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塑造研究的论域与展望

2024-01-19 07:53燕连福
长白学刊 2024年1期
关键词:国际形象中国共产党理论

燕连福,马 璐

(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西安 710049)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世界上最大的政党。大就要有大的样子。”[1]64通俗来讲,样子就是形象。大就要有大的样子,即要塑造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国际形象。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把我国建设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2]25。这对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塑造提出了新要求,为新时代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指明了方向。不断加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塑造的理论与实践,有利于提升党的国际影响力,讲好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人类谋进步的故事,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更有力的保障。新时代新征程,对近年来关于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的现有成果进行梳理和评述正当其时。

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塑造研究概况

近年来,国内学术界掀起了研究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塑造的热潮。研究者多将党的国际形象纳入中国共产党形象这一总体视域以及中国国家形象的范畴进行考察。通过检索中国知网、中国国家图书馆数据库相关文献可以发现,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塑造相关的研究论题主要集中在“政党形象”“中国共产党形象建设”“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传播”。自20世纪90年代起学界开始关注中国共产党形象的研究,而有关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这一主题,直到21 世纪才逐渐成为学术界聚焦的热点。如图1 所示,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研究在2021—2023 年达到一个理论研究高峰值,这与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及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相契合。本文通过CiteSpace 软件词频分析功能,将2000—2023 年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研究的高频关键词共现图谱形象化地进行展示,体现出该领域专家学者共同研究的主题汇聚。随着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的开启,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的研究被学术界广泛关注,但现有研究中具有代表性的学术成果并不多,其整体数量和研究质量也有待进一步提升。

图1 2009—2023年CNKI来源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研究文献的年代分布

图2 2000—2023年CNKI来源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研究关键词共现图谱

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塑造研究的主要论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学术界围绕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塑造的历程、经验、路径、特征等问题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众多学者围绕“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这一核心命题,从塑造什么样的形象,如何塑造以及塑造的效果如何等论域出发,阐释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塑造研究的一系列理论与实践命题。

(一)关于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塑造的历史镜鉴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对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塑造历程的梳理,是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塑造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建构了多样的形象,既与时俱进,又一脉相承。概括而言,国内学术界对于党的国际形象塑造的历程是以立党兴国的时代任务为依据,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阶段性演变的特征,主要涵盖了对党的形象塑造的历史具象、党的形象塑造历程的特征分析等方面。

一是从历史具象层面观察中国共产党的国际形象塑造。从研究历程来看,关于中国共产党形象塑造的历史具象,学者们存在着普遍共识。党在百年历史征程中塑造了“革命领导者”“新社会建设者”“改革开放的推动者”“民族复兴的引领者”的形象[3]。张士海撰文指出,党的形象塑造的具体内容和实践形式的演变脉络与“革命—建设—改革—复兴”的时代主题发展同步,分为“革命-救国”“建设-兴国”“改革-富国”“复兴-强国”[4]四个阶段。程美东从党的建设的理论表述和实践举措中总结出党的形象具有“大气”“钙质充分”“民主法制”“浩然正气”等特征[5]。高晓林等梳理了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来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实践,将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形象概括为“以全面建设小康坚守为民务实形象、以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改革创新形象、以全面依法治国巩固公正法治形象、以全面从严治党锻造自我革命形象、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展现良好国际形象”[6]134-156。学者们关于党的形象塑造的历史具象研究成果为“党的国际形象”内涵建立了根本坐标,阐释了中国共产党始终紧扣时代脉搏,坚守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初心使命与责任担当。

