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WDSF3.0评分体系下中外拉丁舞选手双人配合技术对比研究
——基于2022年WDSF世界体育舞蹈锦标赛恰恰舞决赛的分析

2024-01-19 04:35吴沛瑜朱施成曾紫燕朱翔龙
关键词:舞伴同步性双人

吴沛瑜,朱施成,帅 敏,曾紫燕,朱翔龙

(湖北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2)

恰恰舞(Cha-Cha),体育舞蹈十项舞种之一,列于拉丁舞种方向,是体育舞蹈所包含的十项舞种中最受欢迎的舞蹈之一。恰恰舞是其他体育舞蹈舞种的基础,握持方式与桑巴相同,脚步动作与伦巴相同,以脚尖出去,随即整个脚底着地,不用脚跟引导[1]。恰恰舞的节奏轻快,加有断音,风格较为俏皮,对舞者脚步的速度,舞伴间的配合,以及配合时的反应速度等要求较高。在处理舞蹈结构时,需根据恰恰舞音乐实际舞蹈伴奏的内容,以规范的舞步结合个性化动作,通过舞伴间的传导完成双人配合动作,并表达出舞者的情感,因此需要舞伴双方进行不断配合磨炼产生默契。在WDSF评分规则中对双人配合方面设定了严格的评分标准。由于恰恰舞的特性,选手在双人配合方面取得较高的分数具有一定的难度。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恰恰舞双人配合的技巧和默契,是比赛中制胜的关键。

近年来,我国体育舞蹈事业发展迅速,我国选手的技术水平日益提高。2022年12月10日,在德国举行WDSF世界体育舞蹈锦标赛,我国选手阎棒棒/杜玉君创造中国选手在本赛事中最优异的成绩——第五名,李嘉明/李紫薇取得第17名的优异成绩,但锦标赛中前三名的获得者仍为国外选手,国内外选手在技术上仍有差异。因此,中国优秀拉丁舞选手的技术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本文通过对中外选手恰恰舞中双人配合技术进行对比分析,试图找寻中外选手的差异,探析其原因,为缩小中外拉丁舞选手双人配合技术差距提供参考。

1 WDSF3.0双人配合技术评分规则变迁

世界体育舞蹈联合会(World Dance Sport Federation,简称WDSF)在世界体育舞蹈大奖赛中,2018年至今裁判主要使用WDSF裁判系统3.0对选手进行评分。世界体育舞蹈联合会从2008年开始使用计分法,对不同选手的每一支舞种进行评分。2013年WDSF颁布了2.0评分细则,增设了“双人配合技术”的评分项,包括“有无双人肢体接触配合”“双人配合技术的正确度、有效度和粘合度”两项评分内容。2014年又进一步完善、补充,修订颁发了2.1版评分细则,WDSF2.1的评分内容更加细化。如将“双人配合技术”的两项指标细化为五项:双人身体交流、持握、空间的使用、舞伴同步性和稳定一致性。2017年WDSF体育总监Marco Sietas等根据2.1版评分细则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修改意见。后世界体育舞蹈联合会根据意见出台了评分系统3.0,WDSF3.0延续2.1版本的评分细则,但在2.1的基础上增设了评审分数的容差范围,杜绝裁判给出“假”分数的可能性,使评分细则更科学、更公正、更合理。

从WDSF3.0评分细则来看,“双人配合技术”的具体要求:在身体的交流方面,要求选手通过身体上的接触,使用身体动作来表明意图,创造双人舞蹈间持续交流;在持握方面,要求选手在创造和控制握持、下降时,使用超平衡、抗衡原理,同时保持姿态稳定和协调性;在空间的使用方面,要求选手正确使用两人的空间使表演更具有个性化,并在整个舞蹈中有持续的连贯感;在同步性方面,突出选手的节奏和步伐的一致性,根据节奏和步伐一致性配合程度进行评分;在稳定一致性方面,要求选手能够持续稳定的将舞伴间配合的技能与其他舞蹈组成部分相融合。从上述要求来看,新修订的WDSF3.0版本更加突出了“双人配合技术”的重要性,也是选手在竞赛中制胜的关键技术。

2 WDSF3.0评分规则下中外优秀拉丁舞选手恰恰舞双人配合技术对比分析

2.1 中外拉丁舞选手恰恰舞中双人身体交流技术对比分析

在恰恰双人舞中,舞伴之间的身体交流技术在舞蹈套路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身体交流技术中,选手夸张的面部神态是源于选手内心情绪的变化,达尔文曾在《人与动物的情感》中指出“借助语言交流的能力在人类发展史上极为重要,而言语的能力却大大受到面部表情动作的影响。”面部表情是个人情绪最直接的外在表现[3]。其次,舞伴间的引带交流技术也是最基本且极其重要的技术,男伴优秀地引带加上女伴如影随形地跟随才能将舞蹈的表现力最大化展现。

