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的原旨探赜、精神建构与时代诉求

2024-01-19 12:58刘明华潘鑫淼
红色文化学刊 2023年4期
关键词:列子精神

刘明华 潘鑫淼

在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中,愚公移山精神是独具特色的。其独特之处在于:它不是根源于党的历史上具体真实的人物、事件或地点,而是由传统寓言故事所蕴含的哲理提炼升华而成。换言之,它不是具象性的,而是意象性的。愚公移山精神源于寓言哲理的特质,赋予了它更大的普适性,从而也使它具有了更为普遍性的实践教育价值。

在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史上,《愚公移山》作为老三篇之一,为广大党员干部耳熟能详。新中国成立后,《愚公移山》被列入中小学语文教材,更加广为流传。2008年,电视剧《王屋山下的传说》在央视一套播出,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进一步推动了愚公移山精神的大众化传播。相对于宣传教育的巨大成就而言,对愚公移山精神的学理研究则显得比较单薄,尤其是理论厚重、系统深刻的学术成果还明显不足。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我们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18页。而愚公移山精神正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的生动范例。因此,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之际,深入系统地研究愚公移山本真的原旨意蕴,从党的精神谱系和百年历史决议科学审视愚公移山精神的革命性升华及历史性拓展,并以理论映照现实、远观未来,对于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回应时代课题和实践需求,进一步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增强续写时代新篇的精神动力,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教育作用和实践价值。

一、愚公移山寓言原初意蕴的释解

中国古代有个寓言,叫做“愚公移山”(2)毛泽东:《愚公移山》(1945年6月11日),《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02页。。这则寓言故事,出典于《列子》。列子名御寇,是道家介于老子与庄子之间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东汉应劭《风俗通义》称:列氏,古帝王列山氏之后,子孙氏焉。郑有隐者列御寇,著书八篇,号《列子》。烈山氏出典于左丘明的《左传》《国语》,乃神农氏炎帝的古称。另据《礼记·祭法》:厉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农,能殖百谷。而列山氏、烈山氏、厉山氏在古籍中通用,并无异议。由此可知,列子当为神农氏炎帝后裔。班固《汉书·艺文志》辑录有《列子》八卷,惜乎早佚。今世《列子》传本,为东晋张湛“参校有无,始得全备其书”(3)(晋)张湛注:《序》,《列子》,上海书店出版社1986年版,第1页。。全书除原序外,共含《天瑞》《黄帝》《周穆王》《仲尼》《汤问》《力命》《杨朱》《说符》八篇。《汤问》篇,因该卷首句曰“殷汤问于夏革”,故名。

今人对愚公移山精神的认知,是基于其在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后的涵义。而其原初的本始意蕴,反而鲜有人去关注并探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2017 年 10 月 18 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32页。因此,从学术角度讲,不考究其原旨意蕴,必然会造成这一独特的优秀传统文化精神链条的割裂,也妨碍对愚公移山精神全面、科学的把握和理解,不利于更好地推陈出新、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愚公移山寓言是《列子》卷五《汤问》篇的一个文段。就文献学的释读而言,要准确理解其原旨意蕴,首先应揣摩《列子》全书的义理,其次也应通览《汤问》全篇的文意。换言之,应采取逐步聚焦的方法,以全书统全篇,以全篇统文段。如果研究视野仅限于寓言本身,恐难免一斑窥豹之弊。

概而言之,《列子》全书的义理在于阐释大道的无尽生化,包括本体论的“自化”、认识论的“幻化”和德性论的“教化”。本体论的“自化”,是说“道”作为天地之根、万物之本,“不生不化”却又“常生常化”,世间万物都是“道”的“自消自息”“自生自化”,都是遵循“道”来演变的。认识论的“幻化”,是说由“道”衍生出来的万事万物都不是恒定的,而是大道自化的具体环节,最终都要回归于无始无终的大道循环中去,即“造化之所始,阴阳之所变者,谓之生,谓之死。穷数达变,因形移易者,谓之化,谓之幻。”(5)(晋)张湛注:《周穆王》,《列子》,上海书店出版社1986年版,第33页。德性论的“教化”,亦即圣人的“化人”功能,是说只有沟通天人、备知万物的圣人,才具有“会而聚之、训而受之”的资格;圣人的“化人”之要,在于顺其自然天性,“从心而动,不违自然所好;从性而游,不逆万物所好。”(6)(晋)张湛注:《杨朱》,《列子》,上海书店出版社1986年版,第78页。厘定《列子》全书的这个主旨,乃是进一步把握《汤问》整篇的首要前提。

