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德尔菲法构建甘肃省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2024-01-19 13:44刘雪尚清芳张静
关键词:甘肃省指标体系权重

刘雪 尚清芳 张静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a.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b.数信学院;甘肃 成县 742500)

乡村旅游是聚集型城市旅游需求向乡村扩散的新型休闲旅游模式[1]。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能够直接带动乡村产业融合和农户增收,间接促进乡村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乡村资源价值赋能[2-3]。甘肃省将乡村旅游这一旅游新业态作为促进乡村发展和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在满足旅游者多种需求的同时,实现乡村产业融合发展。2021年,甘肃省乡村旅游游客接待人数达到1.31亿人次,乡村旅游收入390亿元,乡村旅游接待人数和收入分别占该省总的旅游接待人数和收入的47.62%和21.19%[4]。乡村旅游产业已成为甘肃省重要的旅游支柱产业[5]。如何从影响甘肃省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要素集聚角度、产业结构高度、产业效益深度,去合理评价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现状,指导乡村旅游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是当前需要关注的问题。

国内学者针对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评价做过相关研究[6-8]。虞茜茜在乡村旅游产业融合视角下构建指标体系,对合肥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开展评价;刘兆阳针对浙江省乡村旅游产业升级困境,构建了乡村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周风、李红梅等结合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构建GEMS模型,对乡村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做了实证研究;胡宇娜、梅林、刘继生结合当地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和影响因素,构建了乡村旅游综合评价模型。上述研究表明,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评价需要充分结合当地实际,合理遴选评价指标并确定指标权重,才能准确和科学地评价当地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本文以影响甘肃省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乡村旅游环境资源、服务管理、产业规模、发展效应四个重要维度为标向,运用德尔菲法,构建甘肃省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一、二级评价指标权重。

1 对象与方法

甘肃省地域分布狭长,省内的陇南山地、陇中黄土高原、甘南高原、河西走廊、祁连山地、北山山地六大地形板块,气候类型涵盖高原山地、温带大陆性干旱、温带季风、亚热带季风四大气候类型,因此甘肃省各地乡村旅游异质性特征显著,地域特色鲜明,为该省乡村旅游发展提供较高的资源丰度和良好的资源禀赋。同时,甘肃省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也受地域地理气候、人口分布密度、乡村环境治理等因素的影响,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甘肃省乡村旅游产业着眼农业、农村、农民,重点布局于省内各大中城市周边区域,散点分布于旅游景点景区附近乡村[9-10]。近年来,甘肃省各地结合乡村振兴,挖掘乡村旅游资源,开展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乡村旅游服务管理,吸引越来越多的省内外游客到乡村旅游和消费,使得甘肃省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进入快车道。

1.1 评价指标和指标体系

为较好地反映甘肃省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实际,评价指标的选取应遵循可操作性、独立性和适用性原则[11-14],尤其要注重能反映国家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战略中的五个重点,即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的振兴[15-17]。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评价指标的选取采用频数统计法[18-19]、调查问卷法[20-21]、德尔菲法[22-23](专家咨询法)和实地调研法[24]。频数统计法是对乡村旅游产业相关文献、文件、报告等做频度分析统计,选取影响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频度较高的因素项作为方面评价和具体评价的指标;调查问卷法是针对部分难以直接量化的指标通过游客或行业调研方式,获得指标值,比如初始值表中的“游客满意度”“旅游品牌品味度”等;德尔菲法是在初步构建指标体系后,向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相关的研究学者、专家、政府部门发放问卷征询意见,然后根据调研结果进一步修改指标体系。在形成初始评价指标体系后,召开专家会议,开展量表信效度分析,最终根据专家打分结果决定各指标条目的去留。实地调研法是根据文献、文件、年鉴等资料数据,实地核实,对无法查阅到、难以量化的部分指标数据做修改或调整。但是,我们在评价指标的具体选取中还应结合当地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现状与方向予以适度调整,以便在合理评价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水平之外,还要能结合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更好地指导当地乡村旅游产业发展[25]。按照上述原则和方法,我们以“乡村旅游环境资源”“乡村旅游服务管理”“乡村旅游产业规模”“乡村旅游产业效应”4个指标为一级指标,选取“旅游交通区位优势度”“旅游可达度”等21个指标为二级指标,运用德尔菲法,构建出甘肃省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初始指标体系,并给出各二级指标测算方法,见表1。

1.2 咨询专家的确定[22]

为从多个角度、多个维度和多个层面全面合理评价甘肃省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咨询专家的选择应遵循如下原则:(1)在乡村旅游及相关领域工作的职业经理人、行家、专家、相关行政管理部门负责人,从事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相关研究工作的学者、政策研究专家等;(2)从业年限在10年以上;(3)对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持续关注,并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或有相关代表性研究成果。有研究表明,运用德尔菲法专家组人数在15—25人为宜[22]。结合本课题研究初始指标数量和研究所涉范围,确定邀请17位专家开展意见征询和问卷打分。

