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思维是怎样炼成的
——立足教材文本 自我提升思维品质

2024-01-19 09:56江建琴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平望中学
课外语文 2023年12期
关键词:包身工荷花淀形象思维

⊙江建琴(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平望中学)

随着高考阅读量的增加,思维的参与力度也相应加强了。站在阅读的视角,思维品质的优劣直接决定了同学们在高考中的成绩。但是,阅读思维品质的提升并非一蹴而就,这需要较为漫长的过程,要有一定的训练方式,更要找到合适的媒介。本文立足高考教材谈思维品质的自我提升,希望能够给同学们一点阅读上的启发。

一、阅读思维类型的简要梳理

“思维”在心理学上是一个抽象概念,是我们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其内涵异常丰富,包括了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等,本文从阅读视角切入对这些思维逐一梳理,帮助大家提升概念认识。

第一,直觉思维。直觉思维是每个人在阅读时的第一印象直接能够感觉到的。比方说在《烛之武退秦师》这篇文章中,面对郑伯的临危受命,明眼人一下子就能从烛之武的那番话中看出其真正意义。烛之武说:“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的“辞”明显是对之前他不受重用的不满,这种直觉是在理性认识语言运用的基础上发生的,只要稍加分析就能知晓内容的内核,基本上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思维能力。

第二,形象思维。形象思维就是我们在阅读文本时,通过自己想象和联想自觉生成的人物、事物和场景形象。比方说在李白的《蜀道难》中,李白对“蜀道”有自己的描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这样的描述在我们的脑海中重现了蜀道峰路的萦回曲折和山势的危险吓人来表现人行其上的艰难情状,更让人充分感受到蜀道上荒凉僻静、鸟声悲凉的环境,引起无限共鸣。

第三,逻辑思维。逻辑思维比较抽象,在高中阶段,它更应被重视。具体到阅读,如果是小说,那就是回归故事情节的前后衔接。如果是说明文,如写物,则有从外形到用途的描绘;如果是写事理,则有从现象到本质的跃进。如果是议论文,则有论述、论证观点的过程……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总之,训练好逻辑思维,则能找到阅读的观点、事物的本质属性。

第四,辩证思维。对于高中生来讲,已初具批判性思维能力,阅读也已经提升了一个境界,不要局限于教师的权威讲授,而应该发展自己的辩证能力。这种辩证能力,重点体现在文本的纵横对比:针对相同体裁不同内容、相同题材不同表达、相同表达不同情境等形式和内容各异的文本进行纵横对比,从中提升自己的辩证思维。

二、觅得阅读思维提升的训练

“在鉴赏活动中,能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鉴赏文学作品,能够比较具体清晰地阐释自己对作品的情感、形象、主题和思想内涵等的理解。”这是新课标关于阅读的要求,但是如果没有思维的参与,我们又怎能获得对阅读文本的全方位理解呢?在实际阅读中,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

(一)在主题分析中提升直觉思维

文章的主题是作者行文思路的核心,更是作者在其中所倾注、要表达的中心思想。作者为了呈现故事情节的丰富,会在叙述中运用插叙和补叙的方式,如何提升直觉思维呢?不妨采取下面的方式:概括事件+中心思想。

比方说夏衍的《包身工》,这是一篇展现旧时代中国包身工这种下层劳动人民生活悲惨的经典文章,多少年来引发了读者的无限感慨。文章以时间为线索,重现了包身工一整天的生活和劳动画面:清晨起床—吃早饭—上工—黄昏收工,这四个画面从包身工生活条件、劳动条件之恶劣深刻而形象地反映了他们的悲惨生活,同时,也展现了包身工行业一系列的制度,看似“有序、文明”的管理下,实际已没有了人身自由。我们能够很明显地体会到文章的中心思想:作者着重描述了包身工的现实生活,目的在于控诉日本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对中国工人的双重压迫。作者也坚信中国工人必将迎来黎明的曙光,激发主人翁意识,争取到应有的自由。文章的主题非常深刻,相信每一位读者在阅读时,都会有发自内心的感慨,这就是我们的直觉思维。

(二)在文本理解中提升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是读者根据文本的字里行间感受到的画面,这是每一个人都会有的思维自觉。如果在阅读过程中没能形成形象,那么想要真正理解文本的内涵是要“打折扣”的。文本形象的获得需要按照这样的模式去训练:描述形象+情感表达。