《汤问》开篇首先提出了“无极无尽”命题,进而展开对物之巨细、修短、同异的讨论。愚公移山之前的文段,以巨人与小人、大椿与菌芝、鲲鹏与焦螟等事物相互对照,说明事物虽然大小和形气不同,但“性钧已,无相易已”的道理。愚公移山之后的文段,讲述南国、北国与中国之人风俗的迥异,说明这些不同的风俗对各自地方的人而言,却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而未足为异也”。愚公移山文段本身,则以愚公与智叟之间的论辩,表达了对“修短”截然不同的两种看法。因此,从《列子》全书来看,愚公移山寓言是大道生化无始无终的一个例证;就《汤问》整篇而言,它重在强调事物的相对性。张湛在《列子注》中也表达了类似的看法:“夫期功于旦夕者,闻岁暮而致叹;取美于当年者,在身后而长悲。此故俗士之近心,一世之常情也。至于大人,以天地为一朝,亿代为旷息,忘怀以造事,无心而为功,在我之与在彼,在身之与在人,弗觉其殊别,莫知其先后。故北山之愚与嫠妻之孤,足以哂河曲之智,嗤一世之惑。”(7)(晋)张湛注:《汤问》,《列子》,上海书店出版社1986年版,第56页。在这里,他以“俗士”来称智叟,而将愚公比作“大人”,价值取向是十分明显的。不仅如此,张湛还将议论推类到大小、多少,进一步说明大道演化的功无废舍。“必其不已,则山会平矣。世咸知积小可以高大,而不悟损多可以至少。夫九层起于累土,高岸遂为幽谷,苟功无废舍,不期朝夕,则无微而不积,无大而不亏矣。今砥砺之与刀剑磨不已,则知其将尽。二物如此,则丘壑消盈无所致疑。若以大小迟速为惑者,未能推类也。”(8)(晋)张湛注:《汤问》,《列子》,上海书店出版社1986年版,第55—56页。据此可以得出如下结论:《汤问》全篇的总立意仍是大道“无极无尽”的自生自化,主逻辑则是对事物巨细、修短、同异的递进式讨论;而愚公移山寓言则是关于事物修短讨论的环节,其原旨在于强调辩证地看待事物的变化,不能以迟速为惑,进而说明功无废舍、不期朝夕的道理。恰恰就是这个道理,成了后来愚公移山精神的逻辑生长点。

二、愚公移山精神内容的革命性建构

早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就曾出现了对愚公移山寓言的别作新解。1918年,傅斯年提出:但能群众永远努力做去,没有不“事竟成”的。这种努力、为公的愚公移山论,“合于人生的真义,断断乎无可疑了。”(9)傅斯年:《傅斯年学术散论》,学林出版社1997年版,第15页。以“群众+努力”来解读愚公移山故事,倡导“群众不灭、努力竟成”的价值态度,对于张扬民主、科学的新文化理念,发挥了重要的启蒙作用。历史地看,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发起者正是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之源的伟大建党精神,正是在新文化运动后期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运动中孕育起来的,这绝非偶然。新文化运动中出现对愚公移山的尝试性别解,这可视作后来中国共产党人对其系统、科学改造的一个引子。

