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价值感知对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影响研究
——以武夷山国家公园为例

2024-01-19 13:38李经龙朱敏
关键词:旅游者价值满意度

李经龙 朱敏

(安徽大学 商学院 旅游管理系,安徽 合肥 230000)

我国作为14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根本性解决环境容量有限、生态系统脆弱、生态环境污染等问题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随着我国国家公园建设工作稳步推进,不断增长的游客数量及其乱扔垃圾等一系列不当行为使生态环境面临巨大压力,仅依靠旅游地自身来维护不是长久之计,引导游客在旅游地实施环境责任行为也至关重要。

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价值被定义为“人们从生态系统中所获得的精神满足、认知发展、思考、娱乐和审美体验等非物质利益”[1]。随着人类对精神文化需求的增加,生态系统文化服务在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2],在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已有研究表明,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价值感知对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具有激励作用,但两者之间的关联尚未得到具体验证。本研究以武夷山国家公园为例,探究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价值感知对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的作用路径,以期更好地保护生态旅游环境,为国家公园的可持续发展和优化游客行为管理措施提供决策参考。

1 文献回顾和研究假设

1.1 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价值感知与环境责任行为

评估人类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感知被认为是解决与环境相关的复杂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3]。Daniel等人明确提出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价值是公众参与和关注环境事宜的重要切入点,有助于获得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广泛支持[4]。当人们感知到的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价值越高,就会越支持更多有利于生态恢复的做法并提高支付意愿[5]。郭晓彬等人通过分析游客对不同维度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价值的感知,发现其对游客减少制造垃圾废弃物的行为选择意愿具有正向影响[6]。旅游者通过感知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价值,一方面,会增强与自然的联系,从而采取环境责任行为,并对资源可持续性利用持肯定态度[7]。如Lee等人的研究发现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感知对游客环境关注度和亲环境行为具有正向影响[8]。另一方面,根据互惠原则,当人们获得个人利益时,会觉得有义务以积极行为来回报[9]。此外,旅游者对环境的行为包括为环境维护行为和环境促进行为两大方面。前者强调旅游者对环境的单一维护行为,而后者强调旅游者愿意主动采取的促进环境保护的行为[10]。因此,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

H1a: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价值感知对旅游者环境维护行为具有正向影响。

H1b: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价值感知对旅游者环境促进行为具有正向影响。

1.2 地方依恋的中介作用

广义地说,地方依恋是指个人与其环境之间发展的积极情感纽带。Vanclay提出当某种景观、地区是重要的生态保护区或具有重要的文化遗产价值时,人们可能会对这些地方产生强烈的依恋或保护观念[11]。Zhang等人的研究指出当生态系统提供的文化服务价值越大,旅游者产生的感知和情感联系就越强,他们会更加依赖这个地方,并产生对这个地方的认同感[12]。而当个人对当地自然资源有感情时,他们在日常活动中也会对环境更负责任[13]。因此,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

H2: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价值感知对地方依恋具有正向影响。

H3a:地方依恋在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价值感知与旅游者环境维护行为间具有中介作用。

H3b:地方依恋在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价值感知与旅游者环境促进行为间具有中介作用。

1.3 游客满意度的中介作用

在旅游情境中,满意度的形成不仅是基于游客旅游前的预期,同时也依赖在旅游过程中对目的地的积极感受[14]。多数研究以城市绿地空间为研究对象,指出绿色空间的自然生态系统可以改善居民健康,鼓励居民更多地进行身体活动与邻居交往等,并提高他们的满意度[15-16]。Lee等人通过对比分析西班牙巴斯克地区河口生态恢复前后渔民对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价值的看法发现,生态恢复可以提升渔民对捕鱼体验的总体满意度,并指出需要进一步提升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感知[17]。Orams指出,生态旅游游客的满意度取决于体验,如果游客对体验感到满意,就可能会改变自己的行为[18]。因此,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

