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轻贬义构式“还不是X”

2024-01-17 02:08朱铭宇
关键词:量级构式语气

朱铭宇

(上海师范大学 人文学院,上海 200234)

表示非否定的“还不是”是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的一个常见表达,例如:

(1)难道我的辛苦是为了自己,攒钱还不是为了你们。(王登峰、张伯源《大学生心理卫生与咨询》)

(2)“叫你先生又怎么样?”她挖苦地说,“还不是得自个儿掏车马费。”(老舍《鼓书艺人》)

“还不是”表示非否定时,总是伴随着言者轻贬的态度立场。关于“还不是”,学界之前研究有很多,陈瑶将“还不是X”小句分为三类,并将其归为反问句中的小类反断句[1-2];殷树林将“还不是X”反问句划分为五种不同的句意类型:断定主语句有X性质、表原因目的(=因为X)、表结果(=理当是X)、示质补断(=其实就是X)、用于虚拟让步条件句[3];胡梦君认为非否定用法的“还不是”提出的是肯定的反预期[4]32-37;陈禹提出非否定用法的“还不是”实际上是一种反意外范畴标记[5]483-494;李治平、戴园梓在此基础上认为反问语气的“还不是”也属于反意外范畴[6]。

以上的研究或是探讨了非否定用法的“还不是X”整体上的形式、意义、用法特征,或是探讨了“还不是”在语气系统中的功能定位。根据Goldberg的研究,构式具有不能从组成成分完全预测意义的特征[7];根据Goldberg、施春宏的研究,构式是规约化的形式—意义/功能对(form-meaning/function pair)[8-9],判定非否定用法的“还不是X”为构式。笔者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基于互动构式语法(Interactive Construction Grammar)“立足整体,重视还原,强化多重互动关系的整合机制分析”的理念[10],结合互动构式语法精致还原主义的分析方法,着重分析非否定用法的“还不是X”形式意义之间的互动联系,以及“还不是X”的轻贬性质。

一、“还不是”的轻贬性质

在现代汉语中,副词“还”义项、用法众多,学界有许多关于副词“还”及与“还”相关构式的研究。吕叔湘将“还”表示的语气大体上分成平、扬、抑三类,此外还有一种以表示感情为主的用法,总共将“还”的用法分为13个小项[11]。高增霞认为副词“还”的基本义是表延续,功能是在句中激活一个序列,包括时间序列、等级序列、预期序列[12]28-34。郭锐运用语义结构分析法对副词“还”的部分用法进行了描写,分析了“还”的11种用法[13]9-12。构件“还”的复杂用法带来了构式“还不是X”复杂的用法。

“还不是X”在一开始用于表示否定,意义为“未达到某一量级或程度”,可以替换为“仍然/尚且不是”;用于疑问、反问句时,相当于“难道不应该是X?”。结构成分“还”与“不是”的结合程度比较松散,结构的划分为“还/不是X”。例如:

(3)他毕竟是快六十岁了,有关节炎,肠胃也不好。但是这些还不是最重要的事。(王小波《青铜时代》)

(4)以燕凉现在的情况,居然还不是最盛之时吗?(萧瑟《楼兰》)

非否定用法的“还不是X”由否定用法的“还不是X”演变而来。在这一演变过程中,“还不是X”结构从“还/不是X”变为“还不是/X”,“还不是”的紧密程度高于原先的否定用法,透明度也较低,其中“还”的辖域从“不是”扩展为“不是X”。关于这一构式化过程的机制,详细可见后文的论述。这些非否定用法均可以表达说话人的轻贬态度,带有轻贬意义,即轻视意义和贬抑意义。根据所轻贬的对象,可以将非否定用法“还不是X”分为事件轻贬和原因轻贬。

(一)事件轻贬

此种用法的“还不是X”表达说话人对关联事件的轻贬,可加“有什么了不起”“没什么大不了”等评述性小句来检验,记为“还不是1X”。其中“还”含义虚化,偏向表达某种语气,不是频率副词、重复副词,应视为一个评注性副词(副词分类参看张谊生[14])。“还不是1X”往往涉及认知错配,可以分为两种情景:一种是事实与预期错配,一种是个人认识与社会固有认知或他人认识错配:

其一,事实与预期错配:

(5)过去俺们老百姓一说读书就摇头,上学有什么用?到头来还不是回家受穷?(1996年《人民日报》)

(6)当初我和冉希爱得那么要死要活的,纠结了那么久,分了又合合了又分,现在还不是对对方一点感情没有。(BCC微博语料)

(7)劣势又如何,还不是赢了!(腾讯视频2021/1/14)

该用法的“还不是”可替换为“不还是”,多表达轻贬义,具有强肯定性。可以通过增加表示轻贬的评述性小句来验证其轻贬性质:

(5”)上学(有什么了不起的!)到头来还不是回家受穷?