对愚公移山寓言进行革命性建构并科学升华为愚公移山精神,则是由毛泽东在党的延安时期完成的。而这种革命性建构和升华,也是一个相当长的历时性过程。从党的文献来看,在抗战一周年之际,毛泽东最早使用了“愚公挖山”的提法。他指出:寇深祸极,神州有陆沉之忧,然民意发抒,大难有转旋之望。坚持持久抗战,勿馁勿懈,则胜利属我乃决然无疑。(1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80页。“他要求大家学习愚公挖山的精神,把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三座山统统移掉。”(1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65页。此后,毛泽东多次以愚公挖山作比喻,对抗大学员讲解坚持抗战的道理:“要坚持打下去,一直到胡子白了,于是把枪交给儿子,儿子胡子又白了,再把枪交给孙子,孙子再交给孙子的儿子,再交给孙子的孙子。”(12)刘益涛:《十年纪事:1937—1947年毛泽东在延安》,中共党史出版社2007年版,第332页。“现在同志们都没有长胡子,等长了胡子了,抗战还未胜利,就交枪给儿子。儿子长胡子了,就交枪给儿子的儿子,儿子再给儿子,再给儿子……”(13)刘益涛:《十年纪事:1937—1947年毛泽东在延安》,中共党史出版社2007年版,第357页。毛泽东对抗大学员反复重申:抗战一定要胜利,这是政治方向,而这个政治方向是坚定的,不怕任何艰苦困难,要坚持着,不要半途而废。只要坚持持之以恒的抗战,一定会打败日本帝国主义。他还特意补充道:这条道理是中国古代一个叫愚公的老头发明的。很显然,这是对愚公移山原文“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14)(晋)张湛注:《汤问》,《列子》,上海书店出版社1986年版,第55页。的通俗说明。目的在于强调:抗战是持久的,胜利必然是中国的。

在党的七大期间,毛泽东开始改用“愚公移山”的提法,对其精神建构和革命性升华也大大加速了。1945年4月24日,他讲到:就算我们手里只剩一条枪,也要顽强地打到底。我们被打倒了,就把枪交给我们的儿子,儿子再交给孙子。“书上有个愚公移山的故事,就是讲这样的道理。”(1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22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219页。5月31日,毛泽东又强调说:“愚公移山的故事我讲了不止一次,就是希望大家学习愚公精神,努力把中国反革命的山挖掉!把日本帝国主义这个山挖掉!”(1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22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527页。6月11日,毛泽东致七大闭幕词,对中国共产党人的愚公移山精神第一次作出了全面系统的论述:我们宣传大会的路线,就是要使全党和全国人民建立起一个信心,即革命一定要胜利。首先要使先锋队觉悟,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但这还不够,还必须使全国广大人民群众觉悟,甘心情愿和我们一起奋斗,去争取胜利。毫不动摇,每天挖山不止。现在也有两座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大山,一座叫做帝国主义,一座叫做封建主义。中国共产党早就下了决心,要挖掉这两座山。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一定要不断地工作,我们也会感动上帝的。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全中国的人民大众。全国人民大众一齐起来和我们一道挖这两座山,有什么挖不平呢?(17)毛泽东:《愚公移山》(1945年6月11日),《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02页。这里,毛泽东在明确愚公移山精神基本内涵的同时,还对愚公移山的三个基本要素做出了新的界定:愚公即中国共产党,上帝即中国人民,要挖的大山即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而且,把挖山的觉悟与决心,挖山的坚定与恒心,以及党带领群众共同奋斗,作为重点凸显出来了。由此,毛泽东完成了愚公移山寓言的革命性重构,将其升华为中国共产党人独具特色的愚公移山精神。

三、愚公移山精神蕴涵的历史性延展

新中国成立后,党的工作重心由破坏一个旧世界,转变为建设一个新世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两个时期不是割裂的、对立的,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具有内在的历史统一性。(18)习近平:《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013年1月5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22页。在整个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愚公移山精神也像党的事业发展一样,既保持着自身内在的历史统一性,同时也不断丰富和拓展着自身的科学内涵。

1957年10月9日,毛泽东高兴地在厉家寨大山农业社治理穷山恶水、建设社会主义新山村的材料上写下批语: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厉家寨是一个好例。10月13日,《人民日报》刊发《开山劈岭填沟挖渠改造自然——大山农业社做出建设山区的好榜样》通讯报道,并加了编者按语:“大山农业社成功的事实,使我们更加相信:只要加强党的领导,发挥合作制度的优越性,只要无限地发扬广大群众的集体力量和集体智慧,只要有愚公移山的坚强的毅力,任何贫困、落后的山区面貌,都可以从根本上改变过来。”(19)《开山劈岭填沟挖渠改造自然——大山农业社做出建设山区的好榜样》(编者按语),《人民日报》1957年10月13日。毛泽东的批语重在强调:以愚公移山的方法,达到改造中国的目的。《人民日报》的按语则进一步明确:改造中国,就是根本改变中国贫困落后的面貌。同时,也强调了党的领导、集体力量、组织制度的作用。把原来的“团结”上升为“制度”引入愚公移山精神,这是一个重大发展。此后,“愚公移山,改造中国”,便成为全国社会主义建设工地的经典流行标语。1964年3月,毛泽东在听取部分省委负责人关于植树造林工作汇报时曾提到:搞绿化不是一两年的事,要用愚公移山的精神一代一代地搞。这是首次把愚公移山和生态文明建设联系起来,并强调山川的绿化美化也要接力奋斗。