1.3 咨询问卷表的设计

制作咨询问卷表是德尔菲法中征询专家对各项评价指标重要性程度评分和建议的重要环节[23]。问卷表包括表1中的4个一级指标、21个二级指标。鉴于各地乡村旅游产业在地域、类型、经济、社会等方面存在的客观差异,为确保指标体系能实现对全省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公正性的评价,课题组商讨认为初始评价指标要保留可选择性,并可适当补充。专家打分实行5分制,每位专家针对不同层级的各项指标,给出判断依据值(Ca):很不熟悉(1分)、不熟悉(2分)、一般熟悉(3分)、熟悉(4分)、很熟悉(5分);给出重要程度值(Cs):很不重要(1分)、不重要(2分)、一般重要(3分)、重要(4分)、很重要(5分)。

1.4 数据分析和指标筛选

专家数据分析指数包括:专家构成比(某一类型专家人数/专家总数),针对某一具体指标的信度,确定某一行业或领域专家的构成比例;专家积极率(回收函询问卷数/发放函询问卷数),用于观察专家意见回收情况,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专家对指标的熟悉程度或对问卷中指标的积极性,专家积极率在0.8以上才能较好反映专家对指标的熟悉程度;专家权威系数[Cr=(判断依据值Ca之和+熟悉程度值Cs之和)/(2×专家总人数)]用于衡量专家打分结果的权威程度;专家意见集中程度(指标得分均值、标准差、变异系数),指标得分均值直接反映专家打分高低情况,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反映专家意见的集中程度,其中变异系数值过大则表明专家意见较为离散,有研究表明,变异系数大于0.25就需要淘汰去除该指标;专家意见协调程度(Kandall和谐系数),用于衡量专家打分的一致性,如果Kandall和谐系数W值(0≤W≤1)小于临界值(临界值从《Kandall和谐系数(W)显著性临界值表》中查询),就认为W值达到了显著的水平,用SPSS软件计算Kandall和谐系数的显著性W值,如果W值是显著的,就认为全体专家给该指标的打分是非常一致的。

(1)

(2)

(3)

1.5 层次分析法(AHP)确定指标权重[25]

结合专家给各指标的打分,采用层次分析方法,构建判断矩阵,做一致性检验,两两比较指标的重要性。

第一步,将构建判断矩阵,对数据做归一化处理:

(4)

得到新的判断矩阵。其中,Eij,为归一化处理后的判断矩阵,该矩阵中的每一列相加等于1。

第二步,再将矩阵按行叠加:

(5)

其中,Wi表示每一行的相加所得到的值。

第三步,构成权值向量:

W={W1,W2,...,Wm}

(6)

最后,计算得到判断矩阵最大特征根λmax。

采用Santy标度法对指标相对重要性做1—9分标度,标度越大,指标越重要。

表2 Santy相对重要性等级(1—9分标度法)标度

判断矩阵一致性的计算指数:

CI=(λmax-n)/(n-1)

(7)

其中,n表示矩阵维数。判断矩阵的CI值越小,就越接近完全一致性。判断矩阵能通过一致性检验,认为是满意的。因为矩阵维数n不大,对CI的值影响不大,所以判断大体的一致性就可以了。当CI≤0.1时,判断矩阵通过一致性检验,结果可作为该项指标最终权重值。否则,删除CI>0.1的结果,重新计算指标权重值。

2 结果

2.1 专家基本情况

本课题组共邀请17名在乡村旅游相关领域有一定工作或研究经历的,并因受不同身份、不同学历层次、不同职级、不同工作年限等因素影响,可能对指标重要程度给出不同分数的咨询专家,参与问卷答题。其中,咨询专家的身份构成:乡村旅游企业经理人4人、乡村旅游产业研究学者6人、政策研究专家2人、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专家3人、农业部门专家2人;学历与职称(职务)构成:专科以上2人、本科以上3人、硕士以上5人、博士7人,高级职称或高级职务人数占比94.74%;相关工作年限与经验:均从事与乡村旅游产业相关的工作,并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方面有丰富工作经验或研究基础;工作年限:10年以上的13人、7—10年的4人,平均工作年限11.35年。

