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来乡村振兴的研究现状、热点及展望*

2024-01-17 02:08冯清林
关键词:小康社会共同富裕现代化

冯清林

(赣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庄严宣告:“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齐心协力,胜利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我国实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阶段性目标,而乡村振兴正是我国能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工具。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2]。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明确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任务。”[3]乡村振兴伴随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如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不仅成为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中央和地方各级部门持续抓牢抓实的重要工作,是当前和今后一个相当长时期我国“三农”工作的前进方向,也是国内理论界、学术界重点关注的热点议题。乡村振兴研究在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成果高产,理论观点不断得到丰富,乡村振兴的研究走向了新的理论与实践高度。

虽然乡村振兴研究方面发表的文章很多,但对于乡村振兴研究综述性研究相对较少,尤其缺乏重要时间节点和重要历史阶段前后的显性与隐性研究变化分析,包括研究热点、研究不足、研究发展趋势以及对研究的未来展望。为此,本研究运用文献计量方法,借助Citespace软件,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来(2021年7月1日~2023年1月12日)国内研究者对乡村振兴研究的文献数据进行梳理分析。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工具

运用CNKI文献计量可视化分析和Citespace软件对乡村振兴研究文献进行分析,展现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来国内关于乡村振兴研究现状、热点及发展趋势的知识图谱。

(二)数据由来

“乡村振兴”是一个独特语境下的专用名词,不存在“同义词替换”的现象。为保证研究原始数据的客观性和主题词的契合性,在“学术期刊”大条件下,利用CNKI全文数据库作为研究数据,以“篇名=‘乡村振兴’”,用“北大核心”和“CSSCI”作为来源期刊,检索出2021年7月1日~2023年以“乡村振兴”为篇名的所有文章2 871篇(检索日期为2023年1月12日),剔除无关的征文、会议、书评、笔谈、通知及同类性质文献874篇之后,最终共获得1 396篇有效文献。

二、研究现状分析

“乡村振兴”自国家层面提出以来,一直都是学术热点,发文量逐年攀升。随着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7月1日宣告“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乡村振兴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也将担负新的时代任务,将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赋能。随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乡村振兴的具体工作实践面临新政策、新调整,也将不断催发“乡村振兴”成为新的研究热点,该领域的学术研究也必将继续深化和发展。

(一)发文时间分析

该领域学术研究的发文量从2017年开始,逐年增加,且逐年增长速度加快。2023年由于刚开始,选取的乡村振兴研究文献数据只截至到2023年1月12日,但毫无疑问可以预测2023年的发文数据一定会赶超前两年的数据,并且也会不断出现关于乡村振兴研究新的热点。

2021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也是我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开局之年。同年12月底习近平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了建设农业强国的基本要求和战略部署。这也意味着乡村振兴理论与实践问题仍然会是学术界极高关注与重视的研究热点。由此可见,“乡村振兴”这一重要命题重大、可研究性强,学术界开展“乡村振兴”研究将随着党和国家持续出台与改革乡村振兴重要政策和指导意见而不断扩大研究热度、力度、广度和深度,那随之发文量也会不断上升。

(二)发文主题与学科分析

学术界对乡村振兴领域研究的主题分布比较广泛、多元,其中以“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战略”“脱贫攻坚”“共同富裕”“现代化”几大主题词为乡村振兴研究的高频主题。乡村振兴研究领域主题虽多,但也有主题聚焦,其中以“乡村振兴”作为研究主题的文献最多,其次是“乡村振兴战略”,再次是“脱贫攻坚”,接着是“共同富裕”和“现代化”。说明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本身研究较多,并对乡村振兴研究进行拓展。“乡村振兴”主要从其内涵要义、生成逻辑、现实困境及推进路径等方面研究。

学术界对乡村振兴领域研究的学科分布比较广泛、多元,涉及学科交叉,“农业经济”“政党及群众组织”“经济体制改革”“中国政治与国际政治”是乡村振兴领域研究的主要学科背景。研究者可以基于不同学科背景进行乡村振兴研究。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关键是乡村产业经济振兴,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农业经济学是研究农业中生产关系和生产力运动规律的学科,其特点是一个典型的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法学、人口学、政治学等相关学科相互交叉和融合的学科,其优势在于可以运用多样的研究方法。为此,研究者对乡村振兴领域的研究比较倾向于“农业经济学”的学科,“农业经济”是乡村振兴领域最突出、最常见的学科。

(三)作者及合作图谱分析

利用Citespace软件制作出作者及合作网络图谱,见图1。

图1 作者及合作网络图谱

图谱共展现出508个节点(N),即有508位作者。以节点大小为依据,乡村振兴研究领域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来形成了以朱德全、黄承伟、刘善槐、张琦、白永秀、左停、叶敬忠等为代表的杰出学者。乡村振兴研究领域作者合作关系呈现出“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大多数作者处于独立研究状态,少数作者建立了合作关系,这意味着乡村振兴领域独立研究的专家学者多,少数作者建立合作关系。乡村振兴研究的合作广度和深度有待深化,乡村振兴研究的核心专家队伍有待形成。

