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视角下小学各学科教学与德育的融合实践研究
——以南昌市华安学校为例

2024-01-20 03:07刘姮锦
南昌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课题德育学科

刘姮锦

(南昌市青新小学,江西南昌 330022)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文献的梳理回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1]思想道德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关系到其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德育在个体成长中有着无可替代的价值。”[2]因此,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在相应领域提出了诸多思想观点、理论主张与实践举措。

(一)国外研究现状梳理

1.从德育与学科教学内容的关系来讲,美国教育学家约翰·杜威(John Dewey)认为,学校的智力训练和道德训练之间浑然一体,而我们教育者却自作主张地将其分离,学生获得知识和发展能力之间存在分离,究其原因是一些教育者没有把学校看作其本身就具有社会生活功能的机构。德国教育学家约翰·弗里德里希·赫尔巴特(Johann Friedrich Herbart)则强调,没有任何学习不带有教育性,强调教育始终存在于任何学科的学习过程中,他认为,教学中如果没有德育教育,就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中如果没有教学,就只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即教育学教学。这两位教育界的大师,在许多观点上甚至是最基本的理论立足点“以教师还是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这个问题上都存在一定的分歧,但是在学科教学与教育性上却保持着高度一致性,这不得不证明学科教学与教育之间的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

2.从德育与学科教学的途径来讲,英国分析教育哲学家彼得斯(Richard Stanley Peters)认为,不管你愿意与否,事实上任何一位教师都可以看成是德育教师。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Karl Jaspers)认为,教学应当使教育传递文化的功能和对思想的教育功能融合起来,不能单脚跳行。在新加坡,学校不仅专门设立德育课程,并且把德育贯穿到多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利于各学科教学进行德育渗透。在德国,也十分重视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把德育教育看作一个整体性的工程,强调将德育工作贯穿于各学科教学之中,认为任何课程都应承担德育的任务。

3.从德育与学科教学的特点来讲,西方国家德育渗透的特点是广泛性和潜隐性。广泛性是指各国都注意把德育渗透到各科教学之中,发挥各学科对道德教育的“承载作用”和“渗透作用”。如德国、美国要求每一门学科都要考虑这样的一个问题:要面对哪些道德与伦理问题?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始终不能忘记这个问题,随时可以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潜隐性在西方国家道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中还有另一个概念,即“隐蔽课程”,我国则称之为隐形课程,与“显著课程”相对应。相对于显著课程,隐蔽课程的表现形式不是直截了当地说教,而是在教育过程中似无意却有意地对学生产生影响。在西方国家德育实践中,美国是隐蔽课程的首要代表。

(二)国内研究现状进展

国内道德教育未曾间断过,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德育内容在不断发生着显著的变化,直至20世纪80年代才基本保持稳定。

1.从法律法规的要求来讲,《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1998年)等相关教育法规文件对学科教学中的道德教育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教师依据中小学课程计划的培养目标及各科教学大纲的德育目标,在各科教学中挖掘其中隐含的德育因素,结合知识讲授、智能培养,有目的、有计划、分学科地在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品德教育等方面对学生施加影响,举办能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心理素质等方面的活动。2000年12月1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德育要寓于各学科教学之中,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

2.从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实施主体来讲,著名教育专家朱小蔓认为,要肯定教师在德育活动中的作用,她还提到当下各式各样的价值观纷纷涌现,人们不得不面对“价值森林”,作为教师,究竟向学生传递“什么价值”“谁的价值”和“怎样传递价值”等都是值得思考的,特别是“怎样传递价值”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因为这是关于一个教师最基本教学能力的问题。檀传宝《问题与出路:若干德育问题的调查与专题研究》中有专门的章节研究学校德育工作的参与者,对参与学校德育工作的主体、科任教师的德育工作状况、班主任的德育工作情况进行了详尽的剖析,在对大量的数据进行分析后得出“科任教师参与学校德育工作的人数比例明显低于班主任的人数比例”的结论。

