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知识流动规律的高职混合式教学路径探究

2024-01-25 09:38徐敏朱丽娅项威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12期
关键词:外化内化隐性

■徐敏,朱丽娅,项威

(1.安徽粮食工程职业学院,安徽 合肥 230021;2.安徽拓维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安徽 芜湖 242000)

混合式教学是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对传统教育理念的升级改造,通过结合现代信息技术,依托多媒体教育手段,打造与学习环境相契合的资源和活动,从而促进教学方式升级,教学理念更新,教学实效提升[1]。2020 年初的新冠疫情使处于线上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磨合期的高校进入全面在线教学模式,“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已然成为“新常态”。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混合式教学模式突破了教与学的互动时空限制,而且能够将分散在不同空间、不同时间的优质教学资源整合到一起,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全民共享和拓展延伸,并且加强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联系。

“知识流”是在不同个体、团队或组织之间进行的知识传递过程[2]。知识是教育实践的核心内容,教学实践的本质即为促进知识在教师端向学生端传递,这种知识传递过程属于知识流动过程中个体层次间的知识流动。混合式教学并非只是线上线下教学场景或课堂范围的转换更移,而是一种基于“混合”的新的教学关系、新的教学资源整合与新的学习实践主体认知。在这种教学空间重构的背景之下,知识的教与学都发生了剧烈的变化,知识的流动出现了内容多样化、路径多元化、交互深入化。通过对混合式教学背景下个体之间知识流动规律的深入认识与解析,将有助于优化知识流动过程,使知识在教授者与学习者之间的流动效率更高,对实际混合式教学过程和教学成效起到提升作用。

一、基于知识流动规律的混合式教学过程分析

根据波兰尼对知识的分类,知识主要由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种组成,其中显性知识是指能借助语言、文字、图标加以表示的知识;隐性知识是指只能意会、体验而不能言传的知识[3]。根据日本学者野中郁次朗和竹内弘高提出的SECI 模型,知识流动主要包括4 个过程,即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联结过程,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内化过程,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外化过程以及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社会化过程[4]。知识的联结过程主要以语言、文字等形式进行显性知识的交流与集合,从而实现个体知识结构的升级扩充。知识的内化是个体通过对显性知识的理解和吸收,并与原有知识架构融合后形成自我的独特见解。知识的外化是通过想象与创艺将隐性知识间接的通过语言、文字、图形、模型等进行描述的过程。知识的社会化是通过观察、模仿与练习获得实践或经验等隐性知识的过程。下面就以知识流动的SECI 模型为基础,对混合式教学过程中的知识流动过程进行分析。

(一)基于知识联结过程的知识打开

在混合式教学中,显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联结,可以理解为知识在学生面前打开的过程。知识打开是指教师通过教学,使知识在学生面前呈现出其全部的教育意义和教育价值,使知识活灵活现地在教学活动中舒展其全体身躯,使学生能够感知、触碰、观察与交流[5]。教学中的知识打开过程,具体来说包括三个步骤。第一步,教师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深入挖掘、精细解析和层层提炼,对流动的知识对象进行整理和罗列,明晰教学重点难点。第二步,通过包括语言、数字、图画、动画、音乐、视频、故事、表演、实验、制作、操作等现实媒介对知识流动对象进行展示,这一媒介在混合式教学背景下体现为教学课件、微课、视频、动画、测试、实验、操作等。互联网世界和信息技术工具,使知识在打开过程中得到更广泛、更生动、更具体、更具想象力和感染力的展现。第三步,教师帮助和引导学生展开理解、解释、联系、想象、质疑、思维、表达等一系列活动,使教学内容全面显现和被深切感受。