(四)机构及合作图谱分析

通过Citespace软件绘制了机构及合作网络图谱,见图2。

图2 机构及合作网络图谱

图2共有320个大小不一的节点,即有320个发文机构,说明国内乡村振兴研究领域的高水平研究机构多。发文量前10的机构是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西南大学教育学部、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国家乡村振兴局中国扶贫发展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武汉大学社会学院、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整个图谱比较分散,网络密度为0.004 1,可见各机构之间仅有较少的合作,其中已形成一个比较明显的机构合作网络,分别是由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为核心的合作网络。其余各个高水平的科研机构间虽研究成果高产,如西南大学教育学部、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等虽然成果数量多,但彼此之间没有建立起紧密的合作关系,这些不同研究机构之间在乡村振兴研究领域的合作和交流有待开辟和强化。

三、研究热点分析

(一)关键词共现分析

利用CiteSpace软件绘制出关键词共现图谱,见图3。

图3 关键词共现图谱

图3中有267个节点,即267个高频关键词,形成连线300条,网络密度0.008 4。其中“全面乡村振兴”节点最大,代表其出现的频次最高,出现了905次,“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共同富裕”“发展路径”“乡村治理”“民族地区”“城乡融合”“有效衔接”“高质量发展”次之。“全面乡村振兴”“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发展路径”“乡村治理”“有效衔接”是在党的二十大之前学界基于全面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经验总结而呈现的研究热点,而随着党的二十大召开,“乡村振兴”有了新的要求、新的内涵和新的路径,那么“共同富裕”“高质量发展”“民族地区”“城乡融合”等高频关键词也就成为了乡村振兴研究的新方向、新热点。

根据关键词共现图谱,整理中心性排名前十的关键词,见表1。

表1 关键词中心性列表

关键词的中心性数值大小是判断该关键词在乡村振兴研究领域的重要性,一般关键词的中心性高于0.1表示此关键词重要。由图3可知,中心性高于0.1的关键词大致有60个,构成了乡村振兴研究的基本热点内容。“可持续发展”的中心性最强,达到了0.82,依次是“产业发展”“农村金融”“农民主体性”“农村基层党组织”“城乡融合发展”“全面乡村振兴”“共同富裕”“民族地区”和“优化路径”,这些关键词既代表了乡村振兴领域的研究重点,又表明了我国乡村振兴工作的重难点以及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的工作转向。

(二)关键词聚类分析

关键词聚类分析,可以详细了解乡村振兴领域的研究热点,再结合中心性、频次等要素,可以直观反映出2021年7月1日~2023年1月12日时间段关于乡村振兴研究的变化及特征。为此,通过Citespace软件绘制出关键词聚类图谱,见图4。

图4 关键词聚类图谱

其中,不同色块代表不同的聚类区域,其中Q值为0.738 3>0.3,S值为0.910 8>0.5,充分说明该图谱聚类效果好,聚类同质性好,聚类网络合理、科学和可信。从图4可知,乡村振兴关键词聚类分析图谱共有267个节点,363条连接线,网络密度为0.010 2,图谱呈现了10个聚类,按聚类大小依次为“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有效衔接”“公共文化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耦合协调度”“乡村治理”“现代化”“路径”“共同富裕”。这也就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学界对乡村振兴的研究有所调整,跟着党和国家的政策导向而相应发生转变。

从关键词聚类大小分布可归纳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来乡村振兴研究包括“乡村振兴的基本内容”(背景、问题、原因、价值、路径等)、“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关联性)、“乡村振兴与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农民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等)以及“乡村振兴的多样化路径”(“五大”振兴、乡村社会治理等)四个研究领域。

1.乡村振兴的基本内容

就乡村振兴或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研究,钱宁认为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是中国农村发展史上的重大转变,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有助于提升对中国农村发展问题的理解[4]。就乡村振兴推进或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问题研究,洪耿聪等人指出,当前我国绝对贫困问题已经得到历史性解决,但总体而言农村经济发展基础仍不牢固,存在衔接机制、乡村区域发展不平衡与乡村衰落等问题[5]。就乡村振兴或乡村振兴战略的价值研究,闫书华从战略定位论、战略方针论、战略目标论、战略要求论、战略保障论、战略道路论六个方面全面概括了乡村振兴的重要性[6]。就乡村振兴或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研究,郭远智等准确把握党和国家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政策导向,提出要建构乡村振兴多体系统[7]。就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研究,韩广富等基于乡村产业振兴的基础性地位,揭示了乡村特色优势产业肩负着助推产业振兴、组织振兴、文化振兴、人才振兴和生态振兴重大使命的内在隐含价值[8]。

