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与哲学创新
——2023年“东三省”哲学高峰论坛综述

2024-01-22 15:13
关键词:东三省中国式哲学

彭 浩

(辽宁大学哲学院,辽宁 沈阳 110136)

2023 年8 月3 日至4 日,由辽宁大学哲学院、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黑龙江大学哲学院、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共同主办,辽宁大学哲学院具体承办的2023年“东三省”哲学高峰论坛在辽宁省兴城市召开。来自大连海事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大连医科大学、东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黑龙江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吉林大学、辽宁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辽宁科技大学、内蒙古大学、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沈阳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天津大学、天津理工大学、西南大学、浙江大学、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和《理论探讨》杂志社、《江海学刊》杂志社、《浙江社会科学》杂志社等高校、科研院所、学术期刊杂志社的专家学者,以及本硕博学生共有百余人参加了此次学术论坛。

本次论坛以“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与哲学创新”为主题,与会学者围绕“东北地区哲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中国式现代化哲学话语体系的当代建构”“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与哲学中的现代性理论”“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未来发展”等话题展开研讨。

一、东北地区哲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东北地区的哲学研究具有深厚的历史传统和鲜明的地域特色。追忆往昔,刘丹岩、高清海教授秉持独立思考、实事求是的精神,对苏联模式的哲学教科书体系进行了深入的反思与批判,引领了国内哲学教学观念的变革;金景芳、邹化政教授作为中哲与西哲领域的权威,以宽广的学科视野与兼收并蓄的治学态度推动了“中西马”哲学的互鉴交流;郭国勋教授的应用哲学研究与张奎良教授的人学研究则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体验与逻辑相统一、观照现实的学术理念。多年来在前辈的引领下,东北各高校哲学院系薪火传承,辛勤耕耘,携手共建,立足于时代与实践,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论成果,为东北乃至全国哲学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思想资源和方向指引。

黑龙江大学丁立群教授认为,东北哲学研究能够认识到哲学理论建立在生活世界的基础上,目的是解决生活世界存在的疑难困境,进而通过发掘哲学史资源,站在哲学史的前沿去分析哲学问题,创造哲学理论,将哲学研究同社会现实联系在一起,为生活世界提供价值支撑。这种“哲学史研究和哲学理论研究结合”“形而上和形而下结合”“哲学和现实结合”的研究特色值得东北哲学工作者继承和发扬。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未来发展,丁教授认为,中国式现代化要重构现代化的普遍本质,造就现代化的理想形态,这既要克服西方现代化的绝对性,又要避免陷入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相对主义倾向,进而实现对以上两种现代化的超越。

吉林大学王天成教授重点阐发了东北哲学研究关注现实的传统,指出部分学者受西方哲学思维范式的影响,侧重于抽象的概念界定与逻辑推演,缺乏对经验事实的关注。哲学研究应认识到哲学源于生活世界,建立在实践之上。因而哲学工作者不能停留在理想的、抽象的推论中,要在对科学世界、哲学世界与生活世界关系的反思中,在应然与实然的矛盾中把握作为时代精神精华的哲学。经典哲学概念,如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的“意识”、马克思《资本论》中的“商品”都包含理想和现实矛盾的对立统一。中国近百年的历史证明,在抽象中定义并推导出的自由、平等、民主等理念在政治实践中难以施行。当代哲学概念的诠释、哲学理论的发展要适应中国式现代化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深化。

辽宁大学吕梁山教授认为,东北哲学研究在诠释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时能够主动寻求理想与现实的统一。中国式现代化是当代共产主义事业的实践路径与具体方略,是远大理想与社会现实的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历程揭示了追求共产主义理想必须基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共产主义事业需要长期艰苦的奋斗。其过程既不能因为艰难挫折而放弃,也不能脱离当前社会发展阶段而急于求成。我国40余年改革开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印证了立足现实、追求理想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当下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哲学学科的发展也要寻求理想与现实的平衡与统一。