如郁达夫创作的《故都的秋》,这篇散文主要描述了故都的秋的几幅图画——秋晨静观图、秋槐落蕊图、秋蝉残鸣图、秋雨话凉图、秋果累累图,那么结合我们的想象,从这些图画中,分别可以感受到故都的秋所特有的“清、静、悲凉”,结合作者当时的处境和遭遇,深刻表达了他的孤寂和落寞,让人无形中产生情感的共鸣。

又如《荷花淀》这篇小说,文中那美如画卷的白洋淀让人如痴如醉,明明是残酷的战争年代,但是作者并没有把目光聚焦在那硝烟弥漫的战场。没有特别描写残垣断壁,也没有特别描绘生灵涂炭,而是描绘诗意的旖旎的荷花淀风光,只要稍加思考,我们就能发现作者是想借美丽的荷花淀以及美丽的人,表达强烈的爱国情感以及对战争之下的荷花淀人的赞美之情。

(三)在品鉴语言中提升逻辑思维

在语文世界中,语言的逻辑是无处不在的,还是以《烛之武退秦师》为例,烛之武入情入理的分析挽救自己的国家,这是外交语言的逻辑。荀子《劝学》的论述也包含逻辑,如作者先用青与蓝、冰与水的关系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 “一定的变化过程”可以有所发展,有所提高;再用“木直中绳,揉以为轮”及其推论,论述了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这里的“一定的变化过程”和“人工改造”就是比喻学习,这个论述过程几乎可以用“无懈可击”来形容,发人深省。那么,如何开展逻辑思维的训练呢?化繁为简+文字梳理。

比如说鲁迅的《拿来主义》,要理解其思想似乎是有难度的,我们不妨去掉细枝末节,着重分析当前社会“拿来主义”“闭关主义”“送去主义”等一系列做法,将这些做法一一分析其含义,也就论证了“拿来主义”的正确性,这才让读者深刻明白“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这种观点的可贵。在实用类文体中,这种逻辑分析能力有助于我们认识外部世界。

(四)在对比阅读中提升辩证思维

辩证思维要求我们学会对文本进行横向和纵向对比,在对比中深化对问题的认识,加深对语句的理解。如何开展训练呢?其一,横向对比,把相同指向的语句汇总到一起进行比较阅读。比如在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这首诗中,立足当中的数量词展开分析,如大堰河只活了“四十几年”,可是她却受了“数不尽”的奴隶的凄苦,“四块钱”的棺材,“几束”稻草,“一手把”的纸钱的灰,将量词进行横比,描述了主人公一生不公平待遇,由此我们能够深深体会到大堰河对诗人身体及精神世界的滋养。其二,纵向对比,可以将我们在文本中的思想和观点结合比较,从而深刻分析语句要义。比如在《离骚》中,以“遵道而得路”与“路幽昧以险隘”形成对比,这也是明君与昏君的对比,以此想告诉楚怀王要任人唯贤,不要任人唯亲;同时,也是进行表达,将享受主义之人与恪尽职守之人进行对比,表达了屈原尽忠职守,实现伟大理想的情怀。只有坚持长期的锻炼,辩证思维能力才能形成,这样我们就能站在更高的维度去审视文本。

作为高中语文课程的核心素养之一,思维不仅存在于阅读之中,也存在于语文学科的所有活动中,通过在阅读中感受到的、理解到的东西才能真正运用于写作中。一方面,阅读文本从中获得感性的认知;另一方面,进入文本,理解文本才能知晓当中关键字词、句子、语段,乃至整篇文章深刻含义。可见,思维是多么重要。面对未来的高考,需要从教材中坚持不懈地进行阅读训练。这里需特别指出的是,我们需要阅读的自觉,如果遇到一些不懂的字词句,要特别标注,然后回归文本中,才能获得准确的认识,这样我们的思维才能慢慢地提升,面对高考阅读才会无往不胜。

猜你喜欢
包身工荷花淀形象思维
《包身工》的艺术特色探究
注重创作技艺 彰显内涵本质
——从写作特色的角度解读夏衍《包身工》
当代语境看“包身工”
形象思维中疏与密的处理
高中数学形象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创意也爱“形象”——形象思维法
一群沉默的羔羊
《荷花淀》结构上的两两相应
形象思维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荷花淀》情节构思指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