3.从学科渗透德育的原则、方法等方面来讲,王海玲在《立德树人观下的学科渗透德育研究》中提出,在渗透德育时要坚持计划性、系统性、持久性、实用性、趣味性、针对性、有机性、合理性、适度性。杨华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原则》中提出学科德育渗透的“八大原则”,这些原则是在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上与当代社会特点和学生的发展状况综合分析下得出的。范修佳在《学科教学中思维德育渗透探讨》中提出,怎样加强道德教育在各学科教学中的渗透是当前教学改革中亟待解决的一个课题。

4.从课程内容本身对学科渗透德育进行的反思来论述,例如鲁洁在《道德教育的根本作为引导生活的建构》中强调学生的知识和经验的建构对学生德育的重要作用,认为丰富的生活经验是学生接受德育的基础。周波在《新课程文化建设的核心:课程价值观的认同与转换》中认为新课程文化建设的核心就是使核心理念价值得到政府、教师和学生的认同与转换,以实现新课程文化的发展与超越。陈瑄在《深化德育的渗透教育需要重视隐形课程的建设》中强调隐性课程的重要性,并且提出加强隐性课程建设的开发与建设。

5.从道德教育的主体来看,教师是道德教育的主体,学校不仅有专门的德育教师,而且各学科教师都要承担不同程度的道德教育的任务。每一个教师都应该以身作则,主动寻求承担德育职责,教师的教学工作具有主体性、示范性,学生学习特点具有模仿性,教师的教学活动与日常生活行为对学生的影响潜移默化,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班华认为,“成熟的教育者应当自觉地从伦理等更高层次上考虑教学,主动将教学视为道德事业而不仅仅是教书职业”。易连云认为,教书和育人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任何一方面都不能偏废,学校教研中也不应该存在一般学科教师与德育课程教师的区别,每个教师都应该意识到自己肩负着德育职责。

二、研究对象及现实意义

(一)研究对象概况

南昌市华安学校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前身是一个厂办子弟学校,2005年区划调整到青山湖区至今。在青山湖区区委区政府的领导和社会各界关心支持下,学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近几年,学校着力内涵式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提升办学品质。获“江西省劳动教育示范学校”“江西省科普基地”“南昌市课后服务示范学校”等称号。面对时代发展潮流,学校抓住机遇,找准方向,发挥优势,持续改善,不断推进学校发展迈向新的高度,增加新的内涵。

学校内涵式发展的中心目标是人的发展,强调学校不是以学生的知识增长为核心而是以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要关注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尤其是道德品质的发展。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学校根据自身办学特点,以德育为切入口,基于各学科的实施研究,将育人目标与学校学科课程建设紧密结合,整体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成效,丰富学校的发展内涵。

(二)研究现实意义

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的各个环节,形成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不断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长效机制,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3]因此,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适应青少年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深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创新中小学德育课,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引导广大家庭和社会各方面主动配合学校教育,以良好的家庭氛围和社会风气巩固学校教育成果,形成家庭社会与学校携手育人的强大合力。

三、主要研究内容、方法及实施计划

(一)主要研究内容

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内容,落实学科教学德育目标;研究如何在小学学科教学中落实德育,依据教学内容进行有效德育;探索小学学科教学德育渗透的契机、切入点和范围,以及渗透的方法;探究小学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问题的设计。

(二)主要研究方法

文献法:研读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知识,为从事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指导。收集与课题有关的各种资料,了解跟本课题类似的课题研究现状、成果和趋势,研究并撰写如何适时渗透德育教育的策略与方法的论文。行动研究法:以教师共同合作参与、学生实践为主,在专家的指导下,分析寻找问题产生的原因,不断完善教与学的行为,将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内化成为道德行动,寻找科学理论,为教师提供必要的理论和实践依据。调查法:以观察、访谈、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学生的情况,为本课题提供现实依据。观察法:通过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作业完成状况,对知识的掌握及考试成绩等和兄弟学校学生情况对比,为本课题提供现实依据。经验总结法:根据课题研究的目的,把课题研究的成果进行归类总结,然后不断完善,改进课题研究的策略和方法。