东北师范大学胡海波教授回顾了金景芳、高清海两位先生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引入《周易》辩证法思想研究的治学往事,指出东北哲学研究注重学科间的交流互鉴,尤其在促进“中西马”哲学会通方面进行了不懈的努力。胡教授认为,长期以来“打通中西马”是哲学界的一道历史性难题,随着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深入,融通“中西马”哲学已经成为时代性问题与实践性问题,需要学界作出回应。当下的哲学工作者应学习前辈的开拓精神,坚持开放的学术态度,主动打破壁垒,通过多元化的学术研究,推动哲学的发展和创新;在研究中以“中西马”为思想前提、思想基础、思想资源,解决社会所面临的问题,以主体态度对待“中西马”哲学的思想、文化及其精神;在学术研究与学术队伍发展建设中要保持学科的多样性,在交流合作中自然产生融通“中西马”哲学的新观念、新思维、新态度。

二、中国式现代化哲学话语体系的当代建构

中国式现代化哲学话语体系的建构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思想升华与理论创新,是对中国发展道路和发展经验的哲学反思。长期以来,伴随着西方现代化的推进与资本的全球扩张,西方哲学话语体系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对世界政治、经济、文化产生广泛的影响,深刻参与到国际社会价值观念的形成与伦理准则的制定中。自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华民族用几十年时间完成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才完成的工业化成就,开创了一条契合共产主义理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新型现代化之路。然而不可忽视的是,“中国在话语权意识、话语体系建构上并未取得可与现代化建设成就等量齐观的成果和地位”。①刘同舫:《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塑造大国新形象》,《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10月21日第2版。哲学学科需要聚焦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在学科框架、概念范畴、研究方法等方面突破西方中心主义的一元现代化话语体系,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与全人类共同价值,着眼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哲学话语体系。

中国式现代化哲学话语体系建构要破除现代化等同于西方化的思想藩篱,冲破西方现代化话语体系的障碍,避免“削中国实践之足,适西方理论之履”。江苏省社会科学院赵涛研究员认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未来发展要实现一种真正的理论自觉,不能按照西方标准的思维定式来衡量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话语体系;要改变过去以西学为体的倾向,走出西方理论的阴影,从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各个学科去激活中华文化资源、发掘文化动能、弘扬中国精神,在历史总结与当代实践中提炼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概念体系;我们要以未来为思考的坐标和原点,增强理论研究的内驱力,强化哲学研究的危机意识和前瞻眼光,秉持慎终追远的态度,行乎所当行,止乎所当止,以多元对等的网状思维模式去多方面吸收中西古今资源,在交流与对话中实现理论创造与体系建构。东北师范大学程彪教授认为,在西方话语体系中“国家”与“社会”是二元对立关系,以个体为基础的社群与国家之间存在矛盾张力,因此需要通过分权制衡、多中心治理等方式维系二元结构的平衡与稳定。他提出,我国“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的五分方式超越了“国家——社会”二分法的抽象表述,是基于我国社会结构、发展阶段对广义“社会”概念多层次、多视角的解读,有助于通过有机整体思维促成国家与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建构中国式现代化哲学话语体系。