二是对中国共产党的国际形象塑造历程的发展特征进行阐释。党的形象塑造的历程随着革命、建设、改革的不断推进,总体上呈现为初步探索到逐步深化的过程。依据党在各个历史阶段面临的环境和中心任务的变化,中国共产党形象建设为过程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萌发、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奠定与确立、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时期的巩固与发展、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创新和完善”[7]。李景平指出,党的形象建设在国家发展的各个时期不断进行着调整和优化[8],总体可以概括为“初步探索、调整发展、巩固深化和守正创新”等阶段。从党的国际形象传播的角度,国际社会对党的形象认知“大抵经历初印象、印象形成、妖魔化和向好四个阶段,并且呈现出新的传播特点”[9]。通过梳理党的国际形象塑造研究的历史脉络,对宏观上把握党的形象塑造历程的发展特征具有借鉴意义。

(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塑造的途径研究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塑造的途径研究聚焦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塑造的方式方法,从多个视角展开了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塑造的效果分析,有利于向国际社会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进一步形塑中国共产党良好的国际形象,对推动党的国际形象塑造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具有重要价值。

一是从国际传播媒介中形塑中国共产党的国际形象。曹永荣将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的百年变迁总结为“螺旋式上升”,从国际传播学视角出发,将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的传播量划分为十数量级时期(1925—1948 年)、百数量级时期(1949—1976 年)、千数量级时期(1977—2009年)和万数量级时期(2010—2021年1月)[10]。张雪梅指出,自中国共产党1921年成立以来,国际社会对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不同发展阶段的形象认知经历了从不认可到多元化、两极化的演变过程[11]。张成利从“他者视角”梳理了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认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成功开启了一个东方大国的复兴之路,促进了中国与世界之间的良性互动,中国共产党为全球化时代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发展作出了贡献[12]。面对个别西方国家的偏见及媒体的恶意抹黑,党的国际形象应从话语权、话语内容、话语方式和话语媒介等出发,从话语传播的视角提升党的国际形象[13]。加强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的话语表达,有助于促进国际社会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认知与认同。

二是从国际友人的报道中建构中国共产党的国际形象。近年来,有大量学者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外国记者到访延安的报道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对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塑造的价值与意义。20 世纪30 年代延安时期,斯诺等外国记者基于在中国工农红军革命根据地的所见所闻形成大量客观公正的报道,向国际社会揭开了中国共产党“神秘的面纱”,有效消解了中国共产党在此之前被歪曲的国际形象。有学者认为,当时,美国政府、主流媒体、中国观察者等构建了以“红色威胁”为主导的对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印象。大量存疑或未经证实的关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红军的消息被写进美国政府公文或发表在美国主流媒体上,由此造成中国共产党早期在美国的激进、威胁者的形象,并且使美国政府、主流媒体、大众读者形成了错误的集体认同[14]。抗日战争时期,一批西方左翼作家奔赴解放区对中国共产党进行实地考察,书写了大量关于中国共产党的纪实文学作品,向外界展现了一个崭新、客观、正向的中国共产党形象[15]。外国记者或友人以纪实的手法向世界呈现了较为立体丰满的中国共产党形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是从国际社会的“他者”视域中建构中国共产党的国际形象。将中国意识形态以及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的思想作为研究对象,某种程度上成为了西方学者认识和理解中国共产党及其执政理念的重要方式。舒尔曼(Franz Schurmann)指出,中国的意识形态一部分是纯理论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一部分是实践产生的理论——毛泽东思想,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16]21。沈大伟指出,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基础,但又从本国的国情出发,这成为“中国特色”的意识形态[17]153。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外学者认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创新,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与发展。伊柯诺米(Elizabeth C.Economy)指出,在习近平任中国国家主席后,新的中国领导层即将开启一系列深远的政治改革,使中国共产党的作用在整个中国政治改革中得以增强。中国走上伟大复兴之路,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中国人民更广泛的利益采取了一系列实际行动,如党的十八大之后,中国共产党采取了自上而下的反腐运动、加强党员的核心价值观教育、抵制西方错误思潮对中国社会的不良影响,努力促进全面依法治国等[18]21,22。党的二十大召开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题在国际社会掀起了热议,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对全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共产党在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发挥着关键作用[19]。国际社会关于中国共产党形象认知的评价还多见于一些报刊中,总体而言,对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走向民族复兴的正面形象达成了共识,但仍存在西方敌对势力肆意抹黑、歪曲中国共产党形象的现实情况,这也正成为当前及未来深化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塑造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突破之处。