表1 中外拉丁舞选手恰恰舞中身体交流数据统计表

由表1可知,中外拉丁舞选手恰恰舞中的双人身体交流的次数分别为Marius/Khrystyna总计162次,Charles/Elena总计152次,Edgar/Alina总计148次,阎棒棒/杜玉君总计119次,李嘉明/李紫薇总计114次,数据显示外国选手的身体交流次数相对较高。从双人身体交流的面部神态交流中分析,国外选手的面部表情交流更加丰富,面部的神态更加充盈;从男性引带次数分析,国外男性选手的引带能力相比我国男性选手较强;但是在非接触身体交流技术中我国选手与国外选手的技术差距较小。

表2 中外拉丁舞选手恰恰舞中持握技术数据统计表

2.2 中外拉丁舞选手恰恰舞中持握技术对比分析

持握引带是以男女舞伴手持握的方式作为桥梁,男士通过推拉引导女伴完成舞蹈动作的展现。在双人恰恰舞中舞伴间的持握是基本的双人舞配合技术,标准的持握姿势能最大程度的将舞伴间的力量进行优质的传导,舞伴间舒适的持握方式也能让女伴将男士通过握持手传导的力量最大化转换为自身的能量,带给女伴舒适的双人空间位置从而展现最优美的姿态。

如表2所示,中外拉丁舞选手恰恰舞中舞伴间握持次数的统计数据,通过柱状图能更加直观地看出中外优秀选手舞伴间握持技术的差异。在开式位握持方面M/K使用25次,阎/杜使用18次,中间差异7次;在扇形位握持方面M/K使用12次,阎/杜使用5次,中间差异7次。通过以上数据整体分析,外国优秀选手的握持次数总体高出我国优秀选手的握持次数,尤其是开式握持位置与扇形握持位置的次数中外选手有明显差异。

2.3 中外拉丁舞选手恰恰舞中空间使用技术对比分析

恰恰双人舞涉及男女舞伴之间相对位置所产生的空间形式,男女舞伴通过不同空间层次的对比来完成配合,使套路整体空间具有层次性[1]。在体育舞蹈竞赛中,好的套路编排应具备合理的转度方位、适宜的流动性,优秀的拉丁舞选手应具有良好的空间使用能力,选手对空间的把控会给观众及裁判带来视觉上的冲击,套路编排中空间使用的合理性会使选手整个套路的完成度大幅度提升。

表3 中外拉丁舞选手恰恰舞中空间使用次数统计表

图1 中外拉丁舞选手恰恰舞中空间使用统计图

如图1所示,Marius/Khrystyna、Charles/Elena、Edgar/Alina三对外国选手的空间使用次数>19%,而阎棒棒/杜玉君、李嘉明/李紫薇两对中国选手的空间使用次数在11%-16%之间,如表3所示,五对选手的空间使用次数分别为M/K使用68次、C/E使用64次、E/A使用58次、阎/杜使用50次、李/李使用37次,在套路编排中中外国选手男左女右与女高男低的空间位置的使用频率有明显差异,在双人位置变换技巧中外国选手的位置变换更为灵活,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国外选手对空间的把控更加熟练,套路编排更具有层次性。

2.4 中外拉丁舞选手恰恰舞中舞伴同步性对比分析

舞伴间的同步性是双人配合技术中至关重要的评分指标,在舞步的行进过程中舞伴间做同一动作的一致性可以体现舞伴间的配合默契程度以及舞伴间的技术悬殊差异,高度的同步动作需要舞伴间多年的练习磨合,对节奏心有灵犀的解读与掌握,只有双方都具有高质量的基本舞蹈技术才可能生动演绎同步性极高的舞蹈动作,一般而言,这一项评分标准,能够充分体现出选手的技术差异。

图2 中外拉丁舞选手恰恰舞中舞伴同步次数统计图

如图2所示,是对中外拉丁舞选手恰恰舞中舞伴同步性的差异分析,Marius/Khrystyna选手的同步次数为119次、Charles/Elena选手的同步次数为100次、Edgar/Alina选手的同步次数为96次、阎棒棒/杜玉君选手的同步次数为105次、李嘉明/李紫薇选手的同步次数为83次。国外选手舞伴间的同步性相比我国选手要高但总体差距在缩小。

2.5 中外拉丁舞选手恰恰舞中稳定一致性对比分析

在拉丁舞中,从入门的单人基本步伐到双人竞技套路组合,双人配合的稳定性极其重要。双人组合中,运动员需控制好自身的重心,才不会影响两者之间的推拉力关系,从而阻碍双人技术动作的顺利完成;在拉丁舞运动员处理某些技巧动作时,特别是旋转踢腿动作更加需要利用肌群力量保持身体的平衡稳定性,从而达到舞伴间配合稳定的目的。