2.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

乡村振兴要在共同富裕总体目标下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必须以重大战略部署予以推进,补齐农民农村共同富裕这一短板[9]。乡村是实现共同富裕最大的短板,作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两大战略举措,即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如何在推进共同富裕中有效促进乡村振兴,又如何在乡村振兴中实现共同富裕如何实现。王玉海等人指出,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目标指向是一致的,由此,他们提出要将乡村振兴任务与共同富裕目标相对接,以分配制度改革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探索农户、合作社、村集体、农业企业、政府等涉农相关利益主体通过利益耦合机制形成乡村发展利益共同体[10]。田祥宇则认为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保障,不仅是接续推动共同富裕的实践逻辑,也是驱动共同富裕的重要理论逻辑[11]。任俊华等人更深一步从战略哲学视域出发,基于战略价值论、战略系统论、战略决策论和战略驾驭论,对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战略价值、发展矛盾、应对方案和发展态势进行了全面探讨,指明了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对于我国发展与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价值,并从乡村振兴的五个方面出发剖析其发展的内在矛盾,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同时还立足推进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内外部需求与挑战,提出要进一步把握两者发展的阶段性态势[12]。蒋国河等基于新时代乡村治理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乡村振兴要夯实治理共同体、增强基层治理活力,要实现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衔接转变,扎实推进乡村共同富裕[13]。

3.乡村振兴与现代化

首先,乡村振兴与“三农”现代化的内在关联。乡村振兴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路径,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农民现代化的根本路线。周林洁等人认为,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目标[14]。其次,乡村振兴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关联性。邢占军等基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成功开辟出一条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历史事实,认为中国式现代化视野下的乡村振兴,是“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移的时代要求,且还提出“乡村振兴是农业农村现代化动能转换的现实需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的认识论[15]。蒲实结合了“城乡二分化”现实问题,提出乡村已经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瓶颈和短板,因而要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16]。再次,乡村振兴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辩证关系。陈燕认为乡村振兴与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举措与目标、过程与结果、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她还强调要建构乡村振兴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17]。

4.乡村振兴的多样化路径

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来,乡村振兴的理论与实践更多落脚到多样化的实现路径,目的是在新发展阶段更高质量地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基。史乃聚等人提出了更新认知、革新组织、改进体制、创新政策、拓展产业五条具有规律性的乡村振兴战略实践路径[18]。黄承伟基于“我们要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19]这一重要论述,提出要进一步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优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从而实现乡村振兴良好开局[20]。崔博指出立足高质量,追求高标准,实现高效能必须成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理念[21]。胡惠林则认为,乡村文化治理能力贫困与乡村振兴提出来的乡村治理能力要求不相适应,构成乡村振兴的矛盾运动。因此,他指出要积极推进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塑造和提高乡村文化治理能力,成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22]。

综上可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乡村振兴的工作要基于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的最大实际而要进行调整,那么乡村振兴研究方向也要根据这一最大实际进行调整。进一步说,随着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处理“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的有效衔接”“乡村振兴要实现‘五大振兴’”“乡村振兴与乡村社会治理”“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乡村振兴与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与中国式现代化”等重要关系,既是新时期的工作要点,也是研究要点。这基本契合了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乡村振兴工作目标的调整,遵循了党的二十大关于乡村全面振兴、建设农业强国的新指示和重要精神。

四、研究结论及展望

(一)研究结论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着力解决农业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为决胜全面 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所作出的又一重大战略部署[23]。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庄严宣告我们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意味着我国完成了第一个阶段的目标,而新发展阶段就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阶段,那么构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发展格局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乡村振兴的方向、目标、要求和路径必将伴随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历史关口而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来,伴随“农业强国”“高质量发展”等时代命题对乡村振兴提出更高层面、更高水平的发展要求,未来乡村振兴的研究热度仍然继续增加,未来乡村振兴的研究热点也依然继续增加。利用CNKI可视化分析和Citesapce计量分析,得到相应图谱。通过分析图谱,可全面概括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来至今乡村振兴研究现状与研究热点。

研究现状表明:乡村振兴研究的发文量从2017年开始,逐年增加,呈现出不断增长的模式,未来发文量将不断增长;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战略、脱贫攻坚是该领域的高频主题,农业经济、政党及群众组织是该领域的主要学科背景;形成了以朱德全、黄承伟、刘善槐等为代表的杰出研究者,发文量最多的机构有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西南大学教育学部、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等,但作者间、机构间合作广度和深度有待深化。