四是从“海外中共学”的视角建构党的国际形象。海外中共学研究主要是指在中国大陆以外地区开展的中国共产党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其学术观点对国际社会了解中国及中国共产党产生了重要影响。路克利撰文指出,中国共产党从诞生起就具有突出的国际性特征,中共学是研究中国共产党的重要视角和范式,理解中国共产党才能理解中国[20]。轩传树总结了“中共热”聚焦的四大热点议题,即总结党的执政成就的深层经验,分析党的对外政策及其走向、考察党执政成就的国际影响和世界意义,以及探索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前景,并在此基础上迸发新的研究趋势[21]。党的十九大以来,海外学者更加关注中国共产党的国际影响力,主要探讨中国共产党的国际性引领作用。海外中共学的话题及观点变化是透视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的一个重要表征,准确把握其发展态势及其背后的原因,有助于提升党的国际形象。从海外中共学的概念出发观察中国共产党,应具备全球视角,促进本土研究与异域研究有机融合,对传统中国共产党研究范式进行突破性的理论尝试[22],近年来,其研究的热点和重点主要聚焦于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典型性外交举措、重大事件中的政党形象以及执政思想的发展这几个方面[23]。但也应注意海外相关研究在“西方中心论”的心理优势与东方政治矮化情结的双重交互下,对中国共产党的研究不可避免地带有西式有色眼镜,影响其对中国共产党的客观认知与评价。海外中共学的发展,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的研究视角构筑了更为科学、客观、全面的审思,为破解党的国际形象塑造话语难题提供了有益的启迪。

(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塑造研究的重要价值

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塑造研究是一个兼具理论与实践的命题,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塑造事关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具有重要的“内在”与“外在”价值,聚焦于该主题的研究对于加强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

一是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根基。塑造良好国际形象缘于党的形象塑造的内在价值功能——增强党的凝聚力,提升党的动员力,提高党的战斗力[24]。塑造良好的政党形象是赢得群众广泛拥护、凝聚人民力量、巩固执政基础的必要举措[25]。作为一个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基于新时代党的形象建设的现实诉求,中国共产党需要以新的行动来展现新的形象,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水平[26]。维护好党的形象是“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内在要求”[27],党员干部必须坚持和发扬自我革命的精神。把握党的形象建设品格,全面从严治党是党呈现积极正面精神风貌的根本举措,有利于提升党的活力与内聚力[28]。

二是有利于优化中国发展的外部环境。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国际形象塑造是国际社会读懂中国的重要维度,具有显著的外在价值。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向世界塑造和传播了良好的中国形象。党的国际形象是展示中国真实形象的重要方面,有助于国际社会正确理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国理念、中国方案认可度,消除涉华负面舆论影响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29]。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领路者,党的国际形象塑造有利于向世界讲好中国共产党奋进新征程的故事[30]。

(四)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塑造的路径研究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塑造的实践路向研究基于整体性的视域进行了系统阐释。中国共产党的国际形象塑造根基源于党治国理政取得的伟大成就,内蕴了党的国际形象与国内形象具有同一性。学界研究将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塑造的路径从政党自身建设、价值取向、传播手段与受众群体等方面进行了总结。

一是中国共产党的国际形象塑造要重视党的自身建设。此研究视角强调中国共产党的国际形象塑造内嵌于政党自身形象的表达,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是党的形象最直观的彰显。刘冲从政党自身建设的视角提出加强党的建设是塑造政党形象的奠基工程,也是评价政党形象的尺度和标准,以全面从严治党的方式解决党自身存在的问题,对于建构党的良好形象具有重要意义[31]。不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塑造的主体逻辑,也是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塑造的坚实根基。党加强自身建设的政治自觉,使党的国际形象塑造有所依据和遵循[32]。齐卫平等提出加强党内民主建设,提升中国共产党内部形象;坚持群众路线优秀传统,提升中国共产党外部形象;发挥领袖的招牌作用,树立中国共产党良好的国际形象[33]。还有诸多学者都提出从党的作风建设、执政能力、党群关系、外交工作等方面优化党的形象。

