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掉”的语义演变及语法化进程*

2024-01-24 07:07张晨雅
关键词:国家语委古代汉语义项

高 军,张晨雅

(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上海 200093)

一、引 言

语法化是指“语言中意义实在的词转化为无实在意义、表语法功能成分这样一种过程或现象,中国传统的语言学称之为‘实词虚化’”[1]。语法化的过程是词义由具体到抽象的演变过程,“技术层面上语法化主要有四个相互关联的机制:去语义化(desemanticization)或语义淡化(semantic bleach‐ing)、扩展(extension)或语境泛化(context gener‐alization)、去范畴化(decategorialization)和弱化(erosion)或语音缩减(phonetic reduction)”[2]。以汉字“掉”为例:

(1)走这两步道就掉一斤?(温树林《顶风》)

(2)舍人小小年纪,倒会掉谎。(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

(3)一开口,那泪水就成串地往下掉。(章贵生《危石》)

(4)大伙都走,他一人掉了队。(新凤霞《皇帝出操》)

(5)这座山的凶凶大火,就这样灭掉了。(巴图宝音《伦坤保》)

(6)只见草地里掉掉地响,衙内用五轮八光左右两点神水,则看了一看,喝声采,从草里走出一只乾红兔儿来。(明·冯梦龙《警世通言》)

“掉”历经语义淡化和语境泛化,可用于指事物的消减,如例(1);撒谎,如例(2);落下,如例(3);以及落在后面,如例(4)。同时,“掉”也逐渐去范畴化,表示“完成”,如例(5)。此外,其语音在一定语境中失去重音,有所弱化,如例(6)。

关于“掉”,学界主要聚焦在“V 掉”结构中虚化结果补语“掉”的研究。①参看朴奎荣《谈“V 掉”中“掉”的意义》,《汉语学习》,2000 年第10 期,第12-14 页。王景荣《乌鲁木齐方言动词/形容词后的“掉”》,《语言与翻译》,2006年第1期,第36-39页。刘焱《“V掉”的语义类型与“掉”的虚化》,《中国语文》,2007第2期,第133-143 页。徐时仪《“掉”的词义衍变递嬗探微》,《语言研究》,2007 年第4 期,第57-61 页。郑伟娜《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看“掉”的多义及虚化现象》,《汉语学习》,2014年第2期,第105-112页。但是,这些研究大多着重共时层面上的语义分析,历时性的语义演变分析略显不足,而且研究方法主要以定性为主,定量研究尚不多见。有鉴于此,本文拟从国家语委古籍语料库和国家语委现代汉语通用平衡语料库中提取数据,定量和定性探讨“掉”的语义演变轨迹,从历时的视角考察其语法化进程。

二、“掉”的语义演变

国家语委古籍语料库和国家语委现代汉语通用平衡语料库容量均约为7 000 万字,前者包含自周至清各朝代的文本语料,历时特征鲜明;后者涵盖“五四运动”以来的汉语语料,选材类别广泛,时间跨度大。两个语料库的语料平衡性较为合理,且各类语料在语料库中所占比例较为科学,可真实反映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在文字、词汇、语法、语义等方面的全貌。

我们首先从国家语委古籍语料库中以模糊匹配的查询模式检索含有“掉”的用例并分析其语义,统计“掉”在古代汉语各个时期的使用频次以及各义项的使用频次;然后在国家语委现代汉语通用平衡语料库中重复上述操作步骤。

(一)“掉”在古代汉语中的语义演变

从表1可以看到,“掉”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共有8 例,到隋唐五代开始迅速猛增,达164例,这种增长趋势一直持续到清代(251例)。

表1 “掉”在古代汉语中的使用频次统计

语料分析结果显示,“掉”的语法化现象首次出现于宋代。因此,我们以宋代为分界,划分成春秋战国至隋唐五代以及宋代至清代两个阶段,分析“掉”的语义演变及使用频次。

表2显示,春秋战国至隋唐五代时期“掉”的主要义项是“摇摆”(143 例)。其中,春秋战国时期“掉”有两个义项,其一为“摇摆”,也引申为“卖弄、炫耀”;其二为“整理”。例如:

表2 春秋战国至隋唐五代“掉”的各义项使用频次统计

(7)鸿蒙拊脾雀跃掉头。(战国·庄子《在宥》)

(8)故政在私家而弗能取,重人掉权而弗能止,赏加无功而弗能夺,法废不奉而弗。(战国·鹖冠子《鹖冠子》)

