国志》卷十二《邢颙传》所云“颙防闲以礼,无所屈挠,由是不合。庶子刘桢书谏植曰:‘家丞邢颙,北土之彦,少秉高节,玄静澹泊,言少理多,真雅士也。桢诚不足,同贯斯人,并列左右,而桢礼遇殊特,颙反疏简,私惧观者将谓君侯习近不肖,礼贤不足,采庶子之春华,忘家丞之秋实。为上招谤,其罪不小,以此反侧。’”[15]383这里,尤需指出《邢峦墓志》中所云的“人彦北土”一词,正出自刘桢奏书中的“北土之彦”。又《邢伟墓志》云:“邢侯载美于《春秋》,太常腾芬于《魏史》。”[16]邢伟为邢峦之弟,其墓志追溯先世时云“太常腾芬于《魏史》”,考《三国志》卷十二《邢颙传》载:“邢颙,字子昂,河间鄚人也……文帝践阼,为侍中、尚书仆射,赐爵关内侯,出为司隶校尉,徙太常。黄初四年薨,子友嗣。”[15]382-383知邢颙官终太常,故可称邢太常,盖“太常腾芬于《魏史》”句意,指的是邢颙官终太常而入《魏书》列传之中。明此,我们将两方墓志并观,则《北魏故车骑大将军瀛洲刺史平舒邢公墓志》所云“著乎安仁之诔,公干之奏”的邢峦先世即是《邢伟墓志》所云“太常腾芬于《魏史》”的先世,而这位邢氏兄弟的先世即为邢颙。

三、潘岳内外兄弟考

《世说新语》卷中之下《赏誉篇》:“谢胡儿作著作郎,尝作《王堪传》。不谙堪是何似人,咨谢公。谢公答曰:‘世胄亦被遇。堪,烈之子,阮千里姨兄弟,潘安仁中外。安仁诗所谓‘子亲伊姑,我父惟舅’。是许允壻。”[4]580-581傅璇琮先生据此推断潘岳与王堪、阮瞻二人皆为姨表兄弟[17],此论多为学界所接受,进而使部分论者又推导出潘岳母亲为王氏。笔者以为恐谬,今考如下。

根据《世说新语》中的此则材料可知,王堪和潘岳的关系为“中外(亦即内外)亲”。“中外”之义,据《仪礼》卷十一郑玄注“姑之子”为“外兄弟也”和舅之子为“内兄弟也”[18]1001-1002。又据潘岳《北芒送别王世胄诗五章(其一)》云“子亲伊姑,我父惟舅”[14]215。可知潘岳为内,王堪为外,则王堪之母乃潘岳之姑,潘岳之父乃王堪之舅,故王、潘二人为姑表亲而非姨表亲。又据潘岳《北芒送别王世胄诗五章(其三)》“彬彬我兄,敦书悦礼”[14]216,可进一步推知王堪为兄,潘岳为弟。

虽然通过谢胡儿作《王堪传》不知王堪似何人的这一情况,可窥东晋时期王堪的生平就已经尠传于世了,但这并不意味着失传,除了谢安所说的他与潘岳的这层亲属关系,还有一些生平资料至今得觏。《晋书》卷五《怀帝纪》载:“(永嘉四年)二月,石勒袭鄄城,兖州刺史袁孚战败,为其部下所害。勒又袭白马,车骑将军王堪死之。”[1]120可知其卒年为永嘉四年。又《世说新语》刘孝标注引《晋诸公赞》云:“堪,字世胄,东平寿张人。少以高亮义正称,为尚书左丞,有准绳操,为石勒所害,赠太尉。”[4]580-581又《宋书》卷十四《礼志一》云:“何桢《冠仪约制》及王堪私撰《冠仪》,亦皆家人之可遵用者也。”[12]336可见,王堪不仅是一位统军作战的武将,而且也是一位品行端正、精于礼学的儒士。王堪的品行和才学与他的家学是密不可分的,其父据《世说新语》卷中之下《赏誉篇》云“堪,烈之子”,可知为王烈。刘孝标注引《晋诸公赞》云:“烈字阳秀,早知名。魏朝,为治书御史。”[4]581又据《三国志》卷十一《王烈传》裴松之引《先贤行状》注曰:“烈通识达道,秉义不回……见烈器业过人,叹服所履,亦与相亲。由是英名著于海内。道成德立,还归旧庐,遂遭父丧,泣泪三年。遇岁饥馑,路有饿殍,烈乃分釜庾之储,以救邑里之命。是以宗族称孝,乡党归仁。以典籍娱心,育人为务,遂建学校,敦崇庠序。”[15]355可知,王堪“高亮义正”正是其父王烈“通识达道,秉义不回”的嗣响,而王堪“私撰《冠仪》”正是对其父王烈“以典籍娱心,育人为务,遂建学校,敦崇庠序”的传承。