二是中国共产党的国际形象塑造要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此研究视角从党的初心使命出发,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塑造良好形象的根本保证,也是国际形象塑造的价值支撑。从国际社会来看,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实践所产生的“客观源像”是影响其国际形象塑造的基本因素,而这种客观源像正是基于党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初心使命[34]。“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形象的彰显,有效提升了党的国际知名度与影响力。张士海认为,党的百年形象塑造历程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政党本色,党的方针路线政策切实维护人民利益,党必然得到人民的拥护与支持。反之,党一旦脱离了群众,腐败和作风问题得不到根除,党的形象必然会受到损害[35]。新时代以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话语塑造的重要内容,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积极推动全球化发展的价值诉求。中国共产党把促进全人类共同利益、共同交往、共同发展为愿景,为人类贡献了“时代精神”,擘画人类未来,凝聚国际社会共识[36]。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在国际舞台的彰显,有效形塑了中国共产党胸怀天下的国际形象。

三是党的国际形象塑造要注重传播手段与宣传方式的运用。此研究视角强调新时期要加强对外宣工作的重视,提升党的国际影响力。段功伟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执政党公共形象传播面临工具危机、调适危机、认同危机、价值危机,并提出应对危机的相应对策[37]30-34。季正聚等指出,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塑造具有发展动态化、受众全面化、载体立体化、途径多样化的特征,应做好分众化传播,不断加强对外话语创新[38]。于运全从境外媒体、国际智库、国外出版社的涉党报道和海外涉华图书出版等不同领域归纳了党的形象塑造现状,从中共党代会和重要活动等角度剖析了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的成因,并提出优化策略[39]226-247。韩强指出,对外宣传对扩大提升党的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如习近平总书记著作的翻译出版,召开世界政党高层论坛,利用国际会议、国际组织等宣传党的主张,扩大民间交流等,都可以有效传播中国声音[40]。高金萍认为,在国际传播实践中,中国外宣应实现传播思维转型、传播内容转向、“自我-他者”关系转换[41],通过着力构建全球性媒体平台,广泛运用传播媒介,使中国故事、中国声音传得更远,由此建构党的良好形象。

四是党的国际形象塑造要广泛利用好各类外交活动平台。此研究视角强调多元化的外交平台是展现中国共产党形象的重要窗口。林绪武认为,新时代主场外交可以积极展现中国的发展战略和发展理念[42]。在诸多主场外交活动中,中国共产党树立了开放包容、务实合作的政党形象。田永祥从中国共产党的国际交往角度出发,提出“中国共产党的党际交往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党的自身建设中的作用不断增强,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开明开放、爱好和平的良好形象”[43]9。高规格的主场外交活动能够多维展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思想、理念和方案,如北京冬奥会、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和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等活动,在展示中国实力的同时传播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和发展方案,提升了中国共产党的国际形象。在外交活动中,特别是党际交往中通过创新宣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强与各国政党互学互鉴,可以有效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共产党的认知和认同。

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塑造研究的展望

纵观当前研究成果,“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塑造研究”整体态势呈现出起步晚、发展快、内容繁、范围广的特点。这一论题吸引了众多领域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在中国共产党的国际形象塑造内涵、成就及经验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研究局限性主要在于:一是理论研究阐释力不足,围绕“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塑造”这一核心命题的丰富内涵、适用范畴及理论分析框架还存在理论要素较为单一、缺乏系统关联的现象。二是现有研究成果在实践策略方面多是泛泛而谈,学界尚未呈现运用多元化、高质量的理论研究范式指引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塑造的实践,针对现阶段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塑造的现实困境未作出精准的回应,建构系统化、可操作性强、对未来风险进行预判的实践策略研究仍任重道远。以上问题亟待学界深化研究,加以解决。