中国式现代化哲学话语体系建构要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使中华文明在体现自身独特样态的同时,也绽放出具有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光辉。大连医科大学于泉蛟教授指出应从三个角度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哲学话语体系建构。首先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面对着以西方为主导,带有普遍性、一般性的现代化逻辑,一方面要吸收包括西方在内世界各文明现代化历程中的优秀成果,另一方面在此基础上要开辟出具有鲜明中国符号、中国色彩的现代化哲学话语体系。其次是传统和现代的辩证关系。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要正确把握历史惯性,将传统的思维方式、文化资源转化为现代化实践与理论突破的动力。最后是物本和人本的辩证关系。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商业价值为导向,消费主义盛行等现象凸显,如何坚持以人为本,在现代化历程中将自由、平等、公正等价值观念落实,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深化,同样值得关注。辽宁大学王晓红教授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哲学理论的建构要面对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以实践为检验标准,破除教条主义,广泛借鉴中西古今资源,不断生成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理论、方案,同时要将自身现代化道路置于整个人类文明进程之中,着眼于全人类共同价值,为不同国家、民族、文明提供有益经验。黑龙江大学罗跃军教授认为,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是以追求个人正义与城邦正义的统一为目标建构应然的理想城邦,而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是依据人口规模、疆域、民族禀赋、社会分工等建构实然城邦。研究两者的联系与分歧对如何认识哲学话语体系建构中“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行为”“理性与传统”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基,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对中国式现代化哲学话语体系建构具有重要意义。辽宁大学李勇教授指出,习近平总书记以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五个关键词对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作出系统、精准的总结提炼。在本体诠释学看来,中华文明的“五性”根源于中国早期文明的本体宇宙意识。早熟的农业文明孕育了中国文明的本体宇宙意识,集中体现在易学内外并重的“观物取象”之道。《周易》没有把宇宙人生的变化体验为苦业意识,走向内在性的解脱之路,也没有体验为悲剧意识,走向外在斗争之路,更没有体验为恐怖意识,走向皈依至上神的外在超越之路,而是在忧患意识下走向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内外和合之道。这种本体宇宙意识形成了中国文化海纳百川、和而不同的精神,具有根源、开放、整体、动态、和谐的特征,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根源于此。东北大学朱春艳教授认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发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传统价值观念,走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现代化道路,超越了西方野蛮掠夺、殖民扩张的现代化路径,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形态,开创了现代文明的更高阶段。辽宁大学郭忠义教授认为,中国知行合一的实用理性思维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具有重要影响,推动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这体现出中华民族在悠久历史中所形成的思维模式、行为方式与价值观念,正以隐形存在的形式为中国式现代化塑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巨大的文化动能与理论根基。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杨秋生教授强调在中华文明视域下构建中国式现代化哲学话语体系的必要性,要发掘提炼中国传统哲学的理论内涵与精神标识,用民为邦本、天人合一、为政以德等传统概念来阐发现代性理论,彰显中华民族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从而形成广泛的文化认同。

三、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与哲学中的现代性理论

“现代性”作为一个哲学范畴,是“从哲学的高度审视文明变迁的现代结果,着眼于从传统与现代的对比上,抽象出现代化过程的本质特征,着眼于从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上把握现代化社会的属性,把握‘现代’应有的时代意识与精神”。①陈嘉明:《“现代性”与“现代化”》,《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伴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现代性”问题受到中国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一方面,中国在短时期内实现了从封建专制政体到人民民主政权,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从自然经济到计划经济、市场经济的现代化转变,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另一方面,当代中国民众在高速现代化的进程中也不可避免地被现代性浪潮所裹挟,受到资本异化、科技创新、全球化、互联网等现代性要素的叠加冲击,面临新的压力与挑战。

