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町神户:在行走中感知别处生活

2024-01-14 18:16丁咔
世界博览 2024年1期
关键词:北野神户神社

丁咔

三宫站附近路口。三宫一带是神户的中心街区,隐于山海之间,是首屈一指的繁华街。

第一次到访神户,便让我一见倾心。这座位于日本兵库县东南部的港町,与京都、大阪构成了京阪神大都市圈,却又保留着自身的独特气质。自日本幕末开港以来,西洋文化和舶来品一并流入,酝酿出了港町特有的异国情调。

在神户辨别方向,多靠山和海。大阪湾与六甲山地南北相挟,造就了神户东西延伸的狭长市街。即便在最核心的中央区,自然与城市、安静与热闹不过一线之间。而从海侧到山手,坡度渐起,足以让每一个步行者深切体会风景的变幻。我可以不分昼夜,在街头随心漫游,停留驻足在她的每一个迷人的褶皱。各区域之间相距不远,无须太多计划,亦无须担忧交通,随时都能开启一场城市漫步。在行走中感知一场别处的生活,只需做到像本地人一样走街串巷,就收获良多。

生田神社在三宫的闹市之中,拥有1800多年的悠久历史。

要说到神户的中心街区,当仁不让的必定是三宫一带。大多数人的神户之旅,都是由三宫站伊始。这里是最大的交通枢纽,周边商业设施、餐厅、酒店等鳞次栉比,是神户首屈一指的繁华街。神户市区并不大,北边是山,南边是海,闹市即隐于山海之间。

神户如同一座拥有诸多“结界”的城市,不只是山与海,神社亦大隐于闹市之中。三宫这一地名其实源于三宫神社。神社不大,但自古深受民众信仰,被奉为航海安全和工商业繁荣的守护神,至今仍坐镇于三宫的楼宇之间。在繁华街中同样广受崇敬的还有另一座神社——生田神社,拥有1800多年的悠久历史。“神户”一名,就是因朝廷曾赐封侍奉生田神社的人家为神户而得来。生田神社社殿气派,且在寸土寸金的闹市之中依然占有一块草木繁茂的绿地——生田之森。为安产、恋爱、结缘而前来祈愿的信众源源不断,在七五三节(在日本,每年11月15日,3岁、5岁男孩和3岁、7岁女孩会穿上传统和服,跟父母到神社参拜)这样的节日会遇到很多家长带着孩子祈祷、拍照留念。

毗邻浮华,神明常在。而这,也是我会爱上在神户漫步的理由。闹市的喧嚣不会撼动他处的安静,你只需稍稍多走一步,就能抵达山海与神明居住之地。城市的烟火气集中于一域,足以让你在感受到与他人的温暖联结后,又跨过“结界”随时抽离。

商店街是三宫的繁华关键词之一。当没有目的地随意兜转时,可能一不小心就迷失在了三宫中心街或是元町的店铺里,最后毫无预兆地收获诸多战利品。要知道元町商店街全长1.2千米,大概有300家店铺汇集于此,很难做到空手而归。比较特别的是,三宫中心街虽然也是带有拱顶的商店街,却是罕见的二层构造,算得上是现代商场与传统商店街的结合体。无论对于喜欢逛街还是散步的人来说,商店街都是绝佳去处,毕竟既有顶棚遮风挡雨,又比现代的购物中心更具当地风情。商店街集合了神户发祥的洋子、甜点之类,用味觉来了解神户也不失为一种愉悦的方式。港町的时髦与先锋,就是这样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元町转悠时,一个拐弯就到了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南京町,像是无意间闯入了另一个时空。与横滨中华街、长崎新地中华街并称为日本三大中华街的南京町,东西长约270米,南北约110米,大概集结了100家以上的中式商店或餐厅,一年四季游人如织,生意红火。