(6”)当初我和冉希爱得那么要死要活的,……(有什么了不起的!)现在还不是对对方一点感情没有。

(7”)劣势(有什么了不起的!)还不是赢了!

语义结构分析法[13]6-7是在框架语义学基础上提出的[15]。根据Fauconnier的研究,介词短语、连词、副词都是框架建构者(space builders)[16];根据郭锐的研究,虚词意义是一个语义结构(semantic structure),由语义要素和要素间关系构成[13]6。下面对该用法的“还不是”中的副词“还”进行语义结构分析,见图1。

图1 此类“还不是”中“还”的语义框架

语义要素:{{状态Cx,状态Cy},{事件Ex,事件Ey}}

关系:状态Cx量小于状态Cy,事件Ex达成难度或程度低于事件Ey。在预期中,状态Cx发生事件Ex,状态Cy发生事件Ey。但是事实是状态虽然处于Cy,发生的事件却依然是Ex;或是虽然处于状态Cx,发生的事件却是Ey。

对例(5)(7)的分析见图2、图3。

图2 例(5)中“还”的语义框架

图3 例(7)中“还”的语义框架

“还不是X”构式在整体上表达出事实与预期相左的含义。正因如此,合预期的事实不能进入该构式:

(5’)*上学有什么用?到头来还不是功成名就?

(6’)*当初我和冉希爱得那么要死要活的……现在还不是相互感情很深。

(7’)*劣势又如何,还不是输了!

说话人不仅通过“还”传达对牵涉主体或事件的轻贬评价,也能传达出语气整体上的轻贬态度,还包括对言语对方所传达的内容甚至是对言谈对方的轻贬。

其二,个人认识与社会固有认知或他人认识错配:

(8)钱算什么?说破了还不是一张纸。(《宋氏家族全传》)

(9)七爷一声吼:“行了,给他松了是了,这还不是七爷我一句话么!”(尤凤伟《石门呓语》)

该用法的“还不是”可替换为“不就是”,表达轻贬义,具有强肯定性。例(8)七爷预设了“别人认为松绑是一件很难实现的事”,而事实上只需要自己一句话就行。例(9)“钱不同于纸,比纸有用”也是句子语义上成立、说话人表达自己轻贬态度的前提,可以视为语用预设(presupposition)。副词“还”主要用于强调和凸显轻贬语气,其语义结构为:

语义要素:{事件E,{状态Cx,状态Cy}}

关系:状态Cx的达成难度低于状态Cy,事件E本应对应状态Cy,说话人却主观认为事件E对应状态Cx。

此外还有一种表类同的特殊用法:

(10)一见江涛,放下泔水瓢呆住了老半天,猛地拍打拍打手说:“兄弟!几年不见,怎么长得这么高了?”江涛笑着说:“你呢,还不是一样。”(梁斌《红旗谱》)

(11)被楚玄玄指责,王玄敦一贯不敢反驳,嗫嗫说了几句,“又不是我选的,谁让师父要我修炼铜锤,我也是没有办法。再说了,你还不是一样慢。”(莫言《中州纪事》)

该用法的“还不是”可替换为“不也”,透明度低,所关联的内容褒贬皆可,但话语整体的语气具有轻贬色彩。轻贬对象为言语对方的话语内容,这些话语内容一般是言语对方对说话人的评价,有时也表示直接轻贬言语对方。言语对方的话语若是对说话人的褒扬,那么说话人使用此类“还不是X”,实际上轻贬含义较弱,更像是一种自谦表达,如例(10)。可以通过增加表示轻贬的评述性小句来验证:

(10’)“兄弟!几年不见,怎么长得这么高了?”“(没什么大不了的。)你呢,还不是一样。”