表4 中外拉丁舞选手恰恰舞中稳定一致性统计表

表4显示,国内外选手在恰恰舞表现中均较为稳定,从旋转360°所需时间看,M/K选手的转圈速度最快所需时间为0.48秒,中国选手阎/杜所需时间为0.49秒,差距较小。从稳定旋转的次数来看,中国选手的稳定旋转次数与国外选手差距较小。从最大旋转角度看,国内外选手的最大旋转角度均在1080°以上,M/K与阎/杜的旋转角度均为1800°,稳定旋转圈数为5圈。从稳定踢腿的最大幅度来看,M/K与两队中国选手阎/杜、李/李的稳定踢腿角度均不少于180°,由此看出中国选手的稳定柔韧性较好。

3 WDSF3.0评分规则下中外拉丁舞选手恰恰舞双人配合技术差异的原因分析

3.1 对拉丁舞认知上的差异

我国拉丁舞选手长期注重钻研技术的提高,但却忽视了对拉丁舞背景文化的学习与理解,双人配合技术虽是拉丁舞中至关重要的一项评分准则,而舞伴间对拉丁舞起源的认知差异将会直接影响到运动员的赛场表现。拉丁舞文化来自传统的南美土著文化,同时又带有西方殖民地文化的色彩,文化特性体现出释放性的、爆发性的、迷幻性的和沉溺性,它有着更为松散的文化结构和令人沉迷的文化特质。但由于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各自有着不同的信仰与表达方式,所以东西方选手对于舞蹈中情感的表达也各有不同,从而呈现出的舞蹈效果也是各有所长。

3.2 体能上的差异

选手体能状态能很大程度影响双人配合中技术的发挥。中外选手在赛场上出现体能差异的分水岭往往在2分钟以后,很多中国选手在2分钟以后,基本上已是处在无氧运动的状态下,而国外舞者依然充满活力。究其原因,首先,在国内选手的训练中,模拟赛一般是10只舞,而在国外选手的训练模拟赛中要达到25只舞连跳的强度,在总量上超出我们的1-2倍。其次,在国外对选手的培养与训练方案中,非常重视对选手的体能训练,而国内的训练方式却更重视选手的技术培养,没有形成系统的体能训练方式,所以也导致我国优秀拉丁舞选手双人配合评分项中个别数据低于国外选手,在旋转的速度,握持的稳定性方面都有一定的差距。

3.3 舞伴间磨合时间的差异

中外选手舞伴间的同步性差异主要源于舞伴间磨合时间的差异,研究表明:搭档时间越长,双人配合技术效果越好。双人配合的同步性主要表现在舞蹈表现以及人物的内心情感交流方面,舞者在有默契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完成比赛中的技术动作,时间可以练就好的默契,在力量、速度、节奏上都更加适应彼此。搭档时间2-4年为快速提升期,超过5年,该因素对双人配合技术的影响下降。如前所述,中外选手的舞伴同步性之间相对差异较小,这是由于这五对优秀选手的搭伴时间都在4年以上,已经度过了磨合期,并且在国内的双人舞训练中对舞伴同步性训练相对苛刻[4]。

3.4 训练方式上的差异

国外的训练模式通常以小课为主,一对一的辅导教师能更好地把控舞者的个人风格,身体技术差异,在国外选手的训练过程中更加注重对节奏的训练,善于运用音乐节奏给舞者编排出丰富多样的技术动作,用于展现出他们的超强节奏感及完成动作技术的能力,并且在训练中对双人关系的训练也是极为重视。而目前国内的教学模式通常以大课为主,我国大部分优秀的选手都出自设有体育舞蹈专业的院校,虽也是从小进行训练,但是由于教师技术上限、教学模式的差异、国内外体育舞蹈氛围的差异,导致我国优秀选手与世界顶尖拉丁舞舞者还存有一定差距。

4 WDSF3.0评分规则下提升我国拉丁舞选手恰恰舞双人配合技术的几点思考

如上所述,国内拉丁舞选手恰恰舞的双人配合技术受文化认知差异、身体素质差异、舞伴磨合时间差异、训练方式差异的影响。中外选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如何缩小这种差距,尽快提升国内选手的配合技术水平,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这几个方面。

4.1 提升国内选手对拉丁舞文化的认知,塑造独有的舞蹈风格

一方面,学习拉丁舞相关文化,提高艺术修养。选手进行拉丁舞训练时,不仅仅要学习其技术,还要了解学习拉丁舞的文化,从心底去热爱,了解拉丁舞的来源、文化、故事等,才能在表演过程中更好地融入自己的情感,这会对拉丁舞技术的表现有很大帮助。我们国家的文化博大精深有许多经典的国粹,所以要想在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不仅要了解拉丁舞的文化背景与风格特点,还要渗透属于我们国家独一无二的风土人情。目前已经有不少职业拉丁舞选手的作品中呈现出中国元素,教练员和选手也应该多关注我国文化的精彩之处,让舞蹈元素多元化,这样既保持了拉丁舞的共性同时也彰显出我国文化的个性,相信这样一定会为我国选手在竞赛中加分添彩。另一方面,用谦虚的心态去学习别人的长处,注重交流沟通,密切关注拉丁舞发展的潮流和趋势,只有内部提升与外部学习相结合,做到文化共融共生,才能有效提升国内选手的竞技水平。

