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学经典中撷取写作技巧
——以《故乡》和《我的叔叔于勒》为例

2024-01-19 09:56张晓丽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江宁分校
课外语文 2023年12期
关键词:于勒刻画写作技巧

⊙张晓丽(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江宁分校)

跨入新时代,写作作为一种技能被日益重视起来。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文学依然是这个时代记录和反映生活的重要方法,巴金文学奖、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都备受关注,可以说文字的力量穿越了时空,更引发无穷的想象力。因此,写作技能往往被认为是一个人综合素养的体现,这一点值得同学们重视。就算是中考作文,其分值也已经是50—60 分,可谓占据了语文试卷的“半壁江山”。不管从哪个方面讲,写作都注定要走一条不平凡的提升之路。然而,写作技能的历练非一日之功,除了持之以恒地努力训练之外,更要有一定的模仿能力和吸取经验的能力,唯如此才能稳步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要问模仿何处寻?老师剑指经典文!”文学名著经典,其思想性和哲理性是不容置疑的,而且它们肯定蕴含了大师们高超的写作技巧。于是,这很自然地就提供了一条值得我们模仿的写作途径。本文针对大家的学情实际,且以《故乡》和《我的叔叔于勒》为例展开阐述。从内容来讲,鲁迅的《故乡》话及与少年好友之间的深厚情谊,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从少年的视角观察世间百态,它们带有鲜明的同龄人的视角,值得同学们细细品读。阅读这样的文章往往能够加深自己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能够从中撷取丰富的写作技巧,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希望本文能对大家的写作之路有一定启发。

一、学会记叙方式,为故事增添深度

本文谈及的文学经典都是小说(记叙文),毕竟中考时,虽然不明确指定文体,但在实际训练中基本都以记叙文为主,为此,本文谈及的写作技巧都是针对记叙文写作的。而在初中的记叙文写作中,顺叙似乎是最终的写作方式。顺叙是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进行叙述的方法,先发生的先说,后发生的后说,很讲究“先来后到”。用这种方法进行事件的叙述,好处是事件由头到尾,次序井然,文气自然贯通,文章显得条理清晰。但是,缺点也很明显,它的叙事容易平铺直叙,鲜有跌宕起伏,故事整体变化较少,使人在阅读时感到枯燥呆板。此时,我们是不是应该增加一些叙事的方法呢?不妨看看鲁迅的《故乡》——插叙与补叙“齐飞”。先说插叙,原文写的是鲁迅回故乡的事情,按照语法来讲就是“现在时”,但是鲁迅特意交代了“少年闰土”的事情,似乎别有深意。其实,去掉这部分内容,整篇文章在时间的衔接上、在故事情节的逻辑上仍是顺畅的。鲁迅之所以插入这段,其目的有两个,第一是丰富故事情节,让我们看到在故事之前依然有一段“我”与闰土之间相处的感人故事;第二是突出闰土的人物性格,使人物形象生动完整。因为,后续专门写到了闰土的系列变化(外形、生活、观念等),这段描写与后面的中年闰土形象形成了鲜明对比。另外一段插叙较为简短,那就是对“豆腐西施”年轻时的刻画(“终日坐着”),其目的同样如此。此外,文章除了插叙的写法外,在小说倒数第六段还写了杨二嫂拿“狗气杀”(一种养鸡的器具)的事,这种在文章结尾部分补充记叙正文人物故事的写法叫补叙,它对主要情节、人物性格起补充衬托的作用,鲁迅的补叙处理,让一个挑拨离间的杨二嫂形象更加鲜明。他不愧是文学大师,巧妙地将几种叙事手法结合起来,让“现实”和“回忆”相互交织,将岁月中的人与事压缩在较短的时空中,使小说情节更为凝练,结构更加紧凑,内容更为翔实,同时丰富了人物形象,深化了小说主题。