(一)加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塑造的理论建构

理论建构是推动学术创新的前提。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塑造的理论建构与创新亟待学界深入研究。

一是关于“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这一概念的边界问题。从现有研究成果来看,关于“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的概念内涵、适用范畴以及与“中国形象”“政党形象”等特有概念的内在属性的相互关系研究相对不足。应当从学理层面进一步明确该主题的内涵与外延,避免出现理论泛化主义倾向。一方面,立足党治国理政的理论与实践,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塑造的研究对象可以是抽象化形式的存在,也可以是具体的各级党组织甚至个体化的中共党员。另一方面,将中国共产党的理论与实践置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普遍性高度上去审视,探讨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之于政党自身、中国形象、世界发展的价值意蕴,避免在理论构建维度上矮化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研究的理论意义与学术价值。

二是关于“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塑造”的理论构成问题。当前对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塑造的研究涉及马克思主义理论、新闻传播学、语言学等多个学科,彰显了其富有多视角的逻辑机理。但不可避免的是多学科对该主题的学理阐释必然会形成较为纷繁的研究体系,如何系统建构多维度、深层次的理论研究范式是当前亟待创新的问题。一方面,应当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整体性视角出发,以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的重要论述来进行研究。另一方面,要结合全新的历史语境与时代特征,将党的国际形象塑造理论向实践转化,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统一中推进理论创新。这需要研究者具备扎实的学术素养、通达的世界眼光、面向国际学术前沿的理论基础,以此构建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塑造的理论框架。“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44]推动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的改善与提升。

三是关于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塑造的“新时代”论域问题。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塑造的崭新时代背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中国共产党如何认识变局、因应变局、引领变局是新时代常做常新的课题。尽管学术界已积累了一定的研究,但鲜有学者对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塑造与百年变局的互动关系进行深入的探究,更遑论对新时代这一特殊实践语境下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塑造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国“新时代”与世界“大变局”跌宕交织,从新时代背景出发,将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塑造及其相关研究置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进一步深化该议题的全球认同机理研究是学界当前亟待加强的重要方面。

(二)优化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塑造研究的方法

科学的研究方法有助于深化理论建构,为实践指明前进方向。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塑造研究需要创新研究方法,实现跨学科与交叉研究方法的多元运用。

一是紧密结合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目前,学术界围绕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塑造的研究多以文本解读及理论论证为基础,注重经验性阐释,有待于从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中进一步凸显其学理性。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塑造作为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庞大工程,在研究方法上,要注重运用实证研究法、定量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进一步提升研究内容的科学性和全面性。要善于采用问卷、访谈和调查等实证研究方法,通过数据统计和分析归纳,客观呈现国外公众对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的认知与评价,将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以具体案例为研究对象,提升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塑造研究的深度。

二是加强国际比较研究。当前学术界关于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塑造研究的成果中,较为缺乏与其他国家不同类型政党形象塑造的比较与分析。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塑造研究应注重研究实践性与应用性的拓展,需要在加强学科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国际层面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一方面,通过比较、分析国际学术界有关西方政党形象塑造研究的有益成果,为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塑造的理论与实践提供有益借鉴。另一方面,应着重发挥国内学术界在融通中外、交流互鉴中的引领作用。在研究过程中不仅要对“他者”视域下的中国共产党研究进行回应与评论,更应发挥主观能动性,加强对有关中国共产党的研究资料、研究成果的翻译等工作,同时,通过创新话语体系,转换研究范式,发挥国内学科研究对海外研究的引领作用,提升国内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研究的国际话语权。