(三)研究实施过程

1.准备阶段成果(2020年10月—2021年1月)。(1)加强领导,健全组织机构。确定研究课题,学校成立课题研究小组,课题组成员进行组内分工,明确各自职责。初步制定研究方案,学习理论,填写课题研究申报书,撰写开题报告,进行开题论证。(2)制定课题计划,搜集整理与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组织教师参加培训,更新德育观念、树立德育新理念。(3)理清研究方向,细化工作思路,制定实验方案。进行课题内涵的界定,强调学科教学中应有机、有效地渗透德育,制定开展课题研究的实验方案,细化工作思路,使实验工作有章可循。(4)研究前数据分析。设计编制学生德育情况数据统计表、调查表,进行学科德育渗透现状的调查摸底,拟定实验班开展研究。问卷调查教师对学科中德育渗透内容、形式等的人数进行数据统计。

2.实施阶段成果(2021年1月—2022年7月)。(1)组织教师学习。“走出去,请进来”,构建交流平台。积极组织课题组教师参加本课题的各种教学观摩、学习、参观活动,积极开展课题实验研究。其中,市教科所课题办专家来校作“课题基本思路解析”专题讲座,南昌二十八中教育集团副校长来校进行“匠心育人,从心出发——做个会织网的教育人”的德育专题讲座等为研究工作打开思路和提供路径参考;徐芳芳主任在红谷滩碟子湖学校参加“2021全市中小学(幼)教育科研”培训,为课题研究实践提供了帮助。(2)开设教学课例。每学期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年龄特点、学习能力开设不同年级组不同学科教师的备课沙龙活动;每周分语、数、综三组开展一次教学观摩、研讨活动。研究重点:把德育教育渗透到不同课型中去。2021—2022年度下学期起,将课题研究在全校铺开,开设各学科与德育融合教学课例。把德育融合纳入教学计划,指导教师在设计德育融合课例时,明确德育目标,探究融合策略,注重学生德育发展性评价。(3)开展研究活动。每月一次课题小组成员研讨会,研究各学科教学与德育渗透的途径与方法,使各种途径与德育渗透内容的方法形成整体,提高德育实效性。其一,开展德育主题班会。通过开展主题班会等形式,使德育目标不知不觉地深入学生的内心,让学生受到润物无声的道德人格教育。其二,开展德育成果展示。通过评选“织梦少年”等方式,使德育深入学生心中,建立科学化的德育评价体系。其三,开展德育教研活动。由各学科组发挥整体力量开展教研活动,结合学科知识结构,确定配套德育的主题以及细化的德育内容,把德育内容与学科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建立系统化的学科德育。其四,及时收集发掘、提炼包装研究成果,及时在学术报刊公开发表研究论文等。

3.总结阶段成果(2022年6月—2022年3月)。(1)在原研究基础上,各学科进行德育渗透有效性的深入研究,把德育渗透的多种方法与小学各学科具体教学内容结合起来。(2)收集教师实验论文、学生问卷调查。(3)本阶段结束时,整理一本学科德育渗透教案集和论文汇编,总结与推广。(4)完成研究资料的整理,对策略进行总结、归纳。提炼成果,完成结题报告的撰写。(5)研究成果的及时推广,巩固成果,并做好后续工作。

四、研究成果及现实反思

(一)主要研究成果

1.学校层面。一是通过对课题的深入研究与推广实践,打开了学校德育工作的新局面,全校各学科掀起了渗透德育的热潮。二是形成良好校风、班风。充分利用德育的各种途径和方法使同学们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陶冶了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培养了学生规范的日常行为,提高了学生自理、自学、自治、自律、自强的能力。三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改变了以前重智轻德现象,真正让德育教育落到了实处,也避免了小学学科德育标签化,将德育渗透于小学各科教学。在研究中,德育在小学各科教学中有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德育的内容丰富多彩,德育的途径也避免了单一的弊端,呈现出了多样化、生活化、生动性等特点。四是推动学校德育科研工作的展开。通过落实德育建设,构建良好的德育体系和扎实的德育科研实践,我们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学生的德育在小学各学科中的有机渗透,进一步明确了德育保障机制。开展德育活动,营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进一步加强了德育科学研究,使学校德育工作逐步走上了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的道路,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2.教师层面。一是通过该实验课题的展开,学校教师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有了一个较为正确的认识,把学生的德育工作提到了一个更高的高度,教师能够对学生进行耐心的教育,体罚和变相体罚的现象不再在校园内出现了,取而代之的是师生间和谐亲密的师生情。二是学校涌现出一批关心学生成长和身心发展的好教师,通过评选,评出“织梦教师”六名。他们能积极在课堂与社会实践活动中挖掘资源,渗透德育。三是在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师关注课堂实效,充分挖掘国家课程中的各类课程的德育元素,在落实课程基本要求的同时,合理整合德育目标,发挥课堂教学在育人中的主渠道作用,教育教学水平日益精进,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得佳绩。