(二)基于知识内化过程的知识嵌入

从布鲁姆认知领域六层次教育目标来看,知识的内化主要通过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六个步骤完成[6]。在混合式教学过程中,六个步骤主要通过三次内化逐步实现。第一次内化是学习者在学习之初,与学习平台、学习媒介、学习环境实现交互,一般通过常规的课后作业、课上讨论、单元测验等形式完成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记忆和初步理解,是最基本、最浅层次的知识内化。第二次内化是学习者实现与学习资源、同伴、教师等之间的交互,一般需要通过在线上设置更为高阶的小组讨论、教师点评、生生互评等线上教学活动,结合教师在线下进行共性问题和难点问题面对面讲解进行,这个层次的内化是帮助学习者融入学习共同体的过程,刺激学习者对知识的再加工、再组织。第三层次内化是学习者实现自我认知中原有知识体系与新知识的交互过程。这一层次交互的实现才能彻底促进学习者实现知识彻底内化。该过程的实现主要依靠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结合实践内容中的开放性任务、企业案例,以专题报告、课程设计等方式引导学生尝试提出新颖的问题解决思路或设计方案。三个层次的交互逐步深入,由最初的以学习者被动的“听”和“看”,转变为通过群体交互,实现对新旧知识的再组织和再加工,最终实现知识构建。

(三)基于知识外化过程的知识掌握

教学认知理论认为知识的外化与内化过程循环往复,相互促进和发展[7]。学生通过记忆、思维、感受、同化等将知识内化,而后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教育性、研究性、社会性实践的动手操作,促进知识的外化。混合式教学中,知识外化主要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可称之为被动外化,遵循教学中的任务导向法原则,即学习者按照教学任务中包含的规则和方法,完成各类知识学习的种种操作,线上平台通过各类数据监控功能,如登录次数、视频观看时长、作业成绩、发帖交流次数等实现对学习者学习过程的实时监控、智能分析和科学评判,并形成了关于学习者学习的元数据,供施教者和学习者参考。这一层次的外化基本上能够实现学习者对教学关键知识点的掌握。但是知识的外化更深刻的体现在个体自身的改变上,体现为个体理性的思考、灵活的思维、实践的智慧、创新的头脑、丰富的情感、良好的素养等,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综合素质[8]。综合素养的全面养成需要第二阶段外化的推动,这一外化可称之为主动外化。主动外化过程可能更多的发生在业余爱好、日常生活、社会活动等行为中,很难通过平台去记录和量化,但是却是知识外化过程中并不可少的环节。需要学生发挥自身的主体性、积极投入到思考、应用、实践和创造当中,积极与世界、与自我进对话和沟通,创造性地适应甚至改造外部世界,同时也认识和改造自我。

(四)基于知识社会化过程的技能锤炼

隐性知识难以被文字、图形、数字等有效显性化,需要以社会化方式进行共享。传统教学中,知识社会化过程必须要以知识施教者与学习者空间同位化为基础,才能实现隐性知识的传授。混合式教学过程中,现代信息技术的利用则突破了这一物理场缺陷,极大扩大了知识共享的范围和场景。目前混合式教学模式中隐性知识的传授主要通过四种形式进行,一是传统的同时空直接面对面社会化共享,是指施教者与学习者同时置身于同一物理空间,通过直接面对面的对话、观察、感悟、练习、实践等多维互动、并时时与情境交互,实现隐性知识的有效共享。二是跨时空虚拟面对面社会化共享,是指施教者与学习者置身于不同物理空间,但以网络平台作为媒介,通过虚拟面对面的对话、观察、感悟、模仿、练习、实践等多维互动及与特定情境的交互,实现隐性知识跨区域、跨范围的有效共享。三是错时空面对面社会化共享,是借助现代信息存储技术对施教者等动态隐性知识进行原态存储,并在另一时空中进行再现,通过观察、模仿、感悟、练习、实践实现隐性知识(拥有者不真实在场)的有效共享。四是全时空复合式社会化分享。即借助现代信息存储技术对隐性知识进行原态存储和再现,并多角度观察、反复分解、局部放大,同时施教者与学习者同时置身于同一物理空间进行真实示范和讲解,并发生对话、观察、感悟、模仿、练习、实践等多维互动并与特定情境交互,实现隐性知识有效共享。全时空复合式社会化共享过程实现了隐性知识原态再现和同时空真实示范的结合,隐性知识能被更清晰呈现、更有效共享[9]。