现代化社会中,在全球化、信息化的背景下,个体直接或间接参与生产的商品、提供的信息、表达的意见可以突破空间的限制,产生广泛的影响,使人们在生产活动、信息交流中的联系空前紧密。与此同时,在工业化、城市化的冲击下,基于宗族血缘、地域文化的传统关系逐渐解体,人与人的现实互动减少,个人趋于“原子化”,与他人、社会的情感联系被割裂,疏离感、陌生感和孤独感在社会蔓延,乃至社恐、抑郁和独身主义的现象正在增加。吉林大学韩志伟教授结合安东尼·吉登斯的《现代性的后果》一书,反思了现代化社会中“思”与“行”的关系,认为现代性作为一种社会生活和组织模式使得主体对于世界认识的本身促成了世界的不稳定性与多变性。思想与行为恒常地相互反馈和影响是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无法回避的问题。现代社会的特征是持续的“自反性”,人们不断地反思和质疑传统的知识和信仰,寻求新的理解和解释,而在这个过程中,传统的社会形态和价值观念被打破,形成了一种“后传统”的社会状态。现代性中的个体不仅是社会行动的主体,也是自我建构的主体,这种自我建构的过程对个体与社会有着深远、持续的影响。内蒙古大学潘兆云副教授考察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多重“自由”意蕴,他认为:首先,中国式现代化要求不断地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并因应生产力的变化调整生产关系。这必然会带来生产力的“自由”和生产关系的“自由”。其次,从古今之争的视野看,中国式现代化在推动中华古老文明由古代走向现代的过程中,会体现在对政治秩序、社会秩序和人的心性秩序的变化上。从根本上而言,这是对人的自由的实现。最后,中国式现代化还涉及对“物”和“自然”的解放,贯彻新发展理念就是要将物和自然从其被“奴役”和被“压榨”的状态中解放出来,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达到让物和自然任其涌流、任其生长的状态,最终达到天人合一。这种状态归根到底是人的自由和自然的自由的统一。厘清“自由”的多重意蕴对认识当代中国现代性的表现形式,从实践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变革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与此同时在日新月异的社会中,主体在面对不断生成、演变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社会关系时也产生了迷茫与焦虑。为此,我们应重新审视现代性,重视现代化进程中的人文向度。辽宁大学叔贵峰教授指出,提高生产力、发展经济既是现代化的标志,也是进一步建设现代化的基础,因此作为后发现代化国家,中国较为注重推进物质层面的现代性,包括基础设施建设、科学技术创新等。然而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也要关注外在性与内在性的统一,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结合,即在推动物质文明发展的同时,还要实现法律、道德、艺术、信仰等人文观念的现代性转向,走出一条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兼具发展效率与公平正义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黑龙江大学李昕桐教授提出,应谨防现代化社会中个人主义、物质至上以及“丛林法则”等对价值、道德的消解,避免文化的工具化、同质化倾向。中国式现代化实践要注重“中国式”的文化价值维度,发挥文化作为人的主体性意识的能动性,思考如何通过融合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文化、西方文化来诠释文化价值认同的合理性基础,在实践中探索文化价值,塑造中国式现代化文化精神,凝聚价值共识,“使之成为社会运行的内在自我意识,为人的存在提供新的安身立命的精神支撑”。①李昕桐:《中国诠释学构建的落脚点:文化实践》,《内蒙古社会科学》2023年第3期。

“资本是现代世界的本质根据之一,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现代世界乃是以资本为原则的世界。所谓现代文明,初始地说来并且本质上重要地说来,是由资本为其奠定基础、并为其制订方向的。”②吴晓明:《论马克思对现代性的双重批判》,《学术月刊》2006年第2期。资本所导致的劳动产品异化、生产活动异化、人的类本质异化、人与人关系异化,在当代广泛存在,我们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对此进行认识、反思和批判。内蒙古大学景剑峰教授通过考察马克思经典著作中“无”的范畴,指出:本体论层面上,马克思对于“无”(Nichts)或“非存在物”(Unwesen)的论述揭示出非对象性的唯灵论本体的虚无性,批判了一切形而上学本体论;实践论层面,马克思阐明了“无”乃是中介变为上帝这一异化过程的结果,没有真实的对象的“无”不可能具有“创造性”,“无中生有”的假象掩盖了现实的“否定性”,即对象性活动——实践。因此,通过生产、劳动方式以及劳动自由完成对主体、对社会、对共同体自身之“无”的反复扬弃和超越是改变世界的重要途径和方式,也是超越资本现代性的重要路径。沈阳师范大学刘聪教授认为,“审美资本主义”以“审美”形塑资本活动,是文化工业的高级版本,更是西方新的意识形态话语,表征为一个以审美性、趣味性和符号性为特质,以审美体验促成消费欲望升级,从而谋求无限利润的景观社会。为此,我们应考察审美、经济与社会的内在关联,辩证摒弃审美资本主义的弊端,关注审美活动中的伦理价值与文化价值。在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提炼审美的时代精神、民族特色,在审美价值层面开启自我理解、自我建构。在审美精神与消费社会相生相辅中推动审美经济发展,通过审美生产、审美消费、审美创新实现对社会生活的高质提升,借助艺术“共通感”促动人性本质走向自由解放。

四、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未来发展

人类命运共同体继承发展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下一家’,‘和而不同’的理念及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中华文明自古以来便崇尚‘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并行共生精神,倡导和平、合作、共赢的相处方式。这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形成提供了深厚的本土文化积淀。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批判了资本主义‘虚幻的共同体’,提出‘真正的共同体’是超越阶级国家,以实现人的解放,自由全面发展为前提的‘自由人的联合体’。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理论依据与价值指引。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结合当前社会发展阶段与国际形势,对中国传统精神的现代化表达与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当代诠释。”①王雅、彭浩:《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内在理路》,《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5期。如何以哲学视角阐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层思想基础,推动人们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自觉认同和实践动力,是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哲学研究的重要理论与现实课题。