(11’)又不是我选的,谁让师父要我修炼铜锤,我也是没有办法。再说了,你还不是一样慢。(有什么了不起的!)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说话人既然使用了“还不是”来表示类同,这就代表着说话人已经接受并承认了听话人对自己的评价。例(10)听话人对说话人长高表示意外,说话人承认了自己长高了,并表示不用意外,你也一样;例(11)说话人王玄敦承认了自己做事慢,但是也指出听话人进度也很慢,那我很慢自然也很正常,没什么好受指责的。在这些言语互动中,背景事件符合说话人的自预期,反言语对方的他预期,可以视为一种解反预期。

(二)原因轻贬

(12)我们革命为的什么?还不是为了孩子们。(《宋氏家族全传》)

(13)“他们到底在吵什么?”“还不是为了钱!”(朱邦复《巴西狂欢节》)

(14)我们因残疾而失学,那些身体健全的孩子为什么也失学?还不是因为穷。(1995年《人民日报》)

(15)哼,看看那个老头子!他不肯要虎妞,还不是因为自己有买车的愿望?(老舍《骆驼祥子》)

(16)叶维祯问他为什么舍得花这么多钱买彩票,司机回答道:“还不是想中个大奖,不再干这没日没夜的营生。”(新华社2001年3月份新闻报道)

该用法用于说明原因、目的,具有强肯定性。目的也是用于解释某个人行动的,因此也是说明原因的一种。此时“还不是”可以替换为“不就是”“不正是”,意为“不是X,难道还是别的吗”,记为“还不是2X”。表示原因的词语“因为”不是必须出现的,如例(16),省略的“因为”也可以自然补上。例(12)、例(13)是说明目的,例(14)、例(15)、例(16)都是说明原因。“还不是”表示溯因时,说话人认为该原因十分简单且显而易见,同时也带有针对言语对方的整体上的轻贬语气,表示“这你都不知道”。“还不是2X”的轻贬性质可以前加“还能为什么”等小句检验:

(12’)(还能为什么?)还不是为了孩子们。

(13’)“(还能为什么?)还不是为了钱!”

(14’)(还能为什么?)还不是因为穷。

(15’)(还能为什么?)他不肯要虎妞,还不是因为自己有买车的愿望?

(16’)(还能为什么?)还不是想中个大奖,不再干这没日没夜的营生。

这种语气上的轻贬来源于说话人意图“传达出自己的知识背景、消息来源、认识程度强于听话人的态势,构建优越感(condescending)立场”[5]490,即反意外范畴(counter-mirativity)。同时这种用法也可以视为反预设,是说话人预设了听话人会认为原因很复杂,因此说话人使用“还不是”来表达“原因实际上很简单,可以很简单推知或猜测出,没有什么好讲的”。这种用法的“还不是”结构已经固化,内部结合程度最为紧密,透明度最低。“还”起到强调、凸显的作用,可以认为是一种语气标记。

二、“还不是X”及其轻贬义的生成机制

非否定用法的“还不是X”之所以常常含有说话人的轻贬态度,是多重因素互动的结果。互动构式语法认为,构式“互动”可以从四个角度认识:形义互动、结构互动、界面互动、范域互动,四个角度之间互有交叉。形义互动是构式互动的基本面,其余互动方式以形义互动为基础[17]10-12。下面以形义互动为基本面,从界面互动、结构互动的角度分析“还不是X”及其轻贬义的生成机制。

(一)界面互动:分布环境对构式的影响

带“还”反问句是现代汉语中十分常见的句类,前人已有很多的研究。武果认为,“还”的反预期义产生和发展过程是不断主观化的过程,从历时的角度看反预期义发端于疑问句,成熟在反问句,扩展到陈述句[18]。胡德明从共时的角度研究了“还”与反问句的关联性,指出“还”在反问句中的语境为“事件a、b有共变关系,a发生变化,b按理也应该发生变化,但b却依然维持不变,是不应该的”,“还”的客观意义是“仍旧”,从语境中感染了表示主观评价的主观性意义“不该”[19]。

胡梦君认为,非否表达式“还不是”经历了询问式→反问句→非否表达式的演变过程。在此演变过程中,“还不是X”结构由“还/不是X”演变为“还不是/X”[4]36。从历时角度看,“还不是X”实现结构重组,还受到在高频使用的过程中“还不是”分布位置的影响。否定用法的“还不是”中的“还”由于表达“延续、尚且”义,前面总会出现时间词语或被评价的主体,例如:

(17)天色还不是很暗。两人继续前行,夜色这才逐渐降临。(《魔戒3》)

(18)我们参观的一个隧洞11.6公里,乘汽车在里边跑了十几分钟,这还不是最长的。(1994年报刊精选)

例(18)由于前面出现了已经可以被说话人视为高量条件,因此可以变换为表怀疑的疑问句:

(18’)我们参观的这个隧洞11.6公里,乘汽车(都)在里边跑了十几分钟,这还不是最长的吗?