二、基于知识流动规律的混合式教学问题探析

(一)知识联结过程中混合式教学存在的问题

梅瑞尔在他的著作《首要教学原理》中指出,真实的项目情景环境下,学习者更有获取知识的意愿,所学的信息更容易与旧有知识联系起来,也更容易在后续课程中加以应用[10]。而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并没有以聚焦问题或设立情境为中心,开展导入式教学设计,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缺乏。显性知识在高职教学过程中多为教学内容中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步骤,这部分知识晦涩难懂,繁杂枯燥,而在目前高职教学过程中主要强调够用为主。导致混合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容易忽视该部分知识的重要性和特征,采取简单的重复灌输进行知识传递,主要表现为缺乏有效的前期学生知识水平评判和后期教学合理设计,采取大量的教学资源(专业网课、碎片化资料、音视频、虚拟现实、虚拟仿真等)整合和罗列,采用督促学生线上自主学习的形式进行。这类输出过程,不但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将新知识与学生群体原有知识结构割裂开来,导致知识接收方无法通过激活已掌握的知识图示或者提供相关场景经验,实现对新知识的整合,即在知识打开过程的第三步中,没有充分引导学生展开理解、解释、联系、想象、质疑、思维、表达等一系列活动,无法使教学内容全面显现和被深切感受。

(二)知识内化过程中混合式教学存在的问题

戈瑞尔等人指出,知识内化是个体学习过程中的核心过程,意味着学习者在“目标知识、原有知识和迁移知识”三要素上的自我认识[11]。混合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在前期讲解、书面材料和图像信息等交流形式后,利用网络平台,采用课程讨论、课堂作业、课后思考等行为来促进学生这一认知行为的发展,但是这些行为只是学习者认知活动的表层行为,知识的综合、分析、对比、迁移等一系列决定认知结果关键的高阶后续行为在混合式教学中往往被忽略,这导致学生无法实现对获取信息进行深度加工、对所学知识进行迁移应用,对已有结论进行批判性思维,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解决等高阶性心智行为。

(三)知识外化过程中混合式教学存在的问题

知识内化后紧接着便有一个知识外化的过程,是学生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将已有的经验和已掌握的知识通过语言、行为或作品等方式表现出来的过程[12]。不同性质的知识,在不同的教学情境中,外化的方式也有所不同。例如陈述性的理论知识多以作业、考试的形式外化,而程序性的技能知识则偏向于采用演示、实习等形式外化。混合式教学中,教师会更多的注重陈述性知识的外化,而忽视程序性知识的外化,这导致学生技能水平和综合素养的发展受到限制。另外,知识的外化是为了反映和检验知识掌握融合的深度、广度和层次,为了实现这一检验,混合式教学过程中应贯穿全线考核,考核的难度由低到高,考核的内容由知识点到知识线再到知识面,考核的形式由简单的讨论、作业延伸至综合的展示、创造,考核的背景设置为真实的情境、真实问题和真实任务,而目前据笔者观察的结果,混合式教学中考核的次数、形式以及难度都没有实现较为全面考核这一目标。

(四)知识社会化过程中混合式教学存在的问题

社会化是个体间隐性知识的分享。隐性知识难以具象化,是无法通过文字、语言或者图片传达,教学环节中传输的有效路径体现为教师的亲身示范- 学生的实地模仿- 教师的现场指导,在混合式教学中主要通过线下进行。混合式教学中教师将传统课堂中理论知识的学习任务转移到课前,利用线上资源完成,将线下教学的重心转移到实践技能类的学习活动,能最大程度刺激学生实现知识到能力的学习进阶。但该阶段容易出现的问题一是忽视对前期线上学习结果的科学分析,没有站在学生真实学习基础之上进行实训项目的系统设计,只是单纯的加大学生实训项目训练时间,教学效果并不能起到本质上的提升。二是过度强调学生的主导性学习地位,弱化了教师亲身示范和现场指导的教学角色,忽视了基于特定情境的对话、练习、切磋等多维互动与实践,导致学生操作不标准、小组内“抱大腿、搭便车”、理论与实践无法衔接等现象的发生。三是没有充分对接线上隐性知识原态储存资源,实现技能知识动作原态化分解,精细化讲解和深入化融入,导致隐性知识的流动动力不足,学习者的技能培养不达标。