4.2 重视国内选手体能方面的训练,缩小与国外选手身体素质上的差异

通过对中外选手恰恰舞的稳定一致性数据分析发现,国外选手旋转360°所需的时间普遍较短,旋转圈数与最大旋转角度大于我国选手,但是中外选手的稳定柔韧性不相上下,从而可以看出我国选手的速度素质与国外选手还有一定差距,身体素质与爆发力有待提升。体育舞蹈比赛是一种运动负荷较强的竞技项目[5]。在恰恰舞竞赛过程中,双人配合技术的五个维度指标均需要选手强大的身体素质作为支撑,我们也发现很多动作技术的失误也源于选手的身体素质达不到能够展现技术动作的要求,所以需要着重培养选手的身体素质,进行适当的力量训练、爆发力训练以及速度训练,从眼神交流、男性引带、女性引带、非接触身体交流、非握持身体交流五个维度制定适宜选手的体能训练计划,从而提升选手的身体素质,由此达到选手的身体素质能够良好的支撑动作技术完成的目的。

4.3 保证我国选手舞伴间的磨合时间,加强双人配合的舞伴同步性

恰恰舞中舞伴高度的同步性需要舞伴间长时间的磨合训练从而达到身体与精神的高度默契,并且搭档时间2-4年为快速提升期,5年之后舞伴间动作的同步性才会不受磨合时期的影响。因此双人配合的时间不能太短,舞伴搭伴时间必须长久且稳定,在训练过程中针对舞伴间的同步性也应设定专项训练,如舞伴间镜面同步练习、呼吸频率练习、眼神交流练习、音乐控制练习等等,在恰恰舞组合中每一个细小的动作都可能降低舞伴间的同步性,所以针对性训练对提升选手的节奏时值同步、动作同步有显著作用。

4.4 优化国内拉丁舞选手的训练方式,发掘最适宜的训练方案

在训练方式方面,我国的拉丁舞教练通常以培养选手的技术能力为主,以致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多为被动接受相关舞蹈技术。因此,优化国内拉丁舞选手的训练方式,应多采用小课的形式,针对每队选手的技术特点和舞蹈风格一对一地进行辅导,最大程度地发掘每队选手身上的闪光点并且放大,最终达到恰恰舞组合的高质量演绎以及双人配合中稳定一致性的持续发展。我国选手在恰恰舞的竞赛过程中双人的身体交流水平相比国外选手还有不足,但由于拉丁舞其特性对选手之间的交流有着高度的要求,因此国内拉丁舞选手的训练中应注重舞伴之间交流的默契程度,基于WDSF评分指标,从眼神交流、男性引带、女性引带、非接触身体交流、非握持身体交流这5方面,对我国拉丁舞选手进行专项训练,在日常训练中形成系统的训练体系。

5 结语

在WDSF3.0评分规则下,通过对中外选手恰恰舞双人配合技术进行分析,发现由于中外选手对拉丁舞背景文化的认识差异,西方选手的动作交流更加开放,国内选手的身体交流相比之下更为收敛含蓄;由于体能训练方式的差异,西方选手的身体素质要强于国内选手,持握更加稳定;中外优秀选手之间搭伴时间均超过4年,舞伴间同步性较为优质;由于训练方式差异,西方选手的核心力量以及稳定一致性强于国内选手。因此,提升国内选手对拉丁舞文化的认知,塑造独有的舞蹈风格;重视国内选手体能方面的训练,缩小与国外选手身体素质上的差异;保证国内选手舞伴间的磨合时间,提升双人配合的舞伴同步性;优化国内拉丁舞选手的训练方式,发掘最适宜的训练方案。并通过对WDSF3.0评分细则的分析,根据国内选手的身体特性制定出适合我国体育舞蹈选手的训练方案,加以长期刻苦的训练,那么在世界体育舞蹈大奖赛中提升我国选手的竞赛水平指日可待。

猜你喜欢
舞伴同步性双人
找舞伴
时滞非线性复杂动态网络的牵引自适应控制同步性
双人面具
——为小提琴与钢琴而作
“声”“生”“升”找舞伴
产品装配中的时间同步性测量技术
“双人运球”乐翻天
三个舞伴
“双人运球”乐翻天
终极股权结构、分析师跟进与股价同步性实证研究
提高变电站基础量测数据时间同步性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