三是积极构建“学科交叉共同体”。采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方法,进一步促进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塑造的理论创新。一方面,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塑造研究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学术基础,引入政治学、传播学、社会学和管理学等多学科理论进行深入探索。多学科理论与实践融合共进、有机互补和协同发力,为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塑造注入了新的研究范式,以期实现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新态势。另一方面,应加大对海外中共学研究和该学科建设的支持力度。纵览国内外有关研究的发展情况可知,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研究尽管在国内外逐步形成学术氛围和一定的研究合力,但尚未形成与海外中共学研究相融通的国内学术研究体系,应在积极构建“学科交叉共同体”基础上深化对海外中共学研究和学科建设的支持力度。

(三)开拓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塑造研究的视域

开拓视域是实现学术创新的基础和前提。当前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塑造研究成果的同质性问题逐步显现,要突破研究主体、视角、内容等方面思路和视野的单一性等问题,进一步推进多元化研究态势。

多元化的研究主体。一是不断丰富国内外研究群体,由高校学者逐步拓展到各国政党政要、智库专家、媒体人士等。二是研究群体的地域分布愈发广泛。对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的研究,在国际地域分布上并未局限于英美等西方发达国家,近年来,德国和法国等欧盟主要国家、俄罗斯等转型国家、越南和古巴等社会主义国家,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其他国家对中国共产党研究的学术热潮也不断升温。因此,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塑造研究应建立国际化视野,打破国内学者或海外学者的孤立性研究,综合提升研究数量与质量。国内学界需要与国外学界在研究成果上提高联动性、统筹性、整体性,增强有关政党形象塑造的共性探讨和比较分析,通过凝聚研究主体合力汲取有益于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塑造的学术智慧。

批判性的研究视角。一是注重认知差异性。由于世界范围内多元化的研究力量对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研究主题的关注,当前学术界研究视角从阐释性研究向学理性转变。在不同国家间,发展中国家对中国共产党的认知较发达国家更为积极客观;在不同群体间,高校学者聚焦概念构建和学理阐释,智库专家关注战略分析与策略应对,而各国左翼政党及学者从正面解读中国共产党的居多。二是注重策略针对性。国际社会对中国共产党的研究呈现不同程度的差异性,因此,建构视角的批判性应当在国际背景与人类历史发展的谱系中综合定位,这种普遍性视角有助于打破意识形态因素所造成的理论偏斜,有利于以客观理性的态度构筑关于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研究规范化的学术路径,进一步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阐释好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拓展人类走向现代化提供“中国方案”之启示。

多样化的研究内容。一是历史论域方面,应进一步挖掘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塑造的历史纵深。当前从历史论域深入探索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塑造的研究成果较为匮乏,有待通过国内外史料深入挖掘各个历史时期的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塑造脉络。二是传播理路方面,深化新媒体视角下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塑造研究。面对国际传播场域的转变,要善于发挥媒介载体的传播效能,努力避免“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尴尬境地。三是话语议题方面,当前国内学术界侧重研究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塑造的实践路向,在党史、党建、改革发展、对外关系等方面均有丰硕的研究成果,但尚未形成中国共产党国际传播的话语体系。伴随着党的二十大的召开,中国共产党的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这赋予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塑造话语新的意蕴。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议题是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塑造话语的有力阐释,中国共产党应将国际形象塑造话语与国际社会共同关切的议题结合起来,树立讲好中国故事的话语自信。

总之,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塑造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重要的学术成果。与此同时,应当从完整的政党形象塑造过程中挖掘环境分析、理论准备、实践发展、成效检验等内容。因此,该研究还有十分广阔的空间待学术界进一步深入拓展。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塑造是党的建设的永恒主题,应当在不断创新中深化对该主题的研究,推动理论与实践的新跃升。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形势的不稳定性不断增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塑造如何将事实的优势转化为舆论优势,将实践的自信转化为话语自信,是当前学术界应当关切的命题。

猜你喜欢
国际形象中国共产党理论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冬奥会对我国国际形象价值的提升
国家形象建设需谨防哪些认识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