二、学会人物刻画,为人物增加厚度

人物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更是小说的灵魂。而在我们的作文中,如是记叙文,人物必不可少,因为事件总与人物紧密联系在一起。但是,在很多同学的作文中,人物描写往往显得个性不足,让人读后基本上记不住,这是值得我们深刻反思的。在这两篇文章中,有两个主要的文学人物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其一,值得怜惜的闰土。闰土是鲁迅小说和生活中的重要人物,是鲁迅小时候最好的朋友,更是《故乡》的主人公,对于这个人,鲁迅是饱含深情的。先是少年时代那一段插叙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天真、活泼、可爱的小男孩,如果他生活在新时代,肯定也是一个具有创造性的人物。但是遗憾的是,中年之后的他居然如此落魄,单单从第一印象就能引发无限怜惜:

“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这段外貌描写,刻画了一个生活贫困、劳作辛苦的农民形象,鲁迅用细腻的笔触让我们看到了当时中国社会广大底层农民的遭遇,还有一系列的语言描写,那种麻木、无神引发了无数读者无限的感慨。

其二,值得同情的于勒。《我的叔叔于勒》中的主人公于勒,关于他的正面描写其实有一个简短的段落,那就是“我”的视角——“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纹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人物的那种落魄已经跃然纸上。当然,可能有的同学会说:“于勒的结局都是他咎由自取的。”或许有点道理,但是他也得到了应有的“报应”——现时的落魄。那为什么笔者依然说他值得同情呢?是因为亲人对他的态度。莫泊桑做了巧妙的处理,他较少正面刻画于勒,而是通过他的亲人——菲利普夫妇来写人物情感态度的变化(菲利普夫妇重遇于勒后的那种惊慌失措、歇斯底里、指桑骂槐),让我们加重了对于勒的同情,其实这也是作者的思想倾向,让我们触摸到作品的灵魂。

文学史上那些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形象,靠的就是高超的人物描写的力量。我们要认真观察身边的那些人、那些事,比如日出而出、日落而归的父母,为我们能够健康成长付出了一切努力,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值得我们细细去写。

三、学会环境描写,为氛围平添力度

小说除了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两个重要的元素外,还有环境描写。环境描写也可以被称为“背景描写”,现实当中,笔者发现很多同学都没有环境描写的习惯,在他们眼中似乎觉得环境描写无关紧要,其实这是错误的。环境描写为人物活动提供背景,作者在自然环境描写中也倾注了深情。

其一,鲁迅之故乡刻画——引发内心的恻隐之情。文章的第二和第六段,写“我”渐近故乡,这个故乡是怎样的呢——深冬时节阴晦的天气、萧索的荒村、枯草的断茎,寥寥数笔,便画出了一幅冷涩的故乡风景图,渲染出悲凉的气氛,从而为全篇奠定了暗淡的基调,更深刻反映了旧中国农村经济凋敝的社会现实,深刻表现了小说的主题。

其二,莫泊桑之大海刻画——引发内心的唏嘘无奈。当一家人准备出发去哲尔塞岛时,看到的大海是这样的,“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此处环境描写好像一幅油画,描绘了海水的碧绿与平静,也烘托了一家人美丽的心情;而看见了于勒之后,那个向往的地方——“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紫色的阴影”神秘和令人恐惧,烘托了人物失望、沮丧的心情,与刚上船时的心情形成鲜明的对照。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风貌,作为新时代的学子,我们应该用文字的方式记录社会发展的、现实生活的点滴。文字或许单调,但它却能引发人无限的联想,而现实当中,我们会发现更多的作家都在紧跟时代,把握时代的脉搏,尽自己最大的能力还原历史最真实的瞬间。后者当然伟大,愿大家都积极学习写作技巧,用自己的笔记录新时代最感动的一刻。对自己而言,看到作品得到别人的认可,自己描绘的事件受到别人的注目,自己刻画的人物形象得到别人的赞扬,这难道不是最享受、最幸福的时候吗?

猜你喜欢
于勒刻画写作技巧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掌握写作技巧,让写作有“技”可循
我的叔叔于勒(缩写)
刻画细节,展现关爱
挖掘最佳训练点渗透写作技巧
浅说电视新闻解说词的写作技巧
别人的玩具,我可不管(一)
论文写作技巧——题名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想
ℬ(ℋ)上在某点处左可导映射的刻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