风见鸡馆是德国贸易商曾经的居所,拥有德式红色砖墙的厚重外观,尖塔上的风见鸡称得上是北野异人馆的象征。

北野坡道绵长起伏,行走起来有种在城市里徒步的踏实感。

北野物语馆有日本首例开在有形文化遗产中的星巴克,这里曾是美国人的旧宅。

长安门、西安门、海荣门三座中式门楼分别气派地镇守在巷口,清楚地表明了南京町的界限。南京町诞生于1867年,正是神户开港前后。由于当时中国与日本并非条约缔结国,所以中国人不能到西洋人集中的居留地居住,只能在西侧重新构建居所,于是渐渐形成了现在的南京町。据说昭和初期有着“南京町什么都有”的说法,足见当时的繁荣景象。除了故乡的美食,南京町每年也会像中国国内一样举行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庆典。尤其每逢春节,少不了舞龙舞狮的民俗活动。

走到南京町东侧的旧居留地,眼前则是另一番景致。厚重的石造大樓、海内外时尚品牌门店等随处可见,称得上是神户最时髦的购物区,与后期建造的北野异人馆街的风格也并不相同。旧居留地是神户开港初期为外国人开设的居住区域,是用当时最先进的西洋技术建造而成的街道。设计出自英国人之手,修建了格子状道路、行道树、公园、街灯、下水道,并且整齐地划分为126区,奠定了神户现在一部分的城市格局。在大丸神户店旁边可以看到旧居留地纪念碑,旧居留地十五番馆、38番馆、商船三井大厦等建筑还残留着往日的面庞。

从神户的中心地三宫出发步行到北野异人馆街,不过10来分钟,但是坡道绵长,绝对是对脚力的一大考验。对于我这般喜欢走路的人来说,反倒是别有趣味,有种在城市里徒步的踏实感。随着脚底的坡度起伏,行进于愈发深邃的巷道中,眼前景致更迭,不知不觉便见到了六甲山的真颜。当然,还有点缀在各处的复古洋馆不时牵绊住视线。

江户幕府自1639年实施锁国政策,一直到美国佩里黑船来袭,到1854年才打开国门,恢复了与海外的交流。继函馆、长崎、横滨之后,1868年神户开港,外国人纷纷移居来此,港口附近的旧居留地逐渐填满。于是,靠近山手,能一望海港和居留地的高台一带,形成了新的外国人居留地。

明治时代到昭和初期,有200余栋洋馆建筑坐落于此,彰显着异国特色。来自异国的旅人,每日在此遥望大海,思念故乡,这也是“异人馆”一词的由来。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的高速成长期后,不少异人馆没有逃脱被新式大厦和公寓取代的命运。到了80年代,根据《文化遗产保护法》,这一带被指定为建筑物保存地区,推进了街区整体的观光化。虽然这里在1995年的阪神淡路大地震中受创严重,但在全日本有志人士的支援下,幸存的30多栋异人馆得到快速修复,最终复兴为现在的北野异人馆街。目前有16家异人馆对外开放参观,偶尔才会出现因维护工事而暂时休馆的情况。

北野坂路边有日本首例开在有形文化遗产中的星巴克,这栋白绿相间的二层木造洋馆名为北野物语馆,是美国人的旧宅。北野坂的尽头是东西绵延的北野通。各色洋馆沿着道路两侧一字排开。南侧的英国馆、洋馆长屋(法兰西馆)、贝恩之家倚着坡道依次矗立,北侧则是不思议领事馆(旧巴拿马领事馆)、莱茵之馆等与之相对。每一栋建筑风格差异显著,有着自身的格调与故事,却又和谐地融合在神户的街道中,无疑是建筑爱好者们赞叹连连的宝藏之地。

深秋早晨阳光通透,六甲的山风夹带着些许凛冽。晴空之下,不同国家的国旗飘扬,我恍惚间竟似置身另一个国度。一边散步,一边任思绪飘摇。想象自己是当年背井离乡的“异人”,流连于这般景象,多少能抚慰一些思乡情绪。这也是城市漫步的魅力所在,认真地感受脚底的路,便能真实地体会前人眼中的风景,犹如一场在城市巷陌中展开的田野调查。

