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融”式项目教学法对麻醉科本科课程内容的解构与重构

2024-01-18 14:31王莉珍高亚利
安徽医专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麻醉医生评价

许 敏 王莉珍 周 玲 魏 昕 高亚利

提高医学本科生的临床实践能力是麻醉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医学生向医生转化的必经之路[1]。《麻醉学》是外科学分支下二级学科,与基础病理生理有极强的联系,同时又对临床实践技术要求较高。因此,如何设立符合真正临床医生平衡化、全面化知识体系的教学目标在本科生教学中尤为重要[2]。让本科生切身处地的浸入到临床手术麻醉场景中(知识传授),习得良好的医德医风[3](价值引领),并形成危急情境下高效的处理能力(能力培养),最终塑造健康完善的人格(情感共鸣),是麻醉教学的真正目标。麻醉学临床教学不应该仅仅培养一个合格的麻醉医生,还应当培养一个适应多临床场景、知识体系全面的的临床医生。所以我们在使用“普适教材”的同时,也以培养一个拥有麻醉核心理念的临床医生为目标,采用“浸融”式项目教学法从而为新医学的实践和改革输送合格人才。本文对此进行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2年5月-2023年5月在我院麻醉科进行学习的78 名医生(实习医生和规培医生),其中男性47 人,女性31 人;规培学员62 人,实习医生16 人。随机分为“浸融”式项目教学组和传统教学组,每组39 名学员。其中“浸融”式项目教学组实习医生有7 人,规培医生32 人;传统教学组实习医生9 人,规培医生30 人。两组学员在身份、性别构成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两组学员均自愿参加此次调查研究。

表1 两组学员一般情况比较(例)

1.2 教学方法

1.2.1 传统教学组 采取传统教学方式教学。由麻醉教研室组织具住培资质的医生开展教学,主要利用麻醉科电教室,依托五年制本科教材,常规讲授麻醉科基础知识,通过多媒体展示以及常规情景麻醉模拟操作,并按照临床传统在实践中进行带教。

1.2.2 “浸融”式项目教学组 采取“浸融”式项目教学。创设教学过程:在对临床麻醉工作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将典型工作任务中蕴含的思政主题、专业知识技能以及专业能力抽取出来,通过将其设定为一个个教学项目(如:麻醉方案的制订、CPR的实施等)及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将临床麻醉实践内容重构为4 大项目化学习项目(8 个小项)。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进行信息收集、计划制定、方案设计、项目实施以及评价反馈。在临床实践中,教师充当指引者,学生相对独立地完成教学项目。学生通过实施项目能够了解并把握整个教学过程及每一个环节中的工作要求,学会运用已有知识、技能解决实际临床问题。以“麻醉方案的制订”这一临床实践项目为例,对教材中第三章“局部麻醉”、第四章“椎管内麻醉”、第五章“全身麻醉”、第六章“气道管理”等四大章内容进行了整合与提取,布置了“不同手术选择不同麻醉方法以及实施时的注意事项”这一开放式问题项目,让学生在有效预习课本知识之后,将这些问题带入临床手术室,深入实践地观摩手术麻醉过程,并记录学习情况。学生进入临床后,就指导老师当天的手术安排,有序地观摩适量的手术,常规的临床麻醉方法,如:“超声引导下的神经阻滞”“椎管内麻醉”“气管内全麻”“支气管内全麻”在每天的手术安排中都能观摩到,且均有特征性手术对应,学生需要在观摩过程中寻找规律,探索方法并形成知识体系。在临床观摩后紧跟一堂汇报课程,让学生就自己观察的知识及感想进行汇报,汇报内容不局限于麻醉方法的选择,凡是可以形成知识体系的内容及学生的临床感悟、心得体会等都可以进行汇报、交流、研讨,从而寻求认同,产生共鸣,实现学生锤炼品格和临床能力的融合培养。汇报时,指导老师需要即时发现问题[4],改进措施,解决问题,形成教与学的闭环管理。

1.3 观察项目 理论考试成绩、实践技能考核成绩、学员对教学的满意度评价作为计量资料。培训结束后进行理论考核与实践技能操作考核。理论考核采用统一出题笔试考核,总分100 分;实践技能考核以带教老师在工作中带领进行临床麻醉实际操作并评价的方式进行,包括术前评估(20分)、气道管理(20 分)、麻醉管理(20 分)、麻醉复苏(20 分)、人文精神(20 分),总分为100分。并由带教老师对该生的整体印象予以满分为100 分的总体评价。这些评价均由不知道分组情况的带教老师打分,做为临床能力综合考核。满意度评价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分别从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效果及学生自我评价5 个维度进行,每个维度5 分,总分为25 分。

1.4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8.0 统计软件分析数据,各项观察指标均符合正态分布,以±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方法分析,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学员阶段成绩测试比较 两组学员理论考核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64);“浸融”式项目教学组学员实践技能考核中的气道管理、麻醉管理、麻醉复苏及人文精神的体现均较传统教学组学员有优异的表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师给予的临床整体评价组间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学员阶段成绩测试比较(±s,分)