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后,愚公移山精神作为党和人民的重要精神动力,也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开创有了新的发展。以“建设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为主题的第五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后,《人民日报》随即发出号召:发扬愚公移山、改造中国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坚韧不拔,埋头苦干,经过不屈不挠的斗争,去达到我们的伟大目标。(20)《愚公移山改造中国——欢呼五届人大第一次会议胜利闭幕》,《人民日报》1978年3月6日。把愚公移山精神称之为大无畏革命精神,这与改革开放发轫之初需要勇闯新路的时代要求是十分契合的。1981年6月,十一届六中全会公报再次号召:继续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下定决心,排除万难,为把我国家逐步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强国而努力奋斗。(2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177页。这次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着拨乱反正任务的完成。从此,党和人民的全部精力转向开拓新的未来上。在此背景下,公报强调“继续发扬”愚公移山精神,把我国“逐步”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强国,并重提“排除万难”,表明党开始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有了比较清醒的认知。1986年,《人民日报》发表元旦献词《让愚公精神满神州》,着重指出:愚公移山精神就是坚韧不拔、埋头苦干、锲而不舍、知难而进,不达目的决不停止。(22)《让愚公精神满神州——一九八六年元旦献词》,《人民日报》1986年1月1日。把“知难而进”这个方面的内涵重点突出出来,意在强调改革开放决不能半途而废。1987年5月12日,邓小平与吕贝尔斯会谈时,对荷兰的填海造陆表示赞赏: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了不起。中国有句话,叫做愚公移山,这是我们民族的一个传统,你们称得上是愚公移海。(23)邓小平:《改革开放使中国真正活跃起来》(1987年5月12日),《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32页。这段话把愚公移山称之为民族传统,强调其主要精髓在于艰苦奋斗,表达了改革开放要赓续优良传统、续写新的辉煌的意思。1991年,位于愚公移山故事发源地的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前期施工。1992年,江泽民为工程题词:愚公移山,坚忍不拔,开拓进取,振兴中华。题词立意在于,谱写新时期的愚公传奇,以愚公移山精神开创新的未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更是高度重视并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倡愚公移山精神,而且依据党的历史方位和目标任务的变化,并结合新的历史条件对愚公移山精神做出了很多富有新意的时代性表达。