继续往东走便是意大利馆。再往上攀爬,分别是坐落于山麓的坂上异人馆、北野外国人俱乐部、山手八番馆,以及鱼鳞之家。鱼鳞之家是神户首例对外开放的异人馆,名字源于建筑外壁约4000枚形如鱼鳞的粘板岩,已登录日本国家有形文化遗产,这里海拔约150米,在异人馆中的地势最高。在此可居高临下一览神户市街的景致,山、海、街道之间的界限无比清晰的尽收眼底。

距离鱼鳞之家不远的风见鸡馆最为声名在外,已被指定为国家重要文化遗产。作为德国贸易商曾经的居所,风见鸡馆拥有德式红色砖墙的厚重外观,而尖塔上的风见鸡称得上是北野异人馆的象征。风见鸡就是公鸡形状的风向标,也蕴含着除魔的意味。值得一提的是,1977年放送的NHK同名电视连续剧《风见鸡》曾带动了一股北野异人馆的观光热潮。离风见鸡馆不远即是萌黄馆,正如其名,整个建筑外观呈清新的萌黄色,前身是美国总领事的宅邸,同样为国家重要文化遗产,从二楼亦能远眺港町风光。

在北野町一带除了异人馆,还聚集着各种时髦的杂货铺、咖啡馆、餐厅,是“逛吃”的好去处。异国料理应有尽有,很多都是自开港时期延续下来的传统之味。在北野坂附近的爵士餐厅“sone”,几乎每晚都可以一边聆听爵士乐现场,一边品味美酒佳肴。每年的10月,作为“神户爵士街”的活动会场之一,海内外艺术家都会在北野齐聚一堂。不得不说,这亦是异国情结除建筑以外的另一种表达。

说起来,神户其实是一座爵士之城。作为先一步接收西洋文化的港町,1923年便诞生了日本的第一支爵士乐队,因此神户被认为是日本的爵士发祥地。现在神户的大街小巷中仍流淌着爵士乐的DNA,爵士喫茶或爵士餐厅是神户人消磨业余时间的标配。不少店家收藏着海量黑胶唱片,纯正音质为人们带来沉浸式的享受。2023年正好是神户爵士乐100周年,诸多活动更是精彩纷呈。毋庸置疑,尽管神户的坡道让人疲乏,但随时都可以在一杯咖啡或酒水的时间里,收获一段爵士乐带来的疗愈时光,这足以成为热爱神户的理由。

从三宫走到海边也不过10来分钟。不用担心迷路,因为会有红色的神户港塔指引着大海的方向。拥有鼓形优美外观的神户港塔,建于1963年,高108米,是世界上第一座管状构造的观光塔。相对于因太过现代而备受争议的京都塔,神户港塔与城市的气质非常相衬,并得到了“铁塔中的美女”这样的爱称。

天气晴好时,从塔上的360度展望台望下去,港口、街道、六甲山、大阪湾、淡路岛尽收眼底。夜景更不用说,港町所有的璀璨都在一望之中。而夜间的神户港塔会点灯,红色的塔身比白天更为炫目,与周边的灯火相互辉映。无论从哪个角度观之,都叫人挪不开视线,不愧是“铁塔中的美女”。我近期到訪时还能看到塔顶的脚手架,听说这是自2021年起进行的改修工事,等到2024年春天才会重新开放。

紧邻神户港塔的不仅有无垠的大海,还有平坦的草坪广场,邮轮停靠在港口,洋溢着港町专属的开放感。人们在海边悠闲漫步,在草坪休憩小坐。实际上,这个面向神户港的港湾绿地便是美利坚公园,在曾经的美利坚码头和中突堤之间填海造就,于1987年建成。每当走到这一带,只需尽情地沐浴习习海风,此前蓄积的烦恼忧愁都会一扫而空,瞬间心旷神怡。对于像我这样久居内陆城市的人来说,这便是久违的自由。