H4: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价值感知对游客满意度具有正向影响。

H5a:游客满意度在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价值感知与旅游者环境维护行为间具有中介作用。

H5b:游客满意度在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价值感知与旅游者环境促进行为间具有中介作用。

1.4 地方依恋与游客满意度的链式中介作用

Ramkissoon在研究中发现自然环境以及休闲活动设施能更好地促成游客的地方依恋和满意度,并且有助于激发游客采取低能耗的环保行为[19]566。地方依恋和游客满意度可能不仅仅作为单独的中介变量存在,还有可能通过两者结合产生链式中介效应,同时基于以上假设1—5的分析,提出以下假设:

H6a:地方依恋和地方满意度在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价值感知与旅游者环境维护行为之间存在链式中介作用。

H6b:地方依恋和地方满意度在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价值感知与旅游者环境促进行为之间存在链式中介作用。

综合上述分析,构建本研究的理论模型(见图1)。

图1 理论模型图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武夷山国家公园位于闽赣交界武夷山脉北段,是中国首批成立的国家公园之一,也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地,集儒、道、佛文化于一处,拥有世界同纬度保存最完整、最典型、面积最大的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具有丰富的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价值,具有一定典型性和代表性,以武夷山国家公园为例符合研究的科学性、恰当性要求。

2.2 问卷设计与变量测量

本研究的问卷设计是在借鉴国内外成熟量表和根据调研地实际情况进行修正与完善形成,采用李克特5级评分法进行测量。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价值感知量表主要参考Clement[20]、Sagie[21]等学者的成熟量表,结合实地调研综合确定武夷山国家公园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的美学价值、生物多样性价值、文化价值、灵感价值、教育价值、精神价值、游憩与生态旅游价值7种类型,包含7个题项。地方依恋量表主要借鉴Williams[22]、范钧[23]等学者的研究,包含7个题项。游客满意度量表主要参考董观志[24]等学者的研究,包含3个题项。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量表主要参考Ramkissoon[19]554等学者的研究,包含8个题项。人口统计学特征测量包括性别、年龄、教育程度、月收入和职业5个题项。

2.3 数据收集

本研究于2023年6月27日—7月3日开展调研,总计发放问卷400份,剔除作答不完整等无效问卷,保留有效问卷369份,问卷有效率为92.2%。结果表明:在性别方面,男性占比47.43%,女性占比52.57%;年龄方面以中青年为主,18—40岁的群体共占70.73%;受教育程度方面,超过60%的受访者接受过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教育;职业方面,企业职员人数最多,占比32.52%;月收入方面,以4 001—6 000元、6 001—8 000元和8 001元以上三个区间为主,三者加总比例达72.91%。

3 结果与分析

3.1 信效度检验

本研究利用SPSS和AMOS软件进行信效度分析。KMO值和Bartlett球形检验结果表明问卷整体的KMO值为0.892,P值<0.001,表明量表数据能够进行因子分析。对问卷进行信度检验,量表各个维度的α系数分别为0.827、0.825、0.804、0.834,表明量表整体信度较高。

由表1可知,标准化因子载荷均大于0.5,AVE值均大于0.5,CR值均大于0.7,表明各观测变量对潜变量能进行较好的解释,结构模型收敛效度良好。

表1 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

续表1

通过比较该变量AVE开平方根数值与该变量与其他变量间的相关系数(见表2),可以得到各变量之间的内部相关性大于外部相关性,区别效度理想。

表2 区别效度检验结果

3.2 结构模型分析

依据前文分析,构建本研究理论模型(χ2/df=1.589,GFI=0.917,CFI=0.959,IFI=0.959,TLI=0.954,RMSEA=0.04),并对理论假设进行检验,由图2可知: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价值感知对旅游者环境维护行为和旅游者环境促进行为均存在显著正向影响,假设H1a、H1b成立;同时,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价值感知对地方依恋和游客满意度均存在显著正向影响,假设H2、H4成立。