(9)乐伯曰:“吾闻致师者,左射以菆,代御执辔,御下两马,掉鞅而还。”(左丘明《春秋左传》)

例(7)中的“掉”意为摇摆,指摇头;而例(8)中的“掉”则为卖弄(权术),为摇摆的引申义。例(9)中,“掉”的意义是整理,表现出悠闲的样子。

到了汉代,“掉”出现了“回转”义,如例(10)。此外,“掉”可作为专有名词使用,如例(11)中的“掉羽”指上古时代《羽舞》,意为舞者持鸟羽而舞;还可作为通假字,如例(12)中的“掉”通“踔”,表示跳跃。需指出的是,在汉代的20 条用例中,有1 例为生僻字,没有实际意义,我们将之归为“其他”类别。其他时期的这种情况也做同样归类。

(10)于是命群臣,齐法服,整灵舆,乃抚翠凤之驾,六先景之乘,掉奔星之流旃。(东汉·班固《汉书·扬雄传》)

(11)目观掉羽、武象之乐。(西汉·刘安《淮南子·原道训》)

(12)捷垂条,掉希间,牢落陆离,烂温远迁。(东汉·班固《汉书·司马相如传》)

魏晋六朝时期的30 个用例仍以“摇摆”义为主,但也作为通假字出现,通“踔”。到了隋唐五代,“掉”的使用范围和频次显著增加,达到164 个用例,同时增添了5个新的义项,分别为“遗失”(例13)、“落下”(例14,引申为“脱下”)、“对换”(例15)、“划船”(例16)以及专指佛家用语“掉举”,意为放纵身、口、意三业(例17)。

(13)割断繁华掉却荣,便从初得是长生。(唐·吕岩《七言》)

(14)麻衣未掉浑身雪,皂盖难遮满面尘。(唐·李山甫《下第卧疾卢员外召游曲江》)

(15)偷入雷电室,輷輘掉狂车。(唐·韩愈《读东方朔杂事》)

(16)笙歌只解闹花天,谁是敲冰掉小船。(唐·殷尧藩《夜过洞庭》)

(17)一者身掉,身好游走,诸杂戏谑,坐暂不安。(隋·天台山修禅寺沙门智觊述《小止观》)

由此可见,“掉”的义项从春秋战国到隋唐五代逐渐增加,隋唐五代时期最为丰富,有10 个义项,说明“掉”的语境呈泛化趋势,但“掉”在这个阶段一直作为实义动词使用,未出现语法化现象。

表3呈现了宋至清代“掉”的各义项使用频次。在宋代,“掉”的主要义项仍是“摇摆”,达60 次,接近同时期各义项使用总频次的一半。该时期还增加了新的义项,包括:“减损”(例18);和“料”搭配,演变成一个联绵词“料掉”,表示“没有联系,距离很远”(例19);用作通假字,通“吊”,表示悬挂(例20)。“掉”在宋代首次出现语法化现象,用在动词后面表示“完成”,如例(21)。此外,该时期的“掉”有三种用法较为特别,一是“掉”和“料”搭配,作联绵词使用(例19),例(22)可看成是例(19)的引申义,表示“差别迥异”;二是和“讦”搭配,表示用言语攻击某人(例23);三是表示“拿、持”义(例24)。

表3 宋代至清代“掉”的各义项使用频次统计

(18)当时欲修,后来精力衰,那个工夫大,后掉了。(南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

(19)灵峰与少室,料掉不相干。(宋·释普济《五灯会元》)

(20)斩首掉国门,蹴踏五藏行。(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

(21)盖他狂也是做得个狂底人成,不是做得一上,又放掉了。(南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

(22)省要眼目定动料料掉掉。(南宋·赜藏主编集《古尊宿语录》)

(23)蔡人习伪恶,相掉讦,犷戾有夷貊风。(北宋·宋祁,欧阳修等《新唐书·韦景骏传》)

(24)掉棒打月,隔靴爬痒,有甚交涉。(南宋·无门慧开禅师《禅宗无门关》)