201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两会期间参加河南代表团审议时指出,河南是中华民族、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创造了许多闻名遐迩的精神文化成果,培育了愚公移山精神、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这些革命创业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24)《在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鼓舞下奋发有为开创中原崛起河南振兴新局面》,《河南日报》2011年3月8日。这是首次把愚公移山精神指称为“革命创业精神”,并强调它集中体现着党的性质和宗旨。而党的性质和宗旨是不容移易的,这也就意味着愚公移山精神对革命创业的中国共产党人来说,价值是恒久的。同年9月,他在中央党校秋季学期开学典礼讲话中又提出,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愚公移山”等富有强大生命力的优良传统,我们要结合新的实践不断发扬光大。(25)《信念坚定对党忠诚实事求是担当作为 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人民日报》2021年9月2日。这里不仅重申了愚公移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而且特意指明了愚公移山精神富有强大的生命力。201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加强互联互通伙伴关系”东道主伙伴对话会上称赞愚公移山是“在极为艰难的条件下,创造了互联互通的奇迹”(26)习近平:《联通引领发展伙伴聚焦合作——在“加强互联互通伙伴关系”东道主伙伴对话会上的讲话》,《光明日报》2014年11月9日。。这是联系互联互通的现实课题,对愚公移山寓言原文“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做出了崭新的时代解读。2015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两会期间参加江西代表团审议时表示:“立下愚公志,打好攻坚战,心中常思百姓疾苦,脑中常谋富民之策。”(27)习近平:《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2015年11月27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83页。同年11月,他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再次提出:“我们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28)《脱贫攻坚战冲锋号已经吹响全党全国咬定目标苦干实干》,《人民日报》2015年11月29日。这两次讲话的共同特点是,突出强调以愚公之志、移贫穷之山。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发表讲话:“大力弘扬愚公移山精神,大力弘扬将革命进行到底精神,在中国和世界进步的历史潮流中,坚定不移把我们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直至光辉的彼岸。”(29)习近平:《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12月31日。这是首见将“愚公移山”与“革命到底”相提并论,意在凸显必达最终目标的坚定信念。2018年3月,他把愚公移山和中国梦相联系,以浓烈的家国情怀进一步深刻指出:中国人民始终心怀梦想、不懈追求,秉持天下为公的情怀。愚公移山等古代神话,深刻反映了中国人民勇于追求和实现梦想的执着精神。中国人民相信,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30)习近平:《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2018年3月20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141页。2019年8月,他在八步沙林场考察时强调,要继续发扬当代愚公精神,再接再厉,再立新功,久久为功,让绿色的长城坚不可摧。愚公移山精神中蕴涵的“久久为功”,被鲜明地提炼和发掘出来。2022年10月,他在视察红旗渠时再次申明:社会主义是拼出来、干出来、拿命换来的,不仅过去如此,新时代也是如此。(31)《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而不懈奋斗》,《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9日。今天,物质生活大为改善,但愚公移山、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能变。这强调了愚公移山既是实干苦干拼命干的行动过程,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必须永葆的底蕴本色。

回顾历史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愚公移山精神不仅作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汇成了绵绵不断的红色血脉,而且也成为贯穿于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各个历史时期并激励中国人民驰而不息、锐意进取的澎湃精神动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相关重要论述,赋予了愚公移山精神新的时代特色,并使其在脱贫攻坚、互联互通、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党的初心使命教育等方面焕发出了巨大的精神伟力。这也表明,愚公移山精神并不是一个静止的、凝固的概念。它既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革命性重塑的重要精神成果,同时也随着新的实践发展而不断丰富和深化自身的时代内涵。

四、愚公移山精神的新时代践行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吹响了奋进新征程的时代号角,鼓舞人心,催人奋进。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纪疫情影响深远,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同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不少绕不过的深层次矛盾,我们党自身仍存在着不少顽固性、多发性的独有难题。因此,我们必须“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3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26页。在这样的时代背景和现实条件下,始终保持强烈的历史自觉和积极主动的精神状态就显得格外重要。相应地,在理论上持续推进愚公移山精神与时俱进,并在新的实践中将其不断发扬光大,无疑便成为重大而迫切的时代诉求。

提出时代诉求这一命题,重在探讨立足于新的时代特征、着眼于新的目标任务,以愚公移山精神映照现实并远观未来,弄明白我们怎样才能在新的征程上继续成功,续写新的辉煌。

第一,锚定中心任务,保持战略定力。愚公确定了挖山开路的目标,就不因太行山高万仞而灰心,也不为智叟非议而动摇。党的二十大明确指出:从现在起,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再攀高峰,依旧是伟大而又艰巨的事业,仍需再接再厉,砥砺前行。这就像列宁曾以爬山打的比方:一个人尽管已经登上前人未曾到过的高度,如果听到下面有人幸灾乐祸的议论,他也许要恶心了。而人一恶心,据说就不能头脑清醒,脚步稳健,尤其是在那么高的地方。这个时候,尤其不容许有丝毫灰心失望,必须尽可能清醒、明确和清楚地认识到:我们“应当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和用什么方法把没有做成的事重新做起来”(33)《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640页。。因此,越是在人到半山路更陡、船到中流浪更急的时候,就越是不能有丝毫犹豫不决、徘徊彷徨,就越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锚定强国目标,聚焦发展要务,自信自强,守正创新。