从岸上观望,缓缓移动的观光船与神户港塔、海洋公园、大摩天轮等周边设施融为一体,已然化作了一首隽永的港町风物诗。

Harborland占地约23平方公顷,于1992年开业。很难想象是在日本铁路公司(JR)凑川货物站旧址上改建而来,算得上是对城市改造课题交出的一份满分答卷:为了应对产业结构的变化,以及市民生活多样化、个性化的趋势,成功地转化为具有崭新形式的商业文化设施,并且合理利用临海区域的优势,打造出了一个有别于三宫区域、由大海维系一体的新式文化中心。这一改造成果得到了日本都市计划学会石川奖的肯定,建筑群的设计也大受好评,1993年被国土交通省选定为“都市景观100选”。每每来此,我都由衷地羡慕生活在这个城市的人们,可以如此全方位地享受大海和城市的馈赠

在美利坚公园还分布着数量众多的雕像、纪念碑或建筑物。神户海洋博物馆拥有以帆和海浪为意象的大屋顶,是碧海蓝天的美好点缀。海边星巴克的露天席位,是静看潮涨潮落的“VIP”位置。星巴克旁边的紫阳花之钟设立于1990年第一届神户时尚节。喷泉广场附近的神户港震灾纪念公园内,依然保留着阪神淡路大地震中被毁坏的美利坚码头的一部分,以当时的状态如实向后人传达着地震的教训。为神户开港150周年而建的BE KOBE纪念碑依海而立,吸引着游客争相拍照留念。“BE KOBE”一词是以阪神淡路大地震20周年为契机诞生的“神户魅力在于人”这一思想的概略。“BE KOBE”意味着勇于挑战新的事物。即使整座城市曾经在震灾中变得满目疮痍,也能凭借“BE KOBE”的精神振兴。在公园的最南端,有5尊石像并排矗立望向大海,名为“神户海援队”,铭刻着胜海舟、坂本龙马等幕末志士在神户建立海援队的历史。一尊高22米的巨大鲤鱼纪念碑位于最北端,是著名建筑家弗兰克·盖里(Frank Gehry)为神户开港120周年创作的作品——Fish Dance,由安藤忠雄监修。毫无疑问,漫步在美利坚公园,不仅能饱览港口风光,也能概览神户历史,分明是一座没有围墙的临海纪念馆。这样的治愈风景,亦是在神户漫步的乐趣。

毗邻美利坚公园西侧,同样位于海边的还有一座大型综合商业设施Harborland,包括各种品牌门店林立的商场、孩子们都喜欢的面包超人博物馆、复古红砖仓库改造的餐厅、建有大摩天轮的游乐场等等,让人们轻松实现在海边逛街购物的自由。

一到夜晚,大摩天轮非常醒目,12万个LED灯不断变幻着色彩,在海面上倒映出迷幻的霓虹。从美利坚公园隔海观赏,简直是港町至景。坐上摩天輪,就能即刻解锁50米的高空视角。从Harborland也可以搭乘观光船,去明石海峡大桥游览一番。从岸上观望,缓缓移动的观光船与神户港塔、海洋公园、大摩天轮等化作了一首隽永的港町风物诗。在临近圣诞节的夜晚,我沿着海边的木制步道游走,提前感受到了浓郁的节日气氛。移步换景之间,不时被眼前的画面牵绊住脚步。灯火暗影交错,上演着静谧而多彩的港町浪漫。

大型综合商业设施Harborland。

Harborland里,孩子们都喜欢的面包超人博物馆

笔者看来,在神户漫步是一件非常浪漫的事。你可能遇见山,遇见海,遇见一段段历史的浮光掠影,遇见神户人的微小日常。它们彼此并不干扰,也没有随着时间流逝而愈发淡薄,依然一如既往地封存在自己的“结界”里,等着有缘之人去亲自探索。不只是用眼睛,还要用双脚去丈量,才能慢慢解锁多元港町的每一面,拼凑出一幅他处生活的多彩图景。

有时放缓匆匆脚步,反而能遇见更多风景。在神户行走的每一日,都对这句话的感受更加深刻。而我总是在离开之前,就已经开始期待下一次的到来。

(责编:刘婕)

猜你喜欢
北野神户神社
竹马式微醺
卖文创
神户人民不养牛
高怀柱
作家书画
猿投神社的汉籍
日本神社
中国传统文化在“唐人街”的传承与认知——关于日本神户市“南京町”认知方法的研究
至底欠孩子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