研究热点分析表明:学界关于乡村振兴及乡村振兴战略的研究主要经历了两次历史性转折:一是,2017年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之后,学界紧紧围绕乡村振兴的政策文件来探析为什么要乡村振兴、乡村要振兴什么、乡村怎么振兴;二是,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学界全面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最大实际,深入乡村振兴各项指标的定量定性研究,旨在发现阻碍我国乡村高质量振兴、又好又快建设农业强国的现实难题,并提出相应可行性对策建议。再在对乡村振兴研究主题关键词进行分析之后,发现全面乡村振兴、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发展路径、乡村治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等主题是该领域在党的二十大之前的研究热点,城乡共同富裕、高质量发展、民族地区、城乡融合、乡村旅游发展、农村电商、美丽乡村建设、农村基层党建、农业强国、高质量发展等主题是党的二十大之后乡村振兴研究的新热点。也由此可以分析得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来乡村振兴研究有乡村振兴的基本内容、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乡村振兴与现代化以及乡村振兴的多样化路径四个研究领域。因此,乡村振兴研究在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成果高产,理论观点丰富,成果应用非常广泛,不断走向了新的理论与实践高度。

(二)研究展望

1.对乡村振兴工作的展望

乡村振兴是十九大以来党和国家、中央和地方持续抓牢抓实的重要工作。在党的领导、国家政策引导、地方具体落实的共同推进下,全国各地,因时因地制宜,推出多种振兴乡村的发展新模式,其中浙江德清模式(“三融合”)、湖南“浔龙河”生态模式(城乡一体化)、山东寿光模式(“七化”)、河北迁西“花园果巷”模式(田园综合体)、辽宁盘锦模式(产业振兴“抱团”)、四川崇州“天府粮仓”模式(全产业链)、贵州“三变”模式(旅游与农业融合)、安徽省“岳西”模式(“党建+”)、河南省“孟津”模式(“五位一体”)9大模式亮点突出、经验丰富。我国各地农村自开展乡村振兴运动以来,在组织、经济、文化、民生、生态等多方面实现了新的蜕变,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发展的需要。中国乡村振兴水平的不断提升离不开近年来国家“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以及精准扶贫系列措施的实施[24]。

自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尽管该重要工作在某些地方、某些领域已取得突出成效,但依然客观存在阻碍乡村高质量振兴的历史与现实难题,乡村振兴往哪走、怎么走、跟谁走等重要命题在探索过程中仍然会面临一些问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实施的可持续性任重道远。乡村振兴关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双项事业”的成败。在新发展阶段全面推进乡村高质量振兴,必然要立足新发展阶段带来的新形势、提出的新要求,以及乡村振兴进程中的现实困境,要从农业农村发展的具体实际出发,以现实问题为导向,抓牢重点、补好短板,系统发力,精准施策,从而加速与驱动新发展阶段乡村高质量振兴发展、农业强国建设实践。要厘清中国式现代化前进道路上乡村振兴助力共同富裕的主要发展思路,确保能够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地以乡村振兴助力实现全体人民全面共同富裕完美蓝图,从而尽快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目标。

2.对乡村振兴研究的展望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实践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有序进行。乡村振兴是新发展阶段的重大理论与实践课题。伴随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乡村振兴的工作指向发生了相应变化,而持续做好乡村振兴认识论和方法论研究、把握乡村振兴的共性与个性、把握乡村振兴工作动态变化,是我国学术界、理论界的重要使命任务。乡村振兴工作在前进,乡村振兴认识论与方法论研究也要并驾齐驱。我国如今进入了新发展阶段,正奔向乡村全面振兴的新征程。要把握“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这个最大的实际,要实现高质量发展,要实现更高质量乡村振兴,要正视历史遗留问题和现实新问题,要有信心和底气继续坚持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全体人民接续奋斗,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2023年“两会”精神,朝更高质量的全面振兴迈进,在乡村各领域、全方面发生新的蝶变。于此,今后乡村振兴研究需要注意开拓研究新视野,在研究选题上注重把握共性与个性,凝练出先进的、可推广的经验和模式;要善于运用定量分析等多样性研究方式方法,要打破国际国内、城乡、东西部的区域限制,加大研究合作力度、深度和广度[25],填补乡村振兴研究的缺陷;要构建乡村文化振兴智库,积极对乡村振兴过程中产生的各种资料(如文字、影像、音频、口述资料、新闻报道等)进行收集、归类、整理,并构建一个乡村文化振兴专题文献资料库以对前述各种资料进行存储归整,以便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文献资料支撑,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智库保障[26];要准确及时把握党和国家关于乡村振兴的新政策、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的新讲话和学界关于乡村振兴的新理论,积极推进学科交叉,立足新视角,把握协同性,从乡村“全域”振兴出发,提出新发现、新思路、新举措,从而为乡村振兴工作持续提供智力支持。

猜你喜欢
小康社会共同富裕现代化
共同富裕
边疆治理现代化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 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凝聚三秦巾帼力量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为小康社会提供健康保障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大同梦想与小康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