吉林大学邴正教授提出,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发展,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历史已经充分证明中国在兼容并蓄世界各文明发展经验、技术和文化方面的博大胸怀和融合潜力。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社会发展呈现出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的时代特征。中国式现代化不是“闭门造车”“韬光养晦”,而是与各民族、国家、文明一道共同铸就人类的光辉未来。“中国的多元社会结构和多元文化精神,是我们在全球化时代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社会文化基础,也是我们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社会文化基础。”②邴正:《社会文化结构特点与中国道路选择》,《江海学刊》2020年第2期。我们需要重新思考中国的文化、哲学和世界的文化、哲学及其与全球化的关系,发掘“中西马”哲学的思想资源,适应现代信息化时代的变革,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进而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完成对传统西方现代化模式的超越,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提供中国方案。

西南大学黄其洪教授认为,当今世界泛滥的虚无主义与相对主义,拜金主义与个人主义,乃至恐怖主义与文明的冲突,都源于主体性原则和实体理性的分裂,感性与理性的冲突所造成的碎片化生存和主体性淹没。因此形而上学的重建具有必要性与紧迫性,是哲学工作者要直面的问题,为此要从四个方面着手:其一是反思自黑格尔以来,现象学、分析哲学等流派对思辨概念的消解,通过概念与概念之间内在的、必然的推演,重新确立思辨概念的合法性,筑牢形而上学的根基;其二是深入挖掘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将儒家哲学的情感维度与西方理性主义传统相融合,在文明互鉴中建立情感和理性统一的、兼具中西哲学精神特质的实体;其三是整合程序正义、差异原则、契约精神、法治精神、平等精神等要素,重建在自由主义冲击下的伦理共同体,在现实层面达至实体与主体的统一;其四是将重建形而上学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结合在一起,与世界各文明一道确立具有人类文明原初本真内涵的实体性原则,制约主体性的狂妄,应对全球性危机。

吉林大学吴宏政教授从历史哲学的角度探讨人类是否能以理性、稳定、安全的方式“永久生存”。人类文明在取得现代化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如核污染、核战争威胁、恐怖主义、经济危机、医疗卫生危机等严峻挑战,乃至在极端的科技异化与非理性决策下,人类具有在短期毁灭自身的能力。中国在现代化历程中始终坚持和平发展原则,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全球治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的稳定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世界联系日益紧密的今天,每个个体、民族、国家都构成了彼此与人类文明通向未来的桥梁,为此要尊重各方的利益诉求、文化传统、价值观念,摒弃零和思维与强权政治,超越“西方中心论”和“文明冲突论”。在文明互鉴与合作共赢的基础上重新确立国际社会的对话关系和“契约精神”,共同应对风险,共享发展机遇,共建美好未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在寻求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与可持续的生存方式、发展路径,为构建“永久生存”的世界历史存在论基础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五、结语

与会学者立足于时代和实践,考察社会变迁,明晰发展脉络,深入阐发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价值与实践路径,其中既有对哲学经典问题的深入阐发,也有对现实问题的关切。总体而言,此次研讨会侧重于运用哲学理论观照生活世界,通过跨学科、多维度研究,融合“中西马”哲学思想,建构兼具中华民族特色和人类普遍性内涵的当代哲学话语体系与人类文明新形态,阐发人类命运共同体意涵。这体现出伴随着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哲学学科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梳理哲学史、考察经典著作的基础上,推动理论创新,建构基于文化主体性的中国自主的哲学知识体系。哲学工作者因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不同历史时期的需要,对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阐发,促进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相互渗透融合,主动回应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

猜你喜欢
东三省中国式哲学
中国式民主
菱的哲学
东三省原煤产量持续下降
东三省投资环境讨论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东三省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中国式失败
清末东三省陆军讲武堂创办时间与创办者诸家观点辩证
晾衣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