到了元明时期,“掉”的使用频次比宋代有了较明显的发展,义项更为丰富,语法化现象也更为突出。其中,使用频次最高的义项是“落下”和“遗失”,各为85 例和56 例;其次为表示“完成”,有40例;而曾为主要义项的“摇摆”义降为25例。此外,“掉”新增了3 个义项,一为“端洗(茶具等)”(例25);二为“撒谎”(例26),表示带有贬义色彩的“说”;三为拟声,即“掉掉地响”,如例(6)。此为语音弱化的表现,但该用法比较罕见,我们的语料中仅此1 例。在其他类的用法中,“掉”还同“调”,表示“调开,调到另一处所”(例27);也被读作“nuo”,表示“持拿”,如“掉枪上马”(例28)。

(25)陶铁僧道:“从小里随先老底便在员外宅里掉茶盏、抹托子。”(明·冯梦龙《警世通言》)

(26)小舍欣然道:“老龙自来不掉谎的。”(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

(27)我们两个胆怯了,把新人掉与徐达。(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

(28)花荣披挂,拴束了弓箭,掉枪上马,带了三五十名军汉。(元末明初·施耐庵《水浒传》)

到了清代,“掉”的语义呈缩小趋势,不再有“减损”、表“拟声”和“端洗”之义。使用最频繁的两个义项是“落下”和表示“完成”,频次分别为79和75,说明“掉”的语法化程度在清代进一步增强。

综上,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掉”的语义逐渐丰富,宋代初显语法化的端倪,但使用最频繁的义项仍是“摇摆”;元明时期,“掉”的语法化较为显著,但表“完成”的使用频次超过了本义“摇摆”;到了清代,本义“摇摆”继续处于弱势,相反,“落下”和表“完成”义的使用频次大幅增加。

为考察“掉”的语义全貌,我们统计了“掉”在古代汉语中的各义项使用频次,如图1 所示。“掉”在古代汉语中共有15 个义项,其中主要义项有4个,频次从高到低依次为“摇摆”“落下”、表示“完成”和“遗失”。从使用频次而言,912个用例中,仅116个作为助词表示“完成”义,说明“掉”在古代汉语中的语法化还不够彻底。

图1 “掉”在古代汉语中的各义项使用频次

(二)“掉”在现代汉语中的语义演变

国家语委现代汉语通用平衡语料库中检索到的“掉”共2 793 个用例,各义项使用频次如图2分布。

图2 “掉”在现代汉语中的各义项使用频次

与古代汉语相比,“掉”在现代汉语中的义项显著减少。现代汉语中,表示“完成”义的用例最多,为1 822 例,其次是“落下”(479 例)和“遗失”(214 例)。本义“摇摆”则进一步削弱,仅为29 例,且多出现在“掉以轻心”(20 例)和“尾大不掉”(4例)等成语中;而“撒谎”义已几乎没有,“掉谎”一词逐渐被“撒谎”替代。我们还发现,表示“完成”义时,其用法也有细微差别。例如:

(29)他输掉二十亩接着押三十亩,再接着押五十亩。(师陀《无望村的馆主》)

(30)半导体坏掉了!(汪天云、刘培生《聪聪变的戏法》)

(31)有的孩子两只脚都烂掉了。(濮思温、刘振丞《南方汽笛》)

例(29)中,“掉”作为动词“输”的补语,表示“财物损耗至输光了”。例(30)和(31)中的“掉”分别为形容词“坏”和“烂”的补语,表示状态变化的实现,与有消极色彩的形容词搭配。综上,“掉”在现代汉语中表示“完成”义时,其词汇意义的外延进一步扩大,说明其语法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三、“掉”的语法化进程

“词汇的语法化首先是由某一实词句法位置改变而诱发的。汉语的虚词多数是由动词、形容词虚化而来。”[3]当一个动词经常在句子中充当次要动词,其词义就会慢慢虚化,语法功能也随之发生变化,成为谓语动词的修饰成分或补充成分,词义进一步虚化导致语法化。语料分析显示,“掉”的语法化经历了同样的进程。“掉”原本主要用在VP 结构中,随着“掉”的语境逐渐泛化,其句法地位也从“VP 的中心词”中的谓语成分逐渐演变为作动词/形容词的补语以及动态助词,其演变路径为“VP 的中心词→表示动作结果(补语)→表示动作完成/状态变化(助词)”。

沈家煊认为,人们的概念系统中存在“行域”“知域”和“言域”,“言域”是“行域”和“知域”的反映。①参看沈家煊《复句三域“行、知、言”》,《中国语文》,2003年第3期,第195-203页。我们尝试依据这三个概念域分析“掉”的语义演变过程。由图1 和图2 可知,“掉”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主要有14个义项。在此我们进一步对对应以上三个概念域的具体分析结果归纳如下:

掉1[行域]:摇摆掉4[行域-知域]:遗失掉7[行域-知域]:划船掉10[行域-知域]:端洗掉13[行域-知域]:拟声掉2[行域]:整理掉5[行域-知域]:落下掉8[行域-知域]:掉举掉11[知域]:助词,表示完成掉14[行域-知域]:落在后面掉3[行域-知域]:回转掉6[行域-知域]:对换掉9[行域-知域]:减损掉12[行域-知域]:说,撒谎

“知域”涉及人对语言的认识和感知,有一定的主观性。人们在使用和感知“掉”的过程中拓展了“掉”的语境,使其语义逐渐扩大。伴随着语法化,“掉”经历了时间和空间范畴的变化。时间范畴上,“掉”从表示一般现在时的动作(摇摆),逐渐语法化成表示某一动作完成(遗失、消减、落下)或状态变化的实现。“掉”本身是一个属于空间范畴的词,本义指从左到右的摇摆,接着又延伸到向下的动作(落下),之后又逐渐语法化为表示完成概念的助词,经历了从“行域”到“知域”的过渡,而中间的过渡阶段则是一个推理的过程。

掉3可从掉1演变出来,即从重复性摇摆到单次回转;掉4和掉5则可从掉1演化而来,如“掉”通“吊”表示悬挂,例(20)中“斩首掉国门”指把人头斩下悬挂在国门之上,因而可能会因摇摆不稳而落下来,从而生出“落下”之意(掉5);古人常在腰间悬挂玉佩或者钱袋,容易丢失,可能赋予掉字“遗失、损失”的意义,从而演化出掉4。掉6则可从掉3推理出来,即由一个物体的回转到两个物体的对换。掉7则可从掉1和掉3演变而来,因划船需要摇桨,使船回转头也需要摇桨,因此,最初的“掉桨”就逐渐演化成“掉船”。掉8可以从掉1演变出来,因为“掉举”是指身心摇动之义,指心思散乱,似从“摇摆”义衍生出来。从掉4和掉9-14可以发现,这些“掉”的义项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具有[+消减]的特征。例如,掉9(例18)表示减损的意义。掉10主要用于“掉盏子”一词,表示清洗茶具,是一个清理、消减污秽的过程。掉12用于“掉谎”一词,表示说谎,而说谎是一个由内向外说出去的过程,因此,也具有[+消减]的特征。掉13作为拟声副词,所拟的声音也是由强到弱、清脆、消减的一个过程,如例(6)。掉14实质上可从掉4演变出来,因为“遗失”通常是发生在主要人物所经过的时空里,而“落在后面”,即掉队这一情形的出现,也是相对于主要人物的活动而言,在空间上是相对落后的。掉3-10以及掉12-14掺杂着人们的社会生活经验,而掉11作为助词表示“完成”义,多指某物体消减到没有的状态,含有结束、消失的抽象意义,属于“知域”。此外,在语法化进程中,“掉”的某些义项消失,如“行域”中的掉2,而另外一些义项则逐渐生僻甚至消失,例如掉7和掉8。这说明“掉”在抽象化的过程中,有些义项不能符合人们在生活场景中的使用偏好,如“掉谎”“掉船”“掉盏子”;或是可使用语境的减少,如“掉举”。在现代汉语中,“掉”的主要义项有三个:“完成”“落下”和“遗失”。这些义项的保留都与其本义“摇摆”有一定的关系,说明“掉”存在语义滞留现象,语法化还不够彻底。

四、结 语

本文基于真实的语料实例,对“掉”的语义演变进行了历时的语法化分析,讨论了“掉”的语义演变和语法化进程。研究发现,“掉”的语法化始于宋代,元明时期用例明显增加,至清代较为显著;在现代汉语中进一步凸显,但仍存在语义滞留现象,说明语法化还不够彻底,处于后期加速阶段。

猜你喜欢
国家语委古代汉语义项
如何学习掌握古代汉语词义*——何九盈先生《古汉语词义丛谈》评介
学者聚焦
对师范学校古代汉语教学质量的提高探讨
2011
—2015年国家语委课题立项现状分析
古代汉语教学的困惑与思考
国家语委咨询委员会第14次会议在京召开
提升学生在古代汉语课堂中参与性的应用对策
两用成语中的冷义项
国家语委“十二五”重大招标项目:“新疆少数民族普通话普及度抽样研究”顺利开题
Enhanced Preci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