《晋书》卷四十九《阮瞻传》云:“善弹琴……内兄潘岳每令鼓琴,终日达夜无忤色。”[1]1363或因将“内兄”理解为妻兄之故,王伊同先生在其所绘《陈留尉氏阮氏世系婚姻表》中便据《晋书》卷十九《阮瞻传》此处之语认为“阮瞻,太子舍人,妻潘岳妹”①(2)① 参见王伊同所撰《五朝门第》书后附表,中华书局,2006。。笔者以为殊误,因为“内兄”非“妻兄”之义,关于此点阎若璩早有指出,赵翼《陔余丛考》卷三十七《内兄弟》言:“阎若璩云:今人称妻弟为内弟,非也,从《史记》当称妻弟,从《汉书》当称妇弟云云。然颜真卿《家庙碑铭》云:祖昭甫工书,与内弟殷仲容齐名。父惟贞,少孤,育于舅仲容氏,蒙教笔法。是仲容乃昭甫之妻弟也,而云内弟,则妻弟之称内弟,自唐已然。”[19]既然内兄在唐时已经作为妻兄之义使用,《晋书》也是唐人所编,自然很容易使人觉得《阮瞻传》中的“内兄潘岳”之义即为阮瞻的妻兄。但众所周知,《晋书》虽为唐人所编,其中的史料来源却是唐前诸家旧晋史,所以“内兄”词义是不能按唐人的用语习惯去解释的,而是要回归到先唐的语境。正如前述《仪礼》卷十一郑玄注舅之子为“内兄弟也”[18]1002,据此可知潘岳之父为阮瞻之舅,阮瞻之母为潘岳之姑,潘岳与阮瞻亦为姑表兄弟,且潘岳为兄,阮瞻为弟。《世说新语》卷中之下《赏誉篇》记载的“堪,烈之子,阮千里姨兄弟”从侧面也印证了潘岳与阮瞻为姑表兄弟的推论,因为二人既为姨表兄弟,那么二人之母当为姐妹,如此便可推出阮瞻之母当为潘岳之姑。

阮瞻其人,《晋书》有传,在卷四十九,附于《阮籍传》后。曹道衡、沈玉成二位先生考证其“生于武帝太康三年,卒于永嘉五年”[20]。据《晋书》卷四十九《阮瞻传》可知,其出生于陈留阮氏,父阮咸,为竹林七贤之一。曾祖阮瑀,为建安七子之一。又阮瞻雅善弹奏,如《晋书》卷四十九《阮瞻传》云:“善弹琴,人闻其能,多往求听,不问贵贱长幼,皆为弹之。神气冲和,而不知向人所在。内兄潘岳每令鼓琴,终日达夜,无忤色。由是识者叹其恬澹,不可荣辱矣。”[1]1363考诸阮氏家族中人,多有音乐细胞,族人善解音律者甚夦(音chěn,多的样子)。阮瞻的音乐天赋近源当为其父阮咸,据《晋书》卷四十九《阮咸传》称阮咸“妙解音律,善弹琵琶。虽处世不交人事,惟共亲知弦歌酣宴而已……荀勗每与咸论音律,自以为远不及也”[1]1363。其远源则是其曾祖阮瑀,据《三国志》卷二十一《阮瑀传》裴注引《文士传》曰:“瑀善解音,能鼓琴,遂抚弦而歌,因造歌曲曰:‘奕奕天门开,大魏应期运。青盖巡九州,在东西人怨。士为知己死,女为悦者玩。恩义苟敷畅,他人焉能乱?’为曲既捷,音声殊妙,当时冠坐,太祖大悦。”[15]600除了音乐天赋,阮瞻最大的特色在于其名士风度,《晋书》卷四十九《阮瞻传》所载其“三语掾”的故事和“辩《无鬼论》”的逸闻成为一时美谈。其入仕历,据《晋书》卷四十九《阮瞻传》载其先后为司徒王戎掾属、东海王越的记室参军,元嘉中为太子舍人,于此后不久病卒于仓垣,年三十。

四、余论

潘岳父讳“芘”,“芘”通“庇”,又结合其字“文德”,可知其取名命字显出于《礼记》“虽有庇民之大德”之句,于此可窥潘芘之父潘瑾奉儒色彩之一斑。而潘氏家族在魏晋的兴起,与潘瑾的奉儒密不可分,因为在他的儿子潘勖的文风里,这种儒家色彩得到了鲜明的体现,此后他的孙子潘满、曾孙潘尼也都是典型的奉儒士人。潘岳的元舅为河间邢颙,魏晋士族的结合虽然重视门第的匹配,但从此端中,似可见出文学的匹配也很重要,因为在魏晋时期,潘、邢二姓都涌现出了大批的著名文士,如潘尼、潘滔、邢颖、刑劭等。据此而论,我们是否可以作出如此推论:中古时期的文学家族素有“学在家族”的传统,而我们对此的理解往往局限于一姓一氏之上,然而从潘、邢两家的文学传续与婚姻关系来看,“外家”恐怕也是“学在家族”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正是凭借这一内一外的双重文学殿宇,才使得一个文学家族能够抵抗百年甚至上百年时间的淘滤而得以存续。潘岳的外兄内弟一为王堪、一为阮瞻,可以发现,潘氏家族在姻亲的选择上,似乎更倾向于与当时的文学士族联姻。此中缘由,或如上述潘岳父母的结合那样,是出于保持潘氏家族文风不坠的考虑。看来一个文学家族的存续,不仅需要父族和母族的内外维护,也需要众多姻亲家族的边缘巩固。

猜你喜欢
潘岳晋书家族
嵇绍重礼
闻鸡起舞
HK家族崛起
《小偷家族》
皿字家族
家族中的十大至尊宝
做个安静的美男子
枕戈
臧荣绪所修《晋书》研究综述
美男子潘安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