第二,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引领作用。在愚公移山寓言中,从“聚室而谋”到“遂率子孙”,愚公无疑是当之无愧的首倡者、领导者和组织者。没有这样一个主心骨,移山成功是不可想象的。列宁曾强调指出:“要使任何一件重大的革命工作获得成功,就必须懂得,革命家只能起真正富有生命力的先进阶级的先锋队作用,必须善于实现这一点。”(34)《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646页。历史和现实也已证明,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治理好我们这个人口最多的国家和世界最大的政党,发挥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这个最大优势,是事业的命脉所在,是民族的命运所系。因此,在新的征程上,构建起统一指挥、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党的领导体制和机制,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根本保证。同时,每个党员干部都应力争成为新时代的愚公,在各自的岗位上带头攻坚克难,把党的基层组织真正建设成为带领群众、凝聚人心、推动工作的战斗堡垒,从而使党真正成为复兴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第三,以新发展理念,筑新发展格局。具象性而言,愚公移山不过是叩石以垦、箕畚以运。当今时代条件下弘扬愚公移山精神,诚然不能邯郸学步,而是要意象性超越,以新的理念、新的方式、新的格局,去挖新的问题之山,去开新的发展之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刺激消费消化期“三期叠加”的困难局面,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难持续问题突出,已成为严重阻碍前进的必须移除的大山。以新的理念、新的方式尽快建构新的发展格局,也已成为关系全局的深刻变革。新的理念,就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的方式,就是以制度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推动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质量变革;新的格局,就是统筹“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发展与安全的全局和变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概而言之,就是以创新为第一动力,以协调为内生特点,以低碳为普遍形态,以开放为必由之路,以共享为根本目的,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人民共同富裕。

第四,同心同德励志,群策群力毕功。愚公移山既个人私愿,也非一己之力;既有全家的“杂然相许”,也有乡邻的“跳往助之”,还有“帝感其诚”,最后才得以夙愿告成。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群众性的伟大事业,必须坚持大团结大联合,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此,必须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同人民群众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必须努力建构和谐的政党关系、阶层关系、群体关系以及民族宗教关系;必须不断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海内外华人的大团结。广聚共识和英才,画出最大同心圆,从而汇合成为复兴中华民族的磅礴伟力。

第五,保持历史耐心,持续艰苦奋斗。愚公移山并非朝夕之功,而是代代接力争取胜利。“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35)(晋)张湛注:《汤问》,《列子》,上海书店出版社1986年版,第55页。共产党人以实现全人类的彻底解放为理想,从事的无疑是人类历史上最艰巨、最伟大、最崇高的事业。这就决定了共产党人的奋斗,必然是目的性和过程性的统一。“他们知道,为了谋求自己的解放,并同时创造出现代社会在本身经济因素作用下不可遏止地向其趋归的那种更高形式,他们必须经过长期的斗争,必须经过一系列将把环境和人都加以改造的历史过程。”(3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03页。对于矢志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的中国共产党来说,就必须具有愚公移山的雄心壮志和久久为功的接力奋斗精神,“在空前艰难的条件下虚心、诚恳而卓有成效地进行他们的工作”。(3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04页。党的二十大做出了新战略安排: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现代化强国。2023年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上提出:“要保持历史耐心,坚持稳中求进、循序渐进、持续推进。”进一步强调了中国式现代化是必须稳扎稳打的宏伟工程,需要保持足够的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只要有愚公移山的志气、滴水穿石的毅力,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积跬步以至千里,就一定能够把宏伟目标变为美好现实。”(38)《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〇二三年新年贺词》,《人民日报》2023年1月1日。

历史发展总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39)习近平:《弘扬伟大长征精神,走好今天的长征路》(2016年10月21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48页。在第一个百年征程中,我们挖掉了三座大山,挖掉了贫穷之山,取得了辉煌的历史成就。愚公移山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融合,是党的先进性与群众性的融合,是与时俱进与革命到底的融合,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党的接力奋斗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在党的百年征程中发挥了巨大的激励和鼓舞作用。在第二个百年征程中,要实现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依然有很多大山要挖。“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接过历史的接力棒,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40)习近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4页。因此,愚公移山精神依旧是我们踔厉奋发的红色基因,攻坚克难的动力源泉。奋进在新的征程上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有争取胜利的雄心,有持续奋斗的恒心,有牺牲奉献的决心,既敢想敢干又善作善成,必将谱写出愚公移山新篇章,同时也为愚公移山精神增添新的时代内容。

猜你喜欢
列子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列子学射
列子的远见
《列子》真伪之辨与《列子》认知的重建
精神灿烂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以钉钉子的精神打好环保持久战
拿出精神
《列子》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