再看表质疑的反问句:

(19)冲突中已经动用了坦克和大炮,人员伤亡,房屋被毁,这难道还不是战争?(1998年《人民日报》)

说话人要摆出自己的疑问或质问,就需给出产生疑问或发起质问的条件。表条件的内容与“还不是”分离,成为语境小句,“还不是”则位于主表小句,其前面出现的指示代词“这、那”或表反问语气的副词“难道”都可以省略:

(18”)我们参观的这个隧洞乘汽车都在里边跑了十几分钟,还不是最长的吗?

(19’)冲突中都动用坦克和大炮了,人员伤亡,房屋被毁,还不是战争?

此时“还不是”逐渐位移到句首,“还”不再受到时间词语或被评价主体的制约,“延续、尚且”义也逐渐虚化,为“还”与“不是”更紧密地结合提供了可能性,“还”的辖域逐渐从“不是”扩展到整个主表小句,“还不是”逐渐词汇化。疑问反问句中的“还不是”十分依赖“还”的“仍旧”义来修饰“不是”,“还”的辖域扩展便使得“还不是X”反问句语气减弱,肯定义便逐渐扩展到陈述句中。

位置敏感语法(positionally sensitive grammar)认为,语法形式产生于特定的序列类型,由序列类型和序列位置塑造而成,序列类型基于特定行为[20-21]。“还不是2X”由于是用于说明原因,总是用于应答,应答之前有引发语,这使得“还不是2X”总是直接位于句首,也就是其分布的话轮位置总是位于话轮首,序列位置位于应答语首。“还不是2X”中“还”的辖域彻底扩展为整个应答句,含义最为虚化,用于表示一种强调语气。“还不是2X”也是固化程度最高、透明度最低的。

(二)结构互动:构件“还”作为量级算子对构式的影响

结构互动分为构式内部的互动和构式之间的互动,构式内部的互动又分为构体(whole-body of construction,构式整体结构)构件(component of construction,构式组构成分)之间的互动与构件之间的互动[17]11。从构体构件互动的层面看,非否定用法“还不是X”表达轻贬态度功能浮现的一大重要原因是构件“还”的语法功能对构式的影响。Yeh认为表时间持续的“还”是量级算子(scalar operator)[22];高增霞认为副词“还”具有在句中激活时间、等级、预期序列的功能[12]28-34;邓川林认为副词“还”将焦点项置于语用量级的较低点,至于其增量减量用法实际上是量级含义(scalar implicature)的不同层次[23]。前人这些研究都表明副词“还”可以被分析为量级算子,蕴含量级含义,能够激活量级系统。量级含义不仅可以影响到构式的成立,也与轻贬态度关联紧密。

从表面上看,表认知错配的“还不是1X”中的X既可以是高量也可以是低量,实际上,“还”是将关联的整个命题置于语用量级(pragmatic scale)的低点。这种语用量级的低点是基于认知的,可分为两种情景:第一,命题在社会普遍认知或他人认知中成立可能性较低;第二,说话人预设命题在他人认知中成立可能性较低。“还”之所以可以起到强调作用,正是因为命题成立可能性较低。

先看命题在社会普遍认知或他人认知中成立可能性较低的情景:

(20)读了这么多年书,还不是回来种田。(1995年《人民日报》)

例(20)命题为“读很多年书→回来种田”,实际上还触发了“读很多年书→不该回来种田”“没读很多年书→种田”的命题,它们之间成立可能性,见图4。

图4 例(20)语用量级关系

可见,说话人表述出来的命题b成立的可能性比触发的命题a、命题c均低,但是事实上命题b成立,因此浮现出说话人对高量级命题a、c的轻贬。同理,仿照例(18)自拟例句(21),其语用量级关系见图5。