三、基于知识流动规律的混合式教学路径设计——以“食品理化检验技术”为例

以信息化技术为媒介,结合知识流动规律,对知识联结、知识内化、知识外化、知识社会化四个环节进行了功能区划分和整合,构建了涵盖“准备区- 资源区- 测试区- 活动区- 展示区- 拓展区- 转化区- 实践区”的混合式教学路径,见图1。该路径旨在促进知识的良好流动,并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知识的应用与迁移、问题解决等高阶思维的形成。“食品理化检验技术”是高职食品类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通过学习食品中各类成分的检测原理及方法,进而评定食品品质及其变化,是一门技术性、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具有典型的高职课程技能化特色。本文将以本门课程为例,详细讲解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设计过程。

图1 基于知识流动规律的混合式教学路径设计

(一)基于知识联结的准备区与资源区构建

准备区的功能性主要体现在基于对教学项目的准确解读和教学过程的科学全面统筹设计。在“食品理化检验技术”课程中数据处理、检测原理、检测步骤等各类知识点的教学过程,准备区应该侧重于对资源区、测试区、活动区所组成的前端过程进行建构,突出线上自学和线下讲解中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获取功能;而在食品中各类成分的实训教学中,则应突出转化区和实践区的设计力度,突出学生检测技能水平的培养。因此,准备区是混合式教学活动设计的起点,应做好不同项目教学目标和重点的细致解读和教学策略的精准设计。

资源区的构建主要包括学习任务书、导学说明、课件、微课视频、动画等。教学资源的建设要紧密连接教学目标,体现核心知识点,符合学生认知习惯,并采取多样化的表现形式。以“食品理化检测”课程中蛋白质的检测项目为例,教学目标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知识目标为熟悉蛋白质的营养功能,了解凯氏定氮仪工作的原理和掌握蛋白质的测定方法;二是能力目标为能够按照国家标准中第一法凯氏定氮法进行蛋白质测定;三是素养目标为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13]。资源区的建设中可以通过有趣的课程导入任务(请对市场上的蛋白质补充品进行统计分析)、营养大咖讲座节选、简洁全面的课程PPT 及讲解视频、凯氏定氮仪产品宣传册进行指向知识目标的资源建设;通过蛋白质测定国家标准、凯氏定氮虚拟仿真操作、动画演示视频进行指向能力目标的资源建设;通过三聚氰胺新闻报道、我国乳品行业发展态势讲解指向素质目标的资源建设。

(二)基于知识内化的测试区与活动区构建

学生在线上对资源区的自主学习效果需要通过测试区和活动区来进行检验,并为教师实施线下深度教学提供基础,测试与互动过程中所涉及到的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过程也实现了学习者知识的内化过程。测试区的设计主要偏向于传统的测试题、主题讨论、学习成果展示和汇报等形式,主要用于记忆、理解、应用等低阶知识内化过程。活动区的构建则主要偏向于项目设计、方案优化和创新、知识发明等,主要用于分析、评价和创造等高阶知识内化。测试区一般与资源区内容两两对应,符合知识的发展规律,由少到多,由易到难,由点到面,体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有效激活原有知识储备,并实现客观性与主观性相统一。例如,在上述案例中蛋白质测定课程PPT 及讲解视频资源播放结束后,便可设置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理论知识选择题,在全部资源共享结束后,设置某品牌蛋白粉的蛋白质含量测定实训方案的设计题。活动区既可以与测试区相连,也可以作为课程的素质拓展环节,例如在上述案例中,活动区可以借助校企联合平台,设定乳品厂乳品检验真实情境,制定酸奶中蛋白质含量检测的工作任务,帮助学生进行知识加工和深化,并实现信息与技术运用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批判反思能力等素质的提高。

(三)基于知识外化的展示区与拓展区构建

展示区主要作为学生方案汇报、作品展示等活动的虚拟区域。展示过程本质上是学生将知识加工和深化的过程,是知识外化的良好渠道。组间展示更能激学生内在知识的外在良好表现。展示区的评价功能应着重通过组内自评、组间互评、教师点评的方式开展,针对知识的应用,问题解决、创新性思维等方面进行评价,各组根据综合评价意见,反思经验和不足,并提出关键问题及解决措施等,引导学生培养批判性思维。