2.2 计算结果

2.2.1 专家积极系数

17名专家全部完成答题,实际收回答卷17份,专家积极系数为1。

2.2.2 专家权威系数

函询问卷结果统计显示,判断依据(Ca)均值为0.895 3,熟悉程度(Cs)均值为0.934 1,专家权威系数Cr值为0.914 7。

2.2.3 专家意见集中程度

计算出各一、二级指标的均值、标准差、变异系数,见表3。均值是通过对各项指标的专家打分的分值求和,再除以专家人数得到的,其值越小,该指标越不重要。标准差体现评分与均值之间的差异程度,其值大小与专家意见成正比例关系;变异系数值越大,专家之间意见分歧越大。从表3中可以看出:一、二级指标评分均值都在4.000 0以上,表明专家普遍认为一、二级指标重要。4个一级指标的标准差在0.325 0—0.562 0之间,专家对“乡村旅游环境质量”的重要性认识是高度一致的,在“乡村旅游产业效应”的重要程度方面存在较大差异;21个二级指标的标准差在0.181 3—0.552 1之间,专家们在“乡村旅游产业直接参与人数”“旅游服务设施数”“年游客接待人数”的重要性上意见差异较大,但在“年旅游投入资金”“旅游可达度”“旅游村数量”的重要性认识上则意见十分集中。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变异系数最大为0.124 1,远小于0.25,表明专家对所有指标的重要程度意见的离散程度在合理区间,不存在需要淘汰的指标。

表3 甘肃省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专家意见集中程度系数

续表3

2.2.4 专家意见协调程度

结合专家打分统计数据,使用SPSS软件计算Kandall和谐系数W值,结果如下:4个一级指标:当K=17,N=4时,W=0.783 6,查表得对应的显著性临界值为0.864 9,该值小于临界值达到了显著性水平;当K=17,N=21时,W=0.874 9,查表得对应的显著性临界值为0.933 4,该值小于临界值达到了显著性水平,表明17位专家对一、二级所有指标的重要性评分一致性较高(其中,K、N、W分别表示专家人数、一级或二级指标总数、Kandall和谐系数W值)。

2.3 指标确立

根据前述方法,在对专家的意见集中程度、协调程度分析后发现,初始指标体系中原来的4个一级指标和21个二级指标,可在此基础上构建甘肃省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下面确定指标体系权重。

2.4 一、二级指标权重

2.4.1 一级指标权重

标度专家打分,构建判断矩阵计算最大特征根,并对判断矩阵做一致性检验后,得到各一级指标权重值,见表4。

2.4.2 二级指标权重

方法同上,计算得到各二级指标权重值,见表4。

将各二级指标权重值与该二级指标对应的一级指标权重值相乘,得到该二级指标在所有二级指标中的总排序权重值,见表4。

层级单排序权重表示二级指标在一级指标体系下的权重值,总排序权重表示二级指标在整个指标体系中的权重值。可以明显看出,某个二级指标在总排序权重中的值的大小,除受该二级指标的层级单排序权重值的大小影响外,还受该二级指标所对应的一级指标权重值的大小影响,但是二级指标层级单排序权重值在同一级指标体系下的大小顺序与总排序权重中的大小顺序是一致的。例如,一级指标“乡村旅游产业效应A4”下的二级指标“年旅游经营收入总数B20”在该一级指标下的层级单排序权重和总排序权重中都是最大的。

表4 甘肃省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权重

从表4还可看出,在4个一级指标中,“乡村旅游环境质量A1”的权重值最小,为0.173 0,“乡村旅游产业规模A3”的权重值最大,为0.297 6。这表明,在甘肃省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水平评价中,“乡村旅游产业规模A3”相比于“乡村旅游环境质量A1”来说更为重要,即从宏观层面来看,该省在以乡村旅游产业规模化发展,来克服乡村旅游环境质量带来的不良影响。

二级指标在整个指标体系中,“旅游资源密度B5”的权重值最小,为0.028 3,“间接参与人数B16”的权重值最大,为0.063 5。这表明,从微观层面来看,该省注重吸引更多农民或从业者间接参与到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中来,以克服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不充分的弊端和“旅游资源密度”对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影响。

3 结语

结合德尔菲法的定性分析方法与层次分析法的定量比较方法,将对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各级指标的定性判断转为定量推断,构建判断矩阵做一致性检验后所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只需要在具体评价中做出合理标度,就可确定各项指标的相对重要程度,这与传统的层次分析法相比,不仅表征其评价指标主观不确定性,而且提高了指标体系的鲁棒性,使该指标体系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评价中更具实用性。结果表明,在建设美丽乡村、发展乡村经济、实现乡村振兴的当下,该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以及指标权重的确定,为各地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环境的打造与资源开发、服务与管理的提档升级、方向与规模的确定与扩大,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与遵循。另外,一、二级指标的选定和权重的确定,还为培育和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提供了着力点,为多部门、多行业、多层次精准参与乡村旅游生产和管理,合理延伸乡村旅游产业链、完善改进乡村旅游产业网络体系等提供有效决策参考,也为乡村旅游带动乡村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了介入点。

猜你喜欢
甘肃省指标体系权重
致敬甘肃省腹腔镜开展30年
甘肃省机械工程学会
甘肃省发布第1号总林长令
权重常思“浮名轻”
甘肃省天水市泰安县桥南初级中学
为党督政勤履职 代民行权重担当
基于公约式权重的截短线性分组码盲识别方法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层次分析法权重的计算:基于Lingo的数学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