图5 例(21)语用量级关系

(21)没读过书怎么了,还不是赚了大钱,(有什么了不起)。

命题d成立可能性也是处于量级最低点,表达说话人对命题a、c的轻贬:没读过书没什么大不了的,读书也没什么用。

再看说话人预设命题在他人认知中成立可能性较低的情景。用例(9)作分析:说话人所说的命题是“解绑很简单,就是我一句话的事”,同时也触发了命题“解绑很难”。说话人预设在他人认知中,“解绑很简单”成立可能性低于“解绑很难”,而说话人则认为“解绑很简单”的命题成立。命题的成立不一定是事实,有时只是在说话人的主观认识中成立。

这两种情景都可能浮现对言语对方话语的轻贬态度,例如:

(22)“你们是游击队吗?”“游击队咋着,还不是一样逮住你们这些美国狗腿子了!”(杜鹏程《保卫延安》)

再看“还不是2X”,“还”所关联的X被说话人主观上处于量级的低点,体现在说话人主观上认为X是极易推知、显而易见的,并认为听话人可能把原因或目的想得太复杂或者认为听话人不应该不知道,因此说话人使用“还不是2”表示“其实就是这么点儿事”,从而传达出轻贬的语气。

三、“还不是X”及其轻贬义的生成动因

(一)主观化

主观性(subjectivity)是指话语中多多少少总是含有说话人“自我”的表现成分,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时同时会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感情,在话语中留下自我的印记。主观化(subjectivisation)是语言为表现这种主观性而采用相应的结构形式或经历相应的演变过程[24],[25]268。

Traugott从历时角度看待主观化,认为主观化是一种语义—语用演变,即“意义越来越依赖于说话人对命题内容的主观信念和态度”[26]。从“还不是”发展过程看,“还不是”用于疑问反问句的原因在于说话人的认识与事实或言语对方传达信息不符,而产生了意外的情感,这正是主观性的体现。疑问句中的“还不是”只是说话人因意外而发起询问,对自己的认识确信度最低;反问句中的“还不是”带有质问语气,同时也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对自己的认识确信度增强;陈述句中的非否定用法“还不是”,说话人对自己认识的确信程度最高,具有强肯定性,主要用于摆出并强调自己的观点。与此同时,“还不是”的词汇化程度也越来越高,“还”的意义愈加虚化。随着说话人对自己认识的确信度的增强,也会产生对言语对方观点的轻贬。

Langacker认为主观化是“把某种关系从客观轴(objective axis)调整到主观轴(subjective axis)”[27]。Langacker后来将主观化过程的叙述调整为“一个客观关系消退,原本蕴含于其中的主观关系留下”[28]。反问句中的“还不是”扩展到陈述句中形成非否定用法,是反问句中的主观关系保留的结果;副词“还”的客观意义“延续”基本消退,语境中的主观关系保留,开始变为一个语气标记。

(二)互动语境塑造

如果单独看“还不是为了钱”这句话,无从判断此处的“还不是”究竟是表示否定还是非否定。很显然,“还不是”非否定用法的形成与轻贬含义的浮现离不开语境的塑造,“还不是”含义的识解离不开语境。“还不是”从进入疑问句开始,就牵涉到言语对方传达的信息;扩展到陈述句后,这种互动关系因为反问句的高频使用作为主要心理经验[29],也并没有发生改变:“还不是1X”涉及社会固有认知信息或他人的认知信息,“还不是2X”涉及言语对方对某事件或事物的不足性认识。邢福义“小三角”理论认为,一个语法单位能够在语言系统中存在必定有语用价值上的根据[30]。非否定用法“还不是X”的语用价值在于在互动语境中表达出的轻贬态度立场。

结 语

非否定用法的“还不是X”是现代汉语中一个使用频率较高的构式,因为其表达语气及使用条件的复杂性而受到学界关注,不同的研究者对其有不同的见解,还有值得深入研究的价值。“还不是X”可以表达否定和非否定两种相反的语义,存在一个由否定用法发展为非否定用法的构式化过程,认为非否定用法的“还不是X”共同具有的功能为表达说话人的轻贬态度,可分为对事件的轻贬和对原因的轻贬,并分析了“还不是X”轻贬义生成的机制与动因。

猜你喜欢
量级构式语气
明知故问,加强语气
新编《小老鼠上灯台》
语气不对
注意说话的语气
21连胜
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再到语法构式
“XV的(不)是Y”构式探微
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下)
一种新的“不是A是B”构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