如前所述,知识的外化可能更多的发生在业余爱好、日常生活、社会活动等行为中,因此,还需要构建多元辅助的拓展功能区来刺激这一高阶外化行为的发生。高职学生的活动区域主要在校园,因此校园活动应当作为该高阶外化行为的首要孵化器,通过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如第二课堂、社团活动、特色校园品牌活动、知识竞赛等来促进学生思维活动的展开、智慧知识的发展和职业素养的形成。此外,作为高职人才培养的利益共同体,企业、政府等主体在高职学生知识体系建设中也应承担相应的责任,发挥重要的作用。例如,提供充足的企业实践岗位,助力开展丰富的“工学结合”实践活动;开发有效衔接课堂内容的真实工作任务;以体制机制创新引领校企深度合作等。以《食品理化检验技术》课程为例,可以通过开展食品安全主题演讲和征文活动、创建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社团、开展食品中各类成分检测技能大赛、举办食品检测知识竞赛、打造食品文化节、安排学生进企业参观、协助教师承担企业真实项目等活动促进学生检测知识的深刻外化。知识的外化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广度及问题的开放性进行选择性投放,体现差异化教学。

(四)基于知识社会化的转化区与实践区构建

技能教学过程中,理论是技能训练的基础,传统的先理论讲解,后实验实训的教法出现了理论和实践脱节,导致学生不知因何而做,更不知求之为何。转化区中,通过教师对技能要素的分解与展开,对实践过程与理论知识之间深层次关系的清晰讲解,帮助学生建立知识原理、实践操作以及最终现象之间的联系,为下一阶段的实践训练奠定基础。这一功能发生的区域应尽量在线下,同时空面对面分享,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由简到难,层层递进,并且利用各类直观的操作现象引导学生思考与之相关的理论原理,引发学生对实训项目的实施兴趣。实践区功能要素包括:(1)观察演示,教师操作的线下演示,或者相关操作的高清视频,引起学习者的操作关注;(2)实施操作,学习者不断模拟训练,形成自我对技能知识的独特理解与记忆;(3)交互讨论,引导学生在问题研讨过程中碰撞思想、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沟通交流的能力。以“食品理化检验技术”课程为例,施教者首先应通过直观检测设备,辅以各类信息化储存媒介,如图片、视频、动画等,对操作步骤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分解、放大、还原等操作,使学习者明晰实验步骤、操作要点,并且可以请部分学生进行操作步骤的还原模拟操作,以发现实训中的高频易错点并及时纠正。该实践中可以模拟真实企业工作情境,设立真实企业工作任务,引导学生填写采样(或收样)记录单、工作过程确认单和原始结果记录单,安排学生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准确实施检测步骤,工作结束后组织学生清理实训场地并如实填写工作报告(实训报告),使学生在实训中体会食品检验工作客观、公正、准确、可追溯的要求,帮助学生树立严谨求实、认真负责、爱岗敬业的职业素养。在交互讨论环节可以引导学生从各个角度,如操作过程、实践结果、团队合作、应用趋势等展开充分性讨论和多元化反思,促进学生的沟通协调、团队合作、语言表达、解决问题等高阶能力形成[14]。

四、结语

在信息技术不断普及的今天,混合式教学凭借其充分拓展的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实现了在线学习和课堂教学优势互补,推动了高职教育极大的发展与进步。本文以知识流动规律为基础,为高职混合式教学活动的开展提出了一种新的视角。该视角以信息化教学为背景,通过对知识流动中联结- 内化- 外化- 社会化顺序的深度把握,对混合式教学步骤进行了八个步骤的设计与建构,提出了让高职学生的知识建构在混合式教学过程中自然而然发生。值得指出的是,不同课程知识的架构组成不同,不同高职学校学生的学情不同,不同专业拥有的数字化资源不同,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知识流动的绩效。因此,真正想要达到理想化的知识流动效果,除了进一步优化知识流动路径设计外,还应加强实验实训、教学条件、信息化水平等硬件设施建设,重视师风建设、校园文化、学习风气等软件系统升级,多措并举,方能实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成功培育。

猜你喜欢
外化内化隐性
Clothing is what you are 衣如其人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外化于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杭州模式”研究①——基于杭州市民公共文明行为的视角
隐性就业歧视的司法认定
德鲁大叔内化营销胜过广告
刍议隐性采访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
海外华语教材的文化“内化”
内化于心 外化于行:努力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