表2 两组学员阶段成绩测试比较(±s,分)

项目“浸融”式项目教学组传统教学组tP理论测试成绩86.641±4.777 86.154±5.081 0.436 0.664实践能力成绩术前评估15.333±1.364 15.180±1.412 0.49 0.626气道管理15.564±1.334 14.103±2.222 3.5222 <0.001麻醉管理15.462±1.554 13.682±0.922 6.1164 <0.001麻醉复苏14.333±0.838 13.795±0.978 2.611 0.011人文精神14.641±0.778 13.923±0.739 4.179 <0.001临床能力综合评价90.615±2.402 89.333±3.550 4.783 <0.001

2.2 两组教学效果及满意度评价比较 在教学满意度的问卷反馈,“浸融”式项目教学组学员在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这5 个维度的评分均高于传统教学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教学效果及满意度评价比较(±s,分)

表3 两组教学效果及满意度评价比较(±s,分)

组别n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自我评价教学效果“浸融”式项目教学组394.641±0.4864.590±0.5714.667±0.4784.539±0.6004.718±0.456传统教学组394.205±0.5714.051±0.6723.949±0.7603.923±0.7394.000±0.649 t 3.6333.9654.9994.0363.633 P<0.001<0.001<0.001<0.001<0.001

3 讨 论

在传统教学方法教学中,教师常规运用讲解式教学,在现有专科背景下进行教授,介绍本专业的知识网格,具有专业局限性,深度足够而广度欠缺。同时传统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参与度不高,感性认识不够,代入感不强,无法引导学生获得高质量的麻醉核心理念,也无法将所学琐碎知识点形成知识背景,构建全面的医学知识体系。所以本教研室秉承着以学生为中心,加强实践[5],加强问题导向[6],以项目实施为基础,以解决临床问题为目标导向的教学理念,推进麻醉本科项目式教学改革,形成以PBL为基础[7-8]的项目式教学,同时浸融式融入思政及人文教育内核。

在整个“浸融”式项目式教学的教案设计中有意识地增加“浸入点”,发现“动情点”,丰富“融合点”,对临床麻醉的课程内容体系进行了解构与重构。在教学内容上,对本科教学着重采取了基于临床实践的大单元教学[9],重新解构教材,突破章节限制,重新构建适合本科教学目标的学习项目。根据教学经验及临床经验对课本内的章节内容进行了删繁就简,凝练出5~8 个适合本科学生的学习项目,包括“麻醉方案的制订”“CPR专题”“局麻药中毒的防治”“手术室危机处理”等内容。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观测到的麻醉个案都是独特的,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融入思政及人文素材,以孕产妇行剖宫产为例,临床常规的麻醉方案是椎管内麻醉,俗称“半麻”,其优势为药物不直接进入血液,不透过胎盘屏障,对胎儿影响小。但是,临床上常常遇见焦虑的“准妈妈”,从所谓的“过来人”嘴里听到“伤腰”“头痛”等各种伪科普,会对既定的麻醉方案产生误解,此时就需要麻醉医生以专业的知识“去伪存真”,缓解患者的焦虑。大部分临床的实际情况是,患者会在麻醉医生有效的人文关怀中,接受专业的意见。但是作为项目式教学,指导老师可以在此时进一步增加沟通的难度,如果患者强烈要求全麻,是不是就不能更改麻醉方案?患者的社会因素及情感需求是否就要被医生的专业建议排除在外?显然并不是。从这个临床实践的过程中,医学生会反复变换患者、医生、学生等多重身份去进行深度思考,从而得出符合实际的答案,而指导教师也不必在此过程中给出“标准答案”,充当指引者,抛出问题,引发思考,才是“浸融”式教育的方式方法。通过带入临床模式、讲解实例、使用SP(标准病人)、集体汇报等多种方式,使得教学环境不拘泥与课堂形成多维度的课堂形式,让学生沉浸学习环境,模拟临床,获得真切感受,交流研讨,寻求认同,产生共鸣,才能真正实现学生锤炼品格和临床能力的融合培养。本研究结果显示“浸融”式项目教学组学生的实践能力测试成绩优于对照组。

本科教材的宽泛与普适也决定了知识点的分散与与临床实践脱节。解构与重构后的教学内容具有整合性:跨章节、多主题。实践学习内容进一步具象化:可视、情景融入。在项目完成过程中让知识从孤立走向整合,在汇报和交流中前后调用、重组重构、关联生成,最终融会贯通。本研究结果显示用“浸融”式项目教学可以大幅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以及教学满意度,教学创新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总之,“浸融”式项目教学对麻醉专业的临床医学教学有指导意义。

猜你喜欢
麻醉医生评价
最美医生
《麻醉安全与质控》编委会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地氟烷麻醉期间致Q-T间期延长一例
小儿麻醉为什么要慎之慎
医生
望着路,不想走
骶管麻醉复合丙泊酚全身麻醉在小儿麻醉中的应用
换医生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