3.学生层面。一是通过该课题的深入研究,学校内学生严重的违纪现象明显减少了,学生能够和睦相处、爱护校园环境,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校风得到根本性扭转,学生能够做到进入教学楼内自觉排队。学生的学习习惯与态度也得到了根本性改善,自觉学习的学生明显增多了,形成了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的良好学习风气。二是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于2021年3月和2022年5月对四、五、六年级的学生进行了两次专门问卷调查。共下发问卷120份,回收120份,问卷从爱国主义、日常行为、父母影响、亲情关系、生命感恩等方面设计了30个题目,大致归为爱国主义教育、日常行为、父母影响等几个方面,具体调查结果显示如表1所示:

表1 南昌市华安学校学生德育教学实践成效提升数据对照表

上述调查结果可见,经过课题组及参与实践的教师的共同努力,学生基本养成了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大多数学生都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4.理论层面。一是课题组成员在实验中注重理论知识的梳理和实际教学经验的积累,把自己在教学中的体会写成教学论文,供全校教师学习交流,达到了共同提高、一起进步的目的。二是在课题研究中注重将课堂案例总结成课例展示,以推广学校“各学科渗透德育”的成果。三是形成成果汇编,如论文集《南昌市华安学校立德树人视角下小学各学科教学与德育的融合实践策略研究》等。

(二)现实反思

在两年的课题研究中,我们将知识的传授与德育渗透较好地融合在一起,育人效果显著。德育渗透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插上了理想的翅膀,学生则借此翱翔于知识的天空中,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但同时,我们也发现将“小学各学科教学与德育的融合”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需要分阶段分步骤循序渐进地实施。严格来说,是一个特色德育课程体系化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仅需要课堂实施,更需要主动对接社会。“回归教育本质的素质教育纵深行走,必须关注学生完整的生活场域,着力生命素养的培养,既需要学校放大学校教育主体力量,也离不开家长和社会力量共融共育。”[4]为此,我们存在两个方面的困惑:一是学校教学压力大,德育工作基本上是按部就班进行,没有时间去“主动”对接社会;二是怎样主动对接社会。

面对这样的困惑,我们积极寻找实践途径,认为下一步可以从“两个联系”和“两个结合”来深化研究:“两个联系”是德育与诸育的融合与社会生活相联系,德育与主题教育活动的融合与社会生活相联系;“两个结合”是单一学科德育逐步向多学科结合的协同教学发展,学科德育与德育主题教育活动相结合,这样才能逐步实现真正的知行合一。

制度文化建设和评价体系建设是德育工作追求长效性和实效性的保障。2017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其中特别指出,学校“要健全立德树人系统化落实机制”。我们充分认识到,探索并在学校形成一种新的制度框架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

通过本项课题研究,我们坚定了将德育实践融入学科教学中的信心,学科教师通过学习内容的挖掘和教学方法的开拓,可以充分发挥学科教学的育人作用。我们要形成自觉的教育行为,拓展学科教学与德育的融合空间,让德育渗透走进学生的内心,并在前进的道路上时时总结、时时创新,让青年一代成长为习近平总书记所希望的“中华民族的参天大树”[5]。

猜你喜欢
课题德育学科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学科新书导览】
《中国德育》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第一次写课题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超学科”来啦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