图2 假设检验结果

3.3 中介作用检验

本研究采用Bootstrap法对地方依恋与游客满意度进行中介效应检验。由表3可知:在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价值感知对旅游者环境维护行为的间接效应中共有三条中介路径:路径一是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价值感知→地方依恋→旅游者环境维护行为,表明地方依恋的中介效应显著,假设H3a成立;路径二是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价值感知→游客满意度→旅游者环境维护行为,表明游客满意度的中介效应显著,假设H5a成立;路径三是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价值感知→地方依恋→游客满意度→旅游者环境维护行为,表明地方依恋与游客满意度的链式中介效应显著,假设H6a成立。

表3 中介作用检验结果

在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价值感知对旅游者环境促进行为的间接效应中共有三条中介路径:路径一是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价值感知→地方依恋→旅游者环境促进行为,表明地方依恋的中介效应显著,假设H3b成立;路径二是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价值感知→游客满意度→旅游者环境促进行为,表明游客满意度的中介效应显著,假设H5b成立;路径三是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价值感知→地方依恋→游客满意度→旅游者环境促进行为,表明地方依恋与游客满意度的链式中介效应显著,假设H6b成立。

4 结论

4.1 研究结论

第一,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价值感知对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存在显著正向影响。具体而言,其对旅游者环境维护行为的影响更为显著,因为与环境维护行为相比,旅游者环境促进行为需要付出更多的额外努力,对旅游者提出的要求也更高。

第二,地方依恋、游客满意度在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价值感知与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之间具有简单中介作用。本研究结果表明,当游客感知到武夷山国家公园的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价值时,其依恋感更强、满意度更高,行为所受到的正向促进作用也更大,个体会对环境表现出更高程度的环保承诺。

第三,地方依恋、游客满意度在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价值感知与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起链式中介作用。本研究表明通过感知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价值会激发游客相应情感的产生,进而使其获得积极情绪状态,最终催生出更多的环境责任行为。

4.2 实践启示

第一,强化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价值感知。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价值的感知程度决定了游客的实际行为决策。本研究结果表明,游客在教育、文化等价值方面感知较弱,因此游客对环境的态度更倾向于“维护现状”,要想进一步激发游客的环境促进行为,管理者要强化弱感知的文化服务价值:一方面要依托如大红袍、摩崖石刻等文化景观资源,打造特色文化主题旅游路线,实现文化景观的串联;另一方面要构建全面的科普教育体系。除导游讲解外,应配备智能电子导游设备,完善解说系统,并充分利用博物馆等场所,通过标本展览进行生物科普。由此强化游客对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价值的全面感知。

第二,增强旅游者对武夷山的地方依恋。旅游地传统的环境保护方式偏向于采取硬性管理措施,忽视了游客在旅游过程中产生的情感联结。对此,要让游客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环境的影响。应依托武夷山特色资源营造文化氛围,充分利用茶文化、朱子文化内涵打造个性化旅游品牌并据此设计旅游产品,体现武夷山的地方性符号。此外,鼓励工作人员或社区居民与游客尽可能多地交流互动,让游客感觉自己是这里的一分子,强化其归属感。

第三,进一步提升武夷山的旅游满意度。游客旅游后一般会将旅游体验与预期相比较,达到预期会使游客满意度提高,从而对后续行为产生积极影响。这就要求管理者应把关注游客体验始终贯穿于整个旅行阶段。首先,要了解游客对当地的心理预期,可通过微信公众号等自媒体发布相关调查问卷收集信息;其次,深入分析游客大数据,以进一步精准匹配需求;最后,要及时关注游客游后评价反馈和建议,完善在基础设施、服务质量等方面的不足之处,提升游客满意度。

猜你喜欢
旅游者价值满意度
多感谢,生活满意度高
16城市公共服务满意度排行
喀拉峻风景区旅游者的生态意识和生态行为研究
浅谈如何提升脱贫攻坚满意度
明天村里调查满意度
旅行社未经旅游者同意安排购物属违约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浅论生态旅游者